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美中同盟」蓋過真實的「美日同盟」!

由日媒反應剖析歐巴馬的東亞行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11月13~19日,進行上任之後首度的歷訪東亞國家及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領導人會議,備受全球矚目,尤其是過程中居主軸的中國、美國、日本之間相互關係的變化。歐巴馬此行串起的中美日「三國演義」是國際政治上交織著三方「國力、關係、份量的轉變和角力」。因為當前東亞正值中國快速和平崛起、日本剛剛政黨輪替、朝鮮半島局勢不穩、亞太區域統合論上揚等複雜的情勢,歐巴馬這次跟過去歷任美國總統訪問東亞,有顯著不同的意義。

戰後長期間,日本經濟力遙遙領先亞洲國家,自忖跟美國是有「共同價值觀」的民主國家,又簽了《美日安保條約》的軍事同盟,使得日本在亞洲面前,總是存在近似於「經濟老大,政治老二(次於美國而追隨美國)」的強勢心態。不過,日本和美國關係佳,未必份量最重,這次歐巴馬走一回,似乎走出了新形勢。

一、行前中美、中日、美日間的新背景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世界經濟不景氣,歐美退潮,東亞則帶動全球經濟復甦,走向世界的中心。因此,歐巴馬歷訪東亞,動見觀瞻,由於行程安排在中國待的時間最長(4天3夜;其他日本、APEC、韓國大約皆是1天)〔注1〕,行前就有日媒質疑歐巴馬是不是「著力在中國?」但仍自圓其說應該是日本較重要,只是基於因中國崛起,美國影響力相對降低的現實,美國需要透過強化和日本等同盟國的關係,明確打出「美國才是亞洲地區21世紀的領導者」的立場,同時,為了共同處理國際間廣泛的難題,建構與中國合作關係的方針。

中美夥伴關係流暢

2009年是中國大陸和美國建交30週年。特別是最近這幾年,中國的確快速和平崛起,美國的東亞戰略勢必得做根本的修正,對美國來說,中國已由牽制的對象變成合作的夥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契機下,中美經濟「共生」的關係益發鞏固。

美國本身也起了變化。前任小布希政府是理想主義外交政策,優先推動民主,認為民主不僅會給自己國家人民帶來善,對鄰國也會有充滿善意的行動──所以他拿著假證據──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藉口推動「民主的理想」,無視世界輿論反對,出兵「解放」伊拉克,擊垮海珊。而歐巴馬政府,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走的是現實主義外交,其對中國政策即很清楚,像2009年2月希拉蕊國務卿訪問亞洲時的發言,可以看出中美關係裡,人權問題是次等重要的事情。日本學者、評論家經常說中國大陸是威權統治,美日皆是民主國家,所以日本才是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國家、是同盟國。中美制度不同,合作就一定有距離?或距離一定比日本遠?以色列和非民主國家的埃及、約旦持續了三十年以上的和平關係;美國和舊蘇聯,儘管基本立場相左,但在管理核武等方面,某些特定的領域事實上是有合作的。今天的美國和日本所謂威權主義的中國,擁有貿易、金融互惠的紐帶,在諸如約束北韓的舉措等戰略問題上,也是一起行動。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主任貝德表示「美中關係比歷任政府順暢」,強調「氣候變動、能源、北韓及伊朗(開發核武)、核武不擴散、阿富汗、巴基斯坦情勢等議題,沒有中國的合作,是不會有成果的」。

日本企業靠「中國效果」好轉

眾所周知,日本2009年9月中旬剛政黨輪替,跟過去保守派當道、對中國陽奉陰違的自民黨不一樣,主政的民主黨聯合政府,鳩山首相宣稱要制定「重視亞洲的政策」,岡田外相更被視為「親中」,整個鳩山政府屢屢遭保守派懷疑是不是要「親中脫美」。

如果撇開政治,或許中日關係更密切,日本更需要中國。美國因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超過10%,日本產品的美國市場停滯、衰退,欲振乏力。而這一陣子,不少日本大企業因「中國效果」而業績好轉,搭配9月的決算,陸續有大企業向上修正預估到2010年3月的業績,主要原因皆出在中國強勁恢復經濟,日本企業在中國銷售的業績大幅提升,東雷日覺昭廣副社長直言:「向中國的出貨好轉」,家電、汽車使用的塑膠零件等的生產快速恢復,使原先評估的赤字轉為黑字。譬如:Panasonic因大陸政府補助「家電下鄉」,銷售成長,「金額推高約130億日圓的程度」;日產汽車2009年在大陸的銷量可望成長30.6%,達到712,000輛,比日本本土的612,000輛,多出約10萬輛;先鋒汽車音響4~9月銷售額,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70%;新日鐵7~9月的粗鋼生產比前一季遽增四成等等,不勝枚舉,全是拜中國銷售暢旺之賜。

當前,日本除了保守派和右翼反對跟中國友好外,現政府和產業界均很看重中國。

美日「普天間」搬遷齟齬

美日關係在美國小布希總統和日本小泉首相時期達到高峰之後,便開始稍稍降溫而大體良好。直到去年9月登台的鳩山新政府,由於有別於自民黨的政策構想,和美國處得有些緊張,最大的焦點在「普天間機場」的搬遷問題〔注2〕。

美日政府2006年5月達成協議,位在沖繩縣(琉球)宜野灣市的普天間機場搬遷到該縣北邊的名護市邊野古,預定2014年完成。但是,很多沖繩縣民強烈反對,2009年8月30日日本眾議院大選前,民主黨將重新檢討此案列為「政策宣言」之一,而民主黨勝選取得政權,為實踐承諾,勇於和美國重談此事,保守日媒憂慮這會破壞「美日同盟」,重批鳩山首相和岡田外相「爽約」。11月5日美國參議院對2010年度沖繩海軍陸戰隊轉移到關島的預算,將歐巴馬政府所提的3億美元,大砍約七成的21,000萬美元。日媒解讀是美國國會對鳩山政府就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遲遲不決的一種嚴厲警告。雖然鳩山說要深化「美日同盟」,但鳩山也說,普天間問題暫時不下決定、停止自衛隊印度洋供油活動(2010年1月)、削減補助駐日美軍的預算,日媒嗆「首相發言儘是要倒退美日同盟」。前面提過,日本常說中國不民主,美日都民主、是同道。極諷刺的是,這次美日就遷移普天間機場的問題,根源亦出在「民主」,過去長期當權的自民黨為了討好美國,壓抑沖繩居民的不滿,讓機場遷到名護市。9月中旬上台的鳩山政府是依最新民意成立的民選政府,沖繩當地居民不歡迎美軍駐留也是民意,等於日本中央、地方皆希望重新檢討。民主國家龍頭的美國怎可壓制日本民意?日本保守派又怎可不顧民意而替美國說話?

沖繩縣民及縣議會討厭美軍基地,反對普天間機場「縣內搬遷」的民意持續增強,11月7、8日都還有兩萬人的反對集會。可是,保守日媒為了普天間機場問題罵翻鳩山首相和岡田外相(保守日媒和省廳官僚、幹部聯手批評),三番兩次說,揭示「對等的美日關係」的鳩山政府9月成立以來讓美國很為難〔注3〕。抨擊首相和外相「似乎有政治層面,普天間問題不需要那麼擔憂的『幻想』」,直說:要深化同盟關係,不可避免得先解決普天間機場問題。催促鳩山必須在2009年內決斷(後來執政的三黨聯合政府決議重新檢討,不預設決定時間),最好盡早依2006年的協議,遷到名護市(休瓦布營區海邊),以順利深化美日同盟。

日本保守派深怕陷入「美日齟齬」對「中美合作」的窘境,字句間屢屢流露中美的戰略夥伴關係,對「美日同盟」及「美韓同盟」是新挑戰的意思。

二、實質演變與日本的醋勁

歐巴馬東亞之行最給日本面子的地方是:東京為第一站和選擇在東京(赤阪三多利會堂)發表亞洲政策演說,而不是在中國。

美日同盟沒動搖且將深化

11月13日歐巴馬和鳩山首相會談,兩人同意「深化美日同盟」,普天間機場問題「迅速做出結論」,表演了會談「成功」的氣氛。日本政府撤回自衛隊在印度洋供油,取代的是對阿富汗提供5年總額50億美元的民生支援。日保守媒體事前說「美日同盟動搖」,但歐巴馬說「美日同盟沒有動搖」,給予適時的安撫。此次兩國領導人會談,發佈了同意因應地球暖化政策(2050年之前,美日排放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削減80%)、縮減核武軍備(實現無核武的世界)的文件,可是日媒說來說去,仍是最在意普天間機場問題,呼籲為了持續世界的安定與繁榮,美日該如何合作、怎麼行動,都需要「兩國認真構想、加深戰略協議」。

歐巴馬、鳩山會後在共同記者會都表示「同意重新建構美日同盟」、「必須建立飛彈防禦、太空利用等各種新的安保系統。同盟在防災、醫療、環保等也要深化合作」,也就是說,不光是安保,和美國要加強在多種領域的合作,保守派的批評聲浪才稍稍緩和下來。不過,他們依舊嚷嚷北韓開發核子飛彈、中國軍事大國化、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後兩項顯然有誇大之嫌,以塑造「日本安全環境嚴峻」的印象,吸引美國注意。力陳:北韓的動向等不單是靠美國迅速提供機密情報,是要經過長年美日防禦合作,自衛隊擴大國際和平活動等彼此努力累積的基礎,才能建構信賴的關係。說穿了,就是在訓誡鳩山切勿因普天間問題使美日同盟關係倒退,並重新推展自衛隊的海外活動。

激將法:強調中國強、美國弱

翌(14)日歐巴馬演講,聲言「美國重回亞洲」的戰略、「積極參與亞洲事務」、「亞太地區對美國是極為重要地區」,日媒解讀:歐巴馬發言的背景是美國有在亞洲地區發言力下滑的危機感,前任的小布希政府與亞洲的關係,偏集於一起合作「和恐怖主義作戰」的國家,由於輕視東協國家(ASEAN)、亞太經合會(APEC)這些地區機構,美國發言力明顯下降。在東南亞,美軍1991年歸還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所產生的「權力真空」,中國積極填補,政治、經濟影響力增加。接著說,華人人口較少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這些年對中國的進入該地,警戒感正在擴散,期待美國發揮「平衡的腳色」而提高份量。──這一招:強調中國擴展勢力,推美國出面牽制中國,日本坐收兩強相鬥的漁利。

歐巴馬說,中、日是支持美國商品出口的重要地區,「亞洲發生的事,也會影響到美國」,「對亞洲出口增加的話,美國的僱用也會擴大」,此一講法不僅對亞洲,也是訴求美國的國民──亞洲是對美國國家利益很重要的地區。但日媒就是要挑撥,「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沒有餘力和中國爭也是事實。中國是購買最多美國國債的國家,實質上支撐著美國經濟。再者,關於伊朗、北韓的核武問題,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需要中國合作」。

中國是美國重返亞洲的壁障?

至於APEC,中國成為亞太甚至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東南亞國家出口的對象,2009年中國比重增加,美國金融危機之後為景氣低迷所苦,而中國預估09年成長可超過8%。儘管中國低調、戒慎,避免爭主導權,但日媒還是說,胡錦濤以經濟作「向心力」的槓桿而在ASEAN、APEC擴大政治影響力。鳩山首相在APEC演講重申「日本重視亞洲外交,其支柱是東亞共同體」、「美國的存在扮演重要腳色」,日本報紙沒有支持,反倒批評在經濟、貿易、金融等領域僅訴求合作的可能性,卻未觸及具體的制度設計,中美在當地的份量,使日本主導的餘地趨於狹窄。《讀賣》更撩撥,美國的重返亞洲,中國是壁障,因為中國目前在東協很容易可確保影響力,已建構了自由貿易(FTA),中國重視東協與中日韓的架構,歐巴馬在APEC與東協國家領導人會議,是要表示重視東協,防止中國主導,避免美國被排除。

歐巴馬訪問中國,有幾項活動是此行別的地方沒有的──和民間互動、觀光(故宮、長城)。跟胡錦濤、溫家寶等領導人會談,在氣候問題、核武不擴散、乾淨能源、太空、航空、高鐵等建立了廣泛的合作。日媒可是一點也不客氣的挑撥,右翼的《產經新聞》說,關於歐巴馬政府的亞洲外交,日本必須積極呼應,提升團結力,強調「中國影響力快速擴大,東南亞擔心的聲浪提高」……所以美日同盟是「亞洲安定的關鍵」(老套──對美自抬身價,巴著美國牽制中國)……對中政策留下擔憂之處,儘管歐巴馬說「不尋求圍堵,美中合作不會弱化和別國的同盟關係」,但未談及(中國)迅速擴大軍事力量且欠缺透明性。提了人權、自由的必要性,卻沒講西藏問題。經濟、環境、北韓問題等中國當然扮演著具有責任的腳色,但也不要忘了人權、軍事安全這些層面。《產經》不會不知人權、自由、軍事、西藏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不應干涉,日本就是要提醒美國「不要忘記」,存心在拱美國和中國爭議。一樣保守的《讀賣》,評論類似:歐巴馬面對中美兩國體制的不同,進入實利優先的時代。實利優先雖好,但美國應持續要求中國尊重自由、民主、人權的原則;還虧中美共同表示12月在哥本哈根的氣候變動框架條約第15屆締約國會議,會努力使會議成功,卻沒有具體協議,……因美國仰賴中國money挹注美國國債,歐巴馬發言在台灣、西藏、人民幣升值著墨甚少〔注4〕,……中國暫時拘禁人權活動人士,防阻他們直接訴求於歐巴馬,這「極為遺憾」。換言之,也是希望歐巴馬因這些事而和中國槓起來。

誘引美國反彈

僅有中間偏左的《朝日新聞》較持平:歐巴馬這次走訪東亞,強調「美國重返亞洲」自然也包含了牽制在這個區域影響力和份量增加的中國。中美深化合作不會單調地推動,在高唱「G2」中,日本不需要有遭埋沒的感覺。解決北韓問題中美握著關鍵,但經濟、環保議題等,沒有日本,中美突破不了的問題不少,現在是多層角色分擔的時代。

顯然地,中美在「求同存異」,而日本在誘導美國「提異」,讓中美對「異」針鋒相對,日本就有利了,可挽回更多美國對日本的關照。在人際及國際交往中,誰會對著過去和未來合作甚至需要其協助的對象,隨意出言批評?這樣對歐巴馬是否有點強人所難?中美小心翼翼地構建面向21世紀合作、綜合性的雙邊關係,國際間,尤其是日本,見不得別人好。《讀賣》一篇《(美國)明顯照著「中國步調」》,說中國以經濟力為後盾,維持一貫強勢,突顯中國很「跩」,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亦隱伏著誘引美國政府、民間輿論反彈的作用?

三、結語:「美中同盟」vs.「美日同盟」?

國際間很多媒體報導歐巴馬訪中,每每用「G2」(兩國集團)一詞來引申、發揮。11月18日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歐巴馬會談時,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世界上的事應由各國共同決定等理由表示:不贊成「兩國集團」(G2)的提法〔注5〕,說得鏗鏘有力,不強出頭,顧全各區域國家的感受,也避免中國負擔過重。

日本吃味到家

可是,當歐巴馬結束東亞之行返美,《讀賣》還是來一篇《美國「轉向中國」鮮明 亞洲戰略注目「G2」時代》--偏要突顯「G2」說:歐巴馬總統一方面確認維持、強化和日本、韓國傳統的同盟關係,一方面與中國發展因應本世紀全球性議題的關係,美國對亞洲戰略的重心,現實上從日韓轉移到中國的態勢已浮上檯面。歐巴馬這次走訪,無疑著力點是放在中國,連觀光都展現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最後卻不忘說,白宮聲稱走訪東亞「成功」,但「中美合作」,不可否認,是顧慮中國的產物,似乎無法避免來自美國國內保守派、重視日韓關係派對歐巴馬「懦弱外交」、「和睦外交」的反彈、疑慮。不難體會日本心底的忌妒、彷徨和不服氣。歐巴馬東亞之行,在日本好像「路過」似的,停留不到24小時,而在中國待最久,顯示國際政治、經濟份量增加,日本很不是滋味,APEC會議,東協國家頗稱讚中國、期待和中國加強關係,日本也吃味。

盡力消費「共同價值觀」

中日沒有合作的契機、共同的利益嗎?其實是有的,胡錦濤就美國因對中國貿易赤字擴大,限制進口中國產品表示,「嚴正反對一切貿易保護主義」,難道同樣也要需要美國市場的日本不擔心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注6〕這一點日媒怎麼不講?歐巴馬訪中期間,中國對「美日同盟」的看法出現了改變的跡象,以前是強烈反對,如今體認到它猶如兩刃劍,一方面在軍事上是帶有遏阻中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成為軍事大國乃至發展核武(1971年周恩來與季辛吉在北京密談,季辛吉已透露《美日安保條約》具有抑制日本的作用),未來不妨重新檢討,因勢利導,趨吉避凶,這顯示中國觀點是開放的,那麼,日本對中、美、日三角的推移,為何不就客觀事實和條件,放開點呢?

如果從中美日三國的歷史關係來看,「共同價值觀」曲折變化,既弔詭又諷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帝國主義巧取豪奪亞洲時代,帝國主義是美日的「共同價值觀」,雙方後來為了在中國的利益鬧翻,二次大戰時,變成中美有「共同價值觀」,對抗反法西斯敵國日本〔注7〕。戰後,換成日本來唱「共同價值觀」的高調,哄抬「美日同盟」是美國亞洲外交的基軸,給予美日兩國帶來繁榮和安全保障,這個同盟的基礎就是雙方有自由、人權、民主等「共同價值觀」。

「美中同盟」如幻似真

中國大陸的外交政策是不結盟的,可是日本有分析謂,歐巴馬東京演講表示「不圍堵中國」,明確否定了對中國的警戒論,11月17日《中美聯合聲明》更高度評價兩國軍方高層互訪,完全不擔憂中國軍力的增長,予人中美是「盟國」的印象;著名評論家立花隆,觀察歐巴馬的演講及在上海的對話,也認為歐巴馬強調的是「美中同盟」,理由是歐巴馬對著中國學生說,美中兩國就能源問題等所有全球性的課題,都應先行累積對話和討論,以取得領導全球的作用;儘管日本在氣候暖化、東亞共同體高懸鳩山主導的宣傳氣球,但總沒有像中美間的作為來得實質、認真。

綜觀三方的互動,可以推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中美日之間很可能會就各種問題,微妙地保持著或遠或近的距離並互爭主導權。而仰賴美國當靠山的日本,過去對美國尚有政治、經貿上的緊密關係,如今面對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力揚升的中國,日本驟失政、經優勢,那麼其最會使用的法寶,鐵定會是自由、民主、人權、平等這類所謂「民主的核心」,以彰顯美日有「共同價值觀」,而盡量拉攏美國制衡中國。

〔注1〕歐巴馬東亞行除了和胡錦濤、溫家寶會談外,跟日本鳩山首相、韓國李明博總統會談是確認緊密、同盟關係,APEC會議期間會談的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印尼尤多約諾總統則是兩位親美的領導人。 〔注2〕普天間機場是位在宜野灣市住宅密集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基地,居民討厭其噪音,也有安全上的顧慮。1995年發生3名陸戰隊員強暴12歲日本小學女學生事件,2004年8月發生美軍直升機墜落在沖繩國際大學校園內事件。1996年美日政府達成機場縣內搬遷,普天間機場歸還日本的協議。 〔注3〕日媒報「美國會有反對(普天間)遷到關島的論調。會減少對中國等的嚇阻力」;搬遷費日本負擔60.9億美元,美國負擔40.8億美元,日本為了減輕負擔而搬遷,美國就要負擔更多的財政,會更不滿,……,美國蓋茨國防部長10月赴日會談,對日本出言警告,……。皆是催促日本首相、外相應依前朝(自民黨)和美國的意思決定。 〔注4〕日本國內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大多跟美國同調,主張大幅升值,但也有經產省官員認為「中國人民幣變強的話,在競爭獲取資源上,買輸(中國)的情況會更嚴重」。 〔注5〕溫家寶總理所說完整的理由是:一、.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要建設成現代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三、中國主張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共同決定,不能由一、兩個國家說了算。 〔注6〕2008年中、美、日相互間的貿易額為:中對美出口2,523億美元(與2000年比成長4.8倍,以下同)、進口697億美元(4.3倍);中對日出口1,162億美元(2.8倍)、進口1,243億美元(4倍);美對日出口651億美元(-0.2%)、進口1,365億美元(-7%)。 〔注7〕八年抗戰前期,有陳納德率領的空軍志願飛行員和日軍作戰,太平洋戰爭初期轟炸日本的美軍轟炸機都轉飛至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