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未來十年發展規劃的探索」研討會的評介

黃枝連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教授)


4月17日晚上,香港特別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香港報業公會最佳新聞寫作及圖片頒獎禮上,發表了一個重要的講話,有曰:

「香港很快就要結束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時代,作為香港特區的首任行政長官,我有責任帶領香港進入新紀元、新時代,我有責任替香港構思未來的社會藍圖,這幾個月來我一有機會就說明我對未來香港的展望,因為我希望喚起市民對自身的關注,我們要為自己和下一代打算,數十天後我們就自己當家作主,我們要多思考這個問題……」

★香港遠景雖然美好,嚴重的民生問題就有不少

跟著,董建華要求香港市民應該同心協力,建立一個安定、公平、民主、團結、有信心、有愛心的新社會;唯有如此,它才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一個對中國的現代化能繼續地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

他認為,這個遠大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有了中國龐大力量作後盾;「再加上香港人一向有拚搏的精神,有堅定的決心,21世紀的香港一定能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跟著,他又語重意長地說:「香港遠景雖然美好,不過擺在我們眼前就有不少嚴重的民生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其中最迫切的莫如在房屋方面,我們必須讓市民安居,他們才能樂業。此外,我們要為下一代重新安排符合社會需要的教育制度,以及改善老人福利和幫助目前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

在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政治社會學」和「中國社會思想」課程師生共同組織的「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未來十年發展規劃的探索研討會」(4月26日)上,王昌耀(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經濟研究部總經理)說,由於背靠大陸這麼一個大腹地的地理優勢,香港的經濟地位及溝通作用在「九七」後會有進一步的發揮;因此這幾年的經濟情況會是十分可觀的,可是,他的年輕同事謝國梁和來自武漢大學的周運清卻指出,如果特區政府不採取長期的觀點和做出相應的規劃,把房屋問題解決得好,「九七」後三幾年,它將面臨一個嚴厲的挑戰。

與此同時,王家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統籌員)亦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上引有關的議論,王君指出,根據他這些年來做的一系列民意調查來看,廣大市民對於「自由民主人權」雖有承擔,卻不是十分熱心;不會支持某些政治團體走上街頭和特區政府不斷地搞抗爭的活動;而是要求有一個「非政治化」的寬鬆環境,讓特區政府集中精力來解決民生問題(諸如,房屋、社會福利、就業……),但,這意味著,它必須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在民生問題上做出相當可觀的成績來的。

★如果能夠應付民生問題,香港的前景才能「一片光明」

這裡,不妨再引用一段董建華「四.一七致辭」中的一段話:

「隨著新成立的特區政府展開工作,我們的挑戰還包括怎樣以倚重行政主導的方式,向前邁進,銳意從速解決種種民生問題,例如房屋、教育、貧困、老人福利等,不過,我們也必須細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與立法機關通力合作……」

在一個意義上,董建華已經開始這樣做了;見之於他委任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就房屋,譚耀宗就老人福利,梁錦松就教育……等重大的民生問題分別展開活動,從不同層面搜集民意和建議;以便制訂一個相關的21世紀的發展策略。

有些問題確是香港市民日益忐忑不安的,比如說,以各種方式從大陸南下的新移民,可能高達二、三十萬人之眾,謝志偉(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和饒美蛟(嶺南學院副校長)便指出,這對於未來十年的教育制度將會造成重大的壓力;如果,再加上大學制度從三年改成四年,需要做的準備和未雨綢繆工夫是急不容緩的。

★高瞻遠矚,構思藍圖,才是「我們美好將來的開始」

吳康民(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培僑中學校監)在研討會指出,英國人根據其利益對香港一直是施行十分嚴厲的殖民統治;但不會為香港市民根本和長期利益做通盤的打算;最後幾年,由於中英政治紛爭,這方面的工夫更是付之闕如了。

反過來看,以中國而論,自50年代以來,在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領域,除了「五年計畫」以外,有「十年規劃」,最近更繼之以「十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馬來西亞為例,除了類似中國的長遠規劃外,不久前更有三十年規劃(1990-2020)。

這裡,要指出,「替香港構思未來的社會藍圖」,並使香港「進入新紀元」,固然是董建華做為特區行政長官的重要責任,但是,不可能是他一個人的責任的……

──長遠規劃是沒有什麼姓「社」和姓「資」之爭;即,一個自由企業和自由貿易的香港,一樣是需要對「九七」後的發展,做出一個通盤和長遠的分析研究和規劃佈置的──特別是由於港英在這一、二十年來的「無為而治」,更要補這一堂課了。

──以政府的部門為主,及早設立一個「官、產、學三結合」的調查研究的機制;大專院校人士以其優越的工作條件,是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方面多做貢獻的;

──這個「十年規劃」可能是要以產業政策、產業體系重建為其重點、主軸,在「四.二六研討會」上,嚴強(南京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羅祥喜(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魏美昌(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會長),以及楊孫西(香江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全國政協港區代表)先後指出,「七一」後,香港和大陸、台灣、澳門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而在兩岸四地組成的「中華經濟協作系統」中,其仲介性地位與作用會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因此,根據這個特點,在考慮它和珠江三角洲的密切關係,香港應該有一個嶄新的二次、三次產業開發的策略。比如說,它如何制訂機制,使香港和大陸及西方的研究成果可以「產業化、商業化」?

──香港走向21世紀的規劃,有另一個層面;即,怎樣使它的金融中心,自由港、國際和區域航運中心的作用有進一步的發展;如此,才能使它對歐美、東北亞和東南亞各國來說,都是一個作用層出不窮的,不可取代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