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訪印及中印關係新發展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5月19至21日中國新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特別把印度當作他升任總理後出國訪問的首站。這一情況再加他把印度稱為「天然夥伴」使得印度朋友高興,在他沒有到達之前就對他的來訪有所期待。李克強訪問印度時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他代表中國領導層的新生代,與以前印度所熟悉的中國領導人有較大差別。印度朋友們認為由於他是1962(中印戰爭)以後從政的,因此沒有以前中國領導人那種敵對情緒與冷戰意識。再有,以前中國領導人訪印前就確定了對印度的方針政策,他們到印度只是去貫徹既定方針政策、實現既定目標而已,對在印度會談中反映出的新問題總是婉轉迴避。李克強卻不然,他是集中精力投入會談之中,反應靈敏,當機立斷,切入問題的核心。

李克強以前是北京大學學生,他到達印度那天向印度傳媒提供的書面文章中提到對北大的印度學泰斗季羨林(但沒道出姓名)熟識,文章中有一句重要的話:「中印作為亞洲兩大鄰國,天造地設,歷史注定我們終將走在一起。」這「天造地設」四個字是季羨林的名言(我近年來討論中印關係時經常引它),我的印度友人(特別是前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琦)很喜歡引用它。可是在印度報紙上發表的李克強文章的英文卻沒把這四個極為重要的字翻譯出來。這樣看來,是李克強本人在訪印準備工作中下了功夫,但他辦公室的人們的思維卻跟不上了(沒有細心翻譯了)。

5月22日《印度時報》發表社論著重反映出對李克強訪印最滿意的三點。第一點是中印兩國總理詳細探討了邊界糾紛,認為有必要維持邊境安寧、消除分歧及製造摩擦的原因,為進一步永久解決邊界糾紛製造了良好機遇。在這一點上,印度政府的積極性似乎比中國高,但中國新領導已經改變了過去將邊界問題「與中印整體關係剝離」的僵硬態度。

第二點是兩國《聯合聲明》第26點提到的「中國向印度提供汛期水文資料和在應急事件處置方面提供協助」這一關係到從西藏流到印度最後從孟加拉國入海的雅魯藏布江的大事。這雅魯藏布江是下游印孟兩國的水源,也經常在兩國製造水災。近年來,謠傳中國將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築壩建立水庫以及把河水轉移去灌溉新疆,2010年溫家寶訪印時,印度就向他表露出這一關注而得不到他的回應,這次李克強使印度朋友滿意了。印度殷切希望將來兩國簽訂河水共同利用的協議。

第三點是《聯合聲明》所強調的兩國增進經貿合作、特別是第九點提到的「兩國同意在努力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目標的同時,採取措施應對貿易不平衡問題,包括開展藥品監管(含註冊)合作」,回應了印方長期抱怨的中印貿易的非對稱狀況(一是中國對印度出超,二是中國只積極購買印度原料,不積極購買印度工業產品,特別對印度價廉物美的西藥仿製品進入中國市場限制過嚴)。

中國方面對《聯合聲明》中達成協議的「加強通過乃堆拉山口的邊境貿易」(第16點)及「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第18點)特別滿意。北京《環球時報》5月21日發表的「社評」題目就是《中印邊界商隊多了,軍隊出沒就會少》。建立「中印緬經濟走廊」(這就需要恢復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開闢的從昆明直通印度東北阿薩姆邦的「史迪威爾公路」)是雲南省多年以來為了實現充當中國對南亞開放的「橋頭堡」所夢寐以求的,現在寫入中印《聯合聲明》就有著落了。

《環球時報》5月20日「社評」承認「過去中國對發展同印度關係花的力氣,看上去不如美國使的勁大」。它說:「如果印度在對華態度上變成又一個日本或菲律賓,中國的周邊環境就會坍塌一大塊,從此不得安寧。」它還說,過去兩國輿論總是從「地緣角度評價中印關係」,因此兩國不能融洽。由於「中印政府現在經常從全球戰略角度審視彼此」,這樣就覺得「兩國的合作需求遠遠多於紛爭」。

我一直認為中國和印度是具有悠久、博厚、高明文明的「文明國」(以前印度是「文明圈」),過去中印兩大文明圈是以「地緣文明範式」相互交往的,但當今的「民族國」世界時興以「地緣政治範式」(「地緣戰略範式」也屬於「地緣政治範式」)交往,因此不能像歷史上那樣和諧相處。當今只要能恢復「地緣文明範式」交往,那就相安無事了。

李克強把印度稱為「天然夥伴」,使人想起許多年前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美時形容印度與美國是「天然盟友」,理由是:美國是世界最強的「民主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李克強所說的中印為「天然夥伴」,共同點當然不是「民主」,應該是「文明」。中印兩大「文明」之間從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明顯「邊界」的。中印之間按照「地緣文明範式」交往就不會有「邊界糾紛」了,就可以免除浪費資源、財富、時間、生命到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片草不生的「生命禁區」去勘探、劃定一條沒有必要的邊界,更不必說到那兒上演「龍象之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