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安瀾真實的美國
趙念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容安瀾真實的美國
趙念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容安瀾文章的五大觀點
2月3日,美國CSIS網絡刊物PacNet刊登了美國著名的兩岸問題專家容安瀾的題為《北京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一文。經筆者仔細研讀,該作者的主要觀點如下:
一、北京如此激烈反應,究竟想幹什麼?容安瀾認為,美國此次售台的64億美元的軍火中,並沒有全部滿足台灣方面的願望,美國對台灣方面要求的潛艇和F-16 C/D戰鬥機都沒有「予以置理」,美國也沒有接受台灣方面要求購置戰鬥機的「申請」,對島內的需求,美國還在「進行內部的研究」。但是,北京卻在「幾小時內」作出強烈反應,宣佈了三項制裁措施。容安瀾稱,「原則上,中國抗議軍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自從1979年兩國建交以來的老問題」。但是,他「不清楚的是北京為何這次反應如此激烈,北京究竟想從這樣的反應中得到什麼?」
二、容安瀾認為,中國人「頭腦發熱」,「聽不進不同意見」。在容安瀾看來,美國對台軍售其實是在為兩岸「做好事」,因為,美國的軍售第一改變不了兩岸軍力的對比,第二能提升馬政府的信心,而馬政府的信心提升就會有助於「兩岸關係的互動」「按照胡錦濤一年前制定的廣泛議題取得進展」。容安瀾還認為,過去一段時間來的中美關係發展使大陸許多官員認為美國會改變對台軍售的立場,因此,現在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三、美國的分析家們有一種日趨一致的共識:中國以為現在美國更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北京可以在一些問題上作出強硬的反彈。北京現在是「脾氣見長」,這既反映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的傲慢」,也反映了「對國內的不穩定缺乏安全感」,不管怎麼說,北京是「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
四、容安瀾告誡北京必須認識到兩個事實:1)所有這些事情不但涉及美國的利益,而且對全世界來說,包括中國在內,都是關係重大的;2)不僅僅是中國才在「台灣問題」上擁有戰略性的國家利益,別的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也許在台海兩家最終決定的關係模式方面不容置喙,但是,在關注任何決定不僅是要和平的、而且還必須是不受威脅的情況下達成的方面,同樣是有重大利益在內的。中國所主張的「這是與其他國家無關的,只關係到中國『核心利益』的說法」是「低估了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無助於建設性的思維」。理解「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限制其他國家在這一地區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合法性」。
五、希望中國的報復措施不會造成持久的傷害,但,如果北京還要進一步「給美國一個教訓的話」,那後果就是嚴重的。如果中國真的要阻擋有效解決伊核問題、朝核問題的話,或者要成為解決全球經濟危機、氣候變化或能源安全的阻力的話,那麼,在過去一年達成的眾多共識就很可能煙消雲散。軍售問題並不是唯一的挑戰,要記住:「第二隻鞋子」——即達賴與總統的會面——還沒有掉下來。
容安瀾文章的三點啟示
除了容安瀾的文章外,在美國宣佈對台軍售的最新計劃後,美國主流智庫學者還刊發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包括科薩、薩特、葛來儀、包道格等等,他們也從各個側面對美中關係、台海關係、乃至美國與東亞的關係進行了分析和論述。2月17日,華府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又發文列舉五大原因,替美國對台軍售辯解,限於篇幅,無法一一羅列,但綜合起來看,以容安瀾的文章最具代表性。
筆者以為,這一系列的文章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美國。
第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平心而言,美國主流智庫中的一些學者長期來雖然不能說「親華」,但在「知華」這方面,即對中國的瞭解,還是有所知的,他們歡迎兩岸和解,也支持兩岸的經濟來往和人員交流,建議兩岸建立互信機制,主張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要「高瞻遠矚,登高望遠」(容安瀾語),在馬政府上台後,也都對兩岸關係的改善有所期望,特別關注大陸對台灣的政策,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各種的建議。科薩在一年前也這樣建議過,未來進展的關鍵就在於兩岸要有能力做到:1)出台促進互信建立的雙贏政策;2)相互基本一致的(不一定要完全一致)定義和目標。兩會復談就是發出了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一個可能成熟的信號。葛來儀在今年年初的一篇文章中還對美中關係作過這樣的點評:在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的兩大挑戰中,2009年見證了美中關係的「提升」,歐巴馬雖然上台僅一年,但已經為美中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期許」美中在未來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不過,一涉及對台軍售問題,這些學者的態度就全變了,可以說,沒有一個主流智庫的學者不贊同兩岸和解,同樣,也沒有一個主流智庫的學者不贊成美國的對台軍售,拆穿了說,這兩個「贊成」的背後就是「利益驅動」。筆者不敢斷定去年葛來儀強烈主張美國航空公司在兩岸直航中也應該分享其中的利益的背後是否一定有利益集團的操控,但是,在美國對台軍售的背後是龐大的軍工企業的利益集團的操控則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美國智庫也不是什麼「超組織」,《美國和美國敵人》一書作者以大量篇幅披露了當年亨廷頓同美國政府各部門的利益關係,得出的結論是美國政治學家「更貼近的是美國本身,而不是民主」,今天,美國學者也不是什麼「超人」,更何況現在涉及的是如此龐大的實際利益呢?容安瀾問「北京想幹什麼」,容安瀾難道還不清楚?北京就是要求美國遵守「817」公報,信守自己的承諾。而美國學者究竟想從對台軍售獲得什麼呢?關於這一點,容安瀾想必比被問者更加清楚。
第二、美國的國家利益無邊無際,這不是「侵犯」不「侵犯」的問題,而是令人無從界定。中國發展同非洲的關係,這涉及美國的利益;中國領導人出訪拉丁美洲,這又涉及到美國的核心利益;中國治理新疆和西藏,這還是涉及美國的利益,中國反對美國向中國領土上的另一政權出售軍火,這又成了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這真是美國利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坦率地說,長期以來,筆者始終難以弄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的利益究竟在哪裡」。
容安瀾則從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美國利益何在,很典型,也很簡短,三句話:1)不僅僅是中國才在「台灣問題」上擁有戰略性的國家利益,別的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同樣是有重大利益在內的;2)中國所主張的「這是與其他國家無關的,只關係到中國『核心利益』的說法」是「低估了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無助於建設性的思維」;3)理解「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限制其他國家在這一地區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合法性」。
筆者突發奇想,如果用「非洲、拉丁美洲、伊拉克……」等其他名詞來取代其中的「中國」的話,筆者發現,這同樣成立。筆者因此而大悟,美國以貌似高尚的前提,中間夾入自己的私貨,最後是得出顛倒黑白的結論:誰反對美國夾帶的私貨,誰就是侵犯了美國的利益。現在可知,美國對自己的利益的界定是隨心所欲的,凡事不合美國的心意就是「侵犯了美國的利益」,一個主權國家解決自己國家主權範圍內的問題,也成了「侵犯美國利益」的事情,這就是說,美國在界定自己的利益方面是根本無視他國主權的,這使筆者聯想起一系列的事件,當年「兩伊戰爭」的幕後黑手就是美國,因為這符合美國向雙方輸出軍火而撈一個盆滿缽滿的「國家利益」;美日貿易大戰無疑是日本冒犯了美國的利益;薩達姆一度在美國的扶持下崛起成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因為這符合「美國利益」,而2003年一舉推翻薩達姆政權也同樣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今天,「吃定」台灣,以大大高於市場價格的代價購買美國軍火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因此,大陸反對軍售自然就是「侵犯了美國的利益」。由此可見,熱衷於向全世界輸出「普世價值」的美國實際上輸出的是「美國利益」,美國用偷梁換柱的辦法在同國際社會交往中最大化地壟斷話語權和利益,難怪連美國的盟國當年也頻頻要向美國「叫板」,用美國媒體自己的話來說,這就是美國當年「強盜和大亨的本色」,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而美國的意識型態卻還是停留在「叢林法則」的水準上。
第三、美國的利益不容質疑,誰質疑美國的利益,誰就是「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不但已達成的共識要「煙消雲散」,而且還必將面臨「嚴重的後果」。什麼「嚴重後果」呢?筆者以為,以目前形勢而言,首先祭出的就是「以台制陸」的舊伎倆,何以見得?有文件作證,新美國安全中心去年12月公佈了題為《台灣豪賭:兩岸和解及其對美國政策的啟示》,如同美國國會研究部報告一樣,該文件也以同樣明確的語言向美國政府提出了三點政策建議:1)擴大與台灣的貿易關係,如果其他國家也打算這樣做的話,美國必須提供外交支持;2)堅持對台軍售,協助台灣分析在變化中的軍事和外交環境中的地位,並寫入台灣的「四年度防務報告」中;3)安排合適的(美台)高層互訪,給予外交支持。筆者以為,這就是美國的聰明之處,美國不用自己出面,也從來不打算自己出面,而是通過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手段,挑動利益的相關方相互爭鬥,挑動「中國人用美國的武器打中國人」,說白了,就是「以華制華」,而自己則「坐山觀虎鬥」,坐享其成。打開天窗說亮話,這就是美國一貫的手段,遠至兩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近至「兩伊戰爭」,美國就是通過這樣的手段,一是消耗雙方的資源,二是便於美國渾水摸魚,三是突顯美國的主導權,歷史的教訓還真值得注意,如果有誰真以為美國這一手是「替天行道」的話,那就很可能重新走入歷史的誤區。
對容安瀾文章的三點感悟
行文至此,筆者不得不深為感歎美國主流智庫一流的智慧和獻策,因此,容安瀾等人的文章也使筆者有如下三點感悟:
第一、筆者毫不懷疑中美關係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筆者同樣認為,不要把中美關係理想化,也不要把中美關係概念化,大路朝天,各走半邊,該斗則鬥,該和則和,「強身健魄」是處理中美的第一要素。一段時期來,特別是隨著中國敞開國門融入全球化進程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中美關係也開始進入有史以來最佳發展階段,筆者至今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提出的對華政策是「接觸」,2002年,美方認為中國已經成為「金磚四國」之一,2005年左右,中國上升至美國方面的認可的「利益攸關者」,2009年,中國更是被捧為幾乎同美國一樣重要的G2之一。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中美關係成了全球最顯眼的重要關係,因此,一段時間來,有關中美關係的「佳話」可以說是連篇累牘,反映在兩岸關係上,有人說,從現在起,只有中美關係、兩岸關係,沒有美台關係了;也有人認為,歐巴馬訪華和《中美共同聲明》的簽署意味著「中美關係進入歷史新階段,美國對台政策將出現的重大轉折」,不排除美國成為「兩岸統一」的「推手」;還有人認為,美國由於國家安全戰略與經濟金融方面的雙重失敗而來的權勢大減損,美國已經進入歷史的頹勢,中美關係的基本性質開始發生「位置變化」,按此推理,不要說美台關係,連兩岸關係也沒有必要了,只有中美關係,而且還是中國說了算。這些話聽來非常振奮人心,也似乎符合當前中美關係發展的邏輯推理,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令人樂觀,一個谷歌事件就差點叫兩家翻臉,現在,美國學者也開始給我們上課了,2月18日,美國把「第二隻鞋子」也扔了過來,於是,關於美中「冷戰」的言論也開始盛行。其實,在筆者看來,這兩種極端的趨勢都不符合中美關係發展的軌跡,決定中美關係能否健康發展的根本是中國自身的健康發展,「強身健魄,練好內功」,才是排除中美關係發展中各種干擾的根本,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國策將繼續證明這一點。
第二、似有必要重溫美國學者包道格在俄(羅斯)格(魯吉亞)衝突時的一段話:不要惹惱俄羅斯這頭「熊」,或挑釁中國這條「龍」,而期望美國這只「鷹」飛來救援。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的言論和行動所表現出的傾向,等於在對美國和俄羅斯說:「讓你們兩個為我而戰吧。」看來他的用意是鼓勵美國和俄羅斯把格魯吉亞當作一場零和安全遊戲的靶子,以喚起美國良心發現,對自己伸出援手。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採取了同樣的做法對待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的三角關係。薩卡什維利如此行事的結果,落得格魯吉亞軍隊孤軍作戰,單獨面對被激怒的俄羅斯軍隊。陳水扁這樣做的結果,則導致兩岸關係更加趨於緊張。但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採取了明智之舉,對陳水扁及其挑釁行為持反對態度,並放棄了對他的支持(包道格:《格魯吉亞戰爭:台灣從中學到什麼?》2008年9月2日《遠東經濟評論》)。包道格的這段話極具現實意義,美國學者一個優點就是坦率,坦率到不加掩飾的地步:美國人「動口不動手」,只會「借刀殺人」,或是鼓勵衝突的一方「火中取栗」。筆者還想起了一則古老的寓言:狐狸為小熊哥倆分餡餅——這邊咬一口,那邊咬一口,最後給小熊哥倆剩下指甲大小的「平均分配」後,揚長而去!
第三、回到兩岸關係,筆者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只能依靠兩岸自己,歷史已經證明靠美國來協調兩岸關係是靠不住的,因為美國一不可能為台灣人民「謀福祉」,二不可能為大陸人民「謀福祉」,美國堅持對台軍售,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美國為自己「謀福祉」。不要看美國「《關係法》不離口,『軍力評估』不離手」,其實,台灣朋友都很清楚,這是美國「扯大旗當虎皮,放空炮謀私利」。兩岸關係能發展到今天的局面,一是大陸堅持「和平發展、一國兩制」的對台政策,二是馬政府上台以來明智地調整了對大陸的政策,儘管島內對兩岸的未來走向持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民調,但有一點可以說是島內上下有共識的,那就是「交流、發展、和為貴」。台灣方面很清楚,以大陸本土之遼闊,以國際環境和周邊之複雜,大陸軍力發展無可厚非,而且,台灣方面更清楚,在台灣問題上,大陸武力針對的對象就是「台獨」,大陸對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不置一詞,只要不搞「台獨」,「天空任『馬』飛,海闊憑『馬』躍」。大陸也不謀求「一個晚上」就統一,而是提出「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則「從長計議」,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大陸對台政策的全部出發點和歸宿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和兩岸的命運共同體」。說到底,能解決兩岸問題的還是兩岸自己,至於試圖靠美國軍火來解決問題,台灣朋友比本人看得更深刻和透徹,不說也罷。◆
社論
中美關係
兩岸和解
台灣事情
歷史問題
黃彰健與「二二八」研究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