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牽制中國的新戰略

「美日同盟」不夠,還要拉攏北約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戰後日本的外交、軍事一直是以《美日安保條約》的「美日同盟」為主軸,冷戰時代,這是日本的護身符,也是挾美國以稱霸亞洲的利器。冷戰後,中國崛起,日本為牽制中國,不僅一邊和美國進行更密切的戰略、軍事、情報合作,如今更為了廣結盟友、避免獨尊美國的孤立而猛打「共同價值觀」牌,展開拉攏印度、澳洲和具有軍事意義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歐洲部分的加盟國幾乎與歐盟重疊)的動作。

北約去年11月在拉脫維亞首府裡加的領導人會議上,表示要和澳洲、日本、南韓等加強合作。這一點,讓正亟欲將自衛隊多方派往海外活動的日本逮到機會,其報紙輿論立刻鼓吹應該和北約加強關係。

接著就有具體行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外相麻生太郎1月9-13日兵分兩路,分別訪問西歐和東歐。日本首相和外相同時赴訪歐盟的加盟國是前所未有的例子。

安倍走訪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西歐4國。德國是今年主要工業國家峰會的主辦國,比利時是歐盟和北約的根據地。1月9日,在日英領袖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安倍表示「日英兩國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是戰略夥伴,今後會密切合作」。英國布萊爾首相也同樣說「日本對我們是戰略的重要夥伴」。

1月12日,安倍在北約的決策機構北大西洋理事會,以英語發表演說,這是日本首相首次在北約總部演講。他闡述,為了國際的和平與安定,日本希望和北約加強合作,關於派遣自衛隊到海外,會積極推動制定永久法規。伴隨著防衛廳晉陞為防衛省,自衛隊參與國際和平活動也變成「本來(基本、應該)的任務」;安倍強調,「現在日本人為了國際的和平與安全,對自衛隊派兵海外不會猶豫了」。

日本除了會在阿富汗跟北約進一步反恐、援助復興之外,外相、防衛相將定期與北約事務總長之類的高級官員會談、協商。北約事務總長JaapdeHoopScheffer就安倍的到訪也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事情,NATO視有相同價值觀的日本為重要夥伴」。可以看得出來,「戰略夥伴」是日本政府對印度、澳洲及歐洲等具有「自由民主」等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常用的辭彙。

麻生外相則是前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尼亞4個東歐國家訪問。麻生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也在唱「和歐洲各國共有普遍的價值觀,可以相同的視野來解決國際問題」的調子。

03年歐盟由15國擴大為27國,在國際社會的份量大為提升。該年北約也首次跑到歐洲境外活動,承繼阿富汗國際治安支援部隊的指揮權。日本因有北韓等安全上的不穩定因素,遂認為與北約合作很有意義。日後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在「美日同盟」、「重視亞洲」之外,很可能會再加上歐盟。

事實上,支援東歐亦是資源外交的一環,日本垂涎獲得哈薩克等中亞豐富的資源,一直在探討建一條從中亞到伊朗、阿富汗的油管、道路網,使資源能輸送到印度洋的「南方通路」,可是有人持「慎重論」,因此,另外構想一個東歐資源的「運出口」。

2006年11月,日本麻生外相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構想──日本積極參與、協助從波羅的海三國,經東歐、中亞,到柬埔寨、寮國、越南這些「新興民主主義國家群(這是日本自圓其說的美稱,事實上,該地帶有很多國家並非民主國家)」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事務的外交政策。基於此日本認為有必要讓波羅的海沿海、中亞的新興民主國家安定,並強化和北約國家的關係。

這新構想已出發了,「弧」把中國、俄國包圍起來,且強調「共通的價值觀」。

日本說明這樣做的「背景」是,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後,國際情勢正在變化,在戰略上,得一邊繼續以「美日同盟」為主軸之外,還要擴大和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這其實只是日本的外交說辭罷了,真正目的還是隱藏著牽制中國的意圖。

歐盟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起,就禁止加盟國出口武器給中國及和中國軍事合作。而從04年,以法、德(施洛德政府)為主,為了與經濟飛快發展的中國加強關係,出現要求解除武器禁運的聲浪。不過,美、日兩國藉口「會使東亞情勢不穩」而干預,造成決定暫緩。歐盟禁運武器的理由為中國的人權,和日本的安全問題,在根本立場上是不同的。安倍這次在與歐盟領袖一連串的會談中,再三要求不要解除禁運,英國首相布萊爾表示理解;重視人權的德國首相梅凱爾明說「反對的立場沒變」;但法國總統席哈克避免直接提及。

很明顯的,日本開始對北約下工夫了。然而,對日本來說,強化和歐洲的關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去年5月,麻生外相亦曾在北約總部演講,訴說合作的必要性。但之後卻沒有明顯的後續動作,畢竟歐洲國家在地政學上,對東亞的安全保障等不怎麼關心。如果在具體的政策方面沒有協定或共同的行動,那麼「牽制中、俄」和「強化對北韓包圍網」的訴求,也不會有實效性。也就是說,北約裡的歐盟國家未必會順著日本的意願去做,未來想要加強參與中國發展的國家恐怕會跟日本「同床異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