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專訪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專訪
馬格麗特.柴契爾生於1925年10月13日,她父親是一位雜貨店主。從1979年5月至1990年11月,瑪格爾特.柴契爾任英國首相。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本世紀英國第一位連任三屆的首相,在辭去首相職務後,她出版了《唐寧街歲月》、《通往權力之路》等著作。
1996年11月14日北京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記者水均益採訪了正在北京參加《中國國際經濟論壇》的柴契爾夫人。離開了新冷戰的戰場和遏制中國聯盟的權力核心,這位曾是香港殖民地的主人,說出了她的真心話。編者
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您曾多次來中國訪問,請談談此次訪華的感想。
柴契爾夫人: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77年4月,當時我訪問了北京、上海和蘇州。對於任何一個20年前到過中國的人來說,中國目前發生的變化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久前我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參觀了《古代中國的奇跡》展覽,這是我所參觀過的最傑出的展覽之一。那些幾千年前精美的藝術品告訴人們: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民族曾經創造出這樣輝煌的文化──她的影響遍及如此廣闊的疆域,貫穿如此漫長的歲月。中國文化不僅充滿著智慧,而且也包括重要的創新和發明。例如冶鐵、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就領先於歐洲幾個世紀(但是中國卻不大注重實際應用)。今天,現代中國仍受益於她燦爛的古老文化和傳統。然而中國古老的文化也有另一方面,如自給自足的思想,加上西方國家在上個世紀對中國的所作所為,這些都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閉關自守狀態。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正是由於鄧小平先生的遠見卓識,使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如今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出口產品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穿上了五顏六色的服裝,大量外國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我對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他們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欽佩。
記者: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您對中國經濟改革有何看法?您認為中國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何借鑒作用?
柴契爾夫人:鄧小平先生和他的繼承者在推進經濟改革和開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然而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還需要進一步改革金融體制,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改革無疑是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英國在80年代也曾遇到這類問題。私營部門需要繼續發展,建立良好的商業信息和法律體系對推動投資和貿易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位於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亞洲崛起的良好機遇,中國需要更廣泛地推進市場化的改革,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參與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於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農業是最重要的。如印度有九億多人口,而且人口增長很快,因此加快農業的發展,使人民能吃飽是首要的問題,這是發展的基礎。有一點很重要,你們的大發展是在電器化、自動化時代進行的。而我們英國則是在二百年前機器時代進行的。那是非常髒的環境,非常油膩的機器,因此你們是幸運的,你們今天的發展是有能力的人們加上先進的科技投入。
記者: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您對香港的前途有何看法?
柴契爾夫人:我們無法再造歷史,而只能從歷史中去學習,以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將於香港問題,鄧小平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思想,他認為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對中國是重要的。1984年我和鄧小平先生共同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在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之後,香港將保持現行制度50年不變。當時我曾問鄧小平先生為什麼是50年不變,他說:「我相信改革會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趕上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他是有遠見的,自改革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以年均百分之九的速度迅速發展。
當我訪問香港時,我看到香港居民對1997年後的香港的信心在增加,他們為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也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自1984年以來,儘管中英雙方在談判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對香港的前途是樂觀的。我相信鄧小平先生及他的繼承人會恪守諾言。正因為如此,我準備出席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交接儀式。
記者: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國際事務中影響的擴大,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但近來,也有人在散佈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對此您有何評論?
柴契爾夫人:目前中國正在致力於發展經濟,努力提高12億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中國人民,對整個世界也是有利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她擁有核武器,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這樣一個國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不是相反──遏制中國,這是西方國家唯一的理性政策,而一個開放、穩定和繁榮的中國也是符合西方國家利益的。
20世紀很快就要過去了。你(指記者)還年輕,而我已經老了(笑)。在本世紀裡,人類經歷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和許多中小規模的戰爭。今天,人們應該攜起手來面向未來,更多地瞭解別國的文化,更積極地發展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共同努力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
社論
國際視窗
美國霸權主義
李登輝政權的危機
香港問題
本土化問題討論
特載
保釣運動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