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顏色 忍謀「大事」?

讀李大維《和光同塵》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近年來多位卸任公職的政府要員,紛紛出版各類職場經驗談或帶有回憶錄性質的自傳書籍,為人生留下雪泥鴻爪,或為時代留下歷史見證。前有郝柏村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上下冊)、《錢復回憶錄》(四冊),後有關中的《明天會更好》、蘇起的《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許歷農的《從戰爭到和平》、胡志強的《我是胡志強,今天來報到》等。6月下旬甫上市的《和光同塵》是最新的一本,特別引發政界關注與重視。

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作者李大維謙稱「不是一本歷史書,也難稱回憶錄,說起來,更像是多年反思的紀錄與故事集」,特別標名是「一位外交官的省思」,以其45年職業外交官資歷,堪稱名符其實,文中不時流露的專業甘苦與憂時情懷,更予人印象深刻。

李大維在政界創下很多紀錄,包括:在台灣出生的最年輕外長,從基層出身歷任政次、部長,駐美、加、澳三大國與歐盟代表,並轉任國安會、總統府兩大秘書長,最後以兩度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之職退休。環顧遷台75年來具有如此豐富國安資歷的政治人物,實屬空前,恐亦後無來者。

在此書發表以前,政界對李大維的普遍印象是溫文儒雅、謹小慎微、奉公守法的典型外交事務官,不如早期薛毓麒、陸以正之幹練,更遑論前輩蔣廷蔽、葉公超之才華,尤有甚者,若干站在較有政黨意識者角度看,則視李大維是出身藍營卻受綠營重用升官的倖進者,包括軍界的李傑、李天羽、馮世寬、顏德發、邱國正等人都是。

細讀大作之後,令人印象大為改觀,但並不無感嘆,當今外交界,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際遇不同,千里馬能否遇到伯樂,各憑造化而已,尤其顏色應擺兩邊,民族利益要放中間。

和其光,同共塵

蔡英文稱許李大維以專業為本,以理性為綱,個性低調務實,這類型人是「守護國家利益過程中最需要的穩定力量」,錢復則肯定他是「謙卑、傑出的外交家」,還特別強調要做好外交工作,先要學好「作人」,言外之意李大維能為綠營所倚重,應歸功於他做人成功。作者也引老子《道德經》所述「和其光,同其塵,是為玄同」,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恰與其畢生從事外交斡旋原則相符,故用以為書名兼自況。

全書精華也最堪重視者是,20多年來他身處第一線與親歷其境的中美台三方關係發展過程,尤其是民進黨兩度執政時期台灣對外關係重中之重的台美來往互動,波瀾起伏,生動精彩,其可讀性與實務深度, 可視為教科書等級之參考寶典,而書中透露若干外交內幕秘辛,亦頗有弦外之音。

李大維在扁朝第二任時的2004年7月出任駐美代表,竟是源於蔡英文與彭明敏的無私推薦,主要是看重他的外交資歷和「知美」專才,可見當時綠營自身人才缺乏,必須等到吳釗燮、蕭美琴、顧立雄等人培養成材立足之後,才算有了「自己人」,從這角度看,李大維早期的工具性價值是很明顯的。唯他竟能與蔡英文八年任期同進同退,長相左右,這本事就不一般,非有相當的信任與情誼不為功,從中也可探知蔡的用人哲學與任事作風,包括她的個性與決策風格都盡顯無遺。

駐美時期一度是台美關係的低潮,主要是扁政府迫於內部壓力,竟有意放棄第一任的「四不一沒有」承諾,朝制憲正名、建立新國家的方向前進,引來小布希政府不滿,形容他是個「麻煩製造者」,台美雙方互信逐漸降低,最後竟至演出過境外交史上僅見的「迷航之旅」,喧騰中外。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這段時期,也正是中共制訂《反分裂國家法》敏感時期,陳雲林專程訪美,與華府相關部門交流說明,加之美國也需要中共在伊朗共同防恐、牽制北韓核武等問題提供協助,自不容台美關係再起波折,對美外交之艱難可想而知。阿扁最後也不得不向基本教義派坦承「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政黨首次輪替後綠營涉外之天真無知與缺乏經驗,亦於此可見。

與美交涉期間,李大維最主要的對口單位是國務院亞太局,層級則大多為副助卿,差不多等於是副廳級,偶而會提到國安高層,名字卻不能曝光,不無故示神秘之嫌,但大國由中級偏低官員負責與附屬小國對接交涉,應也是政治現實。他稱台美關係大概三人就可搞定:白宮國安會東亞資深主任、國防部印太事務副部長,加上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次卿,不須再呈報上級。

李大維列舉了九位美方工作夥伴,有公誼也有私交,包括曾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後為副國務卿號稱「印太沙皇」的坎博(Kurt Campbell)、前AIT主席「台灣通」卜睿哲(Richard Bush)、前國安會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 )、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on )和曾任國防部主管印太助理部長的薛瑞福(Randy Schreiver )等人,這些基本都是極為友台人士,薛瑞福現在還在負責「2049計劃研究所」智庫,經常來台參訪並爭取經費輔助,與台灣當局保持密切合作關係。 華府政界「圈內人」

他也提到華府的政治生態環境,特別與其經常來往的華府特殊群體「環城公路圈內人」,這些人或擔任公職,在政府相關部門工作,或擔任智庫專家學者、法律事務所律師、契約商等,整天環繞著白宮、國務院等單位,影響美國對外政策和世界局勢發展甚鉅,這些菁英階層十分值得重視和交往,但難免龍蛇雜處,動機紛呈。尤其若干自政府公職退下,或待價而沽,或轉到民營企業,民進黨政府仍須客觀評估,不可盲目拉抬延攬。

蔡政府第二任期,一度高價邀來已下台的美前國務卿蓬佩奧、國安顧問波頓,英國短命首相特拉斯等過氣政客訪台,待若上賓,動輒揮霍納稅人數十萬美元,究竟能發揮多少現實作用,是否有助提高台灣國際地位形象?

李大維在轉到國安會與總統府任職期間,碰到2022年8月初的美國佩洛西議長訪台,掀起中解放軍在台海連續四天的大規模軍演,整件事來龍去脈有極詳盡深入探討,拜登無法阻撓這位強勢國會領袖行程,台灣更不敢對她說不。李大維透露國安團隊中至少有三位持保留意見,蔡英文顧全大局,也只能隱忍吞下這件「伴隨風險」。他自己則以奉令出差到南投代頒總統褒揚令為藉口,拒返台北出席台北賓館的歡迎午宴。

李大維對兩岸關係自然是十分重現,認為習近平也是強勢的領導人,對台政策是兩手抓,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兩岸交流溝通不可避免,雙方應多交流,發展同理心,化解敵意螺旋,自有其需要與必然。只是「如何區別有統戰目的與純正交流溝通」, 實屬不易,亦是難解議題。

審時度勢,靜待機會

李大維高度肯定蔡英文在國安領域真正做到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服, 政治歷練更助她練就溝通、領導、包容的涵養。她在兩岸政策上,李大維詮釋為「審時度勢,靜待機會」,她的謹慎風格與一致立場,被稱為「蔡英文路線」。

李大維還意有所指稱許蔡英文「整個八年任期內,兩岸領導人從未相互指名責難,其實是項不容易的成績」,言下之意,似在暗批繼任的賴清德不斷挑釁對岸,公開宣稱中共是台灣「境外敵對勢力」,多次遭國台辦指名道姓批判,兩相比較,的確差異甚大。

李大維書中也透露秘辛,指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中,曾提到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尊重「1992會談精神和兩岸達成之協議」,北京一度認可,後因「前政府官員」從中向中共進言挑撥,才被調整定性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以致影響日後兩岸關係之發展。

此事迄今仍是羅生門,唯李大維資訊來自華府中情局,背景令人存疑。以筆者所知,雙方因基本互信不足,北京軍方和外交系統強硬派,在當天午後最高決策階層會議中提出保留意見,要求察言觀行一段時間後再評估,才是主因。

李大維因受長官之知遇而大讚領袖英名,固是人情之常,唯若細思兩岸問題本質,激化台海緊張局勢,甚至已達兵凶戰危險境,不是正由於蔡政府拒不接受一中原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引起的嗎?至於以後之變本加厲,捍然直指兩岸互不隸屬,升高新版「兩國論」對立衝突情勢,台海風險就更不必論矣。

筆者不免心所謂危,不敢不言:以當前國際形勢丕變,美國獨霸正急速衰退,中國崛起勢不可擋,東升西降之勢已至為明顯,台灣出路何在?未來機會又在那裡呢?蔡英文只是個性自信沈穩,作風溫和,大陸學者李義虎眼中的「綿裡藏針」而已,宏觀兩岸大局,卻是逆勢而為,並非走在正確的歷史道路上,與賴清德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台灣領導人仍應有更高超的智慧、更寬遠的視野才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追本溯源 對症下藥

當然,做為一位台灣民主體制下的政務官,除非道不同不相為謀而離開,則貫徹執行民選政府領導者之意志與政策,自是專業事務官之本份,毋庸置疑,以此基本國策和外交路線責之於事務官出身的李大維,未免失之苛刻,脫離現實。吾人只是寄望後之來者,應追本溯源,從時代潮流、民心所向,歷史發展大勢的角度思考兩岸糾結所在,對症下藥,制訂最高戰略指導,這才是終極解決台灣問題之道。

至少有台灣「外交教父」之稱、亦是李大維恩師的錢復,在20多年前曾語重心長的說「大陸政策位階應高於外交政策」,放之今日,仍是從事外交工作者顛撲不破的真理,未來台灣領導人不論黨派顏色,都宜三復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