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諾登事件的價值觀評議
今年6月間爆發的斯諾登事件激起了政府和人民之間,國家安全與基本人權之間矛盾與平衡的議題。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通過了《愛國者法案》授權情報部門對民眾進行廣泛和必要的監聽活動。十餘年來情報部門尤其國家安全局的監聽範圍遍及全國各個部門,深入各個階層,甚至世界各國以及聯合國。以其高科技和網路系統的絕對優勢,幾乎無孔不入。斯諾登事件揭發了代號為「稜鏡」專案,細述美國政府情報部門以反恐之名對人民監聽的濫用,國家安全局滲透雅虎和谷歌的資料庫,以及對世界各國的監聽和網路安全的侵犯。就此,斯諾登究竟是國家的叛徒還是人民的英雄,成了人們價值觀判斷的焦點。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的報告顯示,多數民意反對政府以反恐之名任意監聽民眾電話和網路系統,包括對雅虎、谷歌、臉書、推特等主要互聯網中心進行監控,侵犯了人民法定的隱私權。
實際上,大凡任何事情的推動都要有個「度」,以平衡和中庸為準。過去十年來美國反恐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動員的人力物力不可謂不足,但是其效果卻不彰,至今對蓋達基地組織仍未清除其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鎩羽而歸。由於全面反恐的困難和挫折,造成監聽監控過度,就國家安全和基本人權之間的拿捏失去了平衡。例如,根據斯諾登洩漏的2013年1月9日政府機密檔,《華盛頓郵報》報導,國家安全局每天從雅虎與谷歌內部網路摘取數百件紀錄並儲存在國安局的資料庫,檔稱最近30天以來,國安局員工處理並將一億八千多萬筆新紀錄送達總部,包括電子郵件發信者和收信人,以及簡訊與影音等內容。尤有甚者,美國對世界其他各國的監聽更是以其霸權主義心態,肆無忌憚地全面監聽監控而濫用,造成了目前的外交風暴。此外,在「五眼聯盟」互不偵監與情報互換協定的框架下,美、英、加、澳、新等五個英語系國家聯合共同進行全球的互聯網監聽分工,包括對聯合國的監聽,尤其是秘書長和各重要部門高級官員,以及各國代表團。就此,11月初暴露出澳大利亞政府對印尼、馬來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監聽,引起了這些國家朝野的憤怒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憂慮和關注,外交風暴越演越烈。近日經斯諾登再度爆出,澳情報當局於2009年就監聽印尼總統的行動,印尼因此召回駐澳大使以示抗議。美國的監聽引起世界各國嚴厲批評後,10月31日,美國國務卿克裡終於公開承認美國國安局所實施的監聽監控行為「過火」了,表示將有所收斂。
近月來,美國國內反對濫用監聽的醜聞繼續發酵,100多個民間團體和機構組成的反監聽聯盟,已經向國會遞交了57萬多人聯名簽署的網路請願書,敦促國會調查並公開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計畫全貌,並提出報告。10月26日,聯盟中的數千人在華盛頓舉行遊行,抗議政府監控人民通信自由的基本人權。尤有甚者,美國國安局監聽門事件越演越烈,爆發了11月7日開始的全球各地百萬人面具示威遊行抗議。當日在紐約和華盛頓就有一萬人戴面具遊行抗議。因此,斯諾登在人民心中的功過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斯諾登掀起國際外交風暴
1.對中國和亞洲國家的監聽
2013年初以來,美國政府及軍方頻頻控訴稱中國軍方對美國進行駭客,竊取機密情報破壞網路等等。在6月初中美莊園外交峰會中,習近平表示中國是駭客的受害者。緊接著斯諾登事件爆發,暴露出美國國家安全局濫肆監聽民眾以及中國和其他各國的醜聞,突然之間美國變成「賊喊捉賊」的始作俑者而口難開。如今奧巴馬總統變成了「一問三不知」的狀態。
近日,德國《明鏡週刊》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對全球35個國家,在80個地區和96個網站進行全方位的監聽和監控。亞洲的國家和地區有:中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緬甸、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也在其中,而韓國作為美國的親密盟邦卻是被監聽的重點對象。在一份斯諾登透露的詳細有色地圖中,20個亞洲城市中,中國的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均以白色標注,意味著這些地方更有美國情報人員進駐監控。其實,中國早就成為美國的頭號監聽對象,搜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社會、人權等等情報。對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國家的竊聽也不在話下。
2.對歐洲各國的監聽掀起美歐間信任危機
根據10月份德國《明鏡週刊》的最新披露,美國國安局自2010年以來對歐洲的19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捷克、瑞士、梵蒂岡等以及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都進行監聽,而以德國為最。自2002年開始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監聽已經有十年之久。其他國家領導人包括:法國奧朗德、義大利總理萊塔、比利時首相、荷蘭首相等。美國的監聽來自於駐各國的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在樓頂裝置一個所謂「愛因斯坦天線」的白盒子,其中安裝了監聽和監控的高科技系統。日前美國對德國總理監聽新聞的暴露激起了德國朝野的憤怒,信任危機癱瘓了正在進行中的美歐「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協定」的談判。值得注意的是斯諾登就這項暴露美國竊聽德國和歐洲各國行為的時間點,正值美歐自貿區談判的時刻,由此呈現出國際政治大國博弈的玄機。
為討個說法,歐洲議會代表團於10月28日抵達華盛頓,就美國對歐洲各國實施竊聽事件與美國進行交涉談判,保障信息安全。同時德國和法國的代表團也前往美國進行交涉,加強互信關係,並談判一項互不偵聽監控的協議。
3.對拉美各國的監聽得不償失
不久前據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對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元首進行監聽,激起了各方的憤怒和反彈。據報導稱,年來巴西和美國進行的軍購談判幾近完成,日前巴西總統羅塞夫正要前往華盛頓簽約前夕,爆出美國國安局對其竊聽的消息,羅塞夫在憤怒之餘取消了行程,並停止購買美國F18戰機價值40億美元的訂單。而後,俄國表示願意向巴西出售蘇35戰機取代,並提議共同研發T50最新先進隱形戰機。如果兩國軍備交易成功,美國將因竊聽事件丟失拉美信任,給收容斯諾登的俄羅斯漁翁得利。
三、如何應對美國網路霸權主義的入侵
美國網路科技領先,佔有世界的絕對壟斷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譬如當前的互聯網系統中心,微軟、雅虎、谷歌、臉書、推特等等都由美國控制。美國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網路空間國際戰略和行動戰略,而在今年初大規模地擴編成網路空間司令部,由一位上將軍官主持,並計畫成立40支網路戰部隊。所以美國把網路空間作為一個全新的戰略領域,成為以太空、核武器、網路空間三位一體的國家安全戰略體系。為了維持霸權和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唯恐歐盟政治經濟一旦全面一體化,包括歐元範圍的擴大,將削弱美國在歐洲的控制地位,所以對歐盟的主要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進行竊聽和監控各方面的有關情報。在如此局面下,如何應對美國在網路系統的入侵,是各國面臨的挑戰。我認為目前的應對方法有二。其一,各國在外交多邊領域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制約美國的濫用監聽監控的手段,包括在聯合國框架下各個論壇和相關委員會等機制內的制約和牽制,以及其他在多邊經貿、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制約。其二,各先進大國應該加緊科技研發,擺脫目前美國網路系統優勢和壟斷的控制,建立各自獨立的網路系統。中國更要研發創建自己的一套網路空間和軟體系統,配合北斗導航系統,才不會受制於他國。美國一旦喪失了網路系統的壟斷優勢,其霸權主義的監聽氣焰就自然地遭受挫折,不得不進行收斂。
四、制訂國際信息安全行為準則
1.推動在聯合國框架下制訂網路安全行為準則
由於美國對各國的竊聽行為曝光,促使德國和巴西共同推動一項聯合國大會決議草案,譴責和制止美國的竊聽行為,並建立國際信息安全行為準則,據悉在第四委員會提出的決議草案已有20餘國參加連署,將於年底前通過。與此同時,中國提出了「網路主權」(cyber-security sovereignty)的概念,呼籲國際社會加速共同推動在聯合國框架下制訂網路信息安全的行為準則。就此,中國和俄羅斯已經共同在「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第一委員會)」提出了有關的聯合國大會決議草案,旨在解決信息安全的問題,維護國家的「網路主權」。此外,中、俄可以進一步將該議題提交「聯合國裁軍委員會」進行審議和談判,最終達成一個網路信息安全的國際行為準則。更可進一步簽訂一個關於國際信息安全的條約。
2.朝向制訂信息安全國際公約的方向邁進
早在1998年聯合國大會期間,俄羅斯就在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提出了題為「從國際安全角度看信息和電信領域的發展」的決議草案,對網路空間安全的有關問題提出關注,由大會無異議通過第53/70號決議,中國是共同提案國。至2012年聯合國大會就同一議題已經通過了15個決議,包括2012年的第67/27號決議。此外,就此議題聯合國並成立了專家研究小組,提出了報告和有關的建議。然而國際社會尚未將審議中的議題提升至規範性的國際行為準則和國際公約的水準。今年斯諾登事件爆發後,暴露了信息安全的緊迫性和嚴重性,成為亟待提出有效措施的重要議題。因此德國、巴西、中國、俄國等要提出應對信息安全問題的決議草案,其內容將成為今年大會討論的焦點。過去15年的決議都以「不經過表決」的方式無異議通過,今年的決議有針對美國竊聽的部分,預計將出現需要進行表決的方式通過。
根據以往聯合國裁軍和安全議題發展的路徑,例如才簽訂的《武器貿易條約》以及往年其他無核武器區條約,都是先在大會通過決議以後,成立專家研究小組提出建議,然後提交「聯合國裁軍(審議)委員會」進行三年期間的審議,達成協商一致的指導方針或原則,再提交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進行談判,或由相關國家進行獨立談判,最後制訂一個公約或條約草案,提交聯合國大會通過。由於聯合國裁軍委員會以及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的議事規則規定,談判的案文都必須所有會員國協商一致通過,才提交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為條約,更因為美國必然要維持其網路霸權的絕對優勢,反對簽訂有約束性的國際條約,會百般阻擾拖延。所以關於目前信息安全的議題將要有一個漫長和曲折的談判過程,才可能成為具有約束性的國際條約。正如中國的諺語所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總是曲折的。
五、結束語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乃戰爭制勝之道。但是要達到攻其無備,就要有準確可靠的信息和情報,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境界。所以《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提出了五種用間之法: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等,專門討論如何獲取信息和情報及其對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部署的重要性。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除了五間之外,還有日新月異高科技對情報的獲取,例如衛星探測、高新技術竊聽設備、激光檢測、通信和網路攔截技術等等,形成了國際間諜監聽和信息科技競賽,為國際政治鬥爭和大國博弈服務,進而出現信息網路霸權主義,危害國際安全。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社會法制化、人權體制化的進程中,如何尋求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之間的平衡,防止違法濫用,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此外,在維護國際安全與世界和平的領域,聯合國的角色與作用尤為突顯,如何能盡速制訂一個關於信息安全的國際行為準則或國際公約,任重而道遠。
(2013年11月18日,紐約)◆
★林國炯,政治學博士,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退休),歷任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裁軍委員會主任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1997-2005)。
社論
國際視野
中國與外交
中共三中全會
台灣的國際空間
台港事情
紀念顏元叔教授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