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中國的和平崛起

「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的較量

吳瓊恩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楔 子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五千年來的第一次盛會,也是人類歷史走上全球化時代將近30年來,中國開始發揮大國影響力的起跑點,更見證了中國一條奇妙的規律:只要政治安定30年,經濟自然繁榮起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不到,2005年外匯存底已是世界第一。台灣從1949年到1979年,30年的歲月,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這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創新、勤奮、刻苦、耐勞、以及求新求變的務實性格。

筆者8月7日受邀抵達北京參觀翌日的奧運開幕式。懷著興奮愉快的心情,頗有參與歷史盛會,見證中國從苦難中,終於有能力有信心,號召全球「各路諸侯」來到首都北京觀看人類史上的一場大競賽。中國的文明原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何以400年前左右由盛而衰,而西方文明又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拔地而起,終於主導人類文明300年的發展方向?西方文明盛世,先由葡萄牙、西班牙,次由荷蘭,中經法國、英國的崛起,最後由美國代表西方文明的盛世,自二戰後延續至今,已呈衰退之勢。

我帶著複雜的心情來到北京。想到美國隨著西方文明衰退後,下一個即將誕生的強權是誰?中國有能力領導全球人類發展的方向嗎?這不僅是軍事和經濟能力的問題,更是文化理念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大問題。中國崛起後,難道像一些學者所言,仍將延續西方300年霸權主義殖民統治,或資本主義再擴張的所謂全球化過程?中國有沒有能力從西方文明累積數百年所創造的「華盛頓共識」中,逐漸突破、創造、並形成「北京共識」,而普及於全球人類,再回頭到人類各支原始的傳統文化精神,那種將印地安文明和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乃至於基督教和回教文明的精神,大而化之以綜合創造中國的第三波文化方向,領導人類文明的走向?

萬國來會.北京歡迎你

這次北京主辨奧運,在開幕式的各種節目表現中,張藝謀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發明和中國人的絲路與海路探險,結合當代科技與人文精神,充份展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包容氣度,足以綜合他人之長處,以整合創造新的文化方向。

從歷史觀之,當中國本土的第一波文化,由孔子集大成,開啟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方向,到了魏晉南北朝,第一波文化精神方向由盛而衰,道家思想盛行,並遭遇印度佛家文化東來,兩相結合創造了第二波中國文明的精神方向,而於宋朝達到頂點。宋後第二波文明方向開始衰退,西方文明開始有崛起的跡象。到了1642年英國大科學家牛頓的誕生,注定了人類文化精神的轉變,將主導西方文化發展的進程,而隨著西方的崛起,東方文明的高明文化理念,暫時屈伏而為世人所忽略,詮釋人類文化發展的意義,逐漸習慣於從西方的觀點出發,談民主、人權、自由、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等局部概念,幾乎都是連帶著整個西方文化的意義而發揮的,乃至於有人用嘲笑的口吻譏諷鳥巢體育館是所謂的「殖民地美學」這種莫名其妙的批評。更有人批評北京當局把30萬農民工趕出地下人行道,是一種罔顧人權的措施。筆者祇想對那些執著西方文化理念的空想自由主義者奉勸一句話,我們也要追求自由與人權,但不是局部思考地追求,而是生態的、有機的、系統的追求,要把它放在中國文化整體發展的文明意義中來考量,這就要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質問西方文明的最終極假定的世界觀或典範(paradigm)是什麼意義?也就是那個具有普遍性的最高共識理念是什麼?把它找出來,才能瞭解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為什麼會逐漸走下坡,而「北京共識」為什麼會逐漸普及為世人所回歸與認同?明白這個關鍵區別,才能感受張藝謀推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學習精神,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包融和諧精神,並詔告世人,中國早就有科技創新的精神,經過百年來西方文明的衝擊與壓制,中國人還是有能力吸收整合西方文明的「奇技淫巧」,創造第三波中國文化,預示了人類全球化後的文化精神走向。

祇有從「北京共識」的這種文化高度,才能真正體會出這次北京奧運會對中國和平崛起一出場所揭示的「和諧」理念對全球化後人類文明走向的意義。

「北京共識」的形成,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政經與軍事實力的展現,如果沒有正確的、符合人類需求的文化發展理念(亦即軟實力)做為引導,這種政、經、軍的硬實力,最終將發展為霸權主義的殖民統治。

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後,經濟崛起;1988年韓國舉辦奧運後,韓劇隨其經濟興盛而流行。可惜日本與韓國,人口與土地面積太小,日本模式與韓國模式雖能流行一時,終不足以引領風騷,領導亞洲各國,遑論形成什麼共識,以與代表西方文明最後階段的「華盛頓共識」相抗衡或相較量。人類歷史的發展,早已證明梁漱溟所言:「中國文化是一早熟的文化」。所謂早熟即這種文化精神的基本假定,一開始就走「天人合一」、「身心一體」、「心物一元」、「知行兼備」的路子,開創中國文化第一波與第二波的格局或方向,這自然是早熟的文化精神。相反的,從歐洲基督教國家在八、九世紀之交開始發展,經1500年的文藝復興,社會開始多元化、貿易擴增與科技成就,到了17/18世紀左右逐漸形成人類的新典範共識:牛頓典範。

牛頓典範主導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以駕馭自然開發自然的心態,轉移到對人文世界的控制,其文化潛意識是一種「自我中心幻覺」所表現出的「褊狹傲慢」,以為世界繞著它轉,並有一個「不變的東方」(湯恩比的批評),這種褊狹傲慢,反映在學術界就形成了「西方史觀」,忽略了「文明的多樣性」,自認為「白種人的負擔」,延續到今天乃有所謂「華盛頓共識」,至今尚未超脫西方文化「自我中心」、「天人對立」的基本精神,自然形成人類社會衝突對立的「疏離感」(sense of alienation)與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

對於後者美國人已有覺醒,關於前者則至今尚未充份覺悟,美國遭逢911事件,一直到攻打伊拉克進退兩難,充份顯現美國人所謂「華盛頓共識」,不過是「褊狹傲慢」的「自我中心幻覺」的現實化,其共識的核心價值不外是衝突、制衡、均勢外交、以力服人……等等。Samuel P. Huntington反思400年來西方文明的精神,結論指出:「西方贏得世界並非靠思想或價值或宗教勝人一籌,因為其他文明國家因而歸順者少之又少,而是靠其在運用組織暴力上的優勢。西方人經常忘了這個事實,但非西方人無時或忘。」(見《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英文版,P.51.) 不僅西方人經常忘了這個事實,那些沉浸西方文明價值已久的人,以及從胡適以來到今天環繞馬英九周圍的許許多多留美博士與碩士,又有那些人記住這些西方殖民主義血淋淋的教訓,還有那一大串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立委及其領導人,糊里糊塗地參與奧運盛會,湊湊熱鬧者有之,酸溜溜地詆毀者亦有之,有多少人真正體會到,這次奧運是要喚醒世人重新恢復到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乃至於人與物之間的和諧,必得超越西方文明這個祇有獨特性而沒有普遍性的特殊文化,人類才有希望拯救地球,解放深陷衝突、制衡、均勢泥淖中的「疏離感困境」(The Paradox of Alienation),至於怎麼拯救?怎麼解放?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以及胡錦濤提出「和諧世界」、「和諧國家」、「和諧社會」,不僅與北京奧運會的精神相通,也是人類原始傳統文明,包括印地安文明、回教文明、佛教文明、中國文明等古老文明的基本價值。而起源於八、九世紀之交,主宰人類近300年的西方文化,祇不過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一時獨特的文化現象,是西方人自我中心幻覺的過度膨脹。環顧當今世界,也祇有中國才有目前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基礎,指出人類未來超越前進的文化方向,當然要怎樣才能天人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物和諧,超脫近代西方文明人宰制天、宰制人、宰制物的自我中心幻覺,則需要人類的共同創造,中國人不過開個頭,指出前程方向而已。

因此,這次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開幕式中,中國人所表現的創新、和諧、學習等文化精神價值若無創意、人才、管理能力、和雄厚財力與民族熱情的支撐,也就無法號召各國或各地區領導人來到北京,形成中國五千年來第一次萬邦來朝的氣象,而且80多國與地區領導人無人否定「和諧精神」之不是,這種「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逐漸形成,在現在和將來都將成就「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動力來源。

中國人必須恢復孫中山所謂的「民族自信心」,更要進一步恢復「文化自信心」,不要忘了梁漱溟所警示的「中國文化是一早熟的文化」。當早熟的文化,歷經西方文明活潑的、進取的、擴張的、自我中心的宰制和羞辱後,中國人已學會他們那一套科技成就及其相關的制度與文化理念,並反思其發展限度,已有能力整合中、西、印三支文化的價值,並旁及回教文化和其他弱勢文化價值,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文化包融度,中國文化第三波的崛起,也就不會重覆西方文明四百年的老路子,而是重新回歸人類各支原始文明共同追求天人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物和諧的基本精神,結合現代科技,調整人類社會的合理性政經文化各項制度設施,再度解放人類文化的精神桎梏。

佳評如潮,「北京共識」逐漸形成

科學史大師Thomas Kuhn在1962年提出「典範」(Paradigm)這一概念時,曾說明新典範取代舊典範時,並非邏輯上的推理決定對錯,而是一組信念或世界觀的選擇,難免要經過政治的鬥爭,在這革命時期,自然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雖然莫衷一是,但典範不同,並非一般觀念的差異,而是最高共識單位的轉換,好比佛教有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各自修行方法的不同,但這八大宗派的最高共識單位,如人皆有佛性、輪迴轉世、眾生平等……等核心概念皆為八大宗派所共認,這個帶有普遍性的最高共識單位,即此所謂典範。當發生典範革命時,歷經一段時間的爭吵或鬥爭,就會出現「典範移轉」( Paradigm Shift ),最後出現新典範的誕生,取代流行已久的舊典範。

在最高共識單位的認同,即中國文化所謂的「和」,也是此次奧運在表演活字版印刷術所表現的「和」的意義。在最高共識單位的「和」字下,是允許角度的不同、方法的不同、或技術的不同,此即所謂「和而不同」,儒家主張「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這種肯定多元價值的信念,其最高共識單位,乃是以仁心仁性為大本大原的,其精神為德性之一元,而無「一元」與「多元」的矛盾。《春秋.公羊傳》:「人統之正,托始文王」,保住了「人統之正」,才能保住多元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和而不同。這種人統之正,以K.Popper的話說:「開放社會的新信念,也是唯一可能的信念是人道主義( humanitarianism)」(《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英文版,1966年,P.183 )如果沒有求和諧的「人道主義」,所謂「多元價值」也就成為一種沒有價值的多元。西方文化400年來所走的路線是「個人主義」,雖非無所貢獻,其人性之根源卻是「自我主體性」的保障,久而久之形成了「主體性」的過度膨脹而不自知;相反的,儒家文化一開始即呈現了「互為主體性」的仁心與仁性的擴展,這種文化精神,最適合克服人與天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物之間的疏離,正是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文化精神,切中西方文明400年的發展方向所遭遇到的瓶頸要害,足以超克之、解放之、拯救之的良方解藥。

在胡錦濤「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號召下,中國歷經七年的準備,到了今年初又遇到雪災,三月的西藏事件,六月的四川震災等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再加上西方人士有唱衰的、看笑話的、不願合作的一群人,從旁抵制與搞鬼,中國皆一概包容之、忍耐之、不予計較之,充份展現崛起中大國的氣象與氣度,這就是引導人類未來發展方向,扭轉西方文化已走向發展盡頭的困境和弔詭,也祇有五千年歷史深度,與中國文化精神的高度適足以承擔這一文化重任。中國人何其有幸?當恢復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心。

在「北京共識」逐漸形成過程中,且看各國領導人對奧運開幕式及相關活動的評價:

美國總統布希: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世界各國人民奉獻了一場壯觀、成功的奧運開幕式。其精彩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俄羅斯總理普京:祝賀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取得圓滿成功,期待著俄中兩國運動員取得好成績,並為全世界體育愛好者帶來更多快樂。

法國總統薩科齊:很榮幸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並對中國人民為籌辦奧運會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傑出貢獻表示欽佩。我深信,2008年8月8日將標誌著中國的偉大復興。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奧運會是各國人民歡聚一堂的體育盛會,也是世界各國超越國境,加強相互理解和信賴的難得機會。

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非常隆重,獨一無二,令人耳目一新,十分震憾。特別是主火炬點燃的方式很有創意。

韓國總統李明博:開幕式規模宏大,井井有條,富有中國傳統氣息。同時也展現了很高的現代科技,全世界人民都會對此感到驚奇。作為亞洲人,我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舉行感到自豪。

以上六國領導人的評論,已足以概括此次奧運會開幕式所表現的核心價值:中國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創新、和諧、相互學習、互為主體性等「北京共識」的具體內容。開幕式在藝術層面的傑出受到全球範圍內的一致公認,甚至有人擔心這一藝術成就是今後奧運會開幕式難以超越的。對於「鳥巢」觀眾們無論是對歷盡波折的伊拉克,還是對美國代表團表現的巨大熱情,讓《時代週刊》感到「出乎意料」。對中國一向不十分友好的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深深感受到13億人的震撼力。《洛杉磯時報》稱,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國人,現在有足夠的自信,願意甚至渴望與世界共同分享這份榮耀。以上的資料說明,《環球時報》8月10日的標題「開幕式為中國贏得尊敬」,已足以蓋括全球的輿論趨勢,不必再旁徵博引了。

然而,「北京共識」的崛起,好比新典範取代舊典範,必然會面對信仰舊典範者的嗆聲,例如信仰「華盛頓共識」的一些美國人及傾向台獨的《自由時報》,還有長期依附《華盛頓共識》買辦型的所謂學者專家,仍然心有所不服,因為典範的移轉,牽涉利益重組與思維方式的調整,沒有相當的修養,是難以辦到的,除非他們逐漸凋零萎縮,新典範的崛起已成氣勢,用不著對他們趕盡殺絕,留存餘地讓他們在狹窄的場域內相互取暖,以對照新典範的誕生與盛行。茲摘錄若干雜音,僅供讀者們參考:

北京奧運會將成為中國的集權資本主義模式有力的推廣平台。(邁克爾.莫蘭,《決鬥中國模式》,美國外交學會網站,8月7日)

美國負責公共外交的副國務卿詹姆斯.格拉斯曼表示,儘管人們嚴重關切中國的影響力,但中國模式仍「在一些圈子裡益發令人不安地流行」。( 同上)

當北京奧運的獎牌統計結果出來時,中國很可能會高居榜首,取代德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些傳統體育強國。那將是一種勝利。但真正的競爭是贏取那些依然貧困絕望的眾多國家的民心的競爭。新美國基金會的帕拉格.卡納認為,中國、歐洲和美國今後將在巴西、南非、印尼和烏克蘭等世界中等國家當中爭奪影響力。當這些國家看到本國經濟相對衰退,他們還會聽取西方自由民主的建議嗎?還是流光溢彩的場館、喜氣洋洋的獎牌贏家以及中國的經濟崛起將誘使他們產生別的想法。(同上)

如果亞洲的集體主義社會在經濟上崛起並挑戰西方,那會發生什麼?一種新的全球對話正在出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這種對話的宣言。這是中國主張的一部分;發展不只能通過西方的自由途徑獲得,也可通過東方的集體途徑實現。近來許多科學研究證明,西方個體優先的觀念是一種錯覺,中國人首重社會背景是對的。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事件,還是一起文化事件。和諧集體的理想說不定最終會與美國夢一樣充滿吸引力。( 戴維.布魯克斯,《和諧與夢想》《紐約時報》,8月12日)

以奧運會為契機,中國進入了新時代,這預示著一直韜光養晦的中國現在將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光彩。那麼,中國如此強大的力量將用於何處?中國將何去何從?在中國面前有攻擊性民族主義和合作的民族主義兩條路可走。顯然中國的選擇將會大幅改變東北亞和朝鮮半島乃至世界的秩序。中國將選擇合作性民族主義,讓國民在經濟上更加富裕,尊重現有的國際制度和慣例。……中國正為獲得21世紀的主導權而努力。( 尹永寬,《韓國應該如何面對奧運會後中國的選擇》,韓國《中央日報》網站,8月11日 )

北京奧運會正在「糾正」西方對中國的歪曲報導。英國《獨立報》9日的社評中告誡國人不要再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真實中國令世界親切》報導,《環球時報》,8月13日,第1版,本段引文在第6版續文中 )

結 語:「北京共識」的崛起必能先克服雜音,中國文化的和諧理念將大放異彩,影響人類數百年的文化發展方向。

「北京共識」的崛起,是否能成為人類最高的共識單位,取決於(一) 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實力是否具備富強的基礎;(二) 中國的文化精神理念的正當性(legitimacy)如何,亦即對西方文化崛起後,其文明價值盛行300年左右的根本預設,能否取而代之,以救其偏,補其弊?關於這兩點,中國正好恰逢其時其運,而有其實力與正當性。

然而,以中國的文化價值預設了天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物的和諧,是否能從此出發,以建構並超越西方盛行300多年的政治經濟制度,並能適應當代複雜的環境?此則有待於當代中國人,甚至於西方人共同創造之。依筆者之見,第三波中國文化的崛起,必須融和創造人類各支文化的價值而有機的整合,此即將共產主義的理想,資本主義的經營效率,社會主義的福利平等,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四者融為一爐,成為有機的文化生命。

但是,這樣的整合祇是一發展方向的指引,仍嫌空泛。如何具體落實到制度與器物層次的運行,需要進一步的創造功夫。以我中華民族之優秀,歷經憂患之考驗,再加上文化底蘊之深厚,相信不久的將來必會出現許多相對於當時的牛頓、哥白尼、伽俐略、愛因斯坦、洛克、盧梭、海耶克、康德、馬克思、韋伯、海德格、胡塞爾、哈伯馬斯……等等各領域的學術思想的領導人,以解決種種的思想與制度問題,而普及於全球人類相互借鑒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