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起,中國展開一連串外交出擊,而且展現大國崛起的企圖;從俄羅斯、印度等毗鄰大國間的元首外交或胡錦濤在拉丁美洲的掀起的「中國熱」;從歐盟到莫斯科,各種「中國周」、「中國年」的活動競相上演。繼2006年11月舉行中非合作論壇之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7年1月30日至2月10日,走訪喀麥隆、蘇丹、納米比亞、南非、塞內加爾、賴比瑞亞、尚比亞和莫三比克等八國,中國領導人頻訪非洲,強烈地表現出中國前進非洲大陸的戰略佈置。胡的非洲行除繼續鞏固中國在非洲地區的能源供給外,擁有54個國家的非洲大陸,不論在石油、金屬礦產等天然資源能為中國提供繼續發展的基礎資源外,爭取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援,將有助化解美、日在國際傳播「中國威脅論」的氣焰;同時,中國如成功運用他的外交影響力,緩和蘇丹地區的種族衝突,將有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前進非洲,來自非洲的保護主義及環保意識,對中國進一步拓展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形成阻力;尤其是英、法、德等老牌殖民大國的利益爭奪,同樣考驗著中國非洲遠征軍的成果。
由德國之聲與阿登納基金會和非洲協會去年共同舉辦的研討會中,與會專家估計中國目前是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和法國,但這一狀況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中非貿易額在2000年到2005年間增長了4倍,從100億美元上升到400億美元,專家估計最遲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非洲的頭號貿易夥伴。中國計畫未來從非洲進口四分之一的石油,以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波鴻大學東亞研究所辜學武教授認為,為了減少對中東和海灣地區石油的依賴,非洲在中國當今的能源戰略中佔有關鍵地位。90年代中期,中國進口石油的60%來自中東,現在已經下降到37%,來自非洲的石油則上升到21%,主要來自安哥拉和蘇丹。2006年適逢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啟外交關係50週年,中共於1月12日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這是中國政府發表的第一份對非政策,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面向一個洲域發表外交政策。11月初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召開,聚集了48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峰會開幕式上表示,到2009年中國對非洲援助將翻一番,同時還將設立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鼓勵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
1956年新中國與埃及建交,新中國同非洲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由此開啟,到1963年底,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達到12個。1963年末到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接連訪問非洲10國。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提出同非洲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的「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四項原則,1996年江澤民主席在訪問非洲時,提出構築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夥伴關係,「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團結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五點建議。自1996年起,中國積極參加與聯合國在非洲衝突地區的維持和平行動,先後有4000多人次參與非洲熱點地區維和行動。2000年10月,中非雙方共同倡議並主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兩次會議舉辦前後,中國宣佈減免非洲國家外債、加大援非投入等重大舉措。去年4月胡錦濤主席出訪非洲時提出「政治上增強互相信任,經濟上擴大互利共贏,文化上注重互相借鑒,安全上加強互相合作,國際上密切互相配合」發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五項建議。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非投資已達60多億美元,設立企業800多家。中國已同28個非洲國家簽署投資保護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對非承包工程涉及房屋建築、石化、電力、交通運輸、通訊、水利、冶金、鐵路等各經濟領域。2003年12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宣佈,中方將在3年內為非洲培訓、培養1萬名人才。2004年起,中國加大了對非洲國家人員的培訓力度,舉辦多種形式的對非人才培訓班近300期,並向非洲國家派遣了500多人次的專家和教師,協助非洲國家在當地培訓農業科技、職業教育、醫療衛生等實用技術人才。據統計,2004年,共有2963名非洲人員參加了中國在華和在非洲舉辦的各類培訓項目,參加人數為過去20年對非培訓總人數的1.4倍。2005年,共有4887名非洲學員參加培訓,人數創歷史新高。2006年中國預計在大陸及非洲當地為非洲國家培訓3900餘人。據大陸商務部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06年8月,中國政府已累計為50多個非洲國家培訓了各類人才11000多名。
在旅遊及文化方面,中國已先後將埃及、南非、摩洛哥列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目的地國,2003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期間,中方又宣佈對已提出申請的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亞、突尼斯、辛巴威、肯亞、尚比亞、坦桑尼亞、塞內加爾等8國,給予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目的地國地位。迄今獲得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目的地國資格的非洲國家增至17個。同時中國文化部在國內舉辦「非洲之窗」等大型展覽,多次派遣歌舞、雜技等文藝團體赴非訪演;在非洲舉行圖片和工藝品展銷活動,並邀請多個非洲文藝團體來華巡迴演出。2004年相繼舉行「中非青年聯歡節」、以非洲為主賓的「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和「中華文化非洲行」等活動。中國科技部門向非洲一些國家提供太陽能、沼氣等方面的技術援助,2003年10月,中國環保總局邀請40多個非洲國家駐華使館在華舉辦「面向非洲的中國環保」活動,2005年2月,中國環保總局、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聯合舉辦「中非環保合作會議」,啟動中非環保合作。2006年5月成立「聯合國環境署中非環境中心」等,在中國全面加強與非洲大陸的關係逐步展現成效。
21世紀初,中國踏足非洲大陸的時候,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是進行「能源外交」或「資源之旅」。然而,曾任美國駐埃塞阿比亞和布基納法索大使的戴維.希恩(David Shinn),現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教授認為,走進非洲是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重要一員的長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4年初,胡錦濤就曾經訪問過埃及、蘇丹、加蓬和阿爾及利亞;2006年4月他又去了尼日利亞、摩洛哥和肯亞。四年之中第三次訪非,胡錦濤到訪的非洲國家從沒有重複。胡錦濤所到之處既有與中國長期保持友好關係的埃及和阿爾及利亞,也有中國重要的經貿夥伴南非;既有盛產石油的蘇丹和尼日利亞,盛產木材的利比利亞;也有石油、木材皆富足的加蓬,銅礦資源豐富的尚比亞;但行程中還有一個既不以自然資源取勝,又非對華貿易大戶的塞舌耳。如果加上中國總理溫家寶近些年來到訪的國家,中國已經接觸到非洲大陸多達53個國家。這53國在聯合國和國際舞台上將建構對中國極其重要的潛在支援。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莫裡森(Stephen Morrison)也認為中國希望開發非洲這塊大市場,也需要得到非洲豐富的資源以支援中國的經濟建設;同時,中國希望將非洲發展成她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盟友。雖然也有美國學者提出中國威脅美國在非洲利益的觀點,但莫裡森認為與其說華盛頓擔心中國走入非洲,倒不如說,美國似乎更傾向於在非洲問題上和中國進行合作。而中國領導人也曾公開表示,在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領域,包括非洲,與美國合作,特別是在原材料和石油資源豐富的尼日爾三角洲地帶(Niger Delta)。此外,在有關非洲人權問題方面,2005年間美國主管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延達伊.弗雷澤(Jendayi Frazer)曾和中方進行關於非洲的對話;2005年12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弗雷澤曾到北京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在「戰略對話」中商談過美、中在非洲合作的事宜。會後,弗雷澤說,她不相信中國接觸非洲會構成對美國的直接競爭。今年1月9日,美國總統蘇丹問題特使納奇奧斯(Andrew Natsios)再次訪問北京,討論美中兩國如何共同努力,鼓勵蘇丹政府與非洲聯盟和聯合國進行合作,以實現向蘇丹派駐一支各國參與的維和部隊的目標。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國專案訪問學者約書亞.科蘭滋克(Joshua Kurlantzick)分析非洲國家雖然經濟實力不夠強大,但在國際組織中各有一票。通過和非洲國家的深入交往,中國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援者,結成某種聯盟關係。「中國決不是歐洲殖民者,後者曾要臣服這片大陸,而中國的接觸政策則主要是為了本國國內的經濟需要,支援本國的持久發展。」
由於非洲有很多政權是在殖民時代結束後才建立起來,多數仍然不穩定,也未建立民主政體。人權、戰亂仍然困擾著這個地區,很多國家還無法做到公平分配社會資源,透明管理的問題也頗為嚴重。中國在非洲發展經貿關係雖然秉持「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但人權團體批評中國給人權紀錄很差的政權,如蘇丹和辛巴威提供經貿援助,實際上就是對它們縱容,這對所在國和國際社會都是不利的。中非之間大量的石油貿易讓世界油價高漲,中國與其他亞洲的新興國家,如印度,以及老牌的西方國家為了爭取這片土地上的市場、資源、貿易機會而展開多層次的競爭。同時,非洲國家還沒形成統一的歡迎中國的態度。如幾內亞、埃及等國在不同的層面對中國因素還頗多敏感。反對、擔憂中國因素進入的聲音時有聽聞。由於中國沒能對非洲地區的人權問題給予及時的反應,對當地環保也缺乏足夠的重視,經常受到外界詬病。不僅西方的人權組織對中國在非洲忽視人權的問題頗有微辭,非洲內部的一些團體也曾批評過中國。比如一些國家指責中國只注重與蘇丹發展經貿關係,卻無視蘇丹在達爾富爾(Darfur)地區的流血衝突。達爾富爾位於蘇丹西部與乍得接壤。這裡約有80個部族混居,錯綜複雜的種族和宗教矛盾不斷引發他們之間的暴力事件。2003年2月由該地區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組成的「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兩支武裝民兵,以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民兵襲擊為由,展開反政府的武裝活動,並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自此兩派衝突不斷,蘇丹政府亦平亂乏力。到目前為止,已有20萬平民死於種族衝突,200多萬人流離失所,居住在蘇丹的流離失所者營地或在乍得的難民營,超過350萬人依靠國際援助生存。胡錦濤此行將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Omer Hassan Ahmed Elbashir),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會利用外交影響力促進達爾富爾衝突和平解決,卻不會公開給蘇丹政府施加壓力,或是進行制裁。中國最近鼓勵蘇丹接受解決達爾富爾地區種族衝突問題的混合方案,其中包括由非洲聯盟和聯合國派兵維和。由於中國進口蘇丹60%(也有中國媒體稱現在已達到80%)的石油產量,中國對蘇丹的影響力被外界寄予厚望。如果胡錦濤此行能促成達爾富爾地區的和解,將有助提升中國的形象。
眼看著中國進一步走進非洲,美國人既擔憂自己在那裡既有的政治優勢受到威脅,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崛起的新興強國在那裡日益增大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非洲則是全球第二大大陸。這兩大地區頻頻攜手,讓一些美國保守人士頗感擔憂。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歐尼斯特.威爾遜(Ernest WilsonIII)曾經就此問題兩次到美國國會相關委員會作證。他表示「在一些保守的共和黨議員眼中,中國已經成了另一個蘇聯」。「中國在非洲的能源之旅讓美國擔憂自己的國家安全,而美國的人權和非營利組織也在批評中國在蘇丹等人權發展不如人意之地的作為。同時,中國正在該地和美國爭奪外交空間。一些議員甚至說,中國在貿易、石油等方面都在欺騙美國,雖然中國將之解釋為純粹的經濟合作,但實際上,中國正在非洲成長為一股重要的勢力。」目前在非洲的主要石油公司都是美國、日本或是歐洲的,它們擁有的石油資源非常龐大。中國公司雖然在非洲發展很快,但是基礎薄弱,因此,目前手中能掌握的石油資源較前者要少得多。美國的商人擔心中國在搶他們的生意,將他們逐漸從非洲市場擠出去;美國有些人將中國走近非洲視為一種威脅,有些商業團體更害怕中國從這種緊密的合作中將經濟利益轉移到自己的公司手裡。而美國的人權和非營利組織也在批評中國在蘇丹等地不盡如人意的作為。雖然美國國務院對中國的主流看法仍是積極的,但已引起國會議員們的緊張。華盛頓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The Henry L.Stimson Center)非洲問題專家艾裡森.貝利(Allison Bailey)認為從大部分的例子來看,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利益不同。中國需求的是為自己的經濟騰飛尋找新動力,而美歐更關注的是嚴防恐怖主義在非洲大陸的蔓延。美國和歐洲更擔心的是,中國會利用金元在國際舞台得到非洲國家更多的政治支援。
希恩認為去年11月的中非論壇中,南非、埃及等國希望能建立討論中非經濟合作方案的共同委員會,中國與安哥拉、赤道幾內亞、和蘇丹幾個主要產油國的貿易赤字巨大,但是對大部分的貧窮國家則有很大的貿易盈餘。中國正在試圖改變這些貿易不平衡,如允許30個最貧窮的非洲國家對華出口440種免稅商品。胡錦濤在中非論壇上曾宣佈過8項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對非援助規模;今後3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設立中非發展基金;援建非盟會議中心;免除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等,而此次訪問的重點目的也在於落實這些計畫。但貝利也指出中國在非洲興建的基礎設施為發展當地經濟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但一些非洲人則將之看作實現中國自身經濟利益的副產品。因為中國在那裡的投資大部分是為中國人,而非非洲的工人,提供就業機會,讓中國的企業受益。中國需要在這片大陸上為自己開放市場,但是非洲國家並非總是歡迎外來的成熟競爭者和本土的發展中企業搶生意。中國紡織品在世界上持續不斷的出口,讓非洲的紡織品同行們感到了競爭的壓力。此外,近來中國也被批評介入非洲國家的選舉活動,2005年10月2日,尚比亞總統姆瓦納瓦薩(Levy Mwanawasa)贏得連任,而曾強烈表示會「驅逐」中國投資者的反對派領導人薩塔(Michael Sata)則以29%的選票敗北。由於中國近年來對尚比亞的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特別對尚比亞的經濟命脈──銅礦產業、紡織業、築路業和零售業等領域,涉足頗深,因此惹得一些政治反對派排斥中國在當地的影響。
問題是中國在非洲的夥伴,不少是被歐洲列入受限制或制裁國家名單的,比如人權紀錄受指責的蘇丹。歐洲向非洲投入了大量的援助資金,卻未見到成效,傳統的發展援助政策經常被獨裁者或貪瀆的官僚私吞或浪費。從而中國在非洲所投入金額不多的援助,能否發揮作用,很有待進一步考驗。不過中國對非洲300期的人才培訓班,培養出超過一萬個專業人才,而且不少是直接在中國受訓,具有中國經驗的非洲人才,這項政策遠比單純的經濟援助,更能為中非關係的擴展建立更堅實的基礎。據中國的統計資料,2006年中國在非洲的總投資已經高達63億美金,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的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非洲擁有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各種能源,中國則願意向非洲提供資本、技術和管理的實用知識,以及低廉的產品,並分享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的經驗和教訓,而這些都是先進的西方國家無法提供給非洲的。
如今中國已取代英國,成為非洲的第二大經貿夥伴,三分之一的能源來自非洲地區。日趨緊密的經貿關係,顯示中國以往對非洲第三世界的影響,已由政治擴及經濟。1956年至今,中國在援款項目下幫助49個非洲國家建成了720多個成套專案;從上世紀60年代初向非洲派出第一支醫療隊以來,中國已向47個非洲國家和地區派出了1.5萬多人次醫務工作者,共診治患者約1.7億人次;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至今仍在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已經減免了非洲31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債務158筆,共計約109億元人民幣。過去25年來,東亞地區共有4億人脫貧,其中75%是中國人。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正在改變自己的貧窮狀態。正如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所說,中國成功發展的例子,對非洲窮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非常具有說服力。所謂中國發展模式,如果被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所認可並且倣傚,這將是令美國及西方國家最擔心的發展。◆
社論
中國的復興與崛起
中國與世界
馬英九的危機
台灣事情與兩岸關係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