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泛藍、革新黨務、再戰2008

給馬英九主席的建言

陳建仲
(國家政策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台北市長馬英九以三十七萬五千零五十六票,超過立法院長王金平十四萬三千二百六十八票當選下屆國民黨主席。但是期待馬英九坐上黨主席將國民黨推進改革新時代的黨員數,絕對不止三十七萬五千零五十六票。國民黨主席選舉,馬英九大贏王金平廿三萬二千多票,黃復興黨部全體選舉人數十八萬四千二百多人,以此次七成投票率,共投出十二萬八千多票,假設這些票全投給馬英九,馬仍在非黃復興票上得票數幾近王金平的一倍。馬在南部七縣市贏王三萬多票,在北基宜桃園四縣台北市則大贏王金平九萬多票,可以說從台灣頭贏到台灣尾。標榜本土的王金平,原本預期在雲嘉南高(市)高(縣)屏七縣市能勝過馬英九,結果仍輸了三萬多票。而這七縣市有投票權的黃復興黨員僅約五萬二千多人。馬英九以七成一得票率的優勢,大勝聲勢一度看漲的王金平,選後各界解讀除替王金平的大敗意外,對國民黨的未來也見解紛歧,不少唱衰馬主席的說他將無法處理黨產爭議、無法整合親民黨;王金平可能另立黨中央、本土派可能出走;何以馬英九以如此廣大黨員支援優勢,選後竟然出現如此悲觀的論點?

一、正確解讀黨主席投票背後的訊息

1、人心不死、民氣可用:

選舉後段,王金平聲勢鵲起,黨內大老、退役將領、中央及地方民代、黨工、派系與樁腳空前大串聯。王以其擔任兩任總統大選競選總部主委的操盤經驗,加上個人從政三十年來積累的雄厚人脈,動員一波波外省籍大老站台、親民黨、無黨籍立委力挺。王挾優勢資源、黨工及派系複式動員,形成綿密的組織戰力。結果卻證明,大多數向王金平拍胸保證的派系頭目只是再一次暴露:所謂派系戰力早已今不如昔;而公開站台的黨內大老也說明:所謂大老政治早已失去對基層黨員的號召;西瓜派的泛藍立委根本不敢逆勢操作。如此大比率黨員支援馬擔任黨主席,正說明黨員自主意識抬頭,遠非所謂派系頭人所能左右。而其背後更傳達基層黨員對國民黨舊作風的不滿,對黨真正落實改造的期待。對黨內高層更是當頭棒喝,何以大老的黨意與基層黨員的認知落差如此的大?何以黨的形象仍無法掙得中間選民的認同?總統大選除去陳水扁兩顆會轉彎的子彈外,國民黨改革的形象真的被民眾肯定了嗎?黨主席選舉如此高的投票率正說明了「人心不死、民氣可用」。這麼多基層黨員代表多數不滿民進黨執政的民眾心聲,不滿國民黨鬥不過民進黨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責成心理;正是這厚實的民氣,將馬英九推上黨主席的位置,將來也是這股民氣將馬推向二○○八年總統大座。泛藍立委將逐漸向馬英九靠攏,親綠營人士期待國民黨本土派立委出走與王金平另立黨中央,根本不可能實現。

2、大老、派系不足恃,泛藍整合不能擋:

如同媒體評論指出,國民黨成天呼籲「團結」、「和諧」,卻竟日虛擲於國親協調、派系糾葛與利益交換的泥濘中;如果王金平當選,國民黨當然只能是個「派系共治」的國民黨,如此缺乏改革形象的國民黨,也是民進黨最容易痛擊的國民黨。換言之,只要這種國民黨還存在著一天,民進黨在二十世紀曾加諸於國民黨的所有舊論述,包括黑金、統獨、黨產、買票……等,全部都可適用於二十一世紀,這麼好對付的國民黨,哪個對手不想留住它?而馬主席所代表的「世代交替」與「清新改革」是國民黨仍能號召泛藍民眾繼續把選票投藍的動力;尤其當親民黨擁抱陳水扁,一場走調的扁宋會讓曾經支援親民黨的泛藍選民心中五味雜陳,紛紛將反「藍綠合」的情緒投射給馬英九。當民眾厭惡高手政爭、耍弄權術、虛假語言的政客,馬英九的「不沾鍋」反而彌足珍貴。從立委選舉、國大選舉政黨得票以及各種民調顯示,泛藍民眾對國、親、新三黨遲不整合早已不滿;而如今民眾已擇定馬英九是泛藍新舵手,其它泛藍政治人士如果還想逆勢操弄,甚至妄想裂解泛藍陣營,任何漠視此種民氣的政治人士就算手段再高明,也必將遭泛藍支援者鄙棄。

況且眼前的國民黨連黨工薪水都發不出來,如不轉變依賴派系運作的黨務惰性,二○○八年總統大選,扁政府再度「割喉式」拔樁,國民黨能有多少資金與扁政府較量?國民黨基層派系流失只是短痛,民進黨「招降納叛」將來反受其害。

3、世代交替剛起步、黨務革新不容緩:

雖然王金平文宣主攻包括黨費籌措、黨產清理、黨工生計、縣市長及鄉鎮市長基層選舉與泛藍整合等一連串難題,凸出國民黨的包袱可能拖垮馬英九;事實上王的長處也正是馬的短處,但黨員卻無視於國民黨當前現實的困境,支援馬英九,也等於是拒絕國民黨再走老路。尤其民進黨「五、六年級」學運世代新鮮人早已進入權力高層時,國民黨卻依舊論資排輩,派系運作的毒癮就是戒不掉。造成即使民進黨執政成績再爛,國民黨就是跨不出派系的地盤外;導致泛綠選票竟然年年成長。王陣營的大敗,正說明了派系動員的盲點與黨務廢弛的程度。黨務系統士氣低落,人員老化;問題所在並非只是黨工薪水有無著落,而是黨工陞遷體制嚴重不健全。放眼望去,從基層到中央滿是白髮宮女,「抬轎的幾無坐轎的機會;非派系傳人就不是人才。」放任派系坐大,地方黨部主委即使輔選一再大敗,只要中央有人力保,就可繼續再當;這樣的黨,基層怎會有戰力?

4、領導人的道德形象更重要:

當王陣營有意無意「提醒」黨員,如馬當選且代表泛藍角逐二○○八年總統大選,將成為外省人、外省黨打本省人、本省黨;王陣營也主觀認為,國民黨本省籍黨員遠多過外省籍,沒有理由輸給馬英九。但馬卻以其形象及族群包容,跨越濁水溪,更直攻南部王金平的大本營,打破馬英九過不了濁水溪的迷思,終讓一些具有意識形態偏見者跌破眼鏡。馬不僅贏了本省票,尤其在原住民、客籍地區贏面更大,堪稱總統選情測溫器。馬獲得跨族群的支援,實意義重大,顯示國民黨不論是領導人或政黨本身,形象與道德號召,才是民眾真正在乎的關鍵。「國民黨沒有路線問題,只有形象問題。」連主席一趟大陸行,不但把黨的支援度推向新高,連戰個人也掙得歷史的地位。從而黨內仍迷信李登輝狹隘本土化路線者,實應幡然省悟。如何讓民眾認同國民黨已然落實革新,成為國政推動的發動機與人才養成的新搖籃,才是國民黨能否東山再起的關鍵。

二、新主席贏回政權的挑戰:

但是此次黨主席改選,同樣也暴露馬在黨中央及泛藍立委間的人脈經營有待強化,而這也正是馬主席目前最大的弱點。馬上任,當然會有來自李登輝、台聯黨勢力乃至陳水扁、民進黨等陣營的分化,在馬、王間製造矛盾,甚至運用行政資源策動國民黨內派系出身的立委扯黨的後腿,屆時王金平則做壁上觀,出出馬英九的洋相。黨內來自舊派系勢力的反撲,是馬必須克服的第一道難題。從而如何順利完成中常會的改組,不致造成擁馬陣營在常會成為少數的窘態,是馬必須再打贏的一場關鍵性部署。等到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改組完成,馬才能進行黨一級主管人事的規劃。因而如果擁王陣營在中常委選舉中扳回一城,則馬主席為求穩定,改革的作為勢必更難施展。如果馬主席無法處理好黨內高層的結構改組,黨務的改造就難收成效。因此,馬主席第一步當然是盡速、盡力理順黨內人脈、穩固領導班底、擴大黨內支援。等到「家齊」後,才能進一步進行泛藍軍的整編。然而,如果國民黨舊勢力竟然仍想營結頑抗,另立山頭;在自私自利的盤算中,陰謀拉攏馬主席的政敵,進行政黨「劈腿外遇」;則這樣的國民黨,等於自尋毀滅。國民黨如果真的走到這種地步,任何黨的改革乃至重回執政的期待,全將淪為泡影。因而以下分析,是基於國民黨高層人士,尚能體鑒民意,團結在馬主席所領導的黨中央之下;馬主席能大體掌控黨權,理順黨內各路人馬關係為前題所提出的;否則,國民黨如走上內鬥,只有等待關門。

1、主導兩岸議題、強化改革形象:

即將卸任的連戰主席成功的大陸行,拉抬國民黨的形象,這給馬英九相當好的基礎。事實證明,多數民眾不滿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導致經濟衰退,坐困愁城。國民黨必須勇敢的在大陸事務中全面出擊,以兩岸的突破,來主導台灣安全、經濟、農業、勞工乃至區域合作等議題。只有持續對扁政府大陸政策施壓,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區隔才能確立。實際選舉也證明,民進黨對馬英九的「抹紅」攻擊難收成效,廣泛企業界及中間選民對泛政治化的厭惡、民進黨狹隘本土意識的反感,成為國民黨耕耘基層最有利的土壤。尤其經濟衰退、兩岸直航與農產品登陸等問題,扁政府已瀕臨全面挫敗,國民黨必須繼續主導兩岸議題,繼續推動連主席與大陸領導人胡錦濤達成的五項共識,凸出拼經濟的決心,將有助重新塑造黨的形象。

其次,不論基於政黨競爭策略或國民黨創黨宗旨,在統獨光譜中,如果國民黨內若干所謂本土派人士妄想與綠營爭奪獨派選票,等於自掘墳墓。國民黨必須重新形塑黨的理想、清楚交待台灣的前途、正視過往的功過;最重要的是必須對黨的宗旨有信仰、有信心,喚起台灣民眾胸懷整個中華民族前途的情操,如此才能有效反制扁政府以去中國化為本的狹隘本土化意識型態。國民黨必須大聲喊出自己的主張、大聲唱出自己的熱愛;必須勇於正面迎擊扁政府的本土論述,重新給本土化新的生命、新的定義,而不是跟著綠營的背後「拿香跟拜」。

再者,由於馬英九是國民黨遷台後資源最少的黨主席,他必須繼續維持本身高民意支援度,成功打造馬主席時代國民黨的新形象。唯有如此,黨工才敢拒絕派系,中間選民才會票投國民黨。因而馬主席必須更放下身段,與基層「搏感情」;馬團隊要凸出青年色彩,加注黨的活水動力,從而「身段柔軟、馬步勤快」成為馬主席必須完善的個人功課。

2、整編泛藍國會戰力:

馬主席上任,時值立法院休會,正好有時機讓新主席對黨團運作重新部署。由於新黨已加入國民黨黨團運作,且新黨立委多數挺馬,因而馬主席當務之急是重整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運作機制以及與親民黨建立協商機制。

國民黨黨團運作特點為中央有由主席任命的政策會執行長擔任大黨鞭,而黨團每會期選出書記長、首席副書記長(為次一會期之書記長),與執行長形成黨團三長。然而,朝野協商時,是否必須三長同時簽名方屬有效,可能因書記長的作風而有差異;加上重大法案依黨團運作辦法之規定,雖然必須召開黨團大會議決,但黨團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甚至一會期只開二、三次。黨團雖然也設置各委員會委員長,但這都是沿用國民黨執政時代的編制,難有作用。黨團對黨籍立委重大法案表決違紀或出席率不佳等,仍基於息事寧人、維持和諧考量,無法依黨紀處理。黨團運作體制仍偏重執政時期協調問政而非在野時期發揮戰鬥力,委員各種疑難雜症都往院長室跑,連預算審查都移到院長官邸去「喬」,使王院長背了不少黑鍋。但多數黨籍立委一再抱怨無法參與重大政策的形成,立委問政風格,也未能發揮真正在野黨強大的戰力。

為整合泛藍,上上之策仍是尋求王金平院長的協助;萬一王院長真的退出黨的運作,則馬主席必須親自參與國、親、新三黨的政策協調,親自督軍;建立起泛藍跨黨政策協商機制。目前中央政策會及立法院黨團都有再強化的必要。黨團等於是政黨交鋒的最前線,理應部署重兵,如何強化黨團戰力,當然是關鍵的部署。具體作為限於篇幅且事涉黨務內部操作,不在本文分析範疇。

3、黨工公職化、義工化:

國民黨專職黨工曾為國民黨打下天下;在黨國不分的年代,黨工受黨國教育薰陶,黨紀嚴明;成為黨堅強的戰力。但時過境遷,十七年前,李登輝接掌黨主席,黨開始自各職業團體、工會撤退;一批批資深黨工退職後,黨政分離的結果,造成高級黨務主管成為酬庸職,卸任或落選的民代佔去重要職務,專職黨工的地位急遽下滑。李登輝為稀釋國民黨的統派色彩,大量引進地方派系人馬進駐中央,地方黨部也日益受到地方派系掌控。基層黨工陞遷無望,開始以公務員心態辦黨。過去習慣黨政同步運作的動員模式,自淪為在野黨後,經費沒著落,地方黨務經營陷入一灘死水。如今每月將近二億元的黨工薪水,成為黨最大的包袱。黨工的精簡、再造已無可逃避;而再造的方向應是黨工公職化與義工化。

為求自給自足,並強化對黨的向心力,中央可以考量,公職選舉保留一定名額比例給相關黨務主管,或曾具有相關黨務主管資歷者;如此有意爭取公職之派系或個人,必須先協助黨的經營,擔任黨的義工。而黨工也才能真正從參與基層黨務逐步成為人才晉用的管道。即使是派系出身,擔任黨職即需考慮全盤,增加黨的紀律,節省黨的開支。而黨工晉身有望,自會努力耕耘。凡縣轄市、鄉、鎮級黨部可由組發會就該級地方公職人員中選任,為義務職。而縣、市級黨部主管則由中央就該區中央級公職選任,仍為義務職。如此,公職人員都必須兼任黨職、參與黨務、擔任義工。其次,將黨部與民代服務處做有機的結合,自能精簡組織與開支,也可使黨工戰鬥化,基層自然能注入新的活水。

三、等待譜寫的歷史新猶

一九九二年美國柯林頓以締造「希望與歷史」,向選民推銷「新民主黨」,一舉擊敗已執政十二年的共和黨;一九九七年英國布萊爾藉由「第三條路」的嶄新語言,包裝出一個「新工黨」,一舉擊敗已經執政十八年的保守黨。二○○○年陳水扁倣傚布萊爾提出謂「新中間路線」,一舉終結國民黨近半世紀以來的執政。二○○一年日本小泉純一郎打著「斷然實行改革」的訴求,擊敗黨內派閥屬意的橋本龍太郎,取得自民黨內獨樹一格的領導地位。連戰在二○○四年總統大選也是主打「改革才有希望」,以連宋配推銷一個新的泛藍整合的願景,若非319槍擊事件,藍營必能重新執政。足見政黨唯有求新求變,才能獲得選民的青睞。

事實上,民進黨所以能快速崛起,主要依靠煽動「台灣人的悲情」和創造「未來的願景」。但隨著時間流逝,再多來自族群衝突和不義壓迫的傷痕也已慢慢癒合,何況本省人早已用選票給了民進黨機會去證明台獨路線的可行性。然而「本土政黨」登上廟堂後,扁政府執政五年多來,台灣向下沉淪的慘況卻是有目共睹,新的悲情和民怨在對民進黨政府的希望幻滅後如火燎原,「民氣可用」成為泛藍陣營挑戰扁政府各種法西斯及民粹劣行的強力利器。

雖然泛政治化的台灣社會導致政局充斥低劣的反民主權術鬥爭,但卻同樣也高度教育了台灣民眾;沈默的民眾不再輕易被政客巧言令色所迷。由於執政者的倒行逆施,台灣離成熟的民主化越來越遠,但隱約成形的市民社會與中間選民,成為維繫政局不致完全脫節的依靠。黨主席選舉,王陣營重提319抗爭台北市府趨離民眾,欲重創馬英九;然而,投票支援馬任主席的或許正是這群可愛又可敬的泛藍支援者。他們期盼泛藍的高層政治菁英,捐棄個人小我得失與恩怨,真正為風雨飄搖的國家設想。兩顆會轉彎的子彈,倒懸的民眾引頸望治,所有泛藍菁英如果不自己寫歷史,將等著別人來替你寫。泛藍整合已至歷史的交會口,再錯失時機,所有泛藍政客都是罪人。馬英九既然當了主席,再多委屈也必須為整合泛藍而承受;姿態須低不可高,這是他上任後必須有的體悟。唯有如此,泛藍支援者自然會替他掃除一切整合路上的障礙,泛藍的「黨紀」就是得在領導人的忍辱負重下誕生。

一位媒體工作者在他網路上的採訪日誌中寫到:七月十六日馬英九到凌雲、鵬程社區參加升旗典禮,眷村的自治幹部同時舉行了七七事變六十八週年紀念活動,他們簇擁著馬英九遊行。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三位老爺爺,他們分別挺著國旗、黨旗與代表眷村的旗幟,頭也不回地走在馬英九前面。就像行軍似的,三人既不交談,也不微笑,只是堅毅又穩定地走著,像是他們已做了一輩子一樣,導引馬英九繞過整個眷村。就是這樣的正氣與歷史的召喚,馬英九必須給超過七成黨員新的希望,必須給多數台灣民眾新的願景,這個願景或許就是打造「台灣人的新世紀、大中華的共榮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