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抽車的15項措施

國共兩岸經貿論壇的觀察

沙堅恆
(上市公司執行長特助)


台灣的經貿牌岌岌可危

國共兩岸經貿論壇閉幕,大陸隨即宣佈針對台灣十五項新優惠措施;隨國內外政治版圖挪移,和經貿情勢演變;兩岸經貿相關議題再度成為各方注目焦點。但由於台灣執政者認知和社會主流期待明顯差異,瞻前顧後進退失據,連胡會後緊接著布胡會開始,此時美中台政治經濟卻已經到了翻底牌的關鍵時刻。

在這次的國共兩岸經貿論壇中,最大重點在擴大兩岸的經貿交流,大陸十五項新措施的背景在發揮經貿磁吸作用,空洞化台灣手中僅剩的經貿牌;筆者的觀察大陸十五項措施絕對不是單一獨立事件,從去年底中國開發銀行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公佈《台資企業貸款暫行辦法》,和一月初以新成立的海貿會,取代海協會功能來看。大陸對台政策靈活主動,新戰術既針對性吸引綠營農工基層選票,又透過有層次的融資和結盟將企業界連根拔起。台灣絕對有必要認真回顧總結過去兩岸經貿政策的得失,避免在兩岸新一輪政治博奕,乃至新的終極對決中,重複錯誤。

這次國共經貿會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觀察:一是中國大陸仍然將積極吸引台資,將政府職能轉化為服務職能,通過兩岸非官方形式的實為官方經貿協商,促進兩岸經貿。同時,為高達百萬以上的台生台商服務,一直是北京和各地方政府的重點。另一方面,面對兩岸緊張關係,中國大陸仍然欲圖以經貿手段,有針對性的包圍、反擊台獨勢力,以大中華地區經濟融合的態勢,衝擊台灣當政者的分離政治意圖,以經濟上的利益合作分享,來反襯拒絕三通的扁政府的僵硬和過時,引發台商和台灣民眾對台灣政府沒有圍繞經濟中心制定內外政策和選戰訴求的不滿。

因此,從兩岸關係的戰略博奕的角度來講,十五項新優惠措施,是大陸兩岸政策的新棋法。極為顯然的是,在多年來李登輝陳水扁的負面作用之下,原本能發揮功能的海基會陸委會早已喪失作用。這是中國大陸面對台灣現狀,採取的一步主動態勢的應變措施。

台海「現狀」中美折衝結果決定

其次,任何兩岸政策的變化和發展都是美中關係折衝的產物,中國大陸的戰略,在先造聲勢,創造守規矩形象,顯示我不做「麻煩製造者」,也是以和平的經貿行動回應美國最近對台的較為強硬的態度立場,以圖充分用足美國的壓力。

值得重視的是,由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中國經貿訪美團,十一日在橫跨美國十三州的採購活動結束後,先後與美方達成高達一百六十二億一千萬美元的一○七項採購協定,是中國有史以來對美國最大的一次採購。中共如此空前的大手筆採購,一方面在為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赴美訪問壯大聲勢,一方面也有意緩和近一段時期中美之間的嚴重貿易分歧。

接到這幾筆超級大訂單的包括美國航空、軟體、農業等企業。中國用四十六億美元購買波音七三七客機八十架,用十七億美元購買美國正版電腦軟體,用五億美元購買美國摩托羅拉移動通訊產品。

此外,中國方面也原則同意取消美國牛肉進口的禁令。在相關技術議定書完成後,中國將同意重新對美國牛肉開放市場,雙方並承諾就最終細節「緊密共同合作」,以取消二○○三年以來施行的這項禁令。

至於過去爭議最多的智慧財產權方面,中共也做出了相當大的讓步,在中美協定草案中規定,所有中國製造的電腦都必須內建合法軟體、依法關閉盜版光碟和影音光碟的工廠。

中國大陸「先談經貿」的求實態度十分明顯。這樣,在未來台灣總統選舉後,無論是何人上台,只要不出現正式的或者變相的宣佈獨立,大陸都以以商迫政的方式,爭取與台灣盡快恢復經濟會談,建立政治經濟合作的機制和管道,為避免衝突,展開合作,留下契機。對於台灣來說,將來無論誰上台,都必須面對經濟這個首要問題。

台商進入「變色龍」階段

大陸目前的新戰略簡言之是:「你投資,我歡迎;你盈利,我收稅;你開放,我觀光,你通航,我就來。」中國大陸以最近對台政策很明顯的是以動智,動力為主,而絕不動氣,開罵。

過去基於現實,台灣能夠一時之間扮演關鍵角色遊走美中之間;但在陳水扁終統廢統一連串事件後,美國把它與大陸的雙邊戰略利益,逐漸放置在美國與台灣的利益之上,而且不吝於將這種政策傾斜的態度和資訊公之於眾,上回布希溫家寶會面時公開反對台灣單方面行動就是明證。未來不管美中台如何排列組合,台灣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很難發揮功能。

實際上,兩岸局勢不可能從此就雨過天青,反而是暴風雨可能正在來臨。四月二十號布胡會後三方的戰略目標和政策訴求會進一步清晰化、明朗化,形形色色的台灣單方面主張獲得成功的機率已經越來越小,這是無可迴避的嚴酷現實;任何借殼上市或者自立門戶的可能都被壓縮。

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未來必定被迫改變;還記得去年民進黨三.二六遊行前,一向被視為挺綠企業的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發表反台獨和認同「一個中國」的感言,在兩岸政治經濟無法脫鉤的大格局之下,未來跨足兩岸的台商進入「變色龍」階段。

筆者曾在中國大陸台資企業任職多年,也就是所謂台商;我的觀察在中國人的地方,用中國人的資源,做中國人的老闆,賺中國人的鈔票——這就是台灣該有的「本土化戰略」。其實大陸的企業相對於台灣,大鍋飯現象比較普遍,比如職責不清,獎罰不分明。台商如果將一整套的企業管理措施:比如管理人員實行目標責任制、銷售人員實行定額提成、工人實行計件工作制引入大陸,不難在大陸尋求第二春。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基於市場比較優勢的戰略設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企業全球化之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有四次大機遇:第一批出現了很多個體戶;然後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知識份子可以下海辦公司;第三次就是資本市場從審批制轉為核准制;外帶一九九八年大陸國有企業退出非競爭性行業的機會。精明的台商抓住這四次機遇,造就了台灣目前仍然貿易順差。

台商遍佈大江南北各個角落,可以說「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台商」。大陸不是天堂,大陸也不是地獄,大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一個商場;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不是仇視大陸,而是正視大陸崛起,好好地研究大陸,在許多地方虛心地學習,努力超過大陸。當我們真正強大到了令大陸必須仰視的地步的時候,今天的許多問題還是問題嗎?回過頭來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想問,陳水扁先生,對大陸經貿比重過大的確危險,您是要掛免戰旗?還是把己方經濟先鋒拿來祭旗,造就另一個許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