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兩岸關係預測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回顧2013的兩岸關係:

在2012年下半年中共籌開「十八大」之際,國台辦主任王毅曾表示,兩會商談已逐漸進入「深水區」。王毅的說法代表了大陸對當年兩岸關係發展緩慢的憂慮。然而長期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取決大陸、台灣與其他利害相關國家的互動,假如相關的互動在現行的狀態中,都可以獲利的話,則關係發展產生變化的機會就小,反之,變化的機會就增高,觀察年度性質的兩岸關係及其變化,首先就是回顧2013年的兩岸關係的發展,按「台辦」的說法是「穩步推進、全面發展」。

在政治方面表現在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增強,特別是關係到「一中」的原則問題上,兩黨是「相向而行」,兩岸官方的「政治互動」正式啟動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度會面,達成互訪及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的共識。

在經濟方面兩岸貿易全年達1,972億美元,同比增加16.7%,台灣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按中央社的報導,到(2013年)11月島內銀行(DBU)人民幣存款規模已達1,172.85億元人民幣。若加計台灣57家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378.38億元合計的人民幣存款總額為1,551.23億元人民幣。兩岸也簽署了服務貿易協定。

在社會方面兩岸人員往來規模達808萬人次,而大陸居民赴台292萬人次,同比增長11%,其中個人游52.3萬人次,激增174%。

但是面對這些「成績」,兩岸其實並不滿意,在大陸方面,由於對台灣政局沒有太大的把握,是以希望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將兩岸的政治關係固定在「一中框架」之中,兩岸的長期目標鎖定在「國家統一」之內,以免生變;在台灣方面,由於政績不如人意,因此,期待北京在兩岸的政治關係上,也能有所調整,以使台灣理解國民黨在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中之不可替代性。

因此,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2013的兩岸關係「穩步推進,試探發展」的一年,而最大的標誌就是去年10月印尼舉行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度見面寒暄,並以官銜互稱,互動氣氛良好,實現了兩岸雙方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歷史性的首次會面。兩岸雙方均同意建立兩岸主管部門直接聯繫協調機制。「張王會」期間,王郁琦提出希望與張志軍實現互訪,張志軍表示贊同,並歡迎王郁琦在適當時候到大陸參訪。這是兩岸官方建立兩岸事務部門以來,負責人首次的會面。毫無疑問,這是兩岸關係60餘年來首次的和平互動,可以視為兩岸政治互動的開始,然而,兩岸的解讀則是各自不同;對台北而言,「王張會」互稱官職的意義是「互不否認,互不隸屬」;對北京而言,則是「一中框架,相向而行」,台北的解讀容易理解,所以我們沒有看到民進黨有任何的反對或攻擊。北京的解讀亦有其道理,兩岸各自成立兩岸事務部門而不在其他國家部門處理「兩岸事務」,正是突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同時,現階段兩岸事務部門都是為了鞏固深化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不是破壞兩岸關係,特別是馬政府強調了兩岸政治屬性為「一中架構」,法理上是「一國兩區」,兩岸關係屬「特殊關係」而不是「國與國關係」等認知,都是相向而行的說法。

與之相對的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按民進黨《2014年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的說法是「交流除罪化」「經貿現實化」「價值堅持化」:

「交流除罪化」即「紀要」所說「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中國事務委員會暨對中政策擴大會議2014年1月9日中國事務委員會)

「經貿現實化」即「紀要」所說「對中經濟戰略必須放在台灣對外總體戰略下來思考,目的在確保台灣主體性並促進經濟產業的平衡發展。……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雙向投資將成為關鍵,如何與台灣的產業政策相容,並且妥善規範資本所衍生的政商關係,將是台灣無可迴避的挑戰。」(同前注)

「價值堅持化」即「紀要」所說「在兩岸未來的關係上,本黨主張的「任何有關(國家)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沒有改變的必要。」(同前注)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想法就是:一方面主張國家分裂,一方面又要經濟好處,這樣的政策是一面賺大陸的錢,另一面搞對抗,如果不是大天真,就是太自負,從此一意義上說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不穩定的,是破壞兩岸和平的,也是危險的。

那麼在上述的基礎上,2014年的兩岸關係會如何?

二、2014年的兩岸關係

從王郁琦登陸到張志軍訪台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12月22日在北京出席「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被要求展望明年的兩岸關係時,張志軍表示:「明年會更好」。他說「明年兩岸關係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雙方政治互信增長、兩岸經貿關係推進、人員往來交流等各方面都會有一個新的提升。」(張志軍,2014年兩岸關係會更好,2013/12/22/,http://tw.people.com.cn/n/2013/1222/c104510-23911753.html)他說了三點,經貿和人員的推動,不具分析的必要,而「雙方政治互信增長」的真意涵是很有彈性的,例如兩岸事務負責人的互訪,就是「雙方政治互信增長」的實在體現。

(一)明年兩岸關係例行的事務:兩岸兩會的會談、國共會談,民間智庫、學者的政治對話,民共之間個別交流、兩岸青年的對話,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和平協議、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對話等,亦將普遍地舉行。

在其他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因素,最重要的,如台灣七合一的選情、大陸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日本軍國主義政客所挑起的釣魚台島的爭議,以及潛在的南海議題。

(二)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發展,兩岸主管兩岸事務的官員互訪乙事:中共的「台辦」主任張志軍12月22日在北京出席「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關於互訪,目前雙方正在協調溝通之中,希望能夠在明年實現。兩岸有關部門應加強交流往來,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更瞭解彼此的社情民意,更接地氣。」(張志軍:冀明年與王郁琦實現互訪,http://tw.people.com.cn/n/2013/1222/c14657-23911088.html,人民網,2013年12月22日)台北的消息也顯示「陸委會研擬在明年2月農曆年後,王郁琦就會率團赴大陸與張志軍會面,由於這是兩岸分治後,首度有中華民國官員,以官銜登陸,也是60年來第一次,官方對官方的政治對話,歷史意義不言可喻。不過,王張會的地點,將排除敏感的北京,傾向曾經是中華民國首都所在的南京,或廣州與上海等新興都會,至於會談主題除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之外,也會就媒體常駐議題進行討論。」(兩岸關係大突破 明年2月王郁琦訪陸,2013年12月23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223003759-260409」)如果此次「張王會」能夠在大陸順利成行,這將是兩岸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首次會談,不僅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而且標誌著兩岸首次的、直接的政治接觸,如果在可預見的未來,張志軍亦能回訪台灣,則無疑對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必將起到重要的穩定作用。

然而,以個人之見,王主委的首次之行,就上桌討論「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及兩岸「媒體常駐議題」,是否適當,值得再考量

首先以主管機關負責人身份去討論,委辦單位互設辦事處事及媒體常駐議題,這是以決策身份討論行政事務,將自縮未來的談判縱深。

其次以「首次之行」,就進行議題討論,形成不可失敗的壓力,這也不是好的設計,任何談判、討論都應該是有目標、有縱深無壓力。從王郁琦的經歷來看,完全沒有國際或兩岸的談判經驗,更不宜從事有壓力的談判。

其三,以目前國內的政治生態,特別是立法院通過的王主委登陸的紅線決議,王主委竟然可以接受,更加令對方深有疑慮,這將使得談判、討論的情境,更加複雜,也不利於談判的策略運用。

因此,王的首次大陸之行,應訂位為破冰、認識、理解、和解之旅,以及安排未來張志軍訪台的回訪之旅,或是提升兩岸電話熱線之旅,或是就兩岸當局中功能性部會促成以官方身份互訪,如經濟部長、交通部長、教育部長、文化部長、衛生部長、生態環保部長等。總之,應以簡單易成的任務,為兩岸政治關係破冰,以便於日後進一步開展政治突破的可能性。

(三)張志軍訪台: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大陸國台辦主任一定會回訪,這是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破冰之旅,勢必轟動;一方面張志軍訪台事件本身是轟動新聞;另一方面台灣綠營的激情也可能是轟動。

從時間上看,今年台灣有七合一的選舉,所以張志軍的訪台時間宜在上半年或是明年的春、夏之交,其他的時間均可能影響選情,增加台灣內部的緊張。

從目的上看,最好也是訂位為破冰、認識、理解、和解之旅,行程上以南、中、北的安排,采「南進北出」為宜,以便調整綠營的激情。

從行政處理上看,最好是由朝、野協商,行政與立法協商,以求最大的共識,避免過度激情,甚而流血的抗爭,至少是藉由過程教育民眾,降低衝擊,增加和平因素。

三、有關「馬習會」的看法

明年的兩岸關係之發展不應以「馬習會」為年度工作目標,「馬習會」在APEC會議上見面的議題,中共官方對此議題的興趣不如大陸的學者積極,更不會隨著媒體起舞,從中共的立場來看,還有兩個考量,一是台灣想通過「馬習會」達到什麼目的,他們的判斷「習馬會」台灣意在國際關係的突破,而非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國家統一;二是在台灣可能政黨輪替的情勢下,中共如何主導、掌控台海形勢未來的發展;三是中共當前的國際處境,日趨複雜,在經濟層面有日本的不服氣,在國際綜合影響力方面,美國也不甘心,是以兩岸領導人在APEC見面的後續政治效應,政治發展的方向,北京無法把握,特別是在國際媒體,出現「中國主席和台灣總統出席APEC」或是「美台總統在會上握手」等等,北京也無力阻止,這困難沒有妥為安排之前,就兩岸領導人見面不可能安排在國際場合會面,對台灣而言,其風險則在於:假如出現的是來自台灣的馬先生,或是台灣無法安排任何的雙方或部份的多方會談,其傷害是巨大的,因此,不妨將兩岸領導人的熱線建立視第一步建立兩岸互信的方法,兩岸領導人從空中喊話到派人傳話,再到熱線通話,這本身就是「政治互信」的提升,也為兩岸軍事安全互信開啟了有意義的第一步,當然,理解美國的關切,還是平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因素。

四、兩岸關係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兩岸文化方面的合作,特別在「兩岸媒體前瞻論壇」之後,透過兩岸的信息合作進一步的強化,我們必須思考台灣有什麼的價值是當代中國人、中華民族所應有的道德觀、人生觀,我們應如何在中華文化的現代性方面作那些討論,以便透過兩岸媒體的合作,傳輸台灣在這一方面的軟實力,創造兩岸的新認同。自從中共於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之後,中共開始在軟實力方面的大力加強,特別是習近平於11月訪山東曲阜,定調「文化大革命是對傳統文化的殘害」,並倡議《孔子家語》《論語新解》兩書之後,大陸「孔子學會」開始編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有志在大陸重新推廣道德教化,台灣如果在此一部份,重新努力、尋找符合當代中國人之行為典則,有可能重新佔有中華文化的高地,可以重塑文化之價值力量,談文化不宜一昧只重文產、文創等經濟取向的文化交流,政府應重視價值規範的學習。

五、對台灣而言,今年的年度工作應該是釐清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分際,以行政權可以在憲法規範,真正效率地為國家執行政策。在兩岸關係方面,台灣的工作重點應該擺放在增加台灣的談判資本的工作:一方面是力促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修正等三項制度性規範條文;另一方面是建構「國、民」兩黨溝通制度性管道平台及朝野對話平台。協議和條文的通過是重塑行政權的執行力,而溝通平台的建立是為了塑造、凝聚內部共識,才能強化我方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主導性。(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