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兩岸政策,三通,核四」

沙堅恆
(上市公司執行長特助)


正當全國焦點都放在第一家庭相關弊案,法院悄悄休會,在「直航條款」綁架下,更首開先例未通過國營事業、新十大建設、治水條例等高達二點七兆預算,對台灣經濟造成嚴重傷害。對此台北股市連跌不止,新台幣匯率大幅波動,石油等原物料價格猛漲;跡象顯示國內外經濟情勢正處於轉折點;台灣經濟成長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一個中國,兩岸政策,三通,核四」四個最基本的經濟命題。

近十年以來,台灣對外經貿出口主力,已由傳統上依賴對美輸出,轉為依賴對香港及大陸,以出超值來看,更是遠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出超地區。而執政當局每年發佈的經貿統計數據。一直告訴民眾「我國出口總值大於進口總值,年年出超,中華民國經濟持續穩定成長繁榮。」其實這只是一個表像,執政黨並沒有告訴民眾,這個出超值只是個結果,而且這個出超值年年萎縮,一年不如一年,且已產生結構性的變化,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遠超過美國,甚且已深到無法自拔地步。

國內經濟不穩定,國際市場多憂慮,台幣升值與否左右為難,這就是台灣政府面臨的決策情景。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政府有意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開放兩岸包機並以配套方式同步啟動,於機場、港口及特定景點「定點開辦」台灣境內人民幣兌換;首批對像為來台觀光的中國第一類人士,每次兌換金額最高兩萬人民幣。陸資和人民幣資金自由流動是大勢所趨,寬進嚴出或嚴進寬出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過渡措施,最終是難以維持的。在各國連鎖博奕下,台灣和大陸香港的經貿關係只會越來越互相依賴。

中國的需求未來的主流

執政黨以冷戰心態推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和七月份即將舉行的所謂經濟永續發展會議,顯示出台灣居廟堂之上的決策者在關鍵時刻只會叱責對手和下屬,拿不出決斷性的意見,任由對岸牽著鼻子走,陷入戰略上的被動。既然執政當局過去想盡辦法阻止陸客登台,罷免案前夕又突然政策大轉彎,豈不擺明是掠人之美,而有葉公好龍的尷尬?

股市一向是經濟的櫥窗,兩岸三地大企業的起落變化已經預告中國需求將是未來的主流。深入掌握這趨勢的發展,台灣才能在未來一波的財富流向中,洞燭機先,正確捕捉財富流動的路徑。

趨勢1:大中華黃金三角成形

近年中國產品氾濫全球,分析中國經濟成長的書成為顯學,《當中國改變世界》、《中國熱》、《全球企業新霸主》、《中國企業無限公司》、《中國未來黃金十年》紛紛登上排行榜暢銷書,就連最近大賣特賣的《世界是平的》,也是從中國人搶佔工作機會做為開場白。外界常常只看到中國製造的威力,卻很少人知道,背後支持中國產品橫行全球的力量中,台商是很重要的支柱,台商的管理經驗也是最寶貴的資產。如果再加上香港自由的資本市場,以及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必然成為大中華經濟黃金三角,華人經濟圈舉足輕重。

趨勢2:赴大陸台資企業被迫大陸本土化

比較兩岸三地企業特徵,台灣政府對於企業西進並不鼓勵,業界企盼多年的三通依然落空,加上投資大陸不能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以及大陸台商無法回台上市,只好到香港另謀出路,政府在資本市場的箝制,迫使台商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在中國競爭。

中國則不然。雖然企業經營缺乏效率,但佔盡市場壟斷的優勢,例如金融、電信、石油、港口、公路、機場、礦藏等壟斷產業,享受國家特殊的利益,而這些優勢也反映在其投資價值上。

兩相比較,如果台灣政府繼續以冷戰思維圍堵台商,最終會迫使台商大陸本土化。

趨勢3:兩岸企業積極香港上市

嘗過資本主義的甜頭後,中國以國家的外匯存底彌補銀行呆帳,備足「嫁妝」後便積極往香港招親。去年建設銀行、中國神華、交通銀行上市,造成搶購熱潮,三家公司漲幅驚人,躋身前二十名市值。中國近十四億人口需求的魅力,加上人民幣升值的誘惑,吸引國際熱錢齊聚香港,香港的國企股指數今年以來大漲百分之二十七,漲幅僅次於俄羅斯股市,高居全球第二名。

五月份中國銀行上市募集八十億美元資金,台資企業至少三十家排隊申請香港上市,必定掀起一陣金融熱。

趨勢4:中國GDP增長快民生產業成焦點

中國去年底調整GDP計算方法,納入服務業產值後,已躋身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人均GDP高達一七○三美元,對於食衣住行的需求大幅成長。中國人生活改善,民生需求最先反映在食品業,因為外資看好中國吃的商機,連帶也拉動台灣的食品相關產業,康師傅和統一都是台商,卻掌握中國方便面和飲料的市場。台商順勢搶佔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商機,將是最大的機會。

亞洲貨幣走長期多頭趨勢不變,去年以來包括中國、香港的地產股都大漲。反觀台灣一直處於政治壓抑下,房地產的漲幅遠遠落後全球及亞洲,最近在「馬英九現象」以及「國共論壇」的氣氛烘托下,演出大反攻行情,不論是精華地區的土地或辦公室租金,以及資產股,價格都是氣勢如虹,也反映出○八年的和解行情。

趨勢5:和解行情隱然成形

最近行政院長蘇貞昌也順勢頻頻釋出政策利多,包括盡速開放大陸觀光客、放寬低階封測及四吋以下小面板業登陸的限制。雖然對業界而言,仍嫌不足,但依然贏得民眾掌聲,也獲得外資青睞,大力加碼資產、金融以及封測業。顯見政府態度改變,股市馬上展現歡欣鼓舞的氣象,台股搖身變為亞洲最強勢的市場,可見政治對台股的壓抑之深。

不可諱言,兩岸三地經濟血脈相連,中國是台商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未來也將成為最重要的內需腹地,是台灣人經商、投資、就業、創業最大的市場。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人民在銀行的儲蓄將近人民幣二十兆元,相當於全中國一年的國民生產毛額,不管是外匯或是內地存款,中國人的錢怎麼花?一定是全世界廠商矚目的焦點,也是台灣經濟的大機會。

中國的躍升台商的契機

「世界是平的」,這個觀念用在投資尤為貼切,全球經濟快速輪動,局限於台灣太過狹隘,試著用廣角鏡觀察兩岸三地的經濟圈,才能有更宏觀的思考。「台商的管理、香港的金融、中國的市場」是很好的切入點,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的成長,局部的宏觀調控,並不會影響消費的意願,加上人民幣長線升值的趨勢,兩岸三地華人經濟圈的勢力抬頭,必將形成一股新勢力,吸引全球投資焦點。

坦白說,台灣國內的不景氣以及失業風潮與台灣政治精英群空轉內鬥有直接關係,這群精英在看待經濟問題上不能就事論事,不必要的滲入過多政治因素,而致力既有權力結構的分配多於經濟發展。目前台灣的不景氣事實上並沒有影響到這批人,影響較大的反而是一般老百姓和兢兢業業經營本業的生意人。

一言以蔽之,這種只會政治鬥爭、無視國計民生的當局,真的爛透了!千萬不要只看台灣這島,而在心態上處處只存在本土化的狹隘地域眼界,過度熱衷於政治,將只會讓自己或後代愈來愈不如別人。走不出台灣,台灣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比綠島大一點的監獄島而已!陳總統如果真的放下權力,首先該做的就是解決兩岸直航的人為障礙,台灣經濟成長還是要回歸基本面;也就是「一個中國,兩岸政策,三通,核四」四個最基本的經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