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是國家和民族命運所繫,《法蘭克福評論報》用「前所未有的成功」作標題,報導中國在2006年取得的結果。
世界各國在去年再次看到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又碩果纍纍。一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一萬八千億美元的貿易額,持續多年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人民幣,是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位外貿出口大國,整個世界無不深深感受到中國愈來愈大的經濟影響力。
世界也同時看到,中國用濃墨重彩大手筆,積極活躍於國際舞台之上,她同世界各主要國家構建起的多方位多領域對話機制,顯示中國所堅持的和平外交,所倡導的和諧世界的理念被廣泛接受。
在北京,由中國舉辦的三個重要國際性高峰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中國與東盟高峰會,中國非洲合作論壇北京高峰會暨部長會議的成功,說明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利益相互依存與交融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她在推動區域性和世界性的合作發展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德國《世界報》編輯林勒爾在一篇報導中提到:現在中國人大每通過一次決議,中國官員關於人民幣匯率的一次講話,對德國民眾都變得十分重要,有時甚至導致股市大幅波動。
法新社更用上了:「當中國的全球足印加深之時,世界就在震動」的驚歎口氣。
不應該忘記提及的是,當今世界兩國重要國家關係的變化。中美從對抗走向對話,到今天定位為利益攸關者,並朝向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方向發展,顯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份量的加強。
去年,中國人既汗流浹背在崛起的路上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又的的確確感受到豐收的實在感,十三億中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已得到基本溫飽的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大事!
中國經濟發展,從來沒有這麼好過,中國的綜合國力,從來沒有這麼充實過,中國人認定中國和平崛起這條路走對了,人們的自信和自豪溢於言表,民族復興的日子有了盼頭!
《華盛頓郵報》駐北京記者愛德華說到:2006年中國除了政治、經濟的重大突破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國變得開放和自信。
中國崛起成了當今熱門名詞,對此也有各種解讀,用疑慮和恐懼的眼光看日漸強大起來的中國的外國人,為數還不少!
「法國里昂證券亞洲部份」推出了一份有關中國發展的報告,封面竟是一條中國巨龍在吞噬地球。美國人除了奇怪中國會出現姚明那樣打得像NBA一樣好的籃球明星外,還奇怪美中貿易會有如此大的逆差,有位美國婦女問道:中國強大了,是不是會進攻我們?
中國的確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的形像在外國人看來,也變得複雜豐富,不易捉摸。美國CNN駐北京記者站負責人吉米說:我們都感覺全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比以前更強烈,讀者對中國新聞的胃口越來越大,CNN雖然增派來華記者人數,可還是忙不過來!印度通訊社駐華記者約瑟夫甚至感慨:我的頭髮2006年白得更快了!
約有660位外國記者在中國,他們每天都忙著向全世界報導中國在變化的消息。從中南海的政策出台,到浦東、深圳的經濟發展;從陳良宇落馬到某個村長在選舉中落選,都搜羅其中,報導的角度也因事實的變化而變化,從負面為主正向客觀中立傾斜,讓世界各地更多瞭解中國,減少對中國崛起的不安。
但經精心炮製的中國威脅有如一片烏雲,阻擋著觀察中國視線,故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概念及其涵義,也就未能充分理解,更談不上釋懷!
「民主和平論」被視為公理性命題,按其邏輯推論,現在的中國只要崛起,就不可能是和平。而「王位更迭論」則以猴王爭位作例,年輕的快速成長的公猴,注定是王位挑戰者。英帝國被美國代替,中美爭霸不可避免。因而呼喚中國易幟改變顏色,歸納於世界民主旗艦的美國之內,便成了獻給中南海,洗刷崛起原罪的聖水。
無疑,五百年來世界一些國家走上大國位置,各領風騷。有的雖已夕陽西照,有的仍光采照人,故中國人中也有因其魅力吸引,便主張中國全面西化美化,用美式政治版本改造中國:而擔憂的認為如不顧及中國國情,則中國難避蘇聯以及一些東歐國家內戰、分裂覆轍,崛起努力將煙消雲散。
和平崛起是中國國策,內容極其豐富。它一方面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又珍視中國歷史文化傳統,顧及社會現實條件。
首先是中國唾棄世界大國崛起時,曾經走過的掠奪與擴張的殖民戰爭老路。就是中國強大了,也堅決反對依靠武力,以我劃線的不光彩霸權主義。以和為貴,不威脅別的國家,永不稱霸,是中國和平崛起堅定的宗旨。
和平崛起指的另一重要內容,是中國的富強,應該通過改革創新,而不是暴力,或用其它激進革命方式獲取。
它必須依靠政府和人民一起努力,通過充分協調,融合各民族、各階層、各地方利益,有序的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偉大歷史目標。
歷史告訴中國。所以長期積弱,除百年來列強的侵略壓迫外,無數次的歷史變更,所採用的內部戰爭,流血革命,殘酷鬥爭,都是削弱國力的重要原因。人心思定,社會也不能再承受慘重內耗。用和平發展,改革創新方式,在和諧社會基礎上,建設強大國家,社會成本最低,是中國人最大心願,也是中國孜孜以求,不作它選的崛起之路。
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和世界市場的經濟秩序,為中國崛起提供一個有利客觀環境,在和平與發展時代,弱肉強食,吞併擴張的歷史已基本過去,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大格局,可讓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馳聘空間,這點是狹隘經驗論者,在分析中國能夠和平崛起時所忽視的時代特徵。
和平崛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體現,既汲收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教訓,也有中國本身革命與建設過程中的成敗經驗,它應歷史大潮而生,是歷史給中國崛起的黃金機會。對這一適應中國國情的強國之道,它的艱難曲折,雖不易一時被理解,也不為奇。可以相信,她的崛起經驗,必將為世界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選擇。
中國現在是大而未強,或者只是由大向強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歐美商場,中國製造的商品琳琅滿目,但夠上世界大品牌的不多。中國還沒有一個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運作的金融機構,在區域性的企業銷售總量的亞洲排行榜上,前三名仍為日本豐田等所得,中國石油只居第四。人民生活總體有所提高,但社會矛盾也不斷出現,醫療、教育、就業、嚴重不足,貪污濫權,社會治安的解決,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制度未能跟上。
當前,中國人,尤其知識界與中產階層,談論較多的是政治改革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並期望中共十七大對此有新的大動作展示。
無疑,在繼經濟大發展之後,再來一個五年至十年的民主政治改革創新時期,則中國面貌肯定煥然一新。
至於中共十七大在展示新階段的新任務時,對難度較高的民主政治議題,將提出什麼新主張?會走出多遠?肯定在眾目注視之中。
有學者已銳敏注意到中共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中的許多變化,指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是胡溫新政中最富民主思想的建樹。
從去年開始,中共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出台,包括各省市黨政高層人事變動,陳良宇落馬,對貪腐濫權者所起的威懾作用,在處置「群體事件」與新聞自由分寸掌握上,相對地取溫和寬鬆態度等等,都是民主政治一種進步。
而令海內外驚奇的是,「中央電視台」製作並向全國播放的十二集「大國崛起」紀錄片,突破了馬列史觀束縛,揭示民主制度對這些國家崛起的關鍵作用,讓中國觀眾擴大了政治視野。
據說中南海高層早就已集體學習了十五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歷史,探討中國崛起戰略。
民主政治建設命題的討論,在中國再不是禁區。《北京日報》、中央高級黨校的《學習日報》近日發表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出自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之手,被認為是中共啟動民主政治一種信號。
而俞文所肯定的「民主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同胡錦濤在訪美公開演說時所說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源出一體。
如果說人事大變動是十七大的組織準備,則《大國崛起》的紀錄片和《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則是和平崛起路上,民主政治建設啟動前的毛毛雨。
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國,封建歷史長,少數民族相對集中成塊塊,且多分佈居住在邊陲地區,中國地廣,經濟發展不平衡,政治、文化素質有較大差距。這些特點不容忽略大意。
北京理論界不止一次提醒,外有蘇聯和東歐國家政治改革歷史陷阱,內有文化革命大民主慘痛,不要幻想中國會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或奢望乘快速列車,夕發朝至。
從中共的改革軌跡分析,引導中國走上民主之路不會遙不可及,但採取的是通過社會成本低的漸進式改革,或叫增量改革的可能性大,所謂的摸著石頭過河。
具體上說,由村鎮基層選舉和黨內民主起步,逐級擴大,再延伸至社會領域的民主監察,和監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再逐步由人治向法治的完全轉變。
無人甘冒大規模急進式民主改革失控的風險,中共一直強調的保持政治穩定,有序漸進,看來不全是托詞藉口。中共十七大將展示的中國和平崛起新藍圖,希望道路越走越寬闊!◆
社論
中國的復興與崛起
中國與世界
馬英九的危機
台灣事情與兩岸關係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