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相繼「南巡」訪東協

探討中國的角色與企圖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一、習李紛訪東協打造全方位戰略夥伴合作:新南巡宣示策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10月2日至8日,對東南亞進行國是訪問,包括對印尼、馬來西亞展開外交出擊、以及出席在印尼峇裡島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廿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緊接著,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於10月9日至15日,除了出席在汶萊斯裡巴旺市舉行的東協系列高峰會外(包含第十六屆東協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六屆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以及第八屆東亞高峰會),也對汶萊、泰國、越南進行國是訪問。中國在東南亞的外交突圍,不僅有助於區域經濟整合策略的推動,以及消弭中國對東南亞區域的主觀威脅,亦可以抗衡美日對東南亞的勢力擴張,突顯中國在南洋地區的絕對優勢,畢竟東南亞是中國的後院,在中國崛起後,必然會出現類似經濟版之「門羅主義」的高度主張與策略,而這種經貿的外交企圖仍難掩其傳統政治心態的情結,此種氛圍相當明顯。所以不管是示好外交、破冰之旅、開創之旅、推銷之旅、援助之旅、抑或築夢之旅,基本上就是「南巡」外交之旅。

習近平首訪東南亞選擇印尼、馬來西亞,隨後李克強接續訪汶萊、泰國、和越南,間接傳達出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謀略與企圖,並突顯了中國對全球戰略之佈局。這種情況也許可以視為是鄧小平的擴大版、跨國版的「南巡」意涵,以更高視野、更高戰略的區域經濟整合當作市場版圖,跳脫出以政治外交的主權觀來經營跨區域的經濟整合,畢竟政治外交與軍事安全將更加突顯中國的威脅感,將導致中國「走不出去」,而經貿整合與市場的連結倒是跳脫政治困境的最佳手段。將中國影響力擴大,不再靠政治武力,而是靠經濟市場版圖的擴大更具有時代意義,那麼這所謂的新南巡宣示,很值得玩味。

二、習近平訪問印馬 經貿合作大躍進

(1)習近平訪問印尼:經貿能源合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訪問期間,與印尼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決定把中印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全方位推進各領域合作,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農業、投融資等領域合作,雙邊貿易額要從2012年的662億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800億美元。兩國也將加強油氣、新能源等領域合作,來建立長期可靠的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並支持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印尼「六大經濟走廊」和互聯互通建設,支持在印尼建設兩國綜合產業園區。

此外,兩國也同意加強海上合作,建立政府間漁業合作機制、啟動漁業捕撈安排談判,同時建立航天合作機制,在航天測控、衛星發射和應用等方面開展合作。雙方也將通過防務安全磋商和海軍對話等機制加強溝通和協調,深化雙邊及中國-東協安全合作,在地區和國際問題上加強協調和合作,共同推動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在金融合作方面,續簽總額1,0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積極考慮擴大規模。習近平的到訪進一步增強了印尼與中國的互信,也加強雙方在政治安全、經貿投資、人員交流等諸多方面的合作,有助促進亞太地區的繁榮發展。

(2)習近平訪問馬來西亞:產業工業合作

習近平訪馬,中馬聯合聲明同意將雙邊「戰略性合作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標誌著雙方在貿易、投資、旅遊、教育、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防務等各領域合作邁上新台階。中馬雙邊亦簽署了四項經貿合作協議,包括《2013至2017年馬來西亞-中國政府經貿合作五年規劃》、《馬來西亞政府和中國政府設立中馬欽州工業園合作協議》、《大馬貿工部和中國商務部為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兩國雙園成立聯合合作理事會》和《馬中政府科學、技術和革新合作協議》;兩國企業也簽署了八項總額約90億令吉的合作協議。此外,在教育領域方面,中國廈門大學也將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分校,預料能容納一萬名學生,使中馬在教育領域的雙邊協作邁入新里程碑。

其中,《馬中經貿合作五年規劃》(2013-2017年)的簽署最為重要,明確了雙邊貿易發展路線圖。除進一步加強過去的合作之外,也尋求新的合作空間,包括商業和投資機會,合作領域包括農業、製造業、基礎建設、能源及礦物資源、資訊與通訊科技、旅遊、建築與工程服務、物流及零售等。而且於2012年4月啟動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2013年2月啟動的「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在《馬中經貿合作五年規劃》下,兩個產業園進出口所需材料將給予零關稅,以吸引更多企業家前來投資。

此外,習近平亦提出了五項建議來促進中馬經貿關係。第一、擴大雙邊貿易,預計到2017年,雙邊貿易可達到1,600億美元;第二、促進相互投資,中國繼續支持欽州和關丹產業園的建設,以及鼓勵中國企業積極繼續參與大馬五大經濟走廊等項目;第三、擴展金融合作,推行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降低匯兌成本;第四、深化農業和漁業合作,中馬加強在天然橡膠種植和加工、農業貿易、清真食品生產與加工的合作;第五、攜手推進區域合作,努力推動區域合作機制發展,共同營造開放、包容和共贏的合作環境,推進區域國家的共同發展。

(3)習近平出席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完全中國的秀場

2013年第廿一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領導人非正式峰會,於10月7日至8日在印尼峇裡島舉行,而本屆峰會的主題訂為「活力亞太、全球引擎」(Resilient Asia-Pacific, Engine of Global Growth),在面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提倡建立一個富有魅力的亞太,發揮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有其時代發展的意義。

本屆APEC峰會上不僅突顯出中日兩國的較勁與對抗,也淪為中美兩國爭奪亞太經濟主導權的角力場。就中日關係與互動來看,相對於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的風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顯得落寞些,尤其當美國總統歐巴馬缺席APEC,更令安倍頓失支柱。同時,習近平不僅破例驅車前往南韓總統樸槿惠下榻的飯店,舉行雙邊首腦會談,此舉令安倍相當吃味。安倍不僅無法跟習近平進行雙邊會談,連南韓總統樸槿惠也拒絕跟安倍會談,突顯出中韓兩國對日本的不滿,媒體形容安倍此行是「寂寞赴會」,一點也不誇張。

就中美關係與互動來看,首先,美國靈活地試圖將APEC峰會當作是其推動TPP的重要平台,畢竟TPP的12個成員國都是屬於APEC成員,無疑地在APEC峰會舞台上,亦可以同時進行TPP的協商會議,甚至代表歐巴馬出席的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APEC峰會上也極力遊說「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2成員國早日簽訂協議,而這個協定正好將中國排除在外,更可以讓美國透過TPP運作來輕易地主導APEC發展。其實,身為東道主的印尼,也不是TPP的成員,對於美國在APEC峰會上聚焦TPP也深感不滿,讓凱瑞所主持的TPP會談移到官方會場外的飯店舉行,可見一班。

其次,亦可以發現習近平在峰會上頻頻主動出擊,爭取發言權與主導權,甚至透過致詞和會談,左批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右擊美日澳外長關於東海及南海戰略的對話,痛批美國對中國包圍,大搞「主導外交」,足見中國對美國在亞太種種作法上的不滿。

最後,習近平放低姿態,坐黑頭車到樸槿惠入駐的飯店,進行雙邊首腦會談,無非是要拉攏樸槿惠政府,一則抗衡歐巴馬聯合南韓友邦成為返亞洲政策的支柱,二則聯合南韓對抗日本對中韓島嶼主權的爭議,並表達對安倍挑起日本民族主義的強烈抗議。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因政府關門而缺席,也讓習近平主席在APEC峰會上出盡鋒頭,就位於駕駛座,主導著APEC峰會的走向。儘管習近平在會議上保持低調,也無法掩飾中國在會議上的重要性與地位。同時,歐巴馬的缺席亦沒有讓APEC峰會失色或是降低其重要性。畢竟美國政治與財政危機惡化,自身難保,儘管歐巴馬能如願出席,也會讓APEC各成員體質疑其對亞太經貿所許下的承諾。相對地,習近平在峰會上的鋒芒,卻伴隨著中國亮麗的經濟表現,讓多國領袖爭先與習近平進行首腦會議或握手示好,亦讓本屆APEC峰會完全成為中國的秀場。

三、李克強出席東協系列峰會與訪問汶泰越

(1)參與汶萊主辦東協加1和加3高峰會

10月9日至10日在汶萊舉行第廿三屆東協峰會;東協與日本、韓國、中國、美國、印度和聯合國的10+1會議;第十六屆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以及第八屆東亞峰會。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第十六屆東協-中國(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六屆東協-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與第八屆東亞峰會,將中國及東協關係推上新台階。

在第十六屆東協-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凝聚兩點政治共識和七個領域合作(李克強的「2+7合作框架」論),有利於化解疑慮、增進互信,提振東協地區對合作前景的信心,為今後十年雙方合作朝向「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方向發展。「兩點政治共識」強調深化戰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以及聚焦經濟發展,擴大互利共贏。而在「七個領域合作」則包括有為中國-東盟戰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力爭在2020年使雙邊貿易額達到一兆美元)、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本地區金融合作和風險防範、推進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密切人文、科技、環保等交流。

南海主權爭端亦是本次高峰會的另一焦點。李克強跟習近平就南海問題口徑一致表示,中國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決心不會動搖,南海爭議應該由當事國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美國不應插手亞洲事務,並宣稱「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中國與東盟達成的重要政治共識,是南海和平穩定的基石,而中國和東協將朝著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而努力。

(2)李克強訪問泰國:高鐵外交

李克強訪泰期間,走訪了曼谷、清邁兩地,包括到泰國國會發表演講,以及與泰國總理盈拉舉行雙邊會談,並見證簽署六份中泰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議文件,兩國民間業者也達成簽署兩項合作協議文件。六份官方合作協議文件則包括有:《泰王國與中國為實現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開發項目和以農產品交換合作備忘錄》、《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協議書》、《泰王國與中國政府能源合作備忘錄》、《東盟-中國及泰中之間科技合作夥伴四個促進項目合作協議書》、《泰中未來五年海洋資源與環境合作行動計畫》以及《2014-2016年泰中文化合作行動計畫》。另外兩項民間合作協議文件包括有《中國將採購泰國100萬噸大米合作備忘錄》,以及《泰國CGD公司與北京建築工程公司簽署的金融事務合作框架協議》,也在李克強訪泰期間達成簽署。

特別是經貿、投資和金融合作上,推動使用兩國本幣作為兩國貿易和投資結算貨幣,希望到2015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000億美元的目標;在交通和互聯互通合作方面,關於高速鐵路項目的合作與修建,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泰王國政府關於泰國鐵路基礎設施發展與泰國農產品交換的政府間合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有意參與廊開—帕棲高速鐵路系統項目的建設,泰國可以農產品抵償支付一部分項目費用,無疑是以大米換高鐵的外交發展。

(3)李克強訪問越南:破冰外交

李克強訪問越南,並會晤越南總理阮晉勇,加強中越雙方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可謂是破冰外交之旅。中越共簽署了13項合作文件,包括《關於互設貿易促進機構的協定》、《關於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備忘錄》、《關於成立協助中方在越實施項目聯合工作組的備忘錄》、《關於共同建設馱隆(Ta Lung)-水口(Thuy Khau)越中界河公路二橋的協定》及其實施議定書、《關於開展北部灣海洋和島嶼環境管理合作研究的協議》、《關於紅河平原與長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積演化對比研究項目的協議》、《關於合作設立河內大學孔子學院的協議》及一些經濟合作文件,並同意成立三個聯合工作組,包括陸上、海上和金融三大部分。其中有很多務實的合作文本,甚至詳細到一些高速公路的具體項目,包括人員、資金往來的通關,合作成果相當具體。

此外,中越兩國除同意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發出雙方願通過合作解決難題的積極信號,以及中越兩國遵守雙方簽署的「指導解決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通過友誼談判與磋商解決所有爭議,替代尖銳的軍事挑釁和抗爭。事實上,李克強總理這次與汶萊、越南都簽署了在南海進行合作,共同開發的一系列協議,如與越南簽署了共同開發北部灣灣口外海域的協議,試圖將南海建成實質的「和諧之海」,為南海在處理海上爭端樹立新典範。

四、結論:邁向「鑽石十年」發展目標

東南亞是大國角逐亞太的重心,無論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或澳大利亞,都相當重視東協在整個亞太地區的重要性。因此,習近平和李克強相繼出訪東協國家,有其重要的周邊外交關係的全盤戰略考量,亦可以看出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策略佈局,企圖進一步與東協國家鞏固傳統睦鄰友好關係,以及全面推進各領域互利合作。

對中國外交與經濟而言,由於東協國際地位與經貿實力不斷增加,拉攏東協國家便成為中國重要的亞太外交策略。在2011年中國與東協的貿易額已超過中日雙邊貿易,東協如今已成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與歐盟。在近一年來,儘管中國對歐美在經貿上出現貿易減緩問題,但中國對東協的貿易額卻連續12個月始終保持成長,可見雙方在經濟整合歷程上一直在深化。

習李領導提出中國-東協共同開創「鑽石十年」的目標,強力推動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深入合作,不僅加強高層往來、戰略協調、基礎設置建設、人文交流,也將開展更多防務、安全方面合作,意味著今後合作涉及的領域擴大,廣度和深度都會增加。於2013年,中國與東協關係儼然已經站上由「黃金十年」轉向「鑽石十年」的關鍵發展點,正積極啟動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升級版談判、大幅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和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此被視為是推動「鑽石十年」(2013-2012)實現的三大引擎。

面對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調整,以及中國地緣政治和地區安全環境的惡化,中國期盼能改善周邊外交,為中國習李新領導體制開啟新局,更能韜光養晦培育中國經濟實力。習李藉由在東南亞所舉辦的亞太經合峰會、東協加1峰會、東協加3峰會、和東亞峰會的參與機會,以及習李兵分二路順道「南巡」訪問印馬和汶泰越等國,頗有各自突破外交戰線與鞏固東協邦交作為,來抗拒或抵擋美日在東南亞的反撲勢力,以建構和擴大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整合領域。習李高姿態地前後訪問東南亞國家,中國南向東協的經濟發展版圖無疑更加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