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鄉、薪火相傳

談連戰家族的愛國家風

何池
(廣州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


近年來,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的局勢下,2005年4、5月份及其之後,在台灣島內竟然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大陸熱」,這股熱潮打破了由於台灣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所造成的兩岸關係的堅冰,推進了兩岸同胞渴望和平和發展的願景。它的掀起,其原因在於這年3月、4月江丙坤和連戰先後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的「破冰之旅」和「和平之旅」,以及大陸方面對此所作出的善意的、務實的、有利於台灣同胞福祉的積極回應。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因而成為了世界矚目的新聞人物。今年4月他帶領他的家人第一次走進祖籍地福建漳州龍海的馬崎村祖厝拜謁祖宗,面對熱情歡迎他和他家人的宗親,他動情地說,「連家的列祖列宗,爺爺啊,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這番發自肺腑的話令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動容,他那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坦露無遺。

連戰的愛國愛鄉思想的形成,得益於連氏家族源遠流長的愛國家風。

一、丹心照汗青--「連山氏」族人的愛國事跡

自古以來,在龍海翠林村,流傳著許多有關連氏先賢的愛國故事。北宋年間,連南夫(字鵬舉),政和二年進士,授襄邑主事,辟雍正禮制局檢討、殿前文籍校書郎、太常少卿等職。於宣和五年(1123)兩次出使金國,遷秘書郎。紹興元年(1131年)知信州。紹興三年知泉州,在泉兩年政跡斐然,詔以「憂國愛君」,進秩一等。紹興六年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紹興九年正月上書反對議和,力主抗金,並指責秦檜誤國喪地而得罪秦檜,被革職謫居漳州,隱居龍溪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之麓,為今龍海連氏開基始祖。紹興十三年卒,葬於龜山(現稱連山),他的居住地後稱「連厝」,該系族人因稱「連山氏」。

南宋末,元兵大舉南下,朝廷節節敗退,在退至漳州時,文天祥與連南夫第五世孫連秀璇召募民眾共抗元兵,連山氏族人踴躍應徵,轉戰閩粵贛。五嶺坡(今廣東海豐)一役,連山氏族人戰死三十八人。文天祥被俘,宋亡。之後,為避元兵株連報復,連山氏舉族連夜遷徙時為江中小島的玉田山,而連厝和連南夫墓均為元軍所毀。

又根據台灣《連氏族譜》的記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連氏始祖連佛保的第十世孫連興位公渡海到台灣,居台灣府城內寧南坊馬兵營境,其目的是反清復明。因此連氏族人世代相勉:不應科舉,不做清朝的官,死時都要穿著明朝的服裝,以示「生降死不降」。

二、泣血椎心--日據時期連氏家族的反日愛國事跡

1895年,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連家也由此經歷變遷。先是連橫的父親連得政(連戰的曾祖父)響應台灣巡撫唐景嵩與劉永福的抗日之舉,擔任台南「護台會」會長等職,負責「府城籌餉奉行工作」,專司軍費籌措。當年5月,台北失守,唐景嵩內渡大陸,反對日本佔領的鬥爭被鎮壓下去。連得政感慨萬分地說:「事難為矣」。但仍堅持籌餉事宜,為抗日事業積勞成疾,憂憤而死。因連得政的矢志抗日,日本接收台灣後,沒收了連家位於台南馬兵營的產業,連氏祖居和祖產毀於一旦,連氏家族自此四散。連得政只有獨子連橫一人,這一年,連橫十八歲,這位青年目睹台灣淪入日本人的鐵蹄下,痛心疾首地寫道:「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字裡行間道出連橫對外虜入侵、國破家亡的悲痛心情。是年不願作日本子民的他內渡大陸求學,不久在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該報成為廈門同盟會的機關報。婚後他舉家遷往大陸,1904年,連橫的兒子連震東出生。連震東就在祖國學習文化,後又送他到日本慶應大學學習。畢業後讓他回國內效力,從事實際的抗日工作。連戰後來曾回憶道:「祖父曾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雅不欲其(指連震東)永居異域,長為化外之民,是以托諸左右。昔子胥在吳,寄子齊國;魯連蹈海,義不帝秦,況以軒黃之華胄,而為日本人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佚?……』那份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使然,所以才有抗戰前夕祖父給父親的手書『欲求台灣光復,須先建設祖國,汝應回國效命』之言。」

1912年,連橫在大陸入清史館工作,廣泛閱讀和搜集有關台灣資料,開始為撰寫《台灣通史》做準備。

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台灣總督府宣佈台灣人都自動成為「日本國民」。1914年,連橫上呈北京民國政府內務部,要求脫離日本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現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282號案卷記載了此事。連橫申請恢復其中國國籍的呈文如下:

「具呈人連雅堂,原籍福建龍溪馬崎社,現籍日本台灣中廳台中街,現寓北京南柳巷晉江邑館。茲依中華民國國籍法第十八條及施行規則第六條所規定,願回復中華民國國籍,……呈請許可復籍。」

連橫的申請獲得批准。

連橫回台後五年修成了保留有許多大陸與台灣淵源關係珍貴史料的《台灣通史》,這部史書使他獲得了愛國史學家的稱呼。除了著書,連橫生前五十九年期間,曾多次赴大陸,或遊覽、或辦報。他在大陸遊覽之時,曾在西湖旁給他的夫人寫下一封信,信中詩云:「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他日移家湖上居,青山青史各千年。」沒想到,就在寫這首詩後十餘年的1933年,連橫真的攜妻「移家湖上居」,直至最後病逝上海女兒家中。

他還為獨孫連戰取名為「戰」,這並非因為連橫真能預言後來中日戰爭的爆發。連戰的表姐,也是連橫的外孫女林文月認為,「復興振國」是連橫一輩子最大的心願。連橫在去世之前的三年,都住在林文月家中,因此林文月是連戰這一代子孫中少數曾與連橫接觸並較長時間相處的一個。林文月說:「我外祖父一輩子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台灣能脫離殖民地統治。他認為,當年因為中日甲午戰爭,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中國必能贏,則能取回台灣。」

三、潛移默化--父輩對連戰愛國思想形成的重要影響

連戰小時候,父親連震東注意向他灌輸祖父的「公、忠、愛鄉愛國之思」的家訓,祖父的《台灣通史》這部具有保存台灣家鄉史實的珍貴著作,帶給連氏一脈兩代單傳的歷史使命感。連戰曾回憶道:「父親終其一生,不曾對任何人有過聲色之厲或背後之私,他的道德涵養與學問修養融會在家人間的正是深切的關懷與溫摯的愛心,他從未對我的未來有任何特殊的要求,但只是相當尊重我的個人興趣發展與自由意願,從『做父親』的角度看,他是位十分民主開通的爸爸,總是樂意在颱風天親自陪著我上學,再親自接我返家;更常以『誠信做人,勤懇做事』反覆期勉我做一名踏實厚道的君子,他的影響力,自小植苗,到我大學時已生根發芽,全心唸書也是此時因父親教誨以『少學問無以治世』的明訓自感非要成為夠份量的連家傳人。」

連戰說:「父親賜予的許多觀念,至今成為我自己功課的條目,例如:任何事不可心存投機,務必腳踏實地,待人要光明磊落,務必問心無愧,永遠不要自欺欺人,必須對得起國家民族……父親給了我太多人生的指引,他的言教與身教雙重促成了我今日潛藏的個性。」連戰的母親趙蘭坤是東北人。連戰從小跟著母親學國語,跟著祖母學閩南話。國語和閩南語在他的嘴裡,是「媽媽的語言」與「祖母的語言」。

父輩的言傳身教,對連戰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曾任「海基會秘書長」的陳長文說:「祖籍台灣、西安出生、童年戰火、在台灣成長的連戰,因這種特殊的『半山『(指父親為台灣省籍,母親為非台灣省籍)背景,使他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對本省、外省族群各有其特別的情感。這種特殊的成長及家族背景,使他成為『台灣心、中國情』的最佳代表人物」。

當年,連戰剛從美國返回台灣擔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時,曾有人指責他在美國參加「台獨」團體,主張台灣獨立,一些刊物甚至寫文章抨擊連戰,一度造成連戰的友人都不願與他們夫婦講話。連戰的太太回憶,當時很多朋友在他們面前卻裝作視而不見。他們有一種被排斥的窒息感,卻不明原因。隔了好一段時間,連震東才聽有人說連戰夫婦是「台獨」分子。為此,連戰與撰寫這些言論的雜誌打官司,最後贏了官司。連戰多年後回憶這一段說,可能是因為與很多從台灣到美國求學的同鄉常在一起,其中可能不乏「台獨」者,所以引來這一場風波。

1987年6月10日,連戰在「七.七事變」五十週年前夕,向「國軍歷史文物館」捐出父親連震東藏有的兩把日本軍刀。這兩把軍刀,是1945年連震東赴台參與接管事宜,在當時的「台北州町」舉行接收典禮時,當時的日本「台北州知事」解下這兩把日本軍刀呈獻給連震東,以示投降。1986年12月1日連震東去世前夕,特別叮囑連戰,要將這兩把軍刀捐送給政府,為抗戰勝利留下紀念。

去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後宴請連戰,飯後送給連戰一個令他激動萬分的特殊禮物--連戰的祖父連橫申請恢復中國國籍的歷史檔案。過後連戰回憶說:「國民政府時期的檔案,都收藏在南京。我沒想到胡錦濤先生如此細心,特地派人去南京把我祖父當年申請做中國人的檔案文件都給找出來了。我提都沒對人提過啊!想都沒想到,他們會這麼做。記得那一天吃過飯後,胡先生拉我到旁邊說:『來,我送你一樣特別的東西。』他拿出很好的木箱子,打開一看,竟是我祖父九十幾年前申請當中國人的文件。我當場激動萬分。我說,我們一家當中國人是當定了。」

本文參考文獻:
1、《連戰檔案》作者: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九州出版社。
2、龍海市馬崎連氏族譜編纂小組:《馬崎連氏族譜》,2006年。
3、2005年4月29日《人民日報》關於胡錦濤與連戰在北京會談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