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就是杜正勝,沒錯吧?

王仲孚


今年三月間網路上忽然流傳一項消息說,聯合國文件將於2008年採用簡體字,因此許多人憂心繁體字要被淘汰,海外華人團體發起連署向聯合國反應,呼籲勿廢棄中文繁體字。目前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除了海外部分華人以外,只有台灣與香港,而台灣對於此事的反應最為冷淡。

四月十日,立法委員李慶安質詢教育部長杜正勝如何因應這種情勢,杜正勝答詢時始則指出語文政策的主管機關是文建會,繼又強調國內教育體系會堅持使用「正體字」,社會上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可以並存,但教育部不會配合中國推動簡體字,政府立場還是會維護正體字,學校絕對不會教簡體字。

維護「正體字」,學校不教簡體字,本也沒有甚麼不可以,況且就學術的立場而言,繁簡字應如何取捨,也有討論的空間,但是我們的杜部長一聽到「簡體字」似乎就顯得非常激動,一副咬牙切齒、深惡痛絕的模樣,並且嚴正宣示:「我不是杜正勝」,「如果把我寫成『杜正勝』,我不會承認那是我!」(見2006年4月11日《中國時報》A2版)

杜正勝如果寫成「杜正勝」真的不會認為「那是我」嗎?這只要稍微檢驗一下也就不難證明。我們看杜正勝以前曾在大陸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都是「配合中國」以簡體字排版,署名「杜正勝」,例如《夏代考古及其國家發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一個方法學的探討》(《考古》1992年第4期)這兩篇論文,收在「杜正勝」著《古代社會與國家》這本書裡(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10月20日),另外在大陸用簡體字排印「杜正勝」的論文也都收進了「杜正勝」的「著作目錄」中,沒有一篇因為用簡體字「杜正勝」而被捨棄。如《試論傳統經脈體系之形成--兼論馬王堆脈書的歷史地位》,《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頁99-106;《新史學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文物季刊》第1期(1998),頁33-53;《從三代墓葬看中原禮制的傳承與創新--兼論與周邊地區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220-226等諸文。這些論文除了是簡體字排印之外,每一篇都大量運用了大陸的考古報告,大陸的考古報告都是簡體字,可見杜部長「配合中國」與簡體字的交往由來久矣,如今談到簡體字大可不必如此這般的氣急敗壞,而「杜正勝」就是「杜正勝」,應該是沒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