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中共對台政策的局部修正
兼論中共對台政策的局部修正
任務型國代選舉結果,民進黨以百分之四十二點五的得票率,成為第一大黨,加上台聯及建國黨的得票率,泛綠得票率達百分之四十九,超過泛藍的百分之四十五。這是國會選舉中,泛綠得票率首次超越泛藍。此次選舉主要政黨實力排名為:民進黨、國民黨、台聯、親民黨。親民黨得票率僅百分之六點一,比去年底立委選舉萎縮一半,甚至比台聯還低(百分之七點零五)。
親民黨的失敗,與宋楚瑜個人的作風有十分密切關係。去年底立委選舉親民黨的嚴重失敗,以及民進黨的輕度挫折,使得雙方有互結戰略同盟的需求,尤其是宋楚瑜無法回歸國民黨,情急之下以利害為考量,竟與陳水扁相互為用,犧牲了長期利益的政治路線或願景的維繫,一夕之間,激發內訌,不僅有立委李慶華、林郁芳、邱毅、孫大千等人的反彈,更有台北縣長參選人,具指標意義的周錫瑋棄橘投藍,使得宋楚瑜的領導聲望受到嚴重的打擊,尤見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失去均衡後的矛盾現象,重挫親民黨的士氣。
親民黨的「扁宋會」路線,終於在二月二十四日達成十點共識的具體結論。其中有一點表明中華民國是兩黨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眾所周知,台灣前途四百年來向來無法由台灣島內的人民決定。一六四二年荷蘭人統治台灣三十八年;一六六二年明末鄭氏流亡政權統治台灣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清康熙統一台灣,統治二一二年;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迄今六十年,試問那一時代的台灣人民曾經決定了自己的前途或命運?這可是無可奈何的宿命,但幾乎有一條歷史命運的歸納:「當中國或祖國勢力衰頹時,台灣命運就難以自保;反之,當中國或祖國勢力上揚時,台灣就回歸與認同中國。」這一規律在目前的國際政治仍然適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Clinton)一月來台灣發表演說表示,一個中國是台灣前途最大的保障,台灣前途應由兩岸中國人共同解決。這才是深通國際政治現實,並符合當前國際法規範的中肯意見。陳水扁和宋楚瑜兩人是「無知」呢?還是不夠「真誠」呢?可見台灣政治領袖為了選舉的壓力很容易就滑向民粹語言,而有情緒上的激情,卻失去理性的堅持。
所以,當扁宋會十點共識出爐,筆者即判斷出,這是台獨向獨台靠攏的結晶,宋楚瑜將因失去路線的堅持而自食其果。果不出所料,宋的中國大陸訪問「搭橋之旅」就不如連戰那麼順暢,而其患得患失之情,更讓人一眼看穿。何以論之?
宋楚瑜既然堅持「憲法一中,九二共識」,難道中華民國憲法祇剩下台、澎、金、馬的領土主權,而自動出賣大陸地區的領土主權?扁宋十點共識,祇不過是以中華民國為殼子,掩飾陳水扁正名制憲失敗後的路線調整而已,這種以「獨台」牽制「台獨」的手法,使宋楚瑜的政治路線失去明晰性,而著眼於一時利益結合的權謀,自然會激起追隨者的不滿和失望之情,在這種情況下,中共豈有看不出之理?難怪連戰在南京中山陵提及中華民國四字並未消音,而宋楚瑜的中華民國四字就被消音,馴至宋在家鄉湘潭祭祖時,只好念出公元二○○五年,九十四年……連中華民國四個字也有所顧忌不敢念出,不免滑稽,其棄中華民國之心虛,深怕見不成胡錦濤後果的患得患失之情,老共豈有看不出之理?難怪最後胡宋會的六點共識,其中「九二共識(兩岸一中)」這個中是指什麼?又帶有相當的模糊性,引起台灣人民的疑竇。
如果這個「兩岸一中」,是指二千三百萬台灣人的中華民國的一中,很顯然中共必不會接受,如果是指「九二共識」或「憲法一中」的中華民國,陳水扁必不會接受。當宋楚瑜的搭橋之旅,中華民國的國號都消失不見了,那麼「兩岸一中」的中祇剩下兩種意義的中。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如果這樣,宋楚瑜打死也不敢明說,以台灣人的角度,這就是急統派或投降派了;如果不是如此,這個中應是超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的「中國」(也就是江澤民所謂可以simplified叫中國的那個國號),可惜宋楚瑜沒有把握機會,把「兩岸一中」的中明確化為兩黨今後共同努力朝向「統一中國」的願景。宋楚瑜只在南京中山陵提字「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享;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一統華夏」,雖然這樣把親民黨的路線與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聯繫起來,比連戰的提字「中山美陵」稍勝一籌,但在中共看來,雖勉強可接受,終究差了一截。因為華夏乃中華民族的另一個稱謂,非孫中山建國運動迄今,尚未完成的「現代化國家統一運動」,宋楚瑜比起梁肅戎和許歷農,更顯得現實的顧忌與膽怯。宋楚瑜提及公元二○○五,則與中共同樣糊里糊塗,缺乏真正的「中國文化意識」,為什麼不用西元二○○五年呢?中國人受西方文化意識霸權的宰制久矣,「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經),何必與西方人公元呢?
宋楚瑜在清華大學五月十一日演講《世界有多大,我們的機會就有多大》,看似氣魄宏偉,卻顯歷史深度不足與中國文化意識的膚淺,有趣的是,這方面也是連宋與中共的最大公約數,陳水扁與民進黨則等而下之,不足與論也。何以言之?
宋楚瑜說:「台灣意識是在長期歷史脈胳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土地的情感,台獨則是要把台灣與大陸徹底割裂的一種企圖。不可否認,台灣意識曾經被台獨所操縱,但是這種政治掛帥的手法反而混淆了台灣(人)真正的心聲。」宋楚瑜在這裡把「台灣意識」與「台獨」作一明確區隔,可圈可點,比連戰稍勝一籌。可惜由於歷史深度不夠,顯得有點膚淺。自中國社會史觀之,中國向來以農業立國,以家族主義為核心,在長期歷史脈絡中很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認同愛鄉愛土的情感,何獨台灣人如此?全中國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當中凝聚為一家人的感覺,祇有在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才從家族意識逐漸向上超越,並配合現代化的建國運動,而發展為凝聚「國族意識」的愛國主義思想運動。四百年來的台灣人,在此中國命運的大潮流中,成為扺抗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等愛國主義傳統的一部份,其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所形成的「台灣意識」與原本的「中國意識」同根同源,毫無二致。今後台灣前途,必須喚起民眾把台灣人愛鄉愛土的情感,提升為中國當代尚未完成建國運動的最後工程──中國統一運動。中國統一運動也祇有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結合為一體,或恢復台灣人原有的以及後來新添的「國族意識」,以完成未完成的建國最後工程,這不僅是台灣前途之所繫,也是中國前途之所繫。在這個前提下,連宋才有資格和立場,並且十分有力的呼籲中共政治體制轉形。否則,像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中所提到的自由主義,就顯得蒼白無力,缺乏震撼人心的作用和力量。
宋楚瑜的困境在於失去政治路線的堅定信心,去年立委選舉失敗,不選擇與國民黨共進退,卻選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陳水扁,扁宋十點共識又激發了連戰到中國大陸搶頭香,更加速自已訪問中國大陸的行程。到了中國大陸,卻在「憲法一中」、「九二共識」以及二千三百萬人的中華民國和十三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糾纏不清。最後,又失去將「兩岸一中」明確化為兩黨共同努力奮鬥,統一後的「中國」願景,而籠統的以「華夏一統」概念含糊以對。
宋楚瑜在扁、連、與中共之間,進退失據,又沒有他的老鄉毛澤東的膽識,於是模糊了政治路線,高估了自己的領袖魅力。這位在蔣經國時代崛起的政治明星,其起步和權力來源,同連戰、馬英九等一竿子人物一樣,都是依靠當時的威權領袖賞識而逐步掌握政治權位,這就同從無中生有「打天下」型的領袖性格和胸襟見識相差一大截。宋楚瑜一路走來只有「反台獨」的論述,馬英九幾乎不敢再提「一個中國」,他們三人都失去了「統一論述」,「專務以矯失為得」,而對於立國大道「真所以得之之道,獨棄置而未講」。民進黨以台獨運動為其正面論述,頗有促動部份台灣人的心靈震撼力,宋、馬兩人則祇有反台獨論述,失去統一論述的反台獨論述,終將成為台獨的祭品。而連戰於統一論述中稍優於馬、宋兩人,但亦有待加強。
中共對台政策雖屢有反台獨和統一的論述,亦有瑕疵。中共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不容分割,目前兩岸尚未統一。這個講法是略有問題的。
中國的領土與主權完整,換句話說,因內戰而遺留下來的主權問題,自一九四五年以來迄今,從未分割,所以才有人要主張「兩國論」,「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由於尚未成功,故而反證中國的領土主權包括台灣加大陸,迄今尚未分裂,因此才有《反分裂國家法》的誕生,這樣邏輯一貫,使得中共應該如此論述才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自一九四五年以來從未分割,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任務」,不要從行使主權的統治權方面著手,則更有說服力,也使得《反分裂國家法》取得更加合理的理論基礎。
宋楚瑜祇有在「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結合起來,體認當前兩岸統治權的分離,遠因是四百年來中國文化衰退,不敵西方文明的船堅炮利,因而注定有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的失敗,和自強運動的興起,乃至於後來國共兩黨的鬥爭,都是為了救國運動和建國運動。國共兩黨所追求的政治路線,都是西方文化孿生兒的一體兩面: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在後資本主義與後共產主義的後現代社會中,今後中國統一運動,必須建立在中國文化意識的復興與超越,提出治國願景與路線,提醒中共當局,目前祇有加強執政為民的論述是不夠的,是小器的,也不能祇停留在中國統一有十大好處功利主義境界中,而不想超越前進。
宋楚瑜祇有在如此宏觀的思考,然後轉化為在地的行動,忍辱負重,與其與陳水扁合作,不如重返泛藍陣營,與本土派的王金平結為戰略夥伴關係,協助王金平提高國際戰略意識和中國意識,並與馬英九在反台獨立場上求同存異,同時敦促馬英九不得游離放鬆對「一個中國」的堅持。在此一基礎上,結合十三億中國人的力量,走出統獨爭議的困境,鍥而不捨,蹞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輟,「丘山崇成」(荀子《修身篇》)少一點現實權謀,多一點理想堅持,親民黨和宋楚瑜的前途,仍有可期待者。◆
社論
國際視野
國共和解
台灣問題
台灣與日本
懷念胡秋公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