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宗懋
(佛光大學政研所)
游宗懋
(佛光大學政研所)
壹、前 言
從求學時代開始,國小的老師告訴我們:對岸是萬惡的共匪!我們應以解救大陸苦難同胞為職志。國中之後,老師們仍然教導我們要反共復國、處變不驚。高中的時候,開始接觸了魯迅、陳獨秀的作品,開始對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有不一樣的感受。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我們跟同學一起唱著由林秋尊、梁弘志、陳樂融、童安格、鄭華娟、劉虞瑞等音樂人共同寫下的《歷史的傷口》,還在空飄上共同簽下「自由‧中國!!!捍衛人權」的慷慨陳詞。
在大學時代,開始真正接觸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書籍,對共產主義的觀感,和學生時代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百家爭鳴的90年代,我們大量的吸收自由主義、社會主義、集權主義、民族自覺等等的學說,那個時候的學生,總以匡救世界為己任,認為會有一套經世濟民的學說來解放被奴役的人民。那是我們當時心中的中國形象。
隨著兩岸交流,以及大陸的改革開放,從實驗性質的經濟特區到現在全球的經濟巨人;從封閉落後,到現在被投資大師羅傑斯在受訪時所說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羅傑斯說:一個如此開放和資本主義化的市場遠遠勝過封閉和社會主義化的市場。中國變化的方向非常正確。因此我認為今後將是「中國時代」。
羅傑斯這樣的言論,如響雷洪鐘般的撞擊我們的腦門,對於那個武裝奪權的政體、對於曾經堅決反共的我們,中國的轉變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大轉變中的中國,對我們真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先行」的對外戰略讓中國成為整個亞洲經濟增長的引擎,成為幾乎所有鄰國的第一貿易夥伴。亞洲國家與中國市場的相互依存度已超過中國對美國、歐盟市場的依存度。時至今日,美國已從對中國進口製成品的依賴轉變為對中國資金的依賴。這就是西方世界,所謂亞洲崛起、中國崛起的現實依據。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國際商務管理主席、中國問題專家奧戴德.申卡爾在其2005年的著作《中國世紀》〔注1〕中就曾斷言:「中國經濟的崛起從根本上不同於日本、印度以及亞洲四小龍的興起,而是更加類似於一個世紀以前美國的崛起。」申卡爾說,書名來自於一個信念——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申卡爾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確定為「中國世紀」開始的標誌,而這個時間點就在2025年。奧戴德.申卡爾在〔注2〕2005年這麼說,台灣還有一大部分人對此嗤之以鼻,那麼2010年的現在呢?
創造了「中美國」(Chimerica)一詞的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在2009年最後一天撰文感歎道:「我們正在經歷五百年西方統治的最後階段。〔注3〕 」弗格森說,這種感悟應該始於2005年他第一次在上海外灘漫步之時,也始於2008年他在重慶聽到該市雄心勃勃地宣稱要成為中國西南金融中心之時。弗格森對中國幾乎「不喘息」的發展充滿讚歎,稱中國在1978~2004的26年間取得了英國在1830~1900的70年間的戰績;將本世紀初美國GDP超中國8倍的差距縮小到現在的3倍。去年出版了《中國統治世界之時》一書的英國專欄作家馬丁.雅克斯6日面對《環球時報》記者「21世紀屬於誰」的提問表示,雖然簡單地說哪一個國家能代表整個人類世界,有些狹隘,但再過20到30年,人們會看到,世界將變得更加「中國化」,「中國會像過去的歐美國家一樣,作為一個文明國家引領世界」 〔注4〕 。
在日本,對其鄰國的預言更具刺激性。《寶島》月刊在去年底的特別報導「日本vs.中國」中,開篇即寫道「2010年,中國直指世界霸權」,並斷言 「早晚,中國將凌駕於美國之上」〔注5〕。《西日本新聞》3日發表社論稱,雖然很多人常把「中美G2時代」掛在嘴邊,「但中國古代哲人孔子說過『天無二日』,從政治層面看,中國處於更加明顯的優勢。在朝鮮問題、全球暖化等重大問題上,中國的舉動比美國更重要。」在韓國媒體上,中國崛起的說法更是鋪天蓋地,對於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甚至有報導以「中美定調,全球簽字」這樣火爆的標題形容中國的地位。
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家,不只看到了中國的崛起,更不諱言的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甚至有中國將超越歐美為世界文明的領導地位。這些是吹捧還是事實?面對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問題的同時,台灣是不是也該有一個「新的中國論述」以面對中國的崛起?基於此,筆者想要以台灣的觀點來看中國之崛起。中國的崛起,對亞洲乃至於中國是威脅還是助益?「中國威脅論」,是美國的陰謀還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苦果?中國如何崛起?中國下一步又將走向哪裡?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貳、中國崛起:是問號還是驚歎號
1.經濟部分:
(一)驚人的經濟成長率:中國今年前三季經濟數據將於10月22日出爐,中國國家統計局將在發佈數據前,對各地報告的GDP數據展開聯合審查,壓縮地方數據中可能存在的「水分」。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中國各地統計局核算處人士19日將聚集武漢,就地方前三季GDP數據展開聯合審查,而各地數字已提前外流。以湖北為例,前三季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人民幣3,329.53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4.7%,增速超過全年預期的14%。北京、安徽、河南發改委等部門預計,前三季經濟增速分別為9%、12.4%、9.3%,分別比上半年增加1.2、0.8、1.1個百分點。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名官員表示,各地報的數字太高了。這次會議將參考各省的電力、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等,判斷經濟數據是否好轉,如有不匹配,會調整各地所報告的數字。各省GDP加權平均後會高出國家統計局數據一至二個百分點,地方數據中存在水分,同時統計局獨立審查的數據通常偏低。今年中國GDP成長「保8」已成定局,全年經濟成長約8.4%。
(二)數字看中國:以下統計是佛光大學政研所所長姜新立教授於中國大陸研究專題課堂上所提供給同學的資料,從以上的數字所展現出來的是中國正在改變、正在崛起的事實。(1)經濟規模是十年前的2.6倍,佔全球比重增加近一倍;(2)二十年來GDP平均年成長率高達9.5%;(3)中國先後超越義、法、英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4)202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5)外匯存底十年成長6.6倍,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6)經購買力平減後,中國平均每人GOP已超過6,000美元。〔注6〕 他現在是世界工廠、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及原料消耗國、手機使用量、汽車銷售量、鋼鐵使用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看哥本哈根會議,中國的強硬立場)……這種種的數據所顯示的意義,是台灣及全世界都需面對的--「中國崛起」。
2.國防部分:
(一)推進國防和軍隊信息化。以信息化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立足國情軍情,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科學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規劃、軍兵種發展戰略,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二)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堅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將國防建設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形成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科學機制。
(三)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調整改革軍隊體制編製和政策制度,逐步推進軍隊組織型態的現代化,爭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
(四)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堅持科技強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實施人才戰略工程,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堅持勤儉建軍,注重科學管理,使有限的國防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五)中國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依據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注7〕
(六)中國國防白皮書全文近三萬字,以中、英、法、西、德、俄、日、阿八種文字發表,由前言和安全形勢、國防政策、人民解放軍的改革發展、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武裝力量與人民、國防科技工業、國防經費、國際安全合作、軍控與裁軍等部分組成。這是中國政府1998年以來第六次發表國防白皮書。
(七)神舟火箭的意義:2007年9月25日晚上21點10分,中國神舟七號發射成功,英、美、日、印度等各國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這一盛況,高度評價神七發射有助中國提升國力,邁向超級大國。路透社:「神七」有助中國邁向超級大國,路透社9月25日消息,中國「神七」成功發射再顯中國科技雄心。美國《紐約時報》:神七發射讓中國邁向高邊疆。日本媒體關注神七升空,中國神舟七號宇宙飛船發射升空引起了日本媒體的強烈關注。日本國內主要媒體《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和大型通訊社共同社、時事通訊社等都作了重要報導。中國的國防研發能力,及不掩飾的急於向全世界展現其軍事實力來看,中國在國際社會想要擠上一席之地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八)國防軍事實力超越俄羅斯:中國社科院24日發佈的2010年《國際形勢黃皮書》對11個大國的綜合國力進行評估後認為,美國、日本和德國綜合國力排前三,中國位列第七。黃皮書稱,其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五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四個影響要素。綜合考慮各項要素後,黃皮書給出的11國綜合國力排名依次是: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印度、義大利和巴西。在軍事指標上,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位列三甲。黃皮書稱,美國是真正的軍事超級大國,其軍費相當於其他十國軍費總和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二。俄羅斯在武器裝備上排首位,中國在軍事總實力上僅次於美國,黃皮書稱,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數量得分都較高。〔注8〕
(九)對台問題: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舉行新聞發佈會。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胡昌明大校表示,在對待「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的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和讓步。《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台獨」、「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都是威脅國家統一安全、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的因素,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協、不能有任何的讓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職責。由此觀之,中國目前的對台戰略,一方面是採取「以經促統」的「和平發展」原則,一方面也以軍事武力做為恫赫分裂勢力的手段。
3.社會部分:
(一)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因應經濟的成長,這個給人傳統印象的藍螞蟻,已經蛻變為五彩艷麗的花蝴蝶。從各地大城市的高樓新穎建築、以及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的通車及興建、看看各商展舉辦的模特兒走秀……這是一個正在改變的中國社會。
(二)中國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政府應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普惠水準,增加對教育、醫療、科技、環保、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投入,維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同利益。這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結構比經濟發展落後約15年。從產業結構上看,中國經濟已處於工業化中期,但就業、消費和城市結構等發展指標則顯示,中國社會仍處於工業化初期。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陸學藝先生認為,目前中國的社會資源和機會在不同區域和不同社會成員間存在不合理分配,如城鄉發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公共事業有待發展等,其根源都在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失衡。陸學藝說:「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社會結構中的)第一產業勞動力比例應在20%以下,但中國現在是40%;城市化率應該在60%以上,而中國是45.7%;中產階層(應占)40%以上,而中國只有23%。所以這兩種基本結構存在著結構差,如果不進行社會體制的調整和改革,很多社會問題不會減少,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科院報告指出,政府不僅需要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加大對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的投入,更應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消除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壁壘。另外,2005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在一些方面經歷了歷史上人類發展方面最快的進步,自1990年起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上升了20個百分點。然而,報告同時提醒,中國的社會發展已經落後於經濟發展,因此中國當前面臨的挑戰就是將其令人矚目的收入增長轉化為非收入方面的人類發展的可持續增長。在這篇報告中,聯合國特別指出中國的社會發展已落後於經濟發展〔注9〕。
(三)也就是中國在社會發展上,一方面呈現驚人的變化速度,一方面也暴露出城鄉發展的極大差異,這些社會現象,也在城鄉間衍生出不同層面的問題,而據蕭濱教授(2009)在佛光大學的講座中所言,中國大陸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社會問題,將會出現統治危機。
4.真相到底是哪一個?
(一)【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將在本月底結束,美國媒體調查機構「全球語言觀察」(Global Language Monitor)公佈這10年來最多人閱讀的15大新聞,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權的新聞,高居閱讀率之冠,超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與2001年911事件、其後的反恐戰爭與今年6月搖滾巨星麥可傑克遜突然去世的消息。〔注10〕
「全球語言觀察」指出,他們用一套系統搜尋媒體用字趨勢,以下名單是據過去10年在網路、部落格及五萬個平面和電子媒體網站引用相關文字次數,統計出來的。(1)中國崛起,(2)伊拉克戰爭,(3)911恐怖攻擊,(4)反恐戰爭,(5)巨星麥可猝逝,(6)歐巴馬當選美總統,(7)全球蕭條,(8)卡崔娜颶風,(9)阿富汗戰爭,(10)金融海嘯,(11)北京奧運,(12)南亞海嘯,(13)神學士戰爭,(14)教宗病逝,(15)賓拉登失蹤。以上是這10年統計的15大新聞,而中國崛起是全球搜尋次數的第一名,由這裡可以看到全世界在看待中國崛起的關注程度。中國近年經濟發展快速,2008年GDP達3,142兆元台幣,成為僅次美日的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崛起成為過去10年最大新聞,閱讀率是第二名的四倍。「全球語言觀察」總裁裴亞克(Paul JJ Payack)說:「中國的經濟成長,改變並持續挑戰目前國際秩序。」以此觀之,中國確實是崛起了。1979至2004年中國經濟年平均成長率為9.6%,儘管在全世界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中國在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仍維持在保8%,而在全球仍在為2008的經濟風暴下療傷止痛時,中國已經率先向世人宣告,他們早已走出谷底,這樣的經濟實力及復甦力道,讓全世界的財經專家都訝異不已。
(二)中國最近陸續公佈經濟數據,但民眾卻發現今年上半年地方的國內生產毛額總和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約人民幣1.4兆元(約新台幣6兆7,200多萬元),中央與地方之差接近10%,引發各方關注。
香港中通社報導,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關鍵時刻,一系列經濟統計數據不斷出爐且頗令人關注。日前除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年中經濟宏觀數據外,各省市地方的年中經濟數據也陸續相對公佈。但眼尖民眾發現,中央與地方數據相差接近10%。各地數據加總後,高出全國數據接近一成。報導表示,陝西省統計局一位官員指出,地方GDP加總數與全國核算數有些出入本是正常,但地方數據長期單向偏高較多的狀況就不能說是正常。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許多數據是自己搜集及統計,比較準確。而在考核壓力下,若干地方官員還是有GDP攀比現象,一些地方經濟指標訂得也脫離實際。報導指出,有觀察者指出,統計作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在統計數據其實也集中反映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矛盾和問題,背後有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原因。報導引述一位河南官員的話表示,統計數據失真給宏觀決策提供錯誤參考。更大的問題在於這種統計數據互相打架的現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導致在科學的決策都會受到質疑,從而直接影響到決策的執行力。報導指出,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看,民眾更關心的是就業和物價等方面的數據。在基層幹部考核時,應大量增加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指標,盡量減少GDP總量和增長率方面的指標。〔注11〕
從這裡來看,中共的GDP報告會不會是又一次的「大躍進」?這一點值得我們再繼續給予觀察。我想中國確然已經崛起,但因改革開放所出現的社會矛盾問題也是不容忽視。
參、結語:
一、「中國崛起之我思我見」:「中國崛起」儘管有著不同層面的解讀,「中國威脅論」也有不同角度的思維,但是,這些對台灣來說,真正重要的是過去那個我們長期處在對峙狀態的兩岸,我們比其他國家更有急迫性去瞭解及認識。兩岸關係對台灣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課題,只能盡速的去形成一個讓台灣內部能做理性與開放討論的空間,然後追求共識,這個共識,是需要逐步去達成的。而兩岸的議題絕對不只是兩岸之間的議題,它是全國格局中,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也是區域經濟整合當中,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中華民國現在的兩岸策略是誰決定?是朝野協商?還是全民共識?答案顯然不是這兩者。筆者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國民黨的中國政策,不容民進黨置喙餘地,但是,在江陳會、MOU與ECFA的簽訂內容,民眾的瞭解有多少?政策形成的討論空間在哪裡?過去國民黨怪民進黨蠻橫硬幹,現在掌握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執政黨,不要說民眾知之不詳,就連黨籍立委,都像霧裡看花。筆者深切認為,兩岸事務既敏感又重要,不能不去面對,但是也不能埋著頭硬幹,希望朝野多點協商共識,執政黨也應多點耐心聽聽台灣人民的聲音。我們面對的是經過百年沉睡,正在甦醒的東方之獅,朝野之間,應坐下來審慎思考兩岸的未來發展方向,試問,現在的馬政府、蔡主席:「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二、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比國民黨的中國政策更重要:在大選中慘敗的政黨,都要通過痛定思痛和療傷止痛的煎熬,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路。美國共和黨敗選後也是群龍無首,找不到方向,但是台灣有國家認同危機,民進黨所面對的問題遠比其他民主政黨更為險惡。民進黨如果對中國政策沒有一套新思維和新戰略,則不僅東山再起的機會極為渺茫,連作為一個制衡力量的反對黨都成問題。
三、中國對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以前的中國大陸威脅大於機會,現在機會大於威脅。全面倒向中國大陸必成附庸政權,拒絕與中國大陸交流,則會餓死首陽山。任何政黨都必須選擇面對中國的基本態度,民進黨批評馬英九過度親中,民進黨批評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是「賣台」,自己就應該提出不同的政策選擇才對。國民黨向和解政策,有它的現實理由及思維邏輯;現在兩岸交流的速度、廣度和高度,形勢比人強,民進黨拿不出合理的政策作為就等於自動放棄這個戰場。事實上,馬英九的和解政策就是民進黨無所作為的必然結果。〔注12〕
四、大陸崛起,台灣的未來在哪裡?中國在經濟崛起後,一定伴隨著社會現況的改變,這些轉變,將導致中國漸進的走向民主化,雖然這一波民主化的腳步,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跨出,但是許多的觀察家都相信,這一步會隨著經濟的開展而變得理所當然。基於中國政治民主現代化之必然趨勢,台灣應扮演關鍵的角色。台灣經歷戒嚴、威權統治,逐步的民主化,造就「經濟奇跡」後的「民主奇跡」,這是華人世界的偉大資產,是我們可以傳輸給中國的無價寶典。如何讓台灣的民主經驗有效的傳承給中國,如何讓台灣民主且不流血的政黨輪替經驗有效的傳遞給中國,這是台灣學界及政治家們的重要課題。湯恩比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相信。但是,在全世界都在朝向中國看的同時,台灣更應該抓住機會,而不應自我邊陲化,這是朝野兩黨都要努力的。
〔注1〕2005,《中國世紀》,奧戴德.申卡爾。 〔注2〕2005,《中國世紀》奧戴德.申卡爾。 〔注3〕2009 ,《中美國》(Chimerica), 尼爾.弗格森。 〔注4〕2009,馬丁.雅克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注5〕2009,《寶島月刊》 〔注6〕2009,姜新立《中國大陸研究 》12 月22 日,《中國下一步怎麼走 當代菁英大論戰》。 〔注7〕2008,《中國國防部白皮書》。 〔注8〕2010,中國社科院,《國際形勢黃皮書》。 〔注9〕2005,華翼網新聞中心,http://newsbig5.chinesewings.com,中國新聞,2005-09-09。 〔注10〕2009年12月09日,《蘋果日報》。 〔注11〕2009,《中央地方GDP不符 中國統計數據差異成謎》,中央社,2009.08.14 。 〔注12〕2009,江春男《烏龜也要伸出頭才能前進》。
◆
社論
中美關係
兩岸和解
台灣事情
歷史問題
黃彰健與「二二八」研究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