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僅僅是一張文憑而已

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的分析

吳銘能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繼贈送一對熊貓作為禮物之後(後因台灣官方阻撓而無法送達),上個月(2006年4月)連戰一行人訪問大陸,參加「兩岸經貿論壇」,大陸為展現改善兩岸關係誠意,宣佈十五項優惠台胞政策,並以進一步開放態度,表示允許大陸同胞到台灣觀光旅遊、承認台灣的學歷,這是繼去年公告台灣同胞可以在大陸非台資企業工作的另一大突破。

這些政策的落實,無疑地,凸顯大陸二十餘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制定兩岸政策的思維與做法有了新作風,即轉移焦點,降低與官方直接接觸,化為主動出招,擴大層面與民間交流,爭取台胞民心。自此,大陸主導兩岸攻防轉變策略,化為柔性靈活使力,另一個新階段的兩岸關係於焉形成。

反觀台灣政府面對中共如此凌厲攻勢是遲鈍應對,處於被動守成,能拖就拖,只能以自圓其說方式蒙騙老百姓。如陳水扁在得知十五項優惠台胞政策公佈、台灣股市大漲之後,竟宣稱他之前就派人與北京方面研商溝通,彷彿他是幕後的推手。對於開放大陸同胞到台灣觀光旅遊,民進黨政府或說要按指紋才能入境。這種歧視的心態,也反映在不承認大陸學歷。

台灣內部對承認大陸學歷的爭論

說起台灣對大陸學歷的承認,爭論由來已久。早在1997年10月,時任台灣教育部部長吳京首次公告研究有年的議案,大膽提出承認包括北大、清華、復旦等73所高校的文憑,立即引起島內不同意見的辯論。官方與民間各舉辦多次公聽會,反對與贊成者可說旗鼓相當。後來由李登輝拍板,把吳京部長撤換下台。此後的部長噤若寒蟬,只要膽敢主張承認大陸學歷者,都難逃「吳京式」的命運。

崇尚學術自由傳統的中央研究院就不理會官方這一套閉塞作風,擁有大陸博士學位的台灣子弟照樣可申請博士後研究。這是李遠哲院長開明處。

新聞媒體5月5日報導:嫁到台灣的鄭旭智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是台灣教育部1997年公告認可的73所大陸高校之一,但是她申請學歷采認卻遭到拒絕。案件經過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認為台灣教育部既然「沒有廢止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和采認辦法等相關法令」,就必須要審查認可鄭旭智的大陸學歷。台灣有律師認為,只要教育部不再提上訴,或台灣「最高行政法院」仍然判決鄭旭智勝訴,即使教育當局現在才廢止相關法令,也不能不受理鄭旭智提出的申請。

儘管無法預料最後結局,但這個判例有其象徵意義:台灣司法界仍有敢挑戰當局不合法的正義之士。

現任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提出台灣、中國、世界歷史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的「同心圓」架構理論,作為修改中國史教科書依據,而對於承認大陸學歷則一向持反對態度,他的部長位置能夠至今屹立不搖,似不難找到「政治正確」的解釋。

承認大陸學歷所衍生的問題

持贊同承認大陸學歷者,鹹以為大陸經濟崛起必然牽動學術發展,過去遭文革破壞的學術文化勢必很快復甦。中國是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文化底蘊深厚,適度承認如北大、清華等較有歷史傳統名校,自是合情合理,也是跟上世界潮流的趨勢。

而持反對承認大陸學歷理由,仔細分析,舉其犖犖而大者,不外以下三點:

一、造成台灣教育市場萎縮

台灣教育普及,人口素質優秀,各類型技職學院與公私立大學超過一百所,有些辦學不佳的學院入學率只有五成左右。許多人擔心一旦開放大陸文憑承認,很多台灣子弟會一窩蜂跑到大陸唸書,其產生的效應是有的學校可能因此招不到學生而倒閉。

二、大陸籍配偶競爭台灣就業市場

保守估計,開放兩岸探親後十年內,兩岸通婚人數早已超過數萬人(現在當然不只),而且人數年年增加。台灣經濟起步較早,平均所得與居住環境普遍比大陸好,對很多大陸籍配偶選擇定居台灣是極大誘因。大陸人要求不高,只要有穩定的收入,再辛勞的粗活也願意幹。大陸籍配偶投入台灣就業市場,自然影響台胞基層工作機會的競爭。不承認大陸文憑,至少使有意在台灣落腳的大陸人面臨謀生困難,以重挫其長期居留台灣的打算。

三、中共洗腦統戰陰謀

不可否認,由於歷史演進與發展階段不同,兩岸在意識形態與政治觀點存在若干歧異。台灣子弟在大陸受教育的結果,有不少人認為難免會受中共教育思維影響,怕將來兩岸政策輿論導向會有損台灣利益。

不承認大陸學歷的心態分析

上述持贊成或反對承認大陸學歷的理由,均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只是其反對的心態,筆者認為實有必要進一步分析。

放眼整個世界教育產業已走向自由多元的競爭市場。每年很多台灣人到大陸、歐美、日本等地留學,同樣地,大陸出國留學的風氣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潮流。台灣沒有經歷類似大陸文革的破壞,在語文、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相對保留很多中國文化傳統,說比中國「更中國化」也不為過。台灣教育要有前途,應該展現自我的優勢,在全球學習漢語方興未艾熱潮中,努力提升研究水準與靈活教學方式,以吸引世界更多優秀學生願意到台灣學習中國文化等課程。現在,一味防堵大陸崛起,猶欲以政治力量干預文化發展,推行「去中國化」,白白地把自己具有的優點拋棄,長久之後,台灣到底得失利弊何如?這是不能不審慎加以考慮的。

另外有種疑慮心理,總以為大陸極權統治,在中共建國以來,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為指導方針,大批知識份子經歷各種運動被迫害死亡或大傷元氣,思想沒有自由,與台灣民主多元化社會無法相比。

誠然,這種悲劇在「改革開放」之前是存在的。但文革結束後,大陸痛定思痛,力矯過去整肅知識份子的荒唐作風,政策趨向寬鬆,欲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詞,就可覘見要具備有「中國特色」的二十一世紀大國,既不亦步亦趨於西方世界,而是有自己民族特點,重振過去泱泱大國的雄風。

在兩岸民間交流日益熱絡的今天,可以看到大陸生活水平逐步在提升,思想觀念也不斷在深化轉變而走向開放。沿海大城市普遍富裕,內陸城市如武漢、成都等也漸漸趨往小康經濟的態勢發展,有些人的生活品質與台北人的差距並不大。

一個穩定、開放、進步的中國正在和平崛起,真是大江東流擋不住!

因此兩岸的領導人在近年正形成一種「既競爭又需要爭取兩岸民心」的微妙關係。

台灣從李登輝主政以來,加上民進黨執政六年採取封閉、錯誤方向下,內政治理一敗塗地,弊端連連,官員貪污腐化頻傳,弄得島內民怨迭起,人心惶惶。而民進黨政府現行兩岸交流方針,明眼人一看即知,美其名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實際是對大陸崛起採取拉攏美國與日本共同「防堵政策」,具體反映在不承認大陸學歷,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台灣官方這種駝鳥心態,實則並無法阻擋許多有理想、有遠見的年輕人到大陸「留學」深造。每年到大陸考察、留學者多如過江之鯽,儘管官方還口口聲聲「在阿扁任內承認大陸學歷絕無可能」。這股無法消褪的熱潮,套用一句古話:民心如流水,其誰能御之?

歸根結柢的根本問題

人才是國力的象徵。美國在上個世紀能夠屹立世界領導地位不衰,所憑籍的就是一種開放、有制度、大格局的引進人才政策。只要是一流人才,美國想盡辦法以優渥條件留住,幫助國家建設發展。

現在好多台灣年輕人不在意台灣教育部是否承認大陸學歷,他們只在乎什麼地方有好的發展前景,就湧向什麼地方去。最近民意調查顯示,有相當高比例台灣的大學畢業生有意願到大陸謀生。這種顯然趨勢,難道不值得民進黨政府深省(醒)當今的兩岸政策嗎?

以目前台灣官方爭權內鬥、貪污腐化風氣愈演愈熾,把民生利害置於度外,又不願正視大陸已經崛起事實,只是處處刁難擁有大陸文憑的台籍碩士、博士,法令也歧視在台灣落戶的大陸籍配偶,使他們在台灣社會面臨就業困境,受盡有意無意的羞辱目光。當民進黨政府排斥大陸學歷有年,而今大陸既然率先公開承認台灣文憑,又允許台胞在大陸就業市場公平競爭,雙方政策明顯一緊縮一開放,氣勢已趨此消彼長,其引發效應是素質優秀、有遠大理想的台灣青年被吸往大陸發展。結局是楚材晉用,台灣培育基礎人才終為大陸所吸納,其失策莫此為甚。民進黨政府主打兩岸牌到此技窮地步,豈能閉目掩耳佯作不知?

如前所述,在兩岸人才爭奪大戰中,大陸已先馳得點,近兩年政策大有煥然新興的氣象,不但更有自信,更具柔韌彈性,表現「海納百川」開放包容作風,不少台灣優秀人才就是如此為其所用;而台灣官方對人才引進政策,恕我不客氣地說,系以一種狹隘封閉心態,把到過大陸留學、理解大陸實況的優秀青年拒之門外,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迂腐思維防堵,是我行我素、保守疑慮、遲滯不前的「小鼻子小眼睛」作風,完全昧於時代潮流。

沒有人才,就沒有力量。如此一來,台灣人才為大陸重金禮聘,一波又一波人才自然往大陸傾斜,台灣還有什麼本錢侈言「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民進黨政府口口聲聲高調說「愛台灣、愛台灣、愛台灣」,揆諸這幾年所作所為,並沒有為台灣厚實籌碼,反使台灣原有經濟、教育人才等優勢大量流失。由是觀之,民進黨實有負於台灣同胞。

「春江水暖鴨先知」,開放的中國向世界征才,全球人才正源源不斷湧向中國,學漢語人口一直持續加溫中,這一波的「中國熱」已成氣候,台灣官方不願意重用最有實地經驗中國大陸的台灣青年,又不肯虛心接納雅言,如此出爐的兩岸政策,既不合乎大陸瞬息萬變的社會實際,只是閉門造車,不合軌轍,完全脫離大陸現況。在民智大開、訊息無遠弗屆的今天,民進黨政府還是如此操作兩岸政策,怎能令人放心呢?

文憑承認是小事,但歸根結柢的根本問題,就是重用人才的心靈開放與否。如此看來,這又豈能以一件小事看待?它的長遠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2006年五四運動紀念日前夕初稿
5月7日定稿於川大望江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