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扁馬會」談馬英九的兩岸論述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律師)


在「終統」事件的激盪下,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馬英九訪美十天的演講及整體表現,被放大為「具有國際觀與領導人形象」,而馬英九的美國行也被譽為「超級成功」,甚至連美國華府都傳出了所謂「馬英九現象」。載譽歸國的馬英九,一回來就迫不及待要向扁「報告」「趨吉避凶」之道,此舉令很多人不解。有人認為有68%民意支持度的馬英九,無須為支持度只剩18%的陳水扁拉抬聲勢,有人指責馬英九不該讓民眾「強迫收看陳水扁」,有人更猜測「馬英九是要對美國有交代」。當然也有人稱讚馬英九有道德勇氣、善盡在野黨主席言責,例如陳長文就認為馬英九是有智慧的政治家,不願看到台灣這一條船滅頂。

4月3日「扁馬會」後,媒體多半認為馬英九「整體表現稍嫌急切、激進」、「表現中規中矩,但整場扁馬會作秀多,實質少」,民眾則有人為「馬主席被阿扁的主場掌控能力給徹底的比下去,深感錯愕和無奈。」筆者雖不贊成政黨領袖會面如此大張旗鼓,但「扁馬會」二人所議論的或各自表述的多屬兩岸議題,又全程公開,儼如一場兩岸政見發表會,筆者不但聽到了「阿扁的底線」,也對馬英九的兩岸立場有較完整的瞭解,收穫良多!

「扁馬會」中,二人所表述、爭辯的論點很多,但基本上不出以下三點。

一、「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扁馬會」上,馬英九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而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就是兩岸的現狀,而大多數台灣人支持這個現狀。陳水扁先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並堅持中共根本不承認「一中各表」,後則強調,如胡錦濤願意公開宣示,接受所謂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而不是「一個中國原則」,則他將「絕對尊重」。馬英九隨後希望陳水扁不要「以辭害義」,並表示,如果陳願意接受「一中各表」,他將請連戰與對岸就此議題進行協商,「如果中國不接受一中各表,那就是他們的錯。」

胡錦濤在4月16日的「連胡二會」上主動提出四點建議,第一點就是解釋「九二共識」。他指出,「十四年前兩岸正是基於這樣共同的認識,本著求同存異精神,達成『九二共識』,開啟九三年的『汪辜會談』。去年國共兩黨也是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上,達成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四點的最後一點,胡錦濤又說,「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速恢復平等協商,來討論共同關心和一方關心的一些問題。」

儘管陳水扁批評胡錦濤的四點建議是「包藏禍心的遮羞布」,游錫坤也說胡錦濤未公開接受「一中各表」,可見國共對此議題仍有爭議,國民黨不應再提「一中各表」,但海峽兩岸對於「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顯然已有共識。

國民黨16日晚發佈新聞稿表示:胡錦濤特別強調「九二共識」的精神就是「求同存異」,這點正是「九二共識」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各表」的精髓所在,就在於兩岸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互不否定彼此的存在,兩岸雙方可以在「求同存異」的精神下,維持現狀,統獨休兵;對台灣而言,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對方也不會否定。

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表示,胡錦濤已經講得很清楚,十四年前共同的認識是: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這已留有很大的表述空間。他又說,馬英九日前已代表國民黨做了「一個中國」的表述,連戰以及這次同行的四位副主席,在大陸也對「一個中國」有所發言,因此到底有沒有所謂「各自表述」,答案已很清楚(見《中國時報》2006/4/17)。

台灣主流媒體早在「扁馬會」後就紛紛指出,從兩岸1992年交涉過程與文件內容來看,所謂「九二共識」一辭的確是後來所創造出來的,但九二年香港會談,雙方確曾就「一中各表」內涵,亦即「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建立了默契;如果雙方在九二年香港會談未達成「一中各表」內涵與默契,就不會有辜汪會談以及一系列的協商對話。《中國時報》社論還提醒阿扁別忘了,去年「胡宋公報」中即有:「在前述兩岸各自表明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識』(『兩岸一中』)的基礎上,盡速恢復兩岸平等協商談判,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務實解決兩岸共同關心的重大議題」。胡錦濤還對著當時被認為是陳水扁特使的宋楚瑜,說過同樣的話(見《中國時報》2006/4/5)。

其實,所謂「各自表述」,道理很簡單,當然是北京當局表述「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當局表述「一中」是「中華民國」。如一方硬要請或強迫另一方表述,那就不是「各自表述」了!當然,如一方放棄表述,那就怪不得另一方不讓你表述。正如《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從陳水扁面對鏡頭公開宣佈國統會、國統綱領已經不存在,且提出『四不一沒有』新解看來,扁政府骨子裡根本不想接受『一中各表』,那又有何資格要求胡錦濤表態?」(見《中國時報》2006/4/5)。胡錦濤雖在美國「胡布會」上致詞時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胡所說的可是「中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該提法,完全未違背「連胡二會」的四點建議。

倒是馬英九雖一再堅定表示「一中」是中華民國,卻又在美國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需獨立兩次」。就算馬英九是依據「憲法一中」架構,認定中華民國自1912後年始終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至今代表全中國,但他的「台灣不需獨立兩次」還是讓人摸不著頭緒,難怪連南方朔都說馬英九的邏輯混亂,應該多做一些基本的功課(見《中國時報》2006/3/29)。

二、「維持現狀」走向「終極統一」?

「扁馬會」中,馬英九以中華民國憲法為「維持現狀」的憑籍。他強調,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承諾,與國民黨主張的維持現狀是一致的;他的現狀不但是善意的、符合兩岸各項文件的現狀,也符合九二共識的善意與妥協精神,延續去年胡連會的結論,能讓中共與美國都接受。陳水扁則以「鞏固深化台灣民主」為主軸,凸顯中華民國憲法及憲政的缺陷與困境,並強調,不管是台灣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都是主權國家,不能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省。

「連胡二會」上,胡錦濤強調「當前兩岸尚未統一」、兩岸應「和平發展、要雙贏」。國民黨發佈的新聞稿中,特別提到胡錦濤此次隻字未提「和平統一」或「一國兩制」,其「當前兩岸尚未統一」的說法,非常務實地指出「兩岸分治」的現實,與中華民國憲法所描述的現狀不謀而合。馬英九本人也表示,大陸已以「和平發展」,代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也就是說,只要雙方維持現狀,早日開展協商,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點也獲得黃嘉樹的肯定。黃說,胡錦濤的發言代表大陸已經不急於促統,改變現狀者並不是大陸;北京唯一想改變的,是兩岸之間存在的對立和敵意,並非要改變台灣和大陸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大陸的這個立場與美國的「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鼓勵兩岸對話」基本方針沒有衝突;反之,扁政府單方面用「急獨」來改變現狀,不可能獲得美國的支持(見《中國時報》2006/4/17)。

胡錦濤在「胡布會」上說,「大陸方面將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兩岸和平統一,同台灣同胞一道,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身為泱泱大國的領導人,胡錦濤畢竟不能在首次訪美的致詞上,避而不談國家統一問題!但胡也不忘強調,要「同台灣同胞一道,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還是與「胡連二會」的基調相同,也表示他對在台灣的中國人有高度期許。

倒是馬英九一再強調他的現狀是善意的,能讓中美都接受,卻未表明維持現狀的目的何在,以及終極目標為何。

馬英九曾對美國《新聞週刊》說「我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但他隨後不久就大力撇清,又授意國民黨中央刊登「尊重台獨選項」的廣告,也難怪泛藍選民中一直有人質疑其立場。馬英九又說,台海任何一邊均不該改變現狀,例如陳水扁廢統是改變現狀,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也是改變現狀,卻從未解釋清楚,他既堅持「憲法一中」,大陸反國家分裂,為何是改變現狀?馬英九稱讚胡錦濤務實,並樂見大陸已以「和平發展」,代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難道馬英九真的相信台海現狀可以永遠維持下去嗎?

任何人都知道,天下事不可能永久一成不變,台海兩岸既從未,也不可能維持靜止不變的狀態,尤其兩岸現狀一直在變,這幾年更是年年變、月月變,有時還「一夕數變」。只要兩岸一天不統一,變動就不會停,而且沒有人確知或確保會走向何方,唯一可確定的,大概是美日兩國不會放棄「台灣牌」挾制中國。當然,大陸這兩年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持續釋出「利多」,已使台灣要求「和解共生」、「積極開放」的民意升高。但不可忽略的是,一旦台灣人認定大陸也認同「和平比統一重要」、「和平是終極價值」,並滿足於「維護台海和平,爭取雙贏」,那不要說台灣的統一運動難以擴展,恐怕連現有的百分之十幾支持統一的人,也可能轉而支持維持現狀!再說,民進黨從未反對兩岸可以是彼此尊重的兄弟之邦,共同創造「和平、雙贏」呀!減少兩岸之間的對立和敵意,促使雙方早日展開平等協商,固然應是大陸對台工作的當前急務,但確保維持現狀後走向統一,而非長期對峙,甚至走向獨立,更為重要。

除非馬英九謹記在心他念茲在茲的「一中憲法」及國民黨之終極目標是統一,也接受王曉波所說的「維持現狀的核心就是維持終極統一」(見《海峽評論》184期2006/4/1),否則就算他2008年勝選,恐怕多半會以反共,長期維持現狀,甚至和平對峙為主軸,屆時兩岸關係或有改善,卻難有突破性發展。

三、暫行架構可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

「扁馬會」中,馬英九向陳水扁建議,兩岸應簽署「台灣國際參與的暫行架構(modusvivendi)」,透過善意與互信的談判,讓台灣能有尊嚴地爭取更多國際參與空間。陳水扁立即回應,他曾跟倡議「中程協定」(interimagreement)的李侃如數度見面,中共不可能同意馬英九提的「以中華民國存在」為前提之模式。馬英九則表示,李侃如「中程協定」是要協商統一為最終目標,但2005年「連胡共識」第二項,雙方願意簽一個和平協定,其中完全沒說籤了之後要達成統一,希望陳水扁把這個新的情況考慮進去。

馬英九所提的「暫行架構」,的確與李侃如建議兩岸簽署全面性的臨時協定不一樣,他提議的重心在於與中共談判,打開台灣參加國際社會的大門。為強調大陸給台灣國際空間的重要性,馬英九在史丹福大學演說時,列舉「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二二八事件」與「台灣被逐出聯合國」為台灣人三大傷痛,並說就因為這些事件,才有台灣認同,甚至要和中國大陸分離。馬英九接著說,「台灣民主化後,以上這些問題就沒有了,但台灣需要在國際外交上獲得更多認同」,如果中共連這個空間都不給,「後果要自負」、「我們這些人都會反,這和獨不獨沒關係,你沒有給我生存空間嘛!」

據媒體報導,馬英九在連戰訪問大陸前,曾與連密談,希望大陸能對他所提之「暫行架構」釋出善意。但「胡連二會」上,胡錦濤既未談到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也未談到中程協定或「暫行架構」,很顯然大陸在兩岸未展開正式協商之前不會處裡此問題。

自李登輝時代開始,爭取國際空間就是台灣當局的訴求,又得到美國的肯定。但如眾人所知,台灣當局爭取國際空間的目的,從來不是因為台灣「沒有生存空間」,而是為證明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且只有當權者在意「台灣要走出去」,老百姓現在關心的不是「什麼都漲,薪水不升反降,如何活下去」,就是「陳水扁何時辭職下台」。老實說,大陸在「胡連二會」後釋出的15項優惠方案,哪一項不比馬英九提議的「活路模式」來的重要、得人心?

就算馬英九真心相信:只要大陸能與台灣找出臨時解決方案,就能防止台灣民心趨獨,他也該知道,大陸不可能在沒有達成其他基本共識之前,僅就單一事情簽署任何協定。再說,馬英九搬出去年「連胡會五點願景」第四點作背書,但他所要的是「國際外交上的認同」,這與該第四點「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國際參與活動」可是大異其趣。更何況,馬英九特別強調其提議是不能有「終極統一」的附帶條件,那大陸憑什麼要放棄好不容易才在國際上建立的「一中共識」?馬英九應該從此次「國共論壇」中連戰的表現學到:友善誠懇往往是最成功的戰術,說狠話不一定有用。

結 語

「扁馬會」後,陳水扁民調維持平盤,但隨著扁嫂及馬永成捲入SOGO股權爭議及禮券風波,最新民調顯示扁聲望持續下跌,「超過半數以上民眾認為總統府不清廉」(見《中國時報》2006/4/22)。看來陳水扁不但早已跛腳,要想做滿任期,全身而退恐怕都有困難。而「胡連二會」不但為已趨邊緣化的台灣帶來希望,為台灣各階層、各領域民眾爭取到極大利益,也為國民黨重新執政創下絕佳的機會。馬英九應該在「胡連會」與「胡連二會」的基礎上,盡早釐清其兩岸論述,並對選民坦誠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