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堵中國

Michael T. Klare 著 祝侖 譯


譯按:作者柯萊爾系美國漢普夏學院「和平與世界安全研究」教授,《鮮血與石油》及《美國對進口石油依賴成長的危險與後果》二書的作者。本文(Containing China)最初見於二○○六年四月<http://www.nationinstitute.org/>(另見<http://www.williambowles.info/china/containing_china.html>)由《海峽評論》一位讀者交下,特譯出供各界參考。

美國布希政府的大戰略已緩緩而篤定的展現,它並非早先指出的打擊全球恐怖主義、癱瘓「流氓國家」,或在中東地區推展民主。這些容或會引發議論,也是被及時關注的焦點,但它們卻不足以左右涉及長期性軍事資源分配的關鍵性決策。真正決定性的目標──預算與軍力部署這類根本大計,是圍堵中國。這一目標曾主宰白宮布希行政當局最先七個月時間的計劃作業,卻因九一一事件突發,為了凸顯反恐以示盡責而將之擱置。而現今,即使在伊拉克問題上已忙不過來,白宮依然強調它把中國視為高於一切的目標,而正從事冒險在亞洲的軍備競賽,以及因此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布希總統與其首要幕僚們於二○○一年初入主白宮時,即抱持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復活美國於蘇聯瓦解後的一九九四~九九會計年度首先提出的戰略方針,永久支配的原則,「防衛計劃方針(DPG)」。這份初期階段官式文件的摘要,曾於一九九二年洩露給媒體,指出美國戰略的基本目標,乃在阻止任何可能挑戰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的對手在此後崛起。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防阻新對手的再度浮現,……像蘇聯此前一樣,對秩序造成威脅」,這份文件表示,因此「我們須盡力防阻任何敵對強權掌控住一個區域,在其強固的控制下,它的資源可供其運作成為全球性的強權。」

這份文件最初發表時,這一理論被美國許多友邦與國內領袖譴責,指之為妄自尊大的帝國主義意識,迫使老布希只好將之淡化,但是使美國居於永久的單一超強地位的戰略目標,卻從未被政府的戰略家們放棄。事實上,它已成為小布希二○○一年二月當上總統後,美國軍事政策的最高原則。

標靶:中國

針對未來崛起的挑戰者,須以強力予以制壓防阻的永久支配原則,在一九九二年最初被宣示時,並未特別指出是誰,因為當時美國還在擔心好幾個可能的對手,包括俄羅斯、德國、印度、日本與中國。這幾個國家都被設想為可在數十年中轉變為可能的超強,因之他們皆須被阻止朝超強發展。不過在小布希政府上台後,該一想法在菁英們的思考中被窄縮到只剩一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心想成為超強的中國,被宣稱擁有經濟與軍事能量可挑戰美國,這使得美國永久支配全球的意涵成為對中國強權的圍堵。

圍堵中國這一命令式的句子最早是在二○○○年小布希參選總統時,由其外交事務顧問康朵莉莎.賴斯有系統的提出。在她常被引用的在《外交季刊》上刊出的文章中,她建議,做為野心勃勃的崛起強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無可避免的挑戰美國的重大利益。「中國是一有其主要利益的巨強,特別是與台灣有關者,賴斯在文中說,「中國也很不爽美國在亞太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因為這些原因,「中國不是一個『現狀』強權,而是一個意圖按自己的喜好改變亞洲權力平衡的強權,這就使得中國成為一個戰略競爭者,而非柯林頓當局曾稱之為的戰略夥伴」。因此,賴斯辯稱,採取一個防阻中國成為區域強權的戰略,便極為重要。特別是,「美國必須深化其與日本和南韓的合作,並在本地區維持一個強大的軍力駐紮。」華盛頓也須「很注意印度在此一區域平衡中的角色」,並且把印度帶進反中聯盟系統中。

做此回顧,可以明白賴斯的文章是把一九九二年「防衛計劃方針(DPG)」的不允許競爭者原則,由小布希當局在當今用為戰略予以實施在亞太與南亞。從強化與日本的勾結,以及去勾引印度等今天所執行的特定政策,都在當年賴斯的文章中展露端倪。

在二○○一年的春、夏,此一戰略焦點的最重大效果,是分散賴斯以及其他重要官員對賓拉登與凱達基地組織日增的威脅的注意力。賴斯在其身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任上第一個月,仍集中精力處理她在《外交季刊》上,那篇文章中提出的計劃。賴斯最優先處理的是取消與俄羅斯的反彈道飛彈條約,以及將日本、南韓、台灣納入聯合反飛彈系統,這是一個五角大廈主導的最終希望能組成的反中同盟。

白宮資深反恐顧問理察?克拉克因此抨擊賴斯,因為她過於熱衷於俄國、中國和大國政策,以致輕忽了凱達基地組織對美國攻擊的警告,而使預先防止九一一發生的防衛行動失敗。賴斯在九一一委員會嚴厲詰問下過關,雖並未認知到克拉克所提譴責的重點,但任何一位仔細的歷史家探究何以小布希政府竟然未克警覺潛伏的恐怖分子將對美國進行攻擊,此一百口莫辯的失敗的原因,都必須從此一政府在這一關鍵時刻把圍堵中國當成首要之務開始。

中國加速進展

九一一事件之後,小布希、賴斯以及其他高級政要們,無論如何是快速的把注意焦點轉向一個長程的新目標,亦即推翻伊拉克的海珊,並將美國軍力部署到中東,看起來,這似乎不像在推動他們原定的對中戰略,然而這一在伊拉克(中東地區)的行動,仍多多少少有警告中國的意思,美國展示了其壓倒性的軍事能力以及挑戰美國霸權的終歸無效。

在之後兩年,當美國傾全力按美國的想法重建伊拉克,消滅一次非預期但強有力的暴亂之時,中國卻在高速的進展。在此期間,中國增加了其軍事能力現代化的投資,也增長了與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經濟聯繫,在購買石油與其它重要商品方面,更屬不能忽視。

二○○五年春,白宮已重返賴斯的全球性大戰略。二○○五年六月四日,倫斯斐國防部長在新加坡的一場會議上公開演講,指出白宮所新強調的決策重點,他並惡罵中國的軍力建設,並警告中國勿威脅區域和平與穩定。

倫斯斐指稱,「中國擴增其飛彈武力,使之能夠攻擊世界上許多地區與目標,中國也「強化了其可投射軍力到亞太地區的能力」。然後,倫斯斐故作善良的加上幾句,「既然沒有國家威脅中國,人們自會懷疑,為什麼要增加軍費投資?為什麼要持續與擴大軍武採購?為什麼有這些強大的軍力部署?」雖然倫斯斐沒有回答他的問題,他的暗示卻是很清楚的:中國現在正在前往成為區域強權的道路上,因此有一天將會在亞洲對美國形成對等的威脅。

這一早期的鼓動反中的美麗辭藻,內裡包含有堅硬的本質。二○○五年二月,倫斯斐與賴斯在華府主持了一場會議,他們與日本高官在會上簽署了加強雙方軍事合作的協定,名稱是《美日安全協商委員會共同聲明》。聲明內容包括美、日雙方展開更大規模的軍力協作,美、日軍事演習的範圍則從東北亞延伸到中國南海。聲明也涉及美、日雙方在關於台灣的政策上作更緊密的諮商,這暗示了日本準備在美國因台灣宣佈獨立而與中國爆發衝突時助戰美國。

這一聲明出台,正值北京發表《反分裂國家法》期間。北京警告台獨,也因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被喚醒痛苦記憶,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並犯下大肆屠殺中國平民的罪行。因此,美、日間的這一協定被中國領導人解讀為是小布希當局一心鼓吹反中聯盟體系的表白,是可以理解的。

新大棋盤

白宮為什麼挑這個時間重炒其圍堵中國的衝動?理由所在多有,但可確定最重要的是認為中國已經以自己的權利終於發展成區域強權,而且也開始與長期支配亞太地區的美國競爭,北京開始以更現代的俄式設計武器,取代其蘇聯式韓戰時代的土製武器,五角大廈以軍事觀點作此指稱,在某種程度上,它會有此看法,也是可以想見的。

事實上,引起美國政策決策者警覺的並非中國的軍事動作,絕大多數的專業分析家都知道,中國的武器一直都遜於美國的,他們擔心的是中國長於運用其龐大的購買力,以及對能源的飢渴,因而和美國長期盟友諸如泰國、印尼、澳洲等建立了友好聯繫。由於小布希政府在這一方面為忙於伊拉克戰爭而甚少著力,中國在東南亞快速的斬獲,開始敲響華盛頓的警鐘。

同期間,共和黨的戰略家們越來越關切中國在波斯灣與中亞益增的介入。他們認為這些區域地下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對美國極具地緣政治重要性。受到布裡辛斯基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大棋盤》一書的影響,這些戰略家以中亞由美國居於優先與主導亟關緊要,他們乃謀求反制中國染指。布裡辛斯基雖然因為和被共和黨菁英們瞧不起的卡特政府來往,而被彼等排斥在圈外,但布氏主張的美國應整合其動力去掌控中國東西邊緣鄰近區域,卻被小布希政府中居高位的戰略家們所擁抱。同樣的,華盛頓對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日增的關切,也和美國亟欲在波斯灣和中亞建立霸權的企圖結合在一起。這些是華府升高其中國政策重要性的原因,也使人明白,何以值此伊拉克戰事焦頭爛額之際,他們仍未予重視,反倒熱衷於對付中國。

小布希政府現在很清楚的是在傾力整合與組建一切條件,以制衡與圍堵中國在亞洲的影響。此一努力表現在三個廣泛的目標上:將美國與日本、澳洲、南韓的現存關係,轉化成壯大且統合的反中聯盟體系;拉其他國家進入此一體系,譬如印度;擴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量。

從小布希政府一年之前開始加緊與日本的勾聯後,雙方即持續舉行會議,設計和決定將雙方在二○○五年所簽署的協定予以落實。十月間,華盛頓與東京公佈了雙方同盟的轉型與重整報告,涉及美軍與日軍今後在太平洋的協同配合,以及同期間美軍駐日本基地系統重建的原則。(有些美軍駐日基地是美、日關係摩擦的肇因,特別在琉球,因此五角大廈正考慮裁縮最受反對的設施。)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龍上將曾說,「美、日雙方在飛彈防禦方面的緊密協同合作正在進行」。美、日雙方的軍官也致力於聯合作戰的研究工作,以及理順通暢在兩軍接觸時戰鬥與通訊系統方面的差異。

將南韓和澳洲焊接上美、日同盟體系的努力已經開始。南韓長期以來其實並無意願跟日本緊密合作,原因是從一九一○到一九四五年朝鮮半島曾被日本暴虐佔領,對日本軍國主義餘悸猶存,但小布希政府則正積極推動華盛頓、東京與首爾間的所謂「三邊軍事合作」。法龍三月七日曾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說,美國與南韓的連結必須因應中國軍事現代化帶來的「安全環境的改變」。南韓將從太過於關注北韓轉而「更注意區域性的安全與穩定」。

把澳洲拉進此一反中體系是賴斯的優先要務。賴斯在三月中曾訪問澳洲多日。雖然美、澳結盟多年前即被華盛頓所拒,賴斯在澳洲的目的卻是主持一項美、日、澳高階官員的會議,以鼓吹建立扼制中國在亞洲日增的影響的共同戰略。此次會議結果未見報導,但《紐約時報》記者史蒂夫?衛斯曼三月十九日曾報導,賴斯召集此會旨在「深化一制衡中國日益壯大的三邊區域聯盟」。

華盛頓認為,把印度整合進這一組建中的聯盟體系是更為有利的。賴斯在她《外交季刊》文章中曾首度做此提議。此一建議因印度發展核武且拒不簽署《禁止核擴散條約》,在國會中屢遭反對而受挫。美國法律規定,像印度這樣拒絕在禁止核擴散問題上合作的國家,將被美國排除於援助與合作之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布希三月間在新德里會見印度大員並與彼等談判出一項核子協定,讓印度的民用反應爐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以此使印度強勢的核武計畫稍受些微監督。如果國會同意小布希的方案,美國便可無限制的提供印度核子援助,而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和印度自可建立益趨升高擴大的軍事聯繫。

為了與印度簽訂核子協定,小布希未提及其政府的反中方案,只說此一協定將奠立雙方「長期穩固國防關係」的基礎。但是沒有人被這種模糊曖昧說法所騙。據《紐時》衛斯曼報導,幾乎所有的美國國會議員看布希與印度的這份協定,不過是行政部門意欲拉印度扺制中國的表白。

中國開始邁向富強

所有這些外交步驟,或許有許多是前所未聞的,都出自國防部盡心盡力所為,以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量。

這種橫掃群雄的美國戰略,系由五角大廈最近出版的政策論文《國防評論四年刊》(QDR)於二○○六年二月五日提出。在討論對美國安全的長期威脅問題時《國防評論四年刊》以再肯定一九九二年「防衛計劃方針」(DPG)最先提出的論點開始,即美國不容許競爭對手的崛起。美國「將規勸任何軍事競爭者不要發展干擾性的,或其它能成為區域霸權的能力,或對美國的敵意行動」。這份文件說,中國就是最像這樣而且危險的競爭者。它的重點是,「美國不啟動反制戰略,中國必成為所有主要強國中最具與美國競爭的軍事潛力者,而且,假以時日將握有結束美國傳統軍事強項的干擾性軍事技術」。

依據五角大廈的觀點,反制中國在未來軍事能量的發展,以及中國採購主要武器系統,可保證美國在與中國的任何規模的軍事衝突獲勝。「美國將發展可使其對手面對複雜與多向度挑戰的能力,並使敵人的攻擊計劃努力陷入混亂。」這就包括了須保持鞏固「長期堅實的美國強項」,諸如「遠距攻擊、隱密、美軍部隊地面、空中、海上、水下戰略距離上的實戰與戰場持久存活戰鬥力、戰爭主控、水面下作戰」等方面。

換言之,跟中國作戰爭的準備,乃是美國軍事工業復合體中巨無霸般的武器製造業者今後的滾滾財源。舉例說,像F-22A猛禽式空優戰鬥機,多功能聯結攻擊戰鬥機、DD驅逐艦、維吉尼亞級核子攻擊潛艦、越洲轟炸機等造價極昂的新武器系統的採用,即被優先考慮通過。這類武器皆具備與日後會成為敵手的強權……中國交戰的一切功能。

除了這些武器系統,《國防評論四年刊》亦呼籲美國須在亞洲進駐重兵,特別是海軍。(美國海軍武力在目前侵佔伊拉克的戰爭中幾乎未派上用場)。「艦隊須更大規模的進駐太平洋」,QDR指出,為達成此一目標,「海軍計劃使用至少可供實戰的六艘航空母艦和百分之五十的潛艦進駐太平洋,來支援交戰、對峙與嚇阻,以此調整軍力的姿態與駐地」。由於每艘航空母艦都是大群支援艦隻與護衛戰機的核心,此一動作詳細說明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大規模擴軍,也證實美國在此區域內軍力部署情況的實質擴張。這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龍上將的要求已被接受。為了評估此一擴軍的實際操演需求,美國海軍二○○六年夏在西太平洋將舉行空前密集的軍演,是越戰結束後首次出動四個航母戰鬥群與大量支援艦艇參演。

總而言之,上述種種以及其戰略後果,只能視為是要圍堵中國。雖然政府大員對此都不作多言,但並不能因此便遮掩住賴斯跟倫斯斐近期以來的諸多表現。北京對此不可能看錯,這就是美國在中國的東、南、西國界線外擴軍。

中國會如何回應此一威脅?現階段中國是用經濟利潤的誘因鬆弛澳洲、南韓甚至印度等跟美國的聯結。此一戰略可說是成功的,因為這些鄰國都在快速壯大的中國經濟發展之路上爭取厚利,他們供應中國所需求的大量原料:石油、天然氣、鐵、木材,以及其他各類物資。這戰略也被胡錦濤用在最近的訪美之行。當中國白花花的銀子流入波音、微軟公司時,胡氏提醒共和黨的支援者,中國還有大把大把的經濟好處,可用在一個對中國不搞威脅的表態上。

中國縱然一向對環伺她的威脅警覺並及時有力回應,但我們仍認為中國不致迷惑於軍力擴建,因為數十年之內,這都不會使中國趕上美國。但是美國卻因為一心想加快對中國的圍堵,而給自己製造猜忌、好勝、危機的圈套。這也將使台灣問題、北韓核武問題難於獲致有利與長期的解決,並惡化在亞洲升高非預期的全面戰爭的危險。這一大戰巨災不會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