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在台文化政策之得失(下)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黨外」人士於1978年8月16日創辦月刊政論雜誌《美麗島》,發行人黃信介。《美麗島》雜誌後雖因陸續的「美麗島事件」遭禁而走入歷史,但該雜誌創刊時的第一期就銷售六萬八千本,第二期增至九萬本,第三、四期即達十萬本左右,短短四個月,有如此業績,可說創下當時的紀錄。做為一本政論雜誌,可見它在當時社會的政治影響力,此一政治影響力及伴隨辦雜誌的巨額利潤,鼓舞不少「黨外」知識份子前仆後繼地投入創辦政論雜誌,形成日後1980年代「黨外」雜誌狂飆的十年。

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國府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黨外」計劃當天在南台灣的高雄市,舉辦台灣人反對運動的大型集會,並準備以追求人權的名義,抨擊國府的特務統治,另也準備了火把與木棍。然而,在前一天,有二名自願工作者遭警察逮捕並被刑求。此事激怒了黨外群眾,立即引發了遊行群眾與軍警的暴力衝突,接著國府自12月13日清晨始,開始陸續逮捕當時絕大多數的「黨外」反對運動菁英,諸如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雄、林義雄、林弘宣、呂秀蓮、陳菊、周平德、楊青矗、邱茂男、王拓、魏廷朝、紀萬生、邱垂貞、張富忠、陳忠信等人,並經公開軍法大審,判決入獄。此事稱為「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

「美麗島事件」在台灣近代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因為被捕者全都是本省人,且絕大多數的被捕者均遭殘酷刑求,例如紀萬生、王拓、林義雄、邱垂貞、陳福來……等。除施明德是1990年5月特赦外,「美麗島事件」軍事被告者如林義雄、呂秀蓮、林弘宣、陳菊、姚嘉文、黃信介、張俊宏等,均於1980年代中期蔣經國任內,先後提前獲釋,政治上的平反之意盡在不言中。

「美麗島事件」可說將政權本土化鬥爭延遲10-15年,亦即使台灣的經濟發展再持續了10-15年。在那個時代,外省菁英主控的國府情治單位,對這些台籍菁英的逮捕與刑求,就當事人而言,其對外省人與國府可說是永生難忘的怨懟,甚至將此怨懟意向轉移內地祖國。這些菁英,不乏十餘年後選任立法委員,甚至於民進黨執政時掌握政權,極其敵視內地祖國。

然而,影響更大的是「美麗島事件」的擴大效應,就是該事件使得許多本省菁英內心走向國府的對立面。例如在國府行政權力所不及的美國,「美麗島事件」使得任職美國60多所大學和著名研究機構的137名本省籍教授與學者,聯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聲明,強烈抗議國府就「美麗島事件」對台灣「黨外」菁英的大逮捕;使得原先認同內地中國(至少不排斥內地中國)的本省知識份子,認為「美麗島事件」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台灣人未能掌控政權,致使台灣人在政治上任人宰制,因而大大地萌生當家作主型的分離意識。與此同時,也就使得國府對台灣1970、80年代的經濟建設成就,在「黨外」台人心中付諸流水,因「黨外」本省菁英對國府在台灣慘澹經營的經濟建設成就不存感念之心,其對國府與外省人的怨懟遠遠超過感念。

黨外雜誌滋長分離意識

「美麗島事件」之前,續《台灣政論》後,「黨外」人士1979年6月又創辦另一新的政論月刊雜誌《八十年代》,發行人康寧祥、總編輯司馬文武(本名江春男,原為黨政及國會記者)。

《美麗島》和《八十年代》雖均因「美麗島事件」而於1979年12月遭禁停刊,但受1979年群眾參與選舉的激情和「美麗島事件」的影響,1980年代初始,《亞洲人》、《政治家》、《深耕》、《關懷》、《前進》、《蓬萊島》、《自由時代》、《新潮流》等政論雜誌「系列」,如雨後春筍般出刊,從1980至1989整整狂飆十年。所謂政論雜誌「系列」,是因當時國府主管單位認定上述雜誌言論逾越其容忍尺度,乃頻頻查扣、查禁或停刊,使黨外各雜誌大玩法律遊戲,不斷以更名重新申請的方式辦雜誌。例如由林正杰和楊祖珺主辦的《前進週刊》,就因官方的查禁而先後更名為《前進廣場》、《前進時代》、《前進世界》等,從而形成《前進》雜誌「系列」。

整整十年(1980-1989),前述「黨外」雜誌因闡揚理念、因銷路競爭或因與選舉掛勾,自是基於反政府立場,除批判國府施政、黨政體制等政治問題,惟亦以曲解台灣歷史的方式,例如歪曲二二八事件、外來政權等議題,挑撥本省、外省族群的歷史傷痕,滋長檯灣分離意識。

妖魔故土四十年

在政治上的恐怖統治下,政府、軍隊、學校等各部門、甚至農會、漁會等民間團體、及民間的大企業,國府都派駐相關單位的情治人員,監控人們在思想上是否與政府保持一致。當時,人們動輒因在政治言行上的不謹慎,遭人檢舉而被秘密逮捕、刑求、甚至處決。

在那恐怖的歲月,國府宣傳「中國共產黨」黨員是萬惡的「匪徒」與「共匪」、大陸地區是「匪區」、中共幹部是「匪干」。以時下的術語來說,就是對故土中國大陸的「妖魔化」與「污名化」,那是中國人的時代悲歌。

胡馬猶依北風,我國歷史上也曾有過政權南遷的例子,例如南宋、明鄭等朝的南遷,但從沒有像國府在台灣這樣全力妖魔化自己的原鄉。當時,就外省人而言,如果流露對大陸故鄉的眷戀,將被視為親匪、中共的同路人,而遭上述政治上的恐怖命運:就台灣人而言,如果歷史流露對台灣的過度熱愛或對「二二八事件」真相的追求,則將被視為有台獨的傾向,而遭上述政治上的恐怖命運。但無論是外省人或本省人,如果流露出對中共是「萬惡共匪」或「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等事有所懷疑,或對中共某些成就有客觀的描述,或想對社會主義理論與歷史有所瞭解,則將被視為中共的同路人,遭到逮捕、刑求、甚至處決的恐怖命運。

蔣氏父子兩代,在台灣妖魔故土四十年。對外省人而言,因為是來自內地的第一代移民,難忘對故鄉的眷戀,故當1987年11月2日國府開放台灣居民可赴中國大陸探親,外省人蜂擁回返內地故鄉,國府四十年對故土妖魔化的宣傳,一天就被吹散了;然而,對兩岸隔絕近百年的本省人而言,國府四十年對內地妖魔化的宣傳,加上當時兩岸經濟差距的現實印證,使得本省人對內地多所恐懼、蔑視、歧視與厭惡,從而助長了台獨的分離意識。

李登輝的文化台獨

1988年1月13日,外省人「總統」蔣經國去逝。台灣歷經外省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兩的三十八年威權統治(1950-1988)後,由李登輝繼任總統。李登輝是第一位台籍總統,這在台灣近代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象徵著台灣將邁入由占台灣人口多數的「台人治台」時代。李登輝執政的十二年間(1988-2000),台灣政治上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兩岸關係上的反向轉變,即從原先蔣氏父子的「一個中國」政策,轉向為台灣實質獨立的分離政策。雖然李登輝是蔣經國一手提拔,但李登輝坦言「不論在私人感情上,或在長官部屬的關係上,我對蔣經國有一份特殊的知遇之情」、「我確實希望能報答經國先生的知遇之恩。但是,在『認同台灣』的問題方面,我卻和他有著不同的想法」。換言之,就是在兩岸統獨的問題上,背離蔣經國的非台獨理念。因為李登輝是1988-2000年間台灣兩岸政策的最終決策者,他不惜背離蔣經國的政治理念,傾全力將台灣帶往台獨的方向,當然也就包括文教政策。

既然李登輝施政之核心政策是推動台灣的實質獨立,他當然瞭解,如果要實現此一目標,則其前提條件是要將台灣居民對台灣的認同,從地方的層次提升至國家的位階。因此,李登輝反覆強調要重視台灣的認同問題,並稱「台灣的認同是極其複雜的問題,並不是建立『台灣共和國』或宣佈『獨立』,就能解決的」。李登輝並進一步地指出「究竟是認同中國,還是認同台灣的族群問題,也必須釐清解決」。然而,由於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層影響,中國人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常相互滲透而難以分割。有時,文化認同甚至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因為文化可說是族群意識型態的核心,是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的重要基礎之一。文化孕育了民族的自我意識與民族的認同,使菁英為維護文化的存在或延續而獻身。

文化範圍廣泛,它包括歷史、文字、文學、語言、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等,其中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也是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灌輸強烈集體歷史記憶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經由學校歷史教育。因此,李登輝早在其副總統任期內(1984-1987),就曾詳細翻閱台灣小學及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並認為歷史教科書中,不應只是講述中國朝代更迭的歷史,而應增加有關台灣的歷史。事實上,歷史教科書中在整個中國的歷史架構下,也有台灣歷史(就如同美國的學校歷史教科書內容,也是在美國全國的歷史架構下,也包括加州史或夏威夷史一樣)。1994年3月,李登輝在其與日本反華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中,坦言「我(李登輝)要國民小學教育裡多加些台灣歷史、台灣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等課程。過去不教台灣的事而儘是教些大陸的事,真是荒謬的教育」。2000年,李登輝在其與日本作家小林善紀的談話中稱「在台灣,很多人學歷史都只學到中國大陸的事,可是都不知道台灣史」,續稱「如果再這樣下去,就無法孕育出身為台灣人的『認同』。我認為這樣的認知一定要改正才行,所以動員大批學者編了《認識台灣》這本新的教科書」。該本新的教科書已由台灣教育當局於1997年出版。

然而,「認識台灣」教科書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曲解與淡化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真實歷史關係,並將清朝與中國大陸視為外國。另一方面,該教科書的內容高度頌揚日據殖民期間的成就,並極力縮減、淡化甚至忽略不提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的鎮壓大屠殺、種族歧視與對台灣人的剝削。「認識台灣」教科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下一代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此外,為了達到「(修)改教科書內容」的目的,李登輝坦言,他曾將教科書編委陣容中,有統派(主張兩岸統一者)傾向的編委名單,提供給他的繼任者陳水扁總統,並要陳水扁「把統派都換掉」。因為,李登輝認為教科書是由編輯委員會編修,如果編輯委員是統派,要他們修改教科書內容(即改成台獨史觀的內容)怎麼可能?故如果要修改教科書內容,首先必須要更改編委的名單,換掉統派編委。

陳水扁於2000年接續執政八年,對於李登輝的文化台獨,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出於水而寒於水。如此前後二十年,影響深遠,改變了一代人的國族認同,台獨猖獗【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