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兩線政黨發展的族群政治

馬來西亞大選的幾點觀察與省思
宋鎮照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投票,在歷經兩個星期的激烈且激情的競選活動,可說選情緊繃、選情激烈,幾乎到了割喉戰的地步。馬國各大媒體紛紛以大選白熱化、盛況空前激戰、選情膠著、等待變天、翻盤等字眼來形容,期間也頻傳暴力、恐嚇、抹黑、攻訐、謾罵、撒錢、賄選、挑撥中傷、幽靈選民等選舉負面新聞紛紛出籠,是歷年來馬國大選廝殺最激烈的一次,也是國陣從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建國以來執政最大的威脅。

馬國人民正站在民主發展的關鍵地位,用手邊的選票來決定是否讓巫統領導的國陣陣營繼續執政?這簡直是對執政近56年的巫統老大哥一次政治信任投票。這次選舉不僅突顯出政黨雙線激烈競爭而已,更是納吉與安華的個人對抗,也是人民對「變遷」和「穩定」政黨政見的選擇,關係到納吉是否繼續領導、抑或是安華可以「再起」,國陣與民聯的政治恩怨情仇全看此役:是否變天?政黨輪替?

事實上,國陣在上一次2008年的國會大選中,雖然仍贏得執政地位,但也首次失去在國會佔有三分之二席次的絕對優勢,讓國陣初嘗選舉的苦果,但這種選舉結果也讓馬國政治出現兩線發展,逐漸脫離長期國陣獨大的局面,首次出現「國陣」對抗「替陣」(民聯)的政治版圖格局。馬國的政治也從以往以「馬來人」與「華人」對抗的政治局面,轉變成「馬來人」對「馬來人」的政治對抗,也讓華人、印度人從政治被壓制的族群,轉變成參與政治的主體,這種政治轉變也迫使國陣不得不調整族群施政政策,來迎合廣大一個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人民」的期待與需求,不再只服務「馬來人」而已。

「五月五、換政府」的選舉預期並沒有成功,選前響徹雲霄的政黨輪替居然沒有實現,讓民聯陣營支持者感到意外與失望,挫敗了安華再起的機會,也讓執政56年的國陣仍能繼續領航五年,是否可以領導馬來西亞邁向先進國家之林,就看國陣的政治反省能力,以及何以廉能治國、效率施政?在此同時,民聯一片對國陣舞弊、做票、賄選、撒錢、變相補助買票等撻伐控訴不絕於耳,甚至堅持民聯的在握勝利被國陣明目張膽地「竊取」,無不認為5月5日視為馬來西亞最骯髒、最黑暗的一天。誠如在野黨的怨言「五月五、黑政府」,不滿情緒溢於言表。可以肯定地說,兩個政黨的選舉紛爭對立仍將持續不休,將延續到下一次的國會大選。而馬國政治勢力兩極化發展勢必更明顯,政治勢力分歧又將使國陣執政在施政上益加困難。

創新高的八成投票率,說明馬國選民對政治選舉的熱衷,首次感覺自己的選票足以影響到政黨輪替與否,激發了選民投票意願,那怕是大排長龍等了一個多小時投票,在在說明馬國的選舉文化與模式改變了,馬國不再一定穩由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MNO)領導的國陣必然執政,讓馬國政治逐漸浮現出「兩黨」政治的選舉格局,讓逼近勢均力敵的兩黨選舉纏鬥激烈,勢將重現在未來每一次的大選對抗。在未來政黨要取得選舉勝利,一定得要傾聽民意、尊重民意,馬國的選舉政治走向也越來越像台灣的選舉走向,馬國政黨輪替的呼聲也愈來愈大。就長期而言,這是馬國政治發展走向民主化的勝利,也是馬國人民決定國家執政陣營的開始,誰敢說馬國人民不是國家的「頭家」嗎?因此,當前與其斷然地對兩黨陣營選舉來論輸贏,還不如說兩黨選舉政治的形成是馬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勝利。

可以確定的一點,華人在馬國政治將扮演更關鍵的角色,從以往對政治漠不關心,轉變到積極參與和參選,讓華人也開始融入到馬國政治核心,突破長期以來華人政治絕緣體的宿命。一向掌握經濟實力的華人,以往都受到巫統執政的打壓,推行不平等的新經濟政策,保障馬來人利益,30%固打製的不合理族群保護,讓華人處於政治弱勢,甚至還要向華人經濟開刀奪利。其實華人的政治訴求很簡單,反對國陣偏袒馬來人優先的歧視政策,不能再容忍差別待遇的政治打壓。此次選舉八成華人選票投給在野黨的民聯,便可見華人社會求變的渴望,難怪納吉總理會形容這是一場「華人海嘯」的選舉。

事實上,之所以有華人海嘯的突顯政治影響效應,主要是因為馬來族群的分裂,更加突顯族群政治在馬國選舉上的重要性。以往馬來族群都是支持巫統領導的國陣,但因為安華領軍的民聯,包括公正黨、回教黨、和民行黨,讓馬國政治逐漸突顯出馬來政黨對抗馬來政黨的趨勢,取代以往馬來人對抗華人的政治圖像,特別是在馬來人占67.4%和華人占24.6%的人口結構上,馬來族群一分為二的政治版圖,很自然地讓華人成為政治的關鍵多數,未來華人對政黨的政治傾向,肯定會影響馬國政治的選舉與政黨執政。

其次,國陣雖然「險勝」這次選舉,不僅沒有贏回先前信誓旦旦要奪回三分之二多數席次的目標,甚至還比2008年的140席失掉了7席,只贏得133席,相對地民聯卻從79席增加到89席,以及支持民聯的選票總數還多過支持國陣26萬多張票,可說贏得了選票支持,卻無法執政的尷尬的局面。這對國陣來說簡直就是「慘勝」,是執政以來交出最差成績單的一次,未來國陣執政之路肯定顛簸、不好走,因正當合法性與代表性大為減弱,勢必面臨空前的執政壓力與挑戰,加上朝野勢均力敵的權力惡鬥,將使政策推行不易、政府功能停擺、政策推動也將空轉。

第三,就馬國的選舉制度來看,也出現一個不合理現象,就是民聯贏得50.59%的選票,還不如國陣只贏得48.57%選票,便可以囊括有將近60%的國會席次,而民聯只有贏得40%的議席,這將產生席次與選票支持率之間的落差,會造成政治不穩定。往往執政者可以透過選舉制度設計之方便,來取得有利的選舉好處,而國陣便是一例。以鄉村包圍城市策略出發,分配給鄉村地區的國會席次比較多,正因鄉村是國陣的票倉,所以獲得的席次也相對多。但馬國有將近75%的民眾住在都市地區,而華人居住都市的比例也高達八成。因此,對於選舉制度的設計調整,將成為在野黨日後攻防的重點。

第四,執政56年的國陣老態龍鍾,缺乏改革動力與活力、一成不變,甚至一派老大心態和傲慢,在超過半世紀的政經利益糾纏,國陣聯合回教馬來人政治獨大下,推出新經濟政策的民族經濟保護措施,讓國陣機器有如一個政治大怪獸,不但掌握政治權力,也緊握經濟利益。要一刀切割有其困難,特別是在政府貪腐、舞弊、利益輸送、官官相護的政治利益結構下,要改革簡直牽一髮而動全身,談何容易?

第五,馬國人民多年來因為對政府施政不滿或沒信心的私部門,已經悄悄地將資金外流,在2012年一年便流出非法資金高達640億美元,是過去10年的最高,根據全球金融誠信(GFI)報告,從2000到2012年資金外流金額便高達2,850億美元,相當驚人。加上國陣政府為收攬人心、拉攏選民,投入相當多期約式賄選的補助和政策買票,積極發放補助金、建設基金、發放現金津貼,有求必應式的施政,讓馬國財政面臨危機,2012年的政府債務占GDP的53%,遠高於印尼的23.9%、菲律賓的41%、和泰國的44%。國陣在提升政府清廉與能力形象之同時,不但要大刀闊斧向官僚貪腐開刀,還要針對虛心處理債務問題,以及重塑人民對國陣執政的信心,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

最後,傳統上,國陣的主要支持者來自於巫統300多萬黨員、東馬的沙巴和沙勞越原住民、公務人員和馬來族群,但馬來族群的票源逐漸被安華領導的民聯所瓜分。相對地,可以發現支持反對陣營民聯的選票族群,除了華人之外,主要來自於兩個重要族群:一是城市地區中產階級的轉向,由於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也高,對於政治自由化與政治清廉相當重視,面對國陣長期的貪污腐敗,自然失去信心。二是首投族的新世代價值。此次選舉首次登記投票的新選民,多達260萬人,約占所有選民的五分之一,通常年輕選民求變求新,不喜歡故步自封的政治環境,對攀升的失業率更是不滿。中產階級和新世代對於政治問責的標準會比較高,不但追求自由、公平、正義和高品質生活,也特別重視個人主義、多元文化、和現代開放價值,而這一些偏好都跟民聯政見強調「改變」很契合,若國陣施政不重視現況改變的話,反對國陣的中產階級和新世代選民會增多,將足以影響下一次的大選。

不管如何,國陣已經贏得執政權,必須虛心反省國政與面對改革,因為整個社會將會以更高的執政問責標準來要求,國陣無疑地將要面對三件改革壓力:第一,大刀闊斧地打擊政府腐敗、貪瀆、用人不當、施政不力的問題,唯有高度清廉的政府,才能符合百姓的期待。第二,接收民聯的施政政見理念,重視改變、族群和諧、縮短貧富差距、經濟改革等,才能降低民聯支持者的疑慮。第三,建立新國陣領導新形象,從權力結構深處改革,加強政府治理能力,來贏得民心。

國陣是否能夠拿出一張令馬國人民滿意的施政成績單,將決定國陣五年後是否能繼續執政?畢竟人民給予國陣執政機會,仍是有條件的「留校察看」。否則,下一次大選勢必逃不過「政黨輪替」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