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上台後,美、中、台關係蠡測

花俊雄
(旅美政治評論家)


鑒於台灣問題是美中兩國之間最敏感的問題,台海形勢是東亞潛在的熱點之一,如果處理不當,美中兩國有可能被捲入戰爭,因此,台灣大選結果對台海形勢以及美國對台政策的影響不言可喻。馬英九上台後,美、中、台關係展望遂成為另一個全世矚目的焦點。我們從當選人馬英九最近的言論以及美中兩國的反應,對於今後台海形勢及美中台關係的發展,應可蠡測一二。

3月26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華盛頓國會山莊舉辦研討會,邀請了四位在台灣問題上有多年經驗並曾在美國政府中擔任有關要職的專家學者如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曾任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包道格(Douglas Paal)(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處長)、容安瀾(Alan Romberg)(亨利‧史丁生中心資深研究員、東亞項目主任)以及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曾任負責亞太地區事務副助理國務卿)在研討會上進行獨立發言和集體討論。研討會由卡內基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Swaine)主持,聽眾有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國會,顯見研討會極受重視。

一、改善關係的大門已經敞開

總結與會者的發言看來,目前台海形勢雖不理想,但至少穩定。台灣問題目前處於可控制的局面。包道格指出,在國民黨同時控制政權與「立法院」的情況下,過去陳水扁時期存在的政治阻隔就不復存在了,今後許多提案都能順利過關。布魯克斯和史文也認為,國民黨在「立法院」與「總統」選舉的勝利將為兩岸形勢的改善敞開一扇大門、大量減少不穩定因素,並為兩岸增加許多緩和與克制。海峽兩岸將有更多的對話,兩岸經濟關係將更加緊密。

3月28日馬英九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強調,先把目前問題解決,讓當下生活過得很好最重要。因此,兩岸談判議題,經濟優先。並且要從容易做的,可以做出成果的先做,例如週末包機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登台、海運直航等。

馬英九說,如果到7月直航開放後,觀光客開始來了(據台灣業者估計,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一年的商機約700億台幣),從台北到上海只要80 分鐘,整個兩岸就會有結構上的改變。開放直航後,台商就會絡繹回台消費,市面就會繁榮起來。開放直航省油、省時,如果擴大到每日定期航班,更可為兩岸航運界延長航運路線(如台北飛往上海的可以從上海再飛往美國西岸;飛北京的可以再飛往歐洲。北京飛台北的可以再飛往東南亞等),開拓無限商機。

馬英九認為,在經濟領域,除了直航、觀光客以外,金融服務業到大陸投資都對台灣有利。這不僅可以照顧台商,而且能夠增加銀行的業務量。讓金融服務業出去開疆闢土,還能減少銀行業都擠在台灣生出不少事端。對此,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李維一表示,中國方面願意積極推動,進行溝通和商談。至於做為此次馬蕭競選主軸的兩岸共同市場(由於蕭萬長在描述時使用大中華市場的名稱而遭到謝長廷一中市場的抹紅),馬英九也覺得是不錯的主張,所以常常使用,而且胡連公報已經列入,現在也成了國民黨的政綱。蕭萬長擬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出席4月11到13日在海南島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如果此說屬實,並且兌現,雙方將可就今後兩岸經貿交流,進行更廣泛的原則性溝通。

二、一中是美、中、台關係的根基

兩岸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國際投資(如兩岸合勘肯尼亞油田等)或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所謂國際生存空間的問題,只有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不管是大陸的一中三段論或是台灣的一中各表)下才有商談餘地。包道格指出,一個中國的政策保證了台灣25年的經濟繁榮與政治的民主發展。但到李登輝時期,一個中國政策遭到攻擊;陳水扁更是不遺餘力地再三挑戰這一政策。美國國會也感受到來自各種利益團體遊說美國政府改變其一個中國立場的壓力。但是這種壓力至少在馬英九執政期間會暫時退卻。因為馬英九很清楚一個中國政策是他與美國合作並與北京維繫良好關係的根基。

容安瀾強調,一個中國政策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可行辦法。他指出,目前有些人提出了一些對這一政策進行加注或引申的提議,但有些提議明顯跨過了那道紅線。任何對一個中國的加注或引申,都應考慮到海峽兩岸的現實,考慮到國家主權的問題,考慮到中美建交時以及之後美國所做出過的承諾。美國人應該清楚,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僅是美國的目標,是台灣的目標,也是中國的目標。美國應該確保它的行為是為這一共同目標做出貢獻,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馬英九在接受專訪時強調,他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代言人。馬英九認為,最近布胡熱線談到九二共識,新華社英文稿中甚至提到一中各表,是一個進步,顯見大陸願意往中間靠攏。

包括美國、大陸、國民黨與民進黨四方關切台灣議題,倘若三方已接受九二共識,若能加把勁,大家都能接受,主張台獨自然會減少,大陸知道台灣不會搞法理台獨,台灣就穩穩在這個方向大步前進,長期和平是有機會的,這樣,一個好的局面就出來了!

三、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安排

與會者大致上同意,中國大陸的軍事現代化是一個現實,無論台灣選出什麼樣的領導人,北京都不可能放棄一個針對台獨的威懾能力。兩岸的軍事力量對比從幾年前開始就已經嚴重向大陸方面傾斜。但台灣問題的核心是政治問題,必須通過政治安排,而非通過軍事行動來解決。這個政治安排就是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馬英九認為,在和平協議談判前,一定要有一些前置的準備談判,雙方互相提出條件,台灣方面肯定會要求大陸撤除飛彈(國民黨大陸部主任張榮恭提出「凍、減、談、撤、簽」五大步驟的新建議);而北京當局則肯定會要求美國停止對台軍售,台灣停止對美軍購來回應。對這一問題,台灣島記憶體在著兩股不同的意見:一方面有不少人認為必須保有防衛中國大陸攻擊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主張放棄對美軍購。兩股勢力的對比隨著兩岸關係及台灣經濟的變化而起伏不定。而在美國國防圈內,仍有不少人以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保證台灣民主的安全,保證台灣不被強迫統一為理由,亟力主張通過向台灣出售武器與美國軍隊隨時待命,向大陸武力攻台提供威懾。但近來認為,台灣除了做為遏制中國崛起的一顆棋子之外,事實上對美國並不具備重要戰略地位的聲音也時有所聞。

容安瀾對於中美兩國的地緣戰略利益與台灣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台灣島在軍事預置(Pre-positioning)上所擁有的優勢並不大。他與許多美國軍界人士的談論也都證實了這一點。「即使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台灣島,並在島上進行武裝,也不能對西太平洋的形勢產生多大影響。台灣島反而會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塊軟肋。」容安瀾指出,台灣真正的地緣價值是在一個軍事意義上的大陸強國--中國與一個軍事意義上的海上強國--美國之間形成一塊緩衝地帶。

關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容安瀾一再強調,台灣問題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問題,不是美國的問題。「美國政府應該時刻清楚,海峽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不是由美國來決定。對美國來說,更重要的是鑄造這一關係所通過的形式與過程。在這一方面上,我們對於一個和平的、非脅迫性的手段的支援是正確的,並將延續這一立場。」

薛瑞福也認為,人們通常誇大了美國影響台灣立場的能力。美國需要讓北京明白美國說服一個台灣的民選領袖聽從美國的意見的能力是有限的。這些言論乍看之下,令人感覺美國似乎有推卸責任之嫌,但從陳水扁執意要搞「入聯公投」,美國百般勸阻無效的情況看來,似乎也言之成理。

無論如何,隨著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整合,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大陸爭取台灣民心日益見效,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影響力將逐漸降低,也是必然的。最近一期美國《國防新聞》週刊引述曾任智庫「美國企業」資深研究員、台灣陸委會副主任、台「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的分析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可能使已經快速增加的對大陸經濟依賴繼續擴大,兩岸社會統合將加快,台北與華盛頓的政治關係將減弱。而中國對依賴人民解放軍完成統一的程度將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非軍事工具,包括社會經濟統合和政治影響力。

這樣的論點與蕭萬長多年來所持的觀點不謀而合。蕭萬長一向認為,解決兩岸經濟熱、政治冷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熱的更熱,熱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冷熱對流,經濟熱到一定程度,政治就會跟著溫暖起來。

兩岸關係確實像馬英九所言:不要「呷緊弄破碗」。一方面,台灣不要莽撞、瞎拚;另一方面,大陸也不要要價過高。要好好領會台灣這次選舉所反映的民心向背,對台灣老百姓關心的議題做出靈活、創新的回應。例如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問題,既然馬英九已經提出以「中華台北」的名義申請加入的構想,北京當局就必須思量如何給予積極回應。又如許多技術性的國際組織,台灣如何參與的問題,也應該有探討的餘地。例如1994年聯合國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舉行的促進國際貿易世界大會,就是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國際性活動。該大會分成國家、城市、企業三個層次。在一中原則下,代表國家一級的代表團,不妨邀請台灣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在城市一級,也可以考慮讓對外貿易活絡的高雄等城市組團與會;在企業一級,涉及外貿的台灣大型企業也可以應邀參加。

馬英九上台,國民黨完全執政,給台灣帶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讓兩岸關係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機會難得,時不再來,如何開創一個好的新局面,考驗著雙方的誠意和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