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到終統的台海形勢分析:台灣因應策略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主任)


壹、反分裂法通過一週年來的兩岸情勢變化

反分裂法通過一週年來,兩岸關係在連宋相繼訪問大陸後,兩岸經貿與社會關係發展相當熱絡,並不因為反分裂法之通過而惡化了兩岸關係發展,當然最近台灣的終統爭議也不會嚴重威脅到兩岸關係發展,雖然短時間內有衝擊效應,但長時間來說兩岸關係朝向維持現狀、和平穩定發展之共識將更加凸顯,而國際間對兩岸維持現狀與和平互動的看法也將發揮制約和定位兩岸關係的發展。

基本上,大陸當局自2005年3月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以來,對台灣問題開始採取「冷處理」方式,以比較「低調」和「低姿態」的務實策略來因應台灣的變化。這種冷處理方式表現出理性、成熟、靈活、和自制,以及避開不隨台灣藍綠政治內鬥而意氣用事、暴跳如雷地嚴詞譴責或文攻武嚇,而壞了兩岸關係的發展。甚至將台灣政府與社會、領導人與人民、政治與經濟、藍與綠做區隔的四層統戰,同時積極傳達中國對台灣同胞的善意。儘管中共高層持續抨擊陳水扁的終統作為,但中共總理溫家寶在最近全國人大開幕式進行「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台灣終統部分輕描淡寫,無意批判扁,而是以保障台商權益、支持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貿整合,便可看出端倪。拉攏台商發展中國經濟、爭取台灣同胞之認同、弱化台灣的政府影響力,儼然成為中國對台策略的基調。

相對地,台灣的政局卻陷入藍綠的「統獨」對決,不僅造成內部政治惡鬥和政局不穩,也引起美中台關係的緊張與不穩定,這不利於台灣經貿的發展。終統事件才剛落幕,又引起美國當局強硬要求台灣表態「廢統與否」之立場,台灣內部又引發一波罷免總統訴求、甚至陳水扁總統更表達了推動新憲或制憲決心。這一波波的政治較勁已經嚴重危害到政局穩定和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無具體政績和低聲望挑戰的陳水扁,在尚餘兩年的任期裡,是否不再寄望施政績效,甚至放棄政策績效,而採取更強硬路線來鞏固內部領導,回到統獨爭議最容易操作,亦可能會進一步挑釁「四不一沒有」承諾,或是不再認同「四不一沒有」的存在,並積極推動制憲或修憲,而此步步偏向台獨的作法,是否會讓美台、甚至美中台的台獨模糊空間消失,使美中台關係將進入極度不穩定狀態,這將不利或危害台灣整體安全與發展。而此後續發展,值得進一步的觀察。

貳、「終統」對美中台關係的衝擊及地緣政治效應

台灣在終統爭議上雖然贏了「面子」,但是在國際間卻輸了「裡子」。基本上,終統爭議無關乎兩岸關係,主軸應該是台灣內部藍綠政治的對決,阿扁以廢統或終統方式來爭取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以及提高陳水扁日益低落的支持度與聲望。這是台灣典型政治操作的「內銷」轉「出口」的效應,換言之,終統或廢統只是國內政治市場的消費,但此內銷議題又轉出口到中國與美國甚至周邊國家,又炒起了兩岸關係不穩定的議題。因此,「終統」只不過是民進黨的策略勝利而已,卻不是全民的勝利,而且只是贏得沒有任何實質助益的面子。甚至可能只是民進黨內部政治消費與路線之爭的代罪羔羊而已,但躁進的終統作為,卻衝擊到藍綠、兩岸、美中台、和國際的關係互動。不僅挑戰了阿扁的誠信問題,在國內亦激化了藍綠政治對立,造成國內政局緊張與不穩,也拉高兩岸間的緊張分貝,以及美方對台單方改變現狀作法的不滿,此舉將更有利於提高美中兩國的關係發展,畢竟美國要給中共一個滿意的交代,更加深台灣是破壞兩岸現狀之麻煩製造者的國際印象。

面對終統爭議,中共的立場會更加強烈地要求美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承諾,企圖預先防止台灣走向「法理」台獨。一方面在美國處理台灣終統問題上採取低姿態和妥協的同時,另一方面美國勢必要給足中國面子,來安撫中國的不滿。同時,美國對於阿扁近乎強勢蠻橫來主導「廢統」的高姿態,又不與美國當局事前進行充分溝通,讓美國無法接受和忍受。居然台灣能為一個無實質意義存在的國統會和國統綱領,讓阿扁進行操作統獨議題,連美國也被台灣庸人自擾的主張與動作而拖下水,甚至傷害到美國的威信。當美對台不滿高漲時,也將轉為對台灣採取更強勢作為,壓縮台灣的台獨發展模糊空間。畢竟兩岸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將危及美國人的利益。就像美國政府所強調的,當台灣在追求兩千三百萬人的權益時,也不要傷害到美國三億人的利益。

事實上,阿扁政府的終統行徑,在國際間不僅招來東南亞和東亞週遭國家的反對與不安,連許多拉丁美洲與歐洲國家都加入譴責阿扁的行列,甚至連國際媒體對台灣單邊改變兩岸現狀的報導,皆表達相當的遺憾,甚至阿扁總統誠信的破產,連台灣整個社會之誠信都會被挑起質疑,這對台灣立足東亞之發展相當不利。換句話說,台灣只是贏得終統表面上的「二分」勝利,卻失去「八分」國際支持與質疑台灣誠信,以及攪亂了美中台三方的默契。也許阿扁總統和深綠陣營是絕對贏家,但是整個台灣社會卻是淪為最大輸家。「得不償失」應該是本次「終統」效應的最佳寫照。

參、兩岸政經關係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兩岸政經關係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中國對台灣的政經威脅與壓力;另一是台灣對中國的政經影響與衝擊。

(一)中國對台灣的政經威脅與壓力?

中國崛起對台灣政經發展的意涵可以從兩方面來說,首先是威脅的「負面效應」。在政治安全上,中國崛起其實不僅對台灣造成嚴重威脅,也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威脅。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墊高了中共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欲成為區域霸權的意圖相當明顯。而在經濟上,不僅積極拉攏台商,產生「錢」進大陸「債」留台灣問題,也空洞化台灣產業,台灣企業營運重心向大陸傾斜,獲利能力外移,甚至逐漸吸引台灣專業人才登陸,在工廠外移、人員外移、重心外移、資金外移、獲利外移下,更是威脅到台灣經濟走向邊緣化命運。在國防上,中國的國防預算在2006年約351億美元(2,838億人民幣,分析家指出此數據可能更高達500-650億美元,而五角大廈更指出可能高達900億美元),約佔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7.74%,比起2005年的302億美元成長了約14.7%。而2005年中國軍費占GDP的1.36%。2006年初增至784枚飛彈對準台灣威脅,而且以每年以75-100枚飛彈成長,甚至還宣稱不放棄武力犯台。這些威脅隨著中共經濟日益壯大,不僅提高了中共軍事預算的增加,更增加其在國際外交的籌碼。甚至連美國對於中國軍事支出之增加也顯得相當憂慮。

另外是擴散的「正面效應」,總體來說,不應該將中國的崛起視為一種威脅,應該視為一種「機會」,而且機會的效果遠大於威脅的衝擊,這應該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台灣必須掌握中國崛起的機會,真正面對中國市場商機與投資機會,不要因為政治因素而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迫使轉移投資地或是扭曲投資市場,才能有效掌握中國經濟商機,更不是動不動便去挑戰或逃避面對中國的政治優勢,而喪失了台灣永續發展的經濟機會,以及喪失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正如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Rice)所言:「對各國來說,崛起的中國是挑戰,也是機會,中國可能會變成亞太地區一股負面力量,因此各國要與中國對話,美國也要與盟邦合作,使中國成為正面而非負面的力量。」而且,中國政治體制之發展是否走向民主之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挑戰,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經濟需求可能成為國際經濟成長的真正驅動力量。因此,鼓勵中國融入「以規章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諸如匯率、開放服務業、保護智慧財產權等,才能有效來規範中國。面對此,對於同文同種的台灣來說,更是應該扮演著重要而關鍵的影響角色。

此外,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需要更好與更多的管理與技術,而大陸本身所提供的量與實際需求有很大的缺口,未來五年中國需要七萬五千名有國際經驗的經理人才,但目前供應只有五千人,大陸企業將積極向同文同種的台灣挖角高階管理與技術人才。這對台灣來說,不知是「福」還是「禍」。福的部分,便是增加台灣在國際間的就業機會,讓台灣人力延展到大陸,有利於掌握大陸經濟。在禍的部分,便是會不會掏空台灣人才,而又不利於台灣整體的發展。

(二)台灣對中國的政經發展與挑戰

基本上,台灣對中國的政經發展不構成任何威脅,反倒是一個發展機會的提供者,至少台灣是扮演一個貢獻者與示範者的角色,遑論台灣會帶給中國任何挑戰,唯一的問題便是政治訴求的問題,台灣不可自大陸脫離而獨立,這也是現況問題,對大陸來說,自1949年以來兩岸便是處於政治分裂局勢,至今尚未有任何改變,而兩岸之間的紛紛擾擾的問題,都是雙邊政治立場的原則問題。除此之外,台灣對中國已經扮演重要的投資角色,提供生產與管理技術、出口市場的尋求、經營行銷、台灣發展經驗等,甚至也大量輸出台灣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讓兩岸間的社會文化整合,觀念與行為日趨一致,在產業與經濟上更形成利益共同體,而且大陸高科技出超台商居功,這不也可以說是台灣回饋中國大陸的一種正面作法,為大陸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更善盡台灣社會對中國同胞的社會責任,也降低兩岸間的生活、價值與思維落差,這對兩岸間的社會整合而言,撇開政治不談,台灣社會與人民已經積極為兩岸未來創造出共同美好的願景已經投入相當的努力。

值此之際,對中國的發展而言,台灣不是一個麻煩製造者,或是威脅中國安全的挑戰者,更不是中國經濟的競爭者,也絕對不是兩岸和平與統一的破壞者,反倒處處受到中國的威脅與制約。台灣基本上是處於弱勢的位置,仍大力推動兩岸雙邊經貿、社會、文化、教育、宗教、藝術、媒體等全面性的交流,台灣並沒有封鎖對大陸的交流管道,何況台灣也慢慢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愈來愈高,中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在2005年已高達716.1億美元,約占台灣出口的37.8%,而台灣是中國進口的第三大。以及中國每年必須創造2,500萬個就業機會,才能符合中國就業市場需求,但是每年只能提供1,000~1,100萬個工作機會,大都是低薪與累人的工作,勢必造成就業壓力增大,而台商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此外,長住中國的台灣人至少有一百萬,而且還逐年增加。台灣整體經濟向大陸傾斜的發展會愈來愈明顯,因此兩岸間創造出雙贏格局是必然的走向。面對台灣問題,中國擁有相對的時間與空間優勢,並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作為國際大國的中國而言,對台灣問題沒有必要訴諸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甚至訴諸軍事武力恫嚇,不管如何,台灣仍是一個善良的貢獻者。

肆、代結語:台灣對當前台海形勢變化的因應對策

台灣面對反分裂法一週年、台海危機十週年、加上目前終統與廢統的爭議,思索台灣的因應策略有其重要意義。面對當前的台海形勢變化,台灣更應該重視下列幾項策略應對,來營造「新」兩岸關係發展:

第一,彌補台美互動信任的落差。由於台灣頻頻做出挑戰美國維持兩岸現狀立場底線,以及台美之間的互動溝通和信任出現問題,如何彌補雙邊的信任落差,將有利於加強台美關係的發展。甚至進一步重建或贏回台灣的國際誠信,將是台灣當前外交首務。

第二,回歸國家發展主軸、降低藍綠政治對決。國家發展應該是台灣發展的軸心,如何規劃台灣經貿投資之發展策略,建構國家發展遠景,這才是台灣優先,台灣社會勿淪落到藍綠對決局面,應將國家發展願景成為藍綠對決的主體,拼經濟不是拼政治。

第三,政府必須重視施政績效與政策績效、避免陷入統獨議題爭論。勿以統獨議題之操弄來威脅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更勿將台灣人民帶往戰爭邊緣,人民需要安定不是動亂,政黨勿以一黨之私或一人之私,而不顧台灣整體人民利益。「先內政、後外交」和「先經濟、後政治」來鞏固台灣社會,而施政績效之重視為首要作法。

第四,善用中共對台策略的轉變。一年來中共對台策略採取冷處理、低姿態、釋放善意,並把台灣政府與社會做區隔,台灣可以多利用社會優勢來因應,並創造出台灣的經濟優勢,以及透過雙邊政治參與社會的聯繫,進而提高雙邊的互信,將有助兩岸間的和平穩定。

第五,台灣應加強軟式權力(softpower)外交。以軟式權力外交因應大陸的對台策略,軟式權力包括科技、人權、民主、愛、和平、非政府組織、環保、動物保育、人本安全、打擊犯罪和毒品、消除貧窮、社會關懷、市民社會、社區發展等,來迎戰中共。而不是以硬式權力(hardpower)來迎戰中共,畢竟大陸大台灣小,台灣沒有硬式權力的相對優勢來挑釁中共,跟中共「嗆」聲是暴虎憑河,是不智之舉。

第六,台灣必須跳脫傳統意識型態與冷戰思維,積極迎接全球化發展。將兩岸關係納入全球化的發展框架,視大陸為台灣走向全球化與全球發展的重要跳板與基石,西進大陸並不與全球佈局相衝突,台灣必須調整思維,勿老是從冷戰對立思維來思考今天的中共政權。台灣面對中共政權應該有一嶄新的積極戰略思維,不要老是陷入消極地統獨對立思維,將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反倒會惡化兩岸發展契機。

第七,訴諸理性追求國家整體利益,不與大國(如中國與美國)政經利益正面衝撞。畢竟兩岸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已逐漸形成經貿共同體,台灣應該體認大陸經濟好,台灣經濟才會獲得保障,兩岸關係不再只是「零合」遊戲(zero-sumgame)的競爭關係,也逐漸浮現出合作關係和相互依賴關係,重建「雙贏」的「新」兩岸關係思維,才是追求台灣整體利益的基礎。

第八,以民主取代主權,來掌握兩岸互動主動權。將過去十年來的兩岸關係置於國際架構中,可以發現一個連動的互動模式,也就是當台灣強化民主訴求時,中國強力打壓台灣時,國際輿論會站在台灣這邊;但當台灣強化主權訴求時,中國採取軟回應時,國際輿論都偏向中國。易言之,民主與主權已成為兩岸關係的自變數,中共的回應是中介變數,國際對兩岸的回應則是依變數。也就是說民主是台灣能夠掌握主動權的戰略武器,逆勢操作主權議題只會使自己身陷炮火之中。例如2005年3月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祭出「非和平手段」,激起美、日、歐反彈,歐盟不僅暫緩軍售解禁,歐洲議會並決議支持台灣加入世衛,要求中共解除對台飛彈;美國除了公開表示反對,布希也盛讚台灣民主,意寓民主是台灣對抗中共武力威脅的最有力武器。而值國際輿論轉為對台灣有利之際,陳水扁的「終統」動作,又使台灣成為國際壓力的焦點,認為台灣不該挑釁或改變兩岸現狀。

最後,必須重整台灣國際新形象,投入更多的社會與經濟援助,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肯定與掌聲。目前國際視聽幾乎是站在中共立場來看待兩岸關係,而台灣往往被歸納為破壞兩岸現狀的麻煩製造者,彷彿不顧及東亞周邊國家的和平與利益,只是單邊地顧及台灣,忽視其他國家利益。如何從區域戰略思考台灣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才是贏得國際支持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