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規劃經營兩岸青年文化的趨同

夏桐


台灣青年女歌手張懸,外貌清新,唱腔輕柔,演唱自己創作的抒情歌曲,獲得市場認同而成名。過去數年,推出一張又一張專輯,奠定自己在流行音樂界的地位,儼然青年世代特別是青少年女性文化的新興象徵;她勤快的在海峽兩岸各主要城市,舉行不同規模的商業演唱會,跟買票進場的「粉絲」,常有演唱之外的言語互動。張懸似乎比較喜歡對聽眾述說她對某些事或問題的看法,不僅要給欣賞她音樂的人她的歌,還要額外提供她個人對現實的感想與評論,以強化自己的影響力,這已成為她的風格。這一特點被台灣主流當局見獵心喜,將她歸列為當前「台灣文化」中呈現出的一種「文明現象」,很可以向大陸的、也包括留學西方的大陸青年輸出,以取得某種企圖獲得的效果。這其實就是「和平演變」大工程裡的一個環節。所以,不管張懸個人是否意識到這一層面,她已經被塗抹上政治色彩,被賦予了政治任務。在現階段的兩岸關係上,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在這樣那樣的表象下面,雙方都有很多且複雜的想像與推估。這也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脆弱部分。

張懸曾被家長送到英國當小留學生,但她並不習慣那裡的生活,不久便自行輟學。返台後,她離家到以青少年顧客為主,夜間有現場演唱的Pub打工自立,開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一路走到今天。

張懸的這段個人歷史,對兩岸這一代的年輕人,確實是有範例式的吸引力。它意味了:拒絕被制式教育束縛埋沒,勇敢的堅持個人的夢想,鍛煉與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去跟現實社會爭取報酬(名利)。但是人們也應平行的注意到,張懸的故事所必要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條件:20世紀最後10年與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台灣。那是「去中國化」「台灣建國運動」的高潮期,1949年退守台灣的國民黨或中華民國,就在這20年裡名存實亡。它特別的污染與異化了一代台灣青少年的思想或心智,他們大部分成長為無法理解與同情中國的現實與目標的邊緣人。這就結構性的發展成對中國民族追求國家復興與統一歷史使命的「台灣障礙」。但非常荒謬與悲哀的是,這個「障礙」所持的極主觀而自大的「批判立場」,不僅虛無化與妖魔化近、現代中國的悲劇與自救奮鬥,也無視與曲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同胞與北京當局展示的對台善意,與基於中國民族的價值與利益的追求。反而通過或利用大陸的現況,致力於逆向滲透渲染,配合執行美國霸權主義「拆散中國」的戰略操作,高唱台灣的「美制民主」「數典忘祖人權」,以此為「說服中國必須遵行的文明典範」。這一對大陸中國的「軟殺」所擴散衍生的效應,正影響和導誤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大陸青少年的認識。可以察覺,一種被移植進中國大陸的新模式危機,已經以多元面目與不同程度浮現。

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主要聽眾是兩岸留學生的小型個唱上,展示台下一台灣學生遞給她的青天白日旗,並發表有意迴避政治的政治性短講,雖然有撫慰台灣學生「孤兒委屈」的用意,但也很準確的表達出她和台籍留學生懷抱的跟大陸(中國)同學的分離(區別)意識,這是含蓄的流露對「他們」的敵意,似乎並不必要,也令人感到冒犯。簡單的說,這一言行反映了台灣(主流)青年一代內在的,對今天大陸30年來努力的對台工作與想像的拒斥。台下另一位大陸學生立即的反應,說明了她察覺與感受到的感情傷害。但是請理解,她完全沒有對張懸與其他台灣同學攻擊的意思。也請注意,大陸留學歐美學生在西方社會中生活,所陷入的思想困惑與價值擾亂,同為中國人的台灣同學,卻自在當然的自以為是另一種「西方人」,理直氣壯的用西方立場與觀點,譴責與譏諷中國,並以此為被西方肯定與誇獎的「文明」。在這個鮮明的差異上,會不可避免的刺激大陸留學生更多的反思,而且不能保證他們得到的是什麼答案。

這件引發兩岸「網民」熱鬧討論與互嗆的突發事件,很難說是一樁預謀,但它的確曝露出現階段兩岸關係甚至中國的嚴重問題。

必然的,兩岸的青年就是明天中國的主人,如果他們在關鍵與重大問題上,存在巨大的分歧或對立,則即便兩岸完成統一,它仍然包裹許多不測與痛苦;但中國的統一,也萬萬不宜以台灣現今「主流」或「流行」的青年一代的想法或感覺,終於「同化」了大陸的同代青年,雙方取得一致下完成。全中國變成一個大台灣。那是讓人不敢想像的恐怖後果。

給這一代與下一代的中國青年,什麼樣的文明環境與教育內容,是今後30年到50年最重要的國家工程,而且,必須同時將台灣青年一併考慮和納入。不能允許和坐視,西方(美國霸權主義帝國)俘虜與役使中國民族這一代與下一代的思想、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