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九八課綱》應全面檢討 重新擬定

王仲孚
(文大史學系教授)


具有爭議性的《九八課綱》,教育部已決定延緩一年實施,同時相關人士表示,只延長課綱實施的時間,不會變動課綱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因為《九八課綱》有問題,需要修正,甚或重新訂定,才需要延後實施的時間,如不改變「課綱」的內容,延後一年實施有何意義?

從媒體報導來看,《九八課綱》以國文與物理二科的爭議性較大,事實上,《課綱》中有關「高中歷史」部分,更是問題重重,不論從教育文化政策、課程綱要與教材本身以及審查制度等方面來看,都值得以嚴肅的態度檢討。茲列舉以下數項,提供關心歷史教育的人士參考:

一、《高中歷史九八課綱》系從《九五暫綱》修改而來,就教育立場與課程設計而言,二者都必須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才是。但是就匆促公佈的《九八高中歷史課綱》而言,並沒有銜接。「九年一貫課程」課綱相當於「國中」課程階段的,只有史、地、公民三科合成的「社會科」,其中與歷史有關的部分叫做「人與時間」,內容極為簡略,「高中歷史課綱」則近於專題,較為艱深。從受教「九年一貫課綱」升上來的高一學生,歷史知識薄弱,學習「九八課綱」專題式的歷史課程,根本無法銜接。

二、《九五暫綱》的制訂和實施,已經非常草率,2004年11月9日在教育部網路上公佈了「課綱草案」,三天後連續兩天舉辦北中南三場「公聽會」,14日舉辦北部的一場,在滿場台獨份子叫囂聲中匆匆完成。筆者記載了這次「公聽會」像是一場「群眾運動大會」。(參2004年12月4日《聯合報》「民意論壇」)這樣情況之下產生的「九五暫綱」,本應在九八年完成實施一輪並加以檢討之後,再擬定新的《課綱》,現在主事者竟於《九五暫綱》正在實施之中,迫不急待地訂定《九八課綱》,由於完全沒有檢討,缺乏修訂的依據,以致於仍然不脫「九五暫綱」的舊框架,非但許多舊的缺點未能改正,反而增加了新的問題,其中以中國史的課程問題最多。

三、《九五暫綱》、《九八課綱》的重大缺點之一,就是教學時數的分配不合理。《課綱》把高中三年的歷史課程,作了如下的分配:高一上學期台灣史;高一下學期中國史;高二上、下學期--世界史;高三上、下學期--專題討論。這樣的設計,不僅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切開,而且五千年(從考古看則有一萬年)的中國歷史只分配一學期、用一冊教科書來講授,因此,夏商週三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魏晉南北朝將近四百年大分裂歷史,(以「漢唐之際」新名詞呈現)都只能以一節課的時間從事教學。為了縮減中國史的教學時間,《課綱》內容只能以類似「專題」形式斷斷續續進行,對歷史發展的過程,課綱設計的「主題」前後不相銜接,這種「跳躍式」的歷史綱要,使編輯教科書或實際教學都有困難。學生也不容易得到應有的中國史知識。

四、高三選修課原為「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現改採「專題討論」方式,不適合高中教學。因為「專題討論」是大學研究所階段普遍採用的教學方式,大學部教學都很少採用,高中階段則從未採用過。況且《九五暫綱》採用的「專題」並未經公開討論,取得共識,是任由少數課綱委員隨意決定的。現在《九五暫綱》的「專題」還沒實施與檢討,《九八課綱》又將「九五」的「專題」加以增刪或更改,主持人甚至把自己配偶的論文也列入「專題」供高中師生研究、討論,可說毫無道理。想要以此訓練高中學生「史學方法」、「核心能力」,何異緣木求魚?

況且,如此隨意改變,也將使高中教師備課疲於奔命。我們的具體建議是:高三選修課應恢復為「中國文化史」與「世界文化史」。

五、課綱目標含混不清,不符憲法精神:《九八課綱》「課程目標」四項,系承襲《九五暫綱》而來,僅有少數幾個文字改變而已。其中有關「文化」方面的課程目標,見於第二項:「理解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何謂「自我認同感」?含混不清!茲將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第五節「教育文化」第158條(教育文化之目標)的規定列出以供參考:

教育文化,應發揚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

其中「發揚國民之民族精神」應屬歷史教學的目標。可惜在「課綱」中看不到,而在實施時甚或背道而馳。所以就「九八課綱」中的歷史課綱而言,實際上已經違背憲法精神了。

六、《課綱》貳、「核心能力」這一項目陳義太高、不切實際。在形式上也不符「課綱」體例,像是教學講義。如謂所列「核心能力」: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四項,是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那麼這些項目就應該列入「課程目標」之中。

七、中國史的單元取材過渡偏頗。「課綱」擬定時曾以「略古詳今」為名,將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頭砍去一大半。所謂「略古」,應「略」哪些「古」?「詳今」應「詳」哪些「今」?沒有任何的討論。以致於課綱的選材,漫無標準。大幅削砍民族文化源頭的結果,自然會改變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所以《九八課綱》被認為有「去中國化」的作用。國文課綱亦有同樣情況,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部分擬定「課綱」的委員,也是某些書局的教科書的編者,例如周梁楷委員編寫龍騰版,金仕起委員編寫三民版,都是顯例。周梁楷委員主導高三選修歷史,取消中西文化史,改為「專題討論」,前言把自己夫人的研究領域,列為「專題」之一者就是周梁楷主委。還有,「九五暫綱」的架構,系采自杜正勝主編、三民書局印行的「中國文化史」;「九八課綱」的中國史,其第一單元所列課綱「重點」竟也與三民版課文內容相似。這種現象十分微妙,匪夷所思。

九、「九八課綱」承襲「九五暫綱」台灣史列在第一學期,在還沒講中國史、世界史之前,學生缺少學習基礎。例如:學生沒有學習十五、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歐人東來,則荷蘭人、西班人如何來到台灣?許倬雲院士最近也痛切指出「九八課綱」把台灣史列在第一學期講授是一大缺點。

十、更有甚者課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審查委員」另有要求,例如:「光復」必須改為「戰後」;日本人的名字需用日語發音,其他國人則不必;「我國」必須改為「中國」,「武昌起義」必須改為「武昌起事」;國父必須改為「孫中山」諸如此類者極多,不勝列舉。教育部並制訂了一份「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具體列出「不適合用詞檢核」多達數百頁。不遵守「用詞」的教科書,即不予通過。這已經是思想審查的層次,比戒嚴時期有過之無不及。事實上,審查教科書作者的思想,應屬違憲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