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馬英九勝選的評論與東亞局勢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台灣總統大選沒有日方期待像「319兩顆子彈」那樣的「驚奇」結束了,日本雖然和台灣沒有邦交,但基於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政府,台灣都採取令日方很滿意的「親日反中」路線,在對抗中國上非常好用,如今台灣二次政黨輪替,上來的不再是日本屬意傾獨的民進黨,而是這些年跟民進黨唱和的日本部份媒體蓄意用「親中」、「外省」、「獨裁國民黨」等詞彙塗抹的馬英九,日本大概是唯一會感到「失落」的國家。

日媒改口但心機猶在

儘管不願看到台灣這樣的發展,但還是得趕快補做功課,日本媒體連著四、五天皆有包括社論等篇幅不小的專文評論,報導之熱、時間之長不亞於其國內換首相。不過,在分析評論上,可以感受到日本方面有幾點特色:(一)戀戀不忘李登輝;(二)有點潑馬英九冷水;(三)續用省籍區隔;(四)催促本土化;(五)凸顯台灣與中國不同。

日本媒體這些年即使台灣經歷了縣市長選舉、紅衫軍反扁貪腐、北高市長選舉、立委選舉的諸變化,大體上還是幫執政的民進黨講話,現在終於被迫要改口了。承認馬英九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是台灣民意已跟猛炒「獨立」、制定新憲法議題,而不把經濟擺在優先順序的8年陳水扁政府「訣別」。日本瞭解到這次選舉,屬「少數派」的外省人馬英九獲得「多數派」本省人支援,顯示台灣政治已從過去外省人對本省人的圖像變成政策競爭的新時代,而民進黨打的選戰--煽動「中國」和「台灣」對決的傳統戰術及對馬英九夫婦的個人攻擊,都沒效了,台灣居民最後選擇較有「具體經濟政策」的國民黨候選人。

而馬英九找和李登輝前總統交情不錯的本省人蕭萬長做搭檔,讓厭惡由「外省人」主導的國民黨的選民放心。國民黨也打如「台灣向前行,台灣一定贏」這些帶有台灣意識的口號,但和民進黨推動的「台灣化」不同,而是要維持「中華民國」體制,反對「獨立」。

或許是由於主張和大陸和睦、經濟交流的馬英九當選,而不是民進黨「親日反中」的謝長廷,對日本多少是個「隱憂」,有些文章便將台灣總統選舉和3月14日中國對西藏拉薩事件的處理(日本采與歐美類似論調)聯繫起來,凸顯台灣有「成熟的民主」,而大陸「血腥鎮壓」西藏。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18日在記者會上申明「西藏、台灣都是中國不可分的一部分」,日媒就說這是「強迫達賴喇嘛、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然後越俎代庖下論「台灣人民會更增強對中國的警戒心」,「民主化的台灣為了今後的生存,會慎重地跟中國保持距離吧」。刺激、撩撥兩岸的痕跡若隱若現。

學者強調馬英九的困境

日本學者的評論可以兩位東大教授為代表。過去曾替日本政府來台「做工作」、與民進黨樹立密切關係、挺獨的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強調,國民黨用李登輝前總統的戰術奏功,才能實現二次政黨輪替。未來國民黨政府會以在退出聯合國(那時蔣介石還在,應該說台美斷交較正確)等國際逆境中,堅持發展經濟的蔣經國時代作範本,但蔣經國是「強人」,可以強力的主導,注重協調對話的馬英九跟蔣經國風格不同,馬英九可能會陷入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黨高層的「多頭政治」,而不太好經營政權,馬英九要改善台美關係,布希政府會歡迎的,而對日是才開始建立人脈等基礎的工作。

另一位東京大學亞洲政治外交史准教授川島真則為文說,5月20日誕生的馬英九總統,如果未來4年能保持競選時所強調的「維持現狀路線」的話,是可以預見他競選連任的--他知道馬英九重視跟大陸的經濟交流,那麼提「維持現狀」是有牽制作用的,目前台獨勢絀,至少「維持現狀」比兩岸融合對日本要來得好。

川島認為,「台灣化」、「恢復經濟」是馬英九的重要責任,台灣人民高度期待「恢復經濟」是事實,但「台灣化」應該是日本為拉住打算跟大陸和睦的馬英九,而刻意「提醒」的。他認為,馬英九新總統的未來前途有很多困難,即使經濟和大陸關係緊密,也不見得可直接和經濟好轉結合,因為中國大陸不可能讓「政經分離」,而會要求政治的「融合(一體、和睦)」。在台灣內部,「國民黨的台灣化、本土化也有難題」--國民黨為何一定要台灣化、本土化?事實上,這是日本內心不希望兩岸接近所潛藏的要求;他再挑撥說「47年前犧牲台灣數萬青年的二二八事件及蔣介石的角色也是個難題」--二二八事件犧牲人數台灣尚沒有定論,他就說定數萬!當時也有外省人被殺,他則限縮在「(有別於中國人、外省人的)台灣人」,明明知道現今台灣人民企盼拚經濟,他卻在挑族群議題。

川島自己說得好「外界經常用統、獨看台灣,但(台灣)當地的焦點是內政問題。這是國際媒體與台灣當地之間的落差」,然而,最敏感、最在乎台灣統獨動向的,不就是日本嗎?

經濟上恐嚇「香港化」

日本注意到,主張和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馬英九當選,3月24日台股一口氣大漲了340.36點,顯示股民及人民就此結果對經濟較有信心,跟前兩次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台股都大跌不一樣。

馬英九當選後的記者會也說明「改善兩岸關係,經濟方面最優先」。但是,日媒分析就是要帶點「恐嚇」,謂:人民幣流入台灣,提高房地產、股票市場的依賴大陸,那麼大陸就可以「制住台灣經濟存亡的關鍵」,援引敗選的謝長廷用語「台灣的香港化」。

大陸政府與香港政府2003年6月29日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日媒引用香港銀行界人士的話說「現今香港的經濟,沒有中國就不能維持」。去年,香港股市光是傳言大陸將解禁對港股的投資,恆生指數就飆升五成以上,人民幣「滲透」香港的力量由此可見。

最後再借用美國著名的綜合金融集團JPMorgan(摩根大通銀行)日前發表的報告《中國目標長期與台灣「自然統一」,而深化兩岸經濟關係是此後盾》。順勢推說,馬英九仰賴中國的振興經濟政策必定左右著台灣未來的方向。看得出來,日本非常「在意」馬英九和大陸加強經貿關係的作法。

一般來說,兩地經濟弄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補互利是最穩定與安全的,日本是用講究「敵我」的政治角度來看問題,是出自兩岸分離、台獨的思維才會有這樣的「顧慮」,反過來說,如果是兩岸終究要融合在一起,則加強經濟交流和經濟關係,相互信任,台海和平,不必兵戎相見,不必浪費軍購有什麼不好呢?

台美加強關係會招致大陸疑慮?

大選舉期間,美國派出小鷹號、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到台灣附近水域,這是自1996年台灣總統選舉以來的又一次,不過,日方分析,這次跟1996年情況不同。1996年警戒的對象是大陸的軍事演習,這次則是擔心美國反對而陳水扁偏偏硬要搞的以台灣名義的「入聯公投」會惹來大陸的反應。也就是說,造成台灣海峽緊張的,是台灣這一邊--這是很難得沒有偏袒陳水扁的評論。這亦象徵著陳水扁兩屆8年任期,弄壞了台美關係,加深雙方的不信任。馬英九當務之急是修復台美關係。

馬英九提的「活路外交」就是李登輝「務實外交」的21世紀版,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等經濟為主軸,擴大狹窄的外交空間。

台美關係惡化,除了「入聯公投」外,陳水扁推不動立法院的軍購亦是原因之一。馬英九曾表示擬調整國防預算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由2%提高到3%,這或許就會重啟軍購。那麼,台美加強關係會不會引起北京的不安和疑慮?3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有台灣小組的委員發言「馬英九是美國培育出來的人物,比謝長廷更容易代表美國利益」,這類消息日本絕對不會遺漏,他們一直細細尋覓中美、兩岸之間的縫隙呢。

怪佐立克立下「反獨」政策

不過,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由於日本對台灣總統大選的期待及戰略構想跟美國不一樣,日本較偏向謝長廷,美國較中意馬英九,因此選後日本在論述中美、台美的關係扭轉,就難掩對美國的抱怨了。在探究此關節時,日本甚不厭其煩的上溯其根源。

從第一屆美國(小)布希政府開始到「911恐怖攻擊」,中美關係相當險峻,一度一觸即發。之後,卻大翻轉,直到現在美國竟和中國合作抑制台獨。

塑造布希政府現行美中台政策的,是2005年9月21日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Robert B. Zoellick,現在為世銀總裁)在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演講中說「我們必須鼓勵中國在國際體系裡做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此後「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就成了美國國務院、國防部等政府各機構官方的正式用語。而更重要的談話是,2006年5月10日佐立克在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時說:「我們必須極為慎重。而且要取得平衡。也就是說,我們是想支援台灣,但另一方面,不能給予它朝獨立方向移動的勇氣。其背景對我是極為明確的。亦即,獨立意味著戰爭,而戰爭意味著美國要出兵」。如此,美國政府裡的高級官員聲明台灣「獨立」=「戰爭」,日後這也成了美國布希政府的正式用語甚至是政策--美國彷彿握有永遠堵塞台灣獨立的權利。

批美在利害交錯下搖擺

因此,當陳水扁堅持要辦以「台灣」名義的「入聯公投」,布希就和中國持相同的立場,說「我反對台灣獨立」;副國務卿內格羅彭特批「公投是朝『台灣獨立宣言』的第一步」;國務卿賴斯最後表示公投「是挑釁的政策,沒有必要的升高台海緊張」。日本,特別是暗中幫台獨的右翼勢力,看到美國老大在選前的立場和態度,非常不是滋味卻又不敢捋虎鬚。

於是主張跟大陸采對話路線的馬英九勝選,美國著實鬆了一口氣。3月22日結果出爐,布希總統隨即說「祝福台灣人民與馬英九」,並聲明美國的台灣政策是繼續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台灣保持「密切而非正式的關係」,維持「台海的和平與安定」,簡單一句話,就是「維持現狀」。

反倒是,日本評論界有點酸溜溜地指出,西藏事件,美國沒有刺激中國大陸的言詞、也未說要杯葛奧運什麼的。中美關係結構性的變質了,首先是經濟關係一年比一年加深,高達40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次級房貸風暴,需要擁有世界第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進行投資美國及購買美國國債。外交上,北韓的核武問題、核武不擴散、反恐等都需要中國協助。暗批:即使美國亦覺得中國是最大的經濟〔注〕和軍事威脅,但在中美關係變質以及利害交錯下,美國也搖搖擺擺,追求「人權」、「宗教自由」等的理念外交、價值外交,優先度後退了。

日佈局破洞,兩岸牽動東亞局勢

日本原先的盤算是,依靠美國再拉攏印度、澳洲和一個偏獨親日的台灣,以包圍中國,但是,現在日本抱怨美國「搖擺」,拉攏印度未見明顯成效(大陸感謝印度在拉薩事件、奧運聖火的處理措施),澳洲去年12月親中的工黨政府上台,中文流利的陸克文總理今年3月27日至4月13日出訪美英等盟國及幾個重要國家,4月9日至12日訪問北京4天,日本完全在行程之外,而台灣又選出主張和大陸改善關係、反對台獨的國民黨馬英九,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佈局等於破了好幾個洞,其焦慮與心底的不平可以想見,未來會如何改弦更張出新花樣,值得留意。

東亞國際情勢,以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兩岸為中心--大陸本身政經實力的持續增強和這次台灣馬英九的當選新任總統,勢將形成更大幅的改變。

〔注〕日本舉例,中國錢流入美國,引起新型態的經濟摩擦。在大陸做解放軍生意的通訊機器製造商「華為技術」公司欲收購美國「3M」公司--美國國防部購買網路機器、反擊電腦駭客軟體的主要對象。美國國會便冒出「軍民高科技技術流向中國軍方」的巨大聲浪,逼得「華為」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