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整理
編輯部整理
【編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去年11月9-12日在北京召開,開議之前大陸網站上流傳著一部據稱由大陸國防大學製作的紀錄片《較量無聲》,但隨即遭大陸各大視頻網站所屏蔽,一般認為是由於時機過於敏感。今年初,網傳《較量無聲》又「重出江湖」;經查,大陸幾個主要視頻網站仍不見此片,只能在YouTube或海外網站才得以觀看。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大陸,雖然在經濟與硬體建設快速發展,但社會上普遍瀰漫著一股歷史虛無主義與親美的氛圍。紀錄片《較量無聲》主要內容指出,自蘇聯解體以降,美國的戰略目標即瞄準了中國,長期以來美國從政治、文化、思想、組織等方方面面滲透並干涉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從《較量無聲》的推出,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拍板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此「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顯見大陸官方已正視外來勢力於內於外、或明或暗對中國的威脅。不管《較量無聲》由誰製作,片中所指出的種種問題,確實是當前中國必須得面對的危機。在台灣尤其能感受到戰後美國干預的力量,從政治軍事經濟,到社會思想文化教育控制著台灣各個領域,特別是兩岸事務,當前台灣問題的懸而未決,美國正是擺在面前最難搬開的絆腳石。中國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與國家的獨立尊嚴,但這條復興之路不能閉門造車,應該睜開眼睛認識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中國道路所惡意挖掘的大小坑洞。本刊特別整理《較量無聲》內容全文,以饗讀者。文中小標題為本刊所加。
【上集】
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必然始終伴隨與美國霸權體系的磨合與鬥爭,這是一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紀較量。
我們從哪裡來?為何而來?我們到哪裡去?應怎樣去?歷史始終在等待和記錄著我們的回答!
美元瓦解蘇聯的歷史經驗
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及西方國際陣營戰略調整獲得重大成果的年代。美國自越戰之後,長期推行的軟爭霸和平演變戰略,在這個年代的後期終於看到了曙光。
蘇聯,這個昔日始終令對手生畏的超級大國,此時像一個中了慢性毒藥、開始發作的病人,逐漸顯出了難以挽回的頹勢。儘管它還擁有足以毀滅對手、甚至世界的巨大軍事能力,但經濟和財政的困難、國內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領導集團的政治迷茫和動搖,已使得這個龐然大物步履蹣跚、搖搖欲墜。
1989年5月,蘇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現場:「大家都注意聽,戈巴契夫你也要注意聽。」「這不證明格拉喬夫什麼都沒看見,他什麼都看見啦。」「取消明文規定『蘇共領導地位』的蘇聯憲法第六條……你發言的時間到了……」「你是不是應該尊重代表大會的程序?……」
1989年8月15日,美國《基督教箴言報》的文章以驕傲的口吻寫道:「對蘇聯的偉大美元攻勢正成功地發展。三萬顆核彈頭和用最新科技成果裝備的世界上最大的軍隊,卻不能掩護自己國家的領土拒絕滲透的美元,它已把俄國的工業消滅一半,打垮了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並瓦解了蘇聯社會。蘇聯已不能抵抗,所以專家們預言,它的覆滅是最近2-3年的事情,而我們則應當對那些偉大計劃給予應有的評價,塔夫脫制訂了它,羅斯福潤色了它,而且爾後的歷屆美國總統都徹底地執行它。」
1991年11月,柴契爾夫人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抑制不住激動的說:「我負責任的告訴各位,不出一個月的時間,你們就會聽到法律上蘇聯解體的消息。」
美蘇爭霸下的中國機遇
美蘇的全球的爭霸,恰恰成為了中國最重要、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70年代末,走出十年動亂陰霾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痛苦而深刻的反思中,重新校正了前進的方向,以更加成熟、理性、睿智的政治眼光,深刻洞悉了國際形勢和自己的歷史方位。抓住美蘇爭霸對我的戰略需求,及時調整對外政策,果斷做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實現了決定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歷史轉折。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美之間曾出現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十年蜜月期。意識型態的對立和懸而未決的現實矛盾,此時在表面上都已淡化。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啟程訪問美國,美國總統卡特為鄧小平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鄧小平在歡迎儀式上說:「我們將同美國政府領導人和各界朋友共同探討發展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問題。」
中美之間似乎真的從對手變成了夥伴,從對抗變成了合作。而實際上,雙方的決策層都清楚,這種關係現狀的形成,對於中國而言,是為了改變安全環境,發展環境,擺脫封鎖、封閉,走出一條全新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動戰略選擇。對於美國而言,則是為了集中應對主要對手,實現美蘇爭霸戰略目標,而被動收縮戰線的策略選擇。
從國家利益出發,把握國際合作與鬥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探索與開闢中國道路與中國前途的抉擇。同時,也是中美之間全新歷史關係的開始。在兩國長達兩百多年的交往中,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完全獨立、平等的身份,得到美國的戰略需求與尊重。而這一關係的改變,實際上也預示著兩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合作表象下掩蓋著的未來較量。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穹頂上驕傲地飄揚了70多年的這面旗幟,被緩緩降下。蘇聯亡黨亡國的悲劇,終於在世界瞠目下上演。一個有著近90年歷史、近2,000萬黨員的超級大黨宣佈解散。1991年8月23日,在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戈巴契夫說:「我剛拿到事件當天的內閣會議紀錄,但我還沒有看。」葉爾欽說:「就在這裡讀嘛。」最後葉爾欽表示:「此時此刻我將簽署總統令,停止俄羅斯共產黨的活動。」
這個曾經令世界生畏的超級帝國,幾乎是在瞬間轟然倒下。而這個龐然大物的解體,竟然就像當時一家西方媒體所描述的,是在蘇聯全社會的集體沉默中完成的,甚至聽不到一聲歎息。
回望歷史,我們時常會發現,這一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往往被人解讀成冷戰結束的標誌。而事實上,它恰恰是發生在冷戰結束之後,而不是之前。這是一個絕對不應該被忽略而誤讀的細節,無論它是否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在客觀上,蘇聯的解體都是冷戰結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葉爾欽宣佈:「今天俄羅斯聯邦決定,將沙俄時代的三色旗作為國旗。」
當主導著世界格局半個多世紀的美蘇兩大陣營的冷對抗,在戈巴契夫新思維的指引下逐漸冰雪消融,並最終以蘇聯方面主動放棄所謂冷戰思維而握手言歡時,其結果並沒有出現西方政治家們預言的世界大同和歷史福音。熱情的伸出橄欖枝終結冷戰的蘇聯,不僅沒能得到自己熱血期盼的戰略回報,反而在對手的順勢一擊下,瞬間毀掉了幾代人、70多年的艱難積累,並付出了民族高昂代價所成就的全部績業。
原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前國家杜馬副主席瓦.亞.庫普佐夫表示:「23號白天,蘇共中央書記處有五位書記被搜家。」原立陶宛共產黨中央書記尤.尤.葉爾馬拉維丘斯表示:「我因為積極宣傳共產黨,並判處八年有期徒刑。」瓦.亞.庫普佐夫說:「我看到那些大學生,還有那些受指使的人員,有一些外國使館的車給他們送來吃的喝的。他們紛紛向我吐痰、侮辱我們,這是我人生經歷的最屈辱的一刻。」
蘇聯解體的美國黑手
200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痛心疾首地說道:「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講,它是一場真正的悲劇。」這一超級的歷史嘲弄,留給了世界爭論不休的種種疑惑。而留給俄羅斯的,則是社會的倒退、國家的衰落,和難以癒合的精神創傷。
今天,這場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大變局,已逐漸散去了重重迷霧。一些歷史的脈絡,在冷戰勝利者對戰略成果驕傲的盤點和炫耀中隱隱浮現。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彼得.施瓦茨在前不久出版的《勝利:美國政府對前蘇聯的秘密戰略》一書中,毫不隱諱地寫道:「前蘇聯的垮台,不是上帝青睞美國,而是雷根政府奉行的政策所致。」他透露,關於前蘇聯的體制在客觀上是否具有生命力,雷根政府並不感興趣,美國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生命力降低到零。彼得.施瓦茨甚至露骨而傲慢地說:「談論前蘇聯的崩潰,而不知道美國秘密戰略的作用,就像調查一件神秘死亡案子,而不考慮謀殺。」他在書中詳盡披露了美國政府採取隱蔽的鬥爭策略及手段,逐步動搖前蘇聯領導集團對自己制度的信心,誘導其一步步走向解體的具體過程。
歷史不能假設,但研究歷史的假設,卻有助於把握現實和未來。從蘇東劇變無數種如果的推測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的結論:沒有戈巴契夫新思維的衝擊,蘇聯的存在和穩定不一定就是必然的;但一個放棄了政治旗幟,放棄了理想信念,放棄了思想武裝和敵我意識,最終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對手的政黨──一個不是自我完善、而是自我否定,不是銳意進取、而是故步自封,不是相信人民的力量、而是相信西方神話──進而失去了執政根基的政權,一步步走向衰落和覆亡則一定是必然的。
蘇聯的解體使美國成為了持續近半個世紀冷戰的最終勝利者,同時也使中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美國的下一個對手。中美關係迅速逆轉,在中國六.四風波後即已結束的中美蜜月期,隨著蘇東劇變的歷程,也進入了更加寒冷的季節。國際格局驟然發生的深刻變化和中國國內的劇烈動盪,使中國和美國都重新面臨著一次重要的戰略選擇。
美國要讓中國走向蘇聯的路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指出:「對美國來說,是在未來徹底遏制中國?還是在接觸中改造中國呢?這是一個必須明確的戰略選項。剛剛以和平演變的方式,成功搞垮了最大的戰略對手蘇聯,在空前勝利中受到巨大鼓舞的美國菁英們,在慎重的權衡後,大膽地選擇了後者。他們非常自信地認為,只有接近、接觸和接納中國,逐漸將中國納入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才能更有利的分化和瓦解中國──這是戰略成本最低、代價最小,而效果最好的方式。」
1992年做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柯林頓,把這一戰略思想表露無遺:「中國有一天也會走上東歐和前蘇聯共產黨的路。美國必須做它能做的一切來鼓勵這個進程。」擔任美國總統後,柯林頓進一步公開宣稱:「美國不是通過武力,而是通過訊息、國際交流以及類似的軟手段,來破壞中國共產主義制度。在中國任何對此持異議的人都無法阻止它,正如柏林牆最終還是倒塌了一樣,我認為那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美國選擇了接觸加遏制的全新戰略方針,逐步解除六.四風波後對中國的一系列制裁政策,轉而開始實施以經濟主導的全方位滲透。他們一方面更加確信以和平演變的方式漸進滲透,逐步動搖戰略對手的根基,用軟性戰爭將其擊垮是最佳戰略選擇。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加自信地認為,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較量,已經隨著冷戰的結束而自然落幕。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福山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書中,甚至大膽預言:西方國家實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或許是人類意識型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並將因此而構成歷史的終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指出:「蘇共亡黨意味著是假馬克思主義的失敗,決不是說共產主義的失敗,而是因為(蘇共)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了這些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它的最高綱領,它放棄了共產主義,這樣它在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了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它不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就不擁戴它了。」
此時的中國也同樣面臨著兩種選擇,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特別是六.四風波造成的巨大政治衝擊,使得一部分人對改革開放的道路產生懷疑。面對國內反對改革開放的種種質疑,面對蘇東劇變引發的國際社會主義危機,此時的中國應向何處去?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命運前途
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其中說:「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動搖不得。」「再耽誤不得了,中國窮了幾千年了,是時候了,不能等了。」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從理論上深刻系統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進一步提出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的新時期國家戰略,莊嚴宣告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我們要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誰也不能阻擋中國的改革開放,改革的趨勢是改變不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發展道路和歷史責任理性認識的再一次昇華,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前途命運的第二次偉大戰略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之間再一次出於不同的戰略目的、戰略選擇而重新走到了一起。而實際上,這則是一場以彼此合作的方式,暗中展開的經濟競爭與政治較量,雙方都懷著完全不同的意圖各自發力,一場世紀博弈的大幕由此在廣闊的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悄然拉開。
30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已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展示出令世界驚歎的偉大奇跡,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的3,645億猛增為近52萬億,增加142倍,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從371元上升到2.67萬元,國家外匯儲備由1.67億美元上升到3.31萬億美元,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用3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所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個曾經飽受凌辱、積貧積弱的古老東方大國,如今煥發著令世界贊慕的勃勃生機,它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至深至偉的創造能力,而且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優勢和光輝前景。 【待續】◆
社論
國際與外交
安倍與參拜靖國神社
兩岸關係與台灣事情
認識中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