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20年前、1989年6月4日的北京「天安門事件」,一直是西方國家政府、媒體做文章、批評中國大陸的題材,長久以來,自傲跟歐美先進國家並列的日本,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材料,只是,日本比歐美更勝一籌。日本不像美國那樣,由政府高官如國務卿希拉蕊,直接「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日本是透過媒體,用社論、專文報導現況、進行抨擊之外,還很精緻、巧妙地轉運用來干擾兩岸關係。
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為總統,初始頗有與中國大陸接近的舉措,而日本方面深知李登輝的生長背景,便想辦法改變李登輝的心意。翌年4月,大陸「民運」學生進駐天安門廣場,到6月4日軍隊出動,發生「天安門事件」,日本立刻抓住時機,展開「李登輝工作」。當時親台中國問題專家中?嶺雄專程來台陪李登輝三天,兩人一起觀看西方媒體的報導,中?並講解大陸解放軍「鎮壓」學生的場面〔注1〕。讓李登輝日據時代受軍國主義薰染的「反中親日」情結重新萌芽,後來再由其他所謂「親台灣」(實際上是利用台灣)的國會議員、學者等接力,司馬遼太郎的訪談總成,終於完全依日本意志打造出「反中親日」的李登輝。
基本上,台灣面對「天安門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和釣魚台問題一樣,亦是日本檢測台灣「反中親日」溫度的關鍵事端之一。但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明顯「反中親日」,日本頗為放心,不太在意台灣政府對「天安門事件」的反應,也沒有露出太多意見,僅在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時,注意這位「外省人」未來政治明星對這件事的作為。
直到今年「天安門事件」20週年,看到已成為台灣總統的馬英九轉趨低調,日媒按耐不住,便對馬英九「發飆」了。
從5月底到「六四」前後,日媒接連邀請日籍中國專家和大陸旅日批判天安門事件的學者座談,及以專論、社論談這20年的中國。論調皆在強調大陸「重視安定,抑制民主化」、「經濟推動市場化,政治只在鳥籠中擴大自由」等等。
或者說應該不用出動軍隊而流血,用警察就足以應付了,……;當時的學生、市民運動是「民主化運動」,在推動政治改革,……。不重蹈蘇聯解體、東歐民主化的覆轍,中國共產黨為延長生命而走自己獨特的改革,……其實,這些都屬「事後的諸葛亮」,片面且帶有色彩的觀點。
日後中國大陸真正的發展是:事件之後,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構解體,儘管大家預估中國共產黨早晚得做政治改革,但現實並非如此,相反的,中國開啟了驚人的經濟躍升與繁榮,20年間,國內總生產(GDP)擴大了近20倍,2007年追上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的經濟大國。貿易總額增加了23倍,為世界第3位,貿易黑字是世界第1位。外匯存底劇增130倍以上,是世界第一位。
不過,日媒的解釋是,當年握有實權的鄧小平提倡的改革開放路線,從先進國家引進資金和技術,成功的使中國大陸成為經濟大國。事件後,黨、政府改善了公務員、大學研究人員、教職員等的待遇,「成功馴服了知識分子」。去年底,大陸部分知識分子發表「08憲章」,約8,000人簽名,可是,沒有發展成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拜經濟發展之賜,幾乎看不到政治改革的步伐,於是「壓制言論自由、宗教自由,不停地侵犯藏族、維吾爾族的人權,……持續監控、壓制民運活躍份子,……」。
雖然,在尾端的地方行政組織「村」已引進村長直接選舉20多年了,但並沒像屬地方政府組織的「鄉、鎮」、「縣、市」、「省」有擴大普通選舉的跡象。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重新再來像1989年那樣大規模的「民主化運動」,可能性很低。
20年前,中國的政治、經濟尚處於脆弱、變動時期,會不會跌倒,沒有人知道。因此,當時外國,尤其是超強的美國,很容易便可以用人權等問題向中國施壓。但是,其後,中國經濟的份量大為提升,國際秩序的穩定如關於北韓核武問題的「六方會議」,中國成為美國的重要夥伴。現今美國只能藉助於中國的力量,固守東亞的安定,那麼,美國與其面對一個民主化而混亂的中國,倒不如更希望維持現狀和穩定。
乍看之下,日本似乎頗希望中國能民主化,然而,這必須反問,如果當時的中國照著學生的訴求改變,會締造今天的榮景?又,日本是真心關注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還是期盼大陸因民主化而鬆動,日本再見縫插針?
日本保守勢力不是露骨地希望中國分裂、弱化,台灣脫離大陸嗎?
6月4日的《讀賣新聞》做了很精緻地操作:在7版用了不小的篇幅說,胡錦濤政府抹殺天安門學生運動,宣傳自己的「民主化論」,反對西方式的民主。胡錦濤政府再三表示「會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但都不是引進政黨政治、三權分立等歐美式的民主政治。──為什麼歐美式的民主才是正確的?歐美的民主不都是有錢人、企業財團和媒體、宗教團體、種族間的鬥爭遊戲嗎?而日本的國會議員、地方議員更是只要當選一次,就可以猶如家族事業般的「代代相傳」世襲下去,所謂「民主」的選舉僅是聊備一格,這些狀態數十乃至上百年來可曾改變?『讀賣新聞』不做此省思,倒是一味地說中國推動的是一黨獨裁下的「黨內民主」、提升行政服務等管理系統的改革,是「中國式的民主化」。……指揮管制言論的黨宣傳部召集大媒體的幹部會議,指示「經濟情勢嚴峻的今年,經濟報導就是政治報導。即使是稍微不當心的經濟報導,恐怕也會損害社會安定」。旁邊則附加上吾爾開希澳門闖關不成的報導。
在5版則登出駐台記者對在中央廣播電台工作的女性僑民(日本拓殖大學碩士、論文研究台灣的外交)專訪,藉其嘴巴說出「對李登輝前總統鋪下民主的軌道,之後,陳水扁前總統完成政黨輪替很感動」──台灣的民主化在蔣經國晚年即展開了,日本人卻一貫地歸功於李、扁,而避提此兩人的弊端。
《讀賣新聞》這樣的安排非常技巧,一邊大篇幅說中國大陸一黨獨裁,不改革政治體制、學歐美的民主;一邊在套用表示客觀的標題「今日台灣 獨自的觀點」之下,柔性地捧贊台灣的民主。這自然會給讀者不同的感受,巧妙的區隔台灣和大陸的不同。
日本欲拉攏台灣,突顯台灣和日本類似而跟大陸不一樣,就猛說台灣和日本是「民主國家」,中國大陸是共黨獨裁國家,在兩岸改善關係的當兒,做分化工作。這種灌迷湯,對台灣獨派、綠營是挺受用的。
另一右派報紙『產經新聞』,則於6月4日,先說5月31日香港島中心的維多利亞公園有8,000人的抗議、遊行〔注2〕,而台灣幾乎沒有這類活動,市民也漸漸淡忘了天安門事件,台灣和香港「溫度有差」。接著述說馬英九以前還會支持天安門的學生運動,現在是兩岸交流優先,節制刺激中國的言論,甚至講大陸「經濟改革成功」、「公佈了人權白皮書、國家人權行動計畫」,提議中台(兩岸)「停止軍事、外交競爭,改在法治、人權這普世價值方面做競爭」。隨後不忘引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批馬「為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犧牲了民主、人權最重要的價值」;及『自由時報』說這暴露馬英九「反民主、反人權的本質」。
顯然,馬英九政府節制對大陸「天安門事件」的言論,日本極為不快。
美國因為大陸購買美國公債,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以前對中國人權、西藏問題有很嚴厲的批評,1991訪問北京之際,還跑到天安門向大陸政府抗議,但今年5月下旬訪問中國時,只講氣候暖化問題,不講人權、西藏問題,日媒覺得很「遺憾」。6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前往北京,拜會國家主席胡錦濤,請求繼續購買美國債──如果中國大陸不續購美國債,美國就會缺乏財政資金。今年初蓋特納還說「中國操縱匯率」,現在提都不敢提要人民幣升值的事,前後判若兩人,日本當然知道美國需要中國money。
不光是經濟、氣候暖化,如北韓核武問題等,沒有中國參與就難以解決的議題持續增加,為顧慮中國的反應,氣氛上就得節制批評、「忠告」中國的內政。自以為是地對中國內政指指點點,一直是西方國家的老毛病,如今歐美國家體認到中國的重要而少言了,日本也要「抱怨」。
既然美國因需要中國挹注資金,以救經濟、財政之困而嘴軟,那麼,日本為何要接受大陸巨額訂單的台灣去批判大陸?
日本的一堆說詞、旁敲側擊裡,說穿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誘引、拱台灣去「沖」大陸,只要馬英九或其他高官開炮,鐵定會搞壞、倒退兩岸關係。這是日本夢寐以求且不須負任何代價的狀況。
日本很會拿「天安門事件」來攪弄兩岸關係,20年前「李登輝工作」很成功,可是2008年5月之後,台灣已非過去「反中親日」的李登輝、陳水扁政府,於是日本變換策略,要突顯台灣與大陸不同而近似日本,全世界,日本最喜歡「發現」、「挖掘」、「鑽研」台灣和大陸的不同,最漠視台灣和大陸血緣、文化的同源、一樣。另一手則是,「管」台灣為何聲音變小,馬英九為什麼不就「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咆哮。
「天安門事件」剛發生時,世界飽受衝擊。當時不少人認為,因該事件而孤立的中國,前途危險。但幾經曲折,中國經濟持續成長,至今或許不久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抱怨」,適逢全球不景氣,大家都只在巴望中國的經濟成長,世界對中國民主化的期待淡薄了?
但是,就像全球的所有國家一樣,中國的政經制度當然尚有一些缺點或不盡理想的地方,但為何中國就得要走西方式的民主化?以2008年為例,中國面對了雪災、四川大地震,也順利舉辦北京奧運、發展太空事業、確保資源,頂住金融海嘯加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如果沒有高效能的政府,中國能度過這些難關?而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頃刻就搞翻了世界金融和經濟,當前全球各國都在卯足勁地挽救涉及民生溫飽的經濟,為什麼又要把西方式的民主化壓力施加在中國身上?如果當年中國走學生要求的路線,則中國會有今天的發展,而能買美國債,幫助美國?帶動世界恢復經濟?給予復甦經濟的希望?
〔注1〕許介鱗著,《「對日外交」Ⅱ:為什麼盲信?──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台北,文英堂,2009年1月,頁4。
〔注2〕《讀賣新聞》5月29日有報導24日香港民主派「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蔡耀昌、程翔等人召開記者會,誓言要在香港修正「六四」的歷史評價,留傳給後代的消息。◆
社論
「六四」20週年
兩岸關係
平反王敏川
美國霸權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