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塵與土

評劉內閣總辭與吳敦義組閣
徐策
(資深政論家)


八、九月的台灣,自然生態與政治生態環境都發生鉅變。五十年不遇的「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超過七百人死亡或失蹤,馬政府面臨空前危機,民意支持度跌至不可想像的兩成以下,緊接著又核准達賴來台為災民祈福,引起兩岸關係緊張。更出人意表的是,原本外界咸認的內閣小幅改組,竟演變為大幅改組,由吳敦義取代劉兆玄組閣,八個重要部會換了五個,跌破各方眼鏡。此事來龍去脈究有何玄機,以及吳敦義內閣未來展望如何,頗值一論。

劉兆玄原是過度閣揆?

劉兆玄院長於九月七日的記者會中宣佈內閣總辭,震撼政壇,一般的說法是劉本無辭意,馬也想力挺劉度過這場政治土石流,無奈由於民怨沸騰,馬自身都難保,只好棄車保帥,以犧牲劉來挽救瀕臨崩盤的民意支持度。此說固有所本,但似乎突顯馬的不夠仁義,以及劉的委屈與無奈,讓人對劉產生無比同情。事實真相如何,實有必要加以還原。

從宏觀的角度觀察,劉兆玄自始即是馬團隊的第一層核心成員,兩人不僅曾是過去蕭萬長內閣的同僚(劉居副院長,馬為法務部長),還是湖南同鄉,相知相惜十餘年,馬不僅對劉以長官視之,實則在某個角度上更以兄長事之,對劉可說是言聽計從,這可從劉推薦蕭為副手,立刻就被馬接受一事可看出,日前馬更透露當初選擇吳敦義出任國民黨秘書長也是出於劉的建議,可見劉份量之重,儼然是馬的「國師」。應該說,在識人與為國舉才方面,劉確有其獨到眼光,這也是馬倚重劉之處。

去年五月,劉奉命組閣,這是馬上任後第一個閣揆,首重形象之餘,也必須兼顧穩健,外界傳言劉的出線是由於蕭萬長的推薦,以示投桃報李。此說並非全對,馬本來就屬意劉以資深閣員身份來壓陣,較能服人心,其餘重要閣員,除副院長邱正雄與秘書長薛香川外,其實都是馬所選定,並不存在所謂「馬系人馬」與「劉系人馬」的問題。劉內閣其實是馬意志的延伸,府院一體,都是國王的人馬,且以劉年齡偏高,馬本意也不一定要劉幹完四年,當階段性任務完成(如振興經濟)或適當時機(如縣市長改選後),劉即可功成身退。從這個角度言,劉內閣其實也有其過度性,只是馬不好明說而已。至於劉本身應該也有這個認識,若能與馬同進退幹完四年自是最好,否則在今年底配合縣市長改選完成,順勢改組內閣,再優雅下台,也未嘗不是樁美事。

「八八水災」打亂佈局

無如人算不如天算,「八八水災」從天而降,不僅造成「九二一地震」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損失,更打亂了馬政府的接班佈局。平實而論,天災非人力所能掌控,放眼世界各國,再大的自然災害也鮮少會搞垮政府的。劉內閣縱然被批救災不力,頂多換個相關部會首長,應罪不及閣揆。然而在台灣媒體的濫情煽動與名嘴的推波助瀾之下,另一種民粹政治出現了,相濡以沫的結果,居然發展到馬與劉兩人之間非有一人下台,否則不能平息民怨的地步,這是台式民主的悲哀,逼得身居最高領導人的馬英九,不能不認真思考劉的去留問題。

確切地說,馬應該不至於主動要劉去職,但以劉的政治敏感度,這麼大的天災,民怨沸騰,馬劉兩人非有一人扛起政治責任不可,顯然劉是責無旁貸了。因此在薛香川、陳肇敏相繼口頭請辭後,劉向外撂了一句話「請辭的事,會在九月初救災告一段落後一併處理,包括我在內。」這不無暗示自己也有可能下台負責的意思。果然,八月十六日劉向馬第一次提出口頭請辭。

展現劉大俠風範

劉兆玄下台的過程,充滿懸疑、詭譎與感傷的氣氛。照理說,劉本是學者出身,過去在官場,風評也不錯,又是極自信與自尊的人,一場始料未及的天災,迫使他狼狽下台,真是情何以堪!但畢竟他是個深諳政治進退之道的高人,面對如此窘境,他只能選擇辭職走人,展現大俠風範,也難怪一些較為感性的女閣員們(如王清峰、王如玄等)在與劉揆握手道別時,止不住淚流滿面,雖無大臣之風,也突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在去留之間,劉也做了最佳的選擇,他的上台靠機會,下台則靠智慧,在台灣政治史上,必然會記下一筆。

至於臨危授命的吳敦義,馬英九公開宣稱是他的「政治前輩」,在台灣北中南都曾當選過公職,是少見閱歷豐富、廣泛的政治人物。馬以總統之尊,對屬下如此推崇備至,也是台灣政壇所僅見,可見馬對吳倚重與信賴之深。

吳敦義保馬有力有節

實則就筆者所知,吳原先與馬並不熟悉,馬對吳也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拔擢他出任黨的秘書長,也尚處於「聽其言,觀其行」的階段,他在黨務表現再好,也僅止於馬團隊第二層權力核心範圍,還不到第一層的地步。然而二○○七年二月馬因特別費案被提起公訴後,吳敦義忠心護主的胸懷,深為馬所感動,其所表現的處變不驚與臨事明快能力,則深為馬所欣賞,漸漸成為馬的第一層核心幹部。

綜觀吳敦義這二年多來保馬和對國民黨的貢獻,可得而言者,至少有三:

一是在馬遭起訴後,立即發動五位副主席到他家裡安慰鼓勵,並連夜召開臨時中常會,修改黨員遭起訴即停權的黨章規定,掃除馬提名的障礙,翌日再正式宣佈參選總統,不止鼓舞了馬瀕臨絕望的心境,也遏制了黨內其他蠢蠢欲動的反馬勢力,以先發制人的姿態,站穩黨提名人的正當性,其過程驚濤駭浪,吳則處置得有條有理,臨危不亂,令馬點滴在心頭。

二是在競選總統期間,與吳伯雄主席配合得宜,將各縣市地方派系整合成功,發揮最大輔選功能,又與馬蕭競選總部密切合作,不貪功,不爭權,在兩大輔選機構中扮演橋樑角色,終於獲得大勝,吳在此重大戰役中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三是馬政府成立後,雖未獲提名組閣,仍以不卑不亢態度,任勞任怨幫馬看住中央黨部,為此雙吳還一度產生嫌隙,尤其在提名監察委員和考試院長之際,馬與吳伯雄的互信發生動搖,多賴吳敦義居中溝通化解,最後馬決心回鍋擔任黨主席,力行黨政同步,才使黨內團結重新恢復。

「吳朱內閣」可望成為接班內閣

八千里路雲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吳敦義二十七歲當台北市議員,三十三歲當南投縣長,四十二歲當高雄市長,可說少年得志,不免有恃才傲物之心,然自九八年高雄市長意外連任失敗後,一切從頭開始,返回南投老家擔任立委已歷三屆,沈潛修持,蓄勢待發,心境也由率性激昂轉為穩健豁達,如今終於得到馬總統的賞識,拜相組閣,也算是媳婦熬成了婆,猶似潛龍入海,必然能夠大展長才。當吳被提名組閣時,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私下評論說「吳敦義是國民黨少見的幹才,過去被壓抑了十多年,現在終於被啟用,應可確保馬連任無疑。」

余所長雖如此高度評價吳敦義組閣,展望未來,仍有不少挑戰有待克服。馬英九以執行力、競爭力和永續力期勉「吳朱內閣」,另一層深意也是要看吳朱的表現而定。以筆者觀察,吳敦義內閣未來起碼必須在災區重建、提振經濟和擴大兩岸交流等三方面有所表現,才能通過馬的檢驗,而馬以同時提名吳、朱的罕見方式組成新閣,除了突顯朱立倫在國民黨內的接班序列之餘,另一個涵意也是在提供吳敦義舞台,或許兩年後有可能出現「馬吳配」爭取藍營連續執政的機會,因此「吳朱內閣」的接班意味是很濃的。細數當前的馬團隊,算是精銳盡出,如「吳朱內閣」表現還無法盡如人意,吾人也不知馬手中究還有什麼更好的牌可打。

二○○八年大選前,吳敦義曾以沙和尚自喻,希望台灣有更多的孫悟空,能幫助猶似唐三藏的馬英九順利取經成功,當選總統。實則這是他的自謙之辭,吳不論在外型、個性、能力和行事風格,都很像是孫悟空的化身,吾人如以傳統宰輔之才必備溫良謙和條件來看待要求吳敦義,恐將失之偏頗,蓋不同時空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吳敦義是否能修成正果,吾人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