國家戰略部署下的全民健身

從「健康中國」看兩岸體育產業融合契機

劉燕雙
(健身教練)


「十四五」以來大陸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計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下,全民健身從社會倡導上升為國家戰略,涵蓋場地設施建設、賽事推廣、科學指導、產業融合與安全保障等,形成一套體系化、數字化、精準化的健身公共服務模式。站在2025年這個總結與轉折的關鍵時刻,除了檢視成果與挑戰,更重要的是發掘未來兩岸健身產業合作的契機與共同願景。

一、全民健身建設成果初顯

回顧這份全民健身計劃,最具體也最可感的,莫過於「空間」與「服務」的變化。

在場地設施建設方面,大陸各地透過多部門協同機制與多元化資金投入,持續補齊基層設施短板。據統計,「十四五」以來已新建與升級2,000座以上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與體育場館,覆蓋範圍涵蓋縣鄉村三級單位,許多城鎮社區實現「體育設施從無到有、從遠到近」。尤其「社區15分鐘健身圈」計劃,將場地佈局與居民生活場景深度融合,成為近年城市更新與社區治理的重要切入點。

同時,政策鼓勵充分利用城市空閒地與公益建設用地,通過「以租代建」、「多功能復合利用」等方式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一些地方創新性地將廢棄廠房改造為籃球館、滑冰場或體育公園,不僅節省空間成本,也賦予城市閒置資產新的生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字化與績效管理的導入,公共體育場館的運營發生根本變化。透過智慧管理系統與數據監測平台,各地場館能夠根據使用率、開放時間、群體結構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配置。不再只是「修好場地等人來」,而是建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循環,實現精準化管理與高效率運行。

在公共服務層面,大陸健身政策亦不斷「軟化升級」。如推出「在線科學健身大講堂」,引導全民學會正確鍛鍊;改革健身指導員制度,降低准入門檻、提升培訓質量、擴大覆蓋面,讓群眾不僅「有場地可練」,更「有老師可問」;同時強化健身科普與運動素養評估,逐步建立起涵蓋青少年、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全齡段、全場景的健身支持網絡。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佈的數據,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比例已從2015年的33.9%穩步提升至2023年的37.2%,預計2025年將達38.5%。這不僅是一組數字的變化,更標誌著全民健身正從政府主導的政策倡導,走向全民自覺參與的生活方式,成為現代中國健康治理的重要組成。

二、全民健身計劃關鍵詞:融合

「融合」是本輪全民健身計劃的關鍵詞。

首先,在教育領域,政策提出深入推進「體教融合」,強調「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的剛性要求,強化體育作為學生成長剛需的重要地位,讓體育真正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日常主角」而非「邊緣附屬」。

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也在被重構--從「校級體育節」到「區域聯賽」再到「跨區分學段比賽」,構建出類似歐洲足球梯隊式的育才路徑。同時,政策鼓勵體育特色學校與專業體育院校合作共建,讓優秀運動苗子能夠在「學業與專長」間找到平衡點。

其次,融合健康事業,大陸進一步推進「體衛融合」。基層社區衛生中心設立「科學健身門診」,與醫療、康復、慢病管理實現聯動。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肌少症等慢性疾病,制定運動處方與干預計劃。這不僅有助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減輕公共衛生支出負擔,更符合「預防為主」的公衛理念。

第三、在旅遊與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體旅融合正在釋放巨大潛力。大陸充分結合地域資源特色,打造冰雪、山地、水上、自行車、馬拉松等戶外運動聚集區,建構示範基地與賽事。如吉林長白山冬季滑雪+溫泉養生套票、浙江建德自行車觀光節、雲南麗江高原越野跑挑戰賽等,均將體育、文化、旅遊與本地經濟緊密綁定,打開「體育+鄉村振興」結合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融合背後構建的產業基礎也在發生深刻轉型。政策鼓勵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強化產業鏈中的細分專項能力;推動「智能體育」、「雲健身」、「運動元宇宙」等數位新業態,以科技驅動行業升級。

台灣在運動裝備設計、體感裝置、健身平台軟件開發等方面擁有技術積累與市場敏銳度,而大陸則具備龐大市場體量與制度資源。未來,兩岸在智能運動產品研發、數位場景共建、運動數據標準整合等方面合作空間廣闊。

三、兩岸互補潛力與合作契機

當大陸邁向全民健身政策的「收官」與「提質」階段,從「運動中國」到「健康中國」的轉變不再僅是一個方向,而是具體且全面的產業行動。在此節點上,兩岸健身產業的合作潛力也愈發突顯。

1.科技健身:數字化應用合作空間廣闊。

智慧化是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大陸近年積極推進「雲健身」、「智慧場館」、「個人運動碼」,在部分城市實現公共健身設施數位地圖、個人運動積分管理與在線健身指導整合。台灣則在穿戴裝置、運動感測、個人健康資料分析等領域擁有較強研發基礎與市場敏感度。

兩岸可在資料接口標準制定、AI運動分析模型開發、家庭健身設備整合平台等方面建立聯合研發體系,設立跨境測試試驗場域。如結合大陸大規模應用環境與台灣精密科技,可共同開發適用於中老年人群的低衝擊健身智慧手環或「康復+運動」監控設備,實現健康預防與居家指導的數據閉環。

2.運動旅遊:資源互補打造跨區精品路線。

大陸近年積極推動「體育+旅遊」,打造一批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與戶外運動精品路線,如四川青城山戶外越野挑戰、黑龍江亞布力冰雪運動集群等。而台灣擁有環島自行車賽、百岳登山、濱海步道等天然與人文融合的場景,已形成系統性的體育觀光品牌。

雙方可聯手推出「兩岸運動旅遊聯票」與「跨區健身節慶」產品,創新形式如「海峽兩岸健康挑戰賽」、「雙城運動節」、「健身+民宿+非遺手作體驗」等。透過打通數位票務、旅遊保險、賽事直播等運營模塊,將運動旅遊從個體行為擴展為拉動區域經濟引擎。

3.青年創業與非遺結合:深化IP運營合作。

在體育與文化融合層面,大陸新生代創業者正積極探索「在地文化+運動場景」的新路徑。如以地方非遺工藝打造文創運動服飾、以鄉村景觀製作沈浸式健身遊戲,形成新一輪體育IP孵化熱潮。而台灣在品牌塑造、創意設計、體驗經營等領域成熟度高,具備創意輸出與共建潛能。

兩岸可透過建立創業加速器平台,扶持體育與文創跨界項目共育IP,開發兼具實用與文化價值的產品線,如兩岸聯名健身紀念品、跨境主題馬拉松定制獎牌、以中華武術或龍舟文化為主題的親子運動教具等。

4.標準共構人才共育:構建產業制度連結。

隨著兩岸在場館設計、健身教練認證、康復教學、青少年運動輔導等領域標準趨同,未來可考慮推動教練員職能資格互認制度、共同制定社區健身管理標準,建立兩岸共建「健身人才培育基地」或「公共運動服務示範區」。

同時,鼓勵雙向交流實習、聯合辦班、資源共享等措施,提升基層健身服務專業化程度,讓人才流通成為制度連結的橋樑而非障礙。

四、以健身開創兩岸交流新篇章

「健康中國」不是一個國家政策的結束,而是一個時代民生理念的起點。隨著大陸全民健身事業逐步從「建設期」轉向「提升期」,其治理體系、產業體系與公共服務體系的轉型,也為兩岸產業合作提供了更加多維、務實的切入點。

兩岸若能以健身為橋、以體育為語,創造更多跨區協作模式、跨境創新平台,不僅可推動產業升級,更有望在民間交流與文化互融中,找到屬於這個時代的共同節奏與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