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守拙,絕不當頭

「習歐會晤」的另類認識


對歐巴馬以「重返亞洲」(或「亞太戰略再平衡」),對中國大陸進行「新圍堵」,我們一再認為與60年美國的「圍堵政策」已時移勢異,終將難以為繼。所以,對美國主動邀請習近平訪美的「習歐會晤」(6月7日-8日),並不感到意外,只是覺得提早了一些。

美國《紐約客》雜誌亦刊出文章稱:

接納中國,共榮發展

「在歐巴馬首任期間,他的幕僚們開展了所謂的『亞洲軸心戰略』,意圖加強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外交和商業力量。然而,不幸的是,該戰略方針提出和初步實施的方式,卻讓美國成為了歷史的罪人。白宮和五角大樓有時會給人一種想要控制和扼殺中國這個亞洲巨人的感覺,而且,這條路走下去是極具風險的。美國更應該做的是,接納中國,與中國進行共榮發展,並且對中國社會的巨變給予足夠的尊重。」(「中評社」2013-06-09)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則稱:

「我和保羅.亨勒在去年秋天撰寫了一篇題為《與北京建立一種新型大國關係》的文章,呼籲中美首腦舉行一次具有實質意義的靜悄悄會晤,以充分談論中美兩國面臨的困難──兩國的戰略競爭正在超越戰略合作。白宮獲悉該文後,一直在努力促成這次會晤。

這個模式正如發生在1971年和1972年的基辛格和尼克森與毛澤東的會談,他們坐下來舉行了靜悄悄的會談。雙方將不會相互譴責,諸如『你竊取了我的知識產權』、『你拒絕我們進入你的市場』等。雙方討論是大的格局問題,即中美如何避免衝突、如何能找到一種方式,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與對方的利益一致,或者至少不違背對方利益。」

「這次會晤的重要內容之一預計將是如何定義『新型大國關係』。我認為這個『新型大國關係』的真正定義應該是:美國接受中國的崛起,並願意就中國崛起問題舉行合作,美國不謀求破壞或遏制中國崛起,而中國將接受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不謀求加以破壞和遏制,在這個基礎上,雙方才能避免衝突。」(《參考消息》2013-06-08)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阿利森(Graham T. Allison Jr.)則在《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登文章,期望「習歐會晤」能使美國和中國避開「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修昔底德是2000多年前的雅典名將和歷史學家,曾針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而言:「正是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因此而生的恐懼,讓戰爭不可避免。」

據阿利森研究,自1500年以來,出現了15次崛起的大國挑戰處於主宰地位的大國,其中有11次的後果是戰爭。(「中評社」2013-06-09)

習歐會晤的七點成果

兩天的「會晤」結束後,國務委員楊潔篪介紹了這次「會晤」的成果,共歸納為七點,如下:

「一、習主席向歐巴馬總統介紹了中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內外政策,重申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中國夢的實現需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和周邊環境。中國將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為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

歐巴馬總統也向習主席介紹了其執政理念,執政目標和優先議程。

二、兩國元首均強調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國際社會也期待中美關係能夠不斷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三、雙方同意加強各層次對話溝通,不斷增進相互理解與信任。雙方將繼續通過互訪、會晤、通話、通信等方式保持密切聯繫,將盡早實現互訪,並適時在中國再次舉行類似會晤。

兩國元首積極評價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等重要對話機制在拓展合作、管控分歧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將指示雙方團隊加強協調配合,共同推動將於今夏舉行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第四次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取得積極務實成果。中國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將應邀訪美。

四、雙方同意不斷加強兩國在經貿、投資、能源、環境、人文、地方等領域務實合作,深化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同意就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問題加強對話與合作,充分發揮好有關工作組的作用。雙方均強調了改善和發展兩軍關係的重要性,願推進中美新型軍事關係建設。中方將應邀參加2014年環太平洋軍演。

五、習主席重申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強調台灣問題涉及13億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以實際行動支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停止售台武器。

六、兩國元首就亞太地區形勢和中美在亞太的互動交換了意見。雙方認為,亞太是中美利益交織最緊密、互動最頻繁的地區,中美在亞太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應加強溝通協調,減少摩擦,努力形成良性互動格局,給中美以及整個地區帶來發展機遇。

七、兩國元首同意繼續深化中美在多邊機構內的合作,在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保持密切協調和配合,進一步加強在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為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揮積極作用。

總之,這是一次戰略性、建設性、歷史性的會晤,對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和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都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新華網》2013-06-09)

比美尼克森和毛澤東會晤

美國方面,則是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向媒體簡報,據《聯合報》(2013-06-10)報導云:

「唐尼倫在歐習會後舉行簡報會中,前後提到十多次『獨特的(unique)』形容這次會談;他說,這次會談正面且有建設性,討論的議題十分廣泛,也成功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

唐尼倫表示:如同歐巴馬所說,兩人面對的挑戰,讓勾勒彼此關係新方向的理想成為現實,也將建構兩人所說的新型大國關係。

白宮在會後發表聲明指出,雙方承諾逐步減少氫氟碳化物的生產和使用,共同攜手對抗全球氣候變遷;不過,在網路安全方面,兩人仍各說各話;至於北韓問題,兩人則同意加強合作力促北韓非核化。

唐尼倫說,這次峰會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中心;包括強化盟邦關係等,也包括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穩定、有用且建設性的關係。

唐尼倫指出,從這次會談非正式的場合和作風、長達八個小時的討論時間、討論議題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會談召開的時間地點等,皆顯示這是自1972年尼克森和毛澤東開啟美中元首接觸以來,一場重要且獨特的會談。

他指出,在歷次美中元首會面中,以2002年的江澤民造訪小布希的德州克勞福老家的『牧場會晤』、和這次歐習會最相近;但當時江澤民任期即將結束,而且兩人會談只有約兩個小時,和這次相比有很大不同。」

楊潔篪和唐尼倫雙方對「習歐會晤」的肯定不可謂不高,看樣子,中美兩國,快樂、幸福的日子就要來臨了。但我們仍不能不持審慎的態度。

阿利森看到的是一個崛起的大國和原有強權之間的衝突,而避免不了戰爭的衝突。但是,今天中美之間的對抗,還不止於國際政治、經濟權力的對撞,並且是來自於美國歷史長期以來的擴張主義和東亞戰略的霸權主義。所以,我們必須回顧一下歷史。

佔領台灣,以台制中

最早登陸台灣的美國人當為傳教士郭實臘(Charles Gutzlaff),1832年來台,即主張「將基督教再度傳入台灣」。

後有美國人伍德創辦《中華快報與廣州新聞》,並刊出《台灣》一文,主張「一旦台灣與中國脫離關係,改成美國對華貿易的一個站,一定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佔領了台灣島就可以控制介於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海峽。」「也是一種對抗中國人的辦法。」後,又有雷諾咨(J. N. Reynalds)、史迪芬(E. Stevens)、德庇時(J.f. Davis)等介紹台灣和對台灣主張。

後,又有外交官派克(P. Parker)、哈里斯(T. Harris)主張美國應該佔領台灣。1854年,打開日本鎖國大門的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培裡(M.C. Perry)則登陸基隆,考察台灣,並向華盛頓當局提出備忘錄謂,美國如能佔領台灣即能控制東南亞航運的樞紐;如果擁有一支充分的海軍就能控制中國沿海的港口,而控制中國。然當時美國國力未逮,而沒有支持培裡的主張。這是美國軍方首先出現的「佔領台灣,以台制中」的戰略思維。

1871年,中日條約續約在天津談判,其中有一條准軍事同盟條款,但內容洩露,美國駐日公使迪龍(C. Delong)即致函國務卿費雪(Fish)稱:此乃美國的「莫大災難」,並言「日本與中國有所不同。我們應該歡迎日本成為一盟友,當與中國有衝突時,文明諸國應視日本為一夥伴。」費雪則批示:「設法誘導日本盡可能遠離中國,而與其他強權勢力們在商業上相結合。」

1871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原住民殺害海難漂流來台的琉球人,日本代為向中國交涉。總理衙門覆函謂,原住民為「化外之民」。

迪龍即利用牡丹社事件,由李仙得(C. Legendre)陪同說服副島種臣云:「美國不願略取他國土地,但其友邦如擬擴張疆域,實行佔領他國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國當樂觀其成。」故有1874年,日本西鄉從道登陸恆春,但遭我原住民擊退。日軍中有美國軍官顧問卡薩(D. Cassel)和華生(J.R. Wasson)。美國的戰略思維調整為「以台連日,以日制中」。

果然,甲午戰敗,馬關談判,中方聘請的談判顧問,前美國國務卿福士德(J.W. Foster)和美國公使田貝(C. Denby),竟和日方唱和,逼迫李鴻章割台。完成了「以台連日,以日制中」。

西太平洋鏈島防線的中央環節

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1942年2月,為因應太平洋戰爭成立「遠東戰略小組」,提出《戰後台灣問題處理意見書》,主張戰後美國托管台灣,事後再經由住民自決成立獨立國。幾經內部辯論,最後接受蔣介石主張戰後台灣歸還中國,而有《開羅宣言》,但亦有遠東戰略小組的盤算。

一、當時台灣並不在盟軍手中,《開羅宣言》並無約束力。領土主權問題,得待戰後和會決定。若在戰爭中攻佔台灣,仍可在美軍佔領下,尋求台灣人政治領袖,以待戰後住民自決。

二、美國估計,若不答允蔣介石的條件,以抗戰時高漲的民族主義,蔣的領導中心將瓦解,可能轉移到延安。戰後,美國得要與共產黨政權處理和議問題,對美國不利。蔣垮,若抗戰領導中心不能轉移,則中國戰場結束,日軍將大量投入太平洋戰場,對美軍更加不利。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美軍還未能佔領台灣之前,日本就投降了,只好台灣光復,歸返中國。

台灣光復後,還有一些美國軍方情報官和外交人員不死心,仍然企圖托管台灣或台灣獨立,例如葛超智(G. Kerr)之類。1948年,淮海戰役失敗,美國當局又曾考慮台灣獨立或將台灣「歸還」日本。直至,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片面宣佈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至1954年,美蔣簽訂《中美協防條約》。但美國又在國際上炒作「台灣地位未定論」,支持海外台獨運動,美國的遠東戰略形成了「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台灣遂成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西太平洋鏈島防線的中央環節」或「不沉的航空母艦」。

1969年,「珍寶島事件」,中蘇共兵戎相見,蘇聯百萬雄兵壓境,美國的「以共製蘇」遂與毛澤東「反霸統一戰線」一拍即合,而有1972年的《上海公報》和1979年的建交。中美蜜月,中共形同美國在亞洲的大西洋公約國。

1979年,中共改革開放,意識型態空虛,門戶洞開,美國遂趁虛而入,而有《河殤》和1989年「六四事件」。1991年,蘇聯瓦解,再加1988年蔣經國去世,「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只剩下「以獨制共」,以致美國主流媒體「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

太平洋必須是美國的內海

經過1995年和96年中共二次飛彈演習,證明了「中國人民有能力和有決心保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美國的對台政策才轉變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美國還是堅持用「不和」來「以台制中」。

「九一一」之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把「拆散中國」轉向中東的恐怖主義。迨歐巴馬上台,又要「重返亞洲」。希拉蕊以「巧實力」挑撥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家,挑戰中國領土主權,結果弄巧成拙,被中共反咬一口。以致中美關係緊張升高,甚至有人擔心招致戰爭,而有「習歐會晤」的必要。

阿利森看到的是一個崛起的大國和原有強權之衝突,但是,中美衝突其來有自,從19世紀經20世紀,當時中國根本與崛起無緣,但中國一直是美國遠東的戰略目標。所以,我們認為中美的衝突不是以中國崛起為唯一原因,而是與美國的擴張主義和霸權主義相關。

習近平說:「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但自馬漢的《海權論》後,太平洋必須是美國的內海,除了美國外,再也容不下其他國家。中國不幸又位於太平洋的西岸,要叫中國搬到那裡去?

再說,崛起的大國與原有的強權,也不必然要用戰爭決勝負。20世紀,美蘇爭鋒,雖其間有些局部的代理人戰爭,但美蘇二國在「恐怖平衡」下,終於沒有軍事攤牌,和爆發核子戰爭,而是以蘇聯瓦解結束美蘇爭鋒。

這次「習歐會晤」,美國並沒有放棄人權和軍售台灣。

美國從來沒有關心過中國人民免於飢餓貧窮的自由,也沒有關心過中國人民有免於動亂戰爭的自由,更沒有關心過中國人民免於疾病死亡的自由。美國的所謂人權議題,其實就是要保護他國人民有以「美國(普世)價值」顛覆其國家現狀的權利。歐巴馬向中國要人權,其實就是要有瓦解中國的權利,有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所支持的藏獨、疆獨、民運、法輪功等,搞不好熱比婭將會繼達賴、劉曉波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歐巴馬為什麼不堅持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及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而只堅持軍售台灣,其實就是堅持「以台制中」。所以,這次由美國主動邀請的「習歐會晤」究竟有多少合作共贏的誠意,實令人懷疑,或者只是美國的戰術轉進。

保羅.肯尼迺在其名著《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化和軍事衝突》(1987)中,與阿利森的看法不同,他也研究了近500年大國的興衰。大國之興由於生產力和經濟,而需資源,而需擴張,擴張需更多的資源,需更多的擴張,終至生產力和經濟不能支持擴張而衰敗。他在書中預言,當時大國中最先瓦解的是蘇聯,其次是美國,中國沒有擴張主義,亦未見衰敗之機。果然,1991年蘇聯瓦解;美國獨霸全球,意氣風發。美國駐軍全世界,更有勝於大英帝國的「日不落」。終於,物極必反,爆發「九一一」,而窮於應付至今。

中國則在改革開放30多年間,竄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成為美國戰略再平衡的對象。其實,中國大陸不必自矜,也不必慌亂,還是應該回到鄧小平所說的「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和「善於守拙,絕不當頭」。其實鄧小平所說的,就是中國道家的「守雌」哲學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美國要當頭讓美國去當。

我們並不認為,「習歐會晤」後,因快樂幸福的日子就來了,而能所懈怠,尤其謹防意識型態的侵入,重演「六四事件」的悲劇。兵法有云:「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不我攻也。」美國人亦有言:「打不倒就入伙。」只有中國能不被打倒,才能和美國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