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歐洲青年踏上聖戰路
程 珊
(資深媒體工作者)
三萬歐洲青年踏上聖戰路
程 珊
(資深媒體工作者)
2003年春美國進攻巴格達,摧毀海珊政權。表面上看是「西方民主戰勝獨裁」,實際上卻激盪出一批又一批的伊斯蘭聖戰士,10年後,各股 聖戰勢力結合建立了橫跨中東和非洲的伊斯蘭國。據美國中情局(CIA)統計,至今超過三萬歐洲青年宣誓效忠伊斯蘭國,以法國人數最多,英國居次,德國第 三,比利時增加的數度快,荷蘭也逐漸升高。這是西方從未面臨的巨大威脅,因為敵人不僅在眼前,更在背後,在西方世界長大的年輕人爭相踏上聖戰路,還回過頭 來在歐洲發動恐襲,造成社會動盪。
檯面上目前歐盟國家最大的挑戰是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但真令人心煩的恐怕是不斷出走的年輕人,他們可不是到亞洲經濟起飛的國度謀生打天 下,他們志氣大、理想高,在歐洲國家冒著被逮捕坐監的危險加入伊斯蘭組織,遠走敘利亞、伊拉克後,更賭上年輕的生命。一般而言,參加聖戰行列的大多數為阿 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北非移民子弟,成長在歐洲相對安穩富裕的社會,他們為什麼會成為決心殉道的聖戰士?今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查理週刊》恐襲事件,作案的 柯瓦奇兄弟參與聖戰組織的歷程,可稱為歐洲聖戰士養成的典型;青少年移民子弟學業成績不良,社會地位不高,無論就學就業都屬主流社會的弱勢。他們能做的頂 多到披薩店或其他快餐店打工賺錢,偶爾吸吸大麻打打架,要不販賣毒品,小偷小搶,沒有什麼事業前途可言。
自賓拉登時代,伊斯蘭浪潮一波波湧入,歐洲大大小小清真寺隨處可見,伊斯蘭宣道者絡繹途中,專門召募年輕的阿拉伯裔和非洲裔。有的宣道者 以埃及兄弟會的教義為教材,有的遵循撒拉菲斯特(Salifiste)教派的古典教義精神,進入清真寺的年輕人受到鼓舞,找到精神寄託,一改終日渾渾噩 噩,憤世嫉俗的生活,厲行教義規範,不再抽菸吸毒、販毒、打劫滋事,把自己關進伊斯蘭基本教義世界裡。
穆斯林新血經常觀看聖戰士培訓以及美軍在伊拉克虐囚的影片,因而激起對西方世界的深仇大恨。他們逐漸接觸恐怖組織外圍成員,聽他們敘述殉道兄弟的壯烈之舉,從而產生羨慕與崇拜之情,聖戰士殉道對他們來說,猶如壯麗的史詩,恨不得立刻就整裝出發。
歐洲新的階級對峙隱然成形
歐洲國家的阿拉伯和非洲移民子弟,長期以來受主流社會歧視,加上嚴重的失業問題,他們的生計前途和社會地位都處於弱勢且難以翻身。近10多年來,法國、英 國和德國屢屢發生移民子弟的暴動事件,突顯歐洲社會長期的族群對立困境,而這個問題因治安惡化與經濟蕭條更加嚴重。在歐洲普世價值光環裡,社會早已撕裂, 新的階級對峙隱然成形。
歐洲極右派仇外排外聲浪鋪天蓋地,最近以來,歐洲內部興起所謂「大替換」的論述,歐洲白人主流社會面對有色人種移民日益增多,第一代、第 二代、第三代……。他們的孩子越生越多,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移民第二代第三代都成了歐洲國家的公民,再過不了幾年,連那些阿拉伯人、黑人的小孩都有了投 票權,穆斯林選民數壓過正統白人,這下就糟了,歐洲白人也要過穆斯林的齋戒月了……。
歐洲極右派的仇外思潮更激化對立,促使伊斯蘭勢力高漲。聖戰組織搭上網路時代高速列車,無論臉書、推特、youtube或 dailymotion,他們時刻宣揚聖戰思想和穆斯林道德規範,加上英姿煥發的聖戰士操練影像,吉普車、坦克車戰鬥氣息洋溢,伊斯蘭國搶佔伊拉克的石油 基地和煉油廠,黑色金礦帶來滾滾財源,凡此種種通過影像的感染,吸引著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成千上萬年輕人踏上征途。他們從土耳其或保加利亞輾轉進入 伊拉克、敘利亞。隨著伊斯蘭國的壯大和強勢網路行銷,歐美反恐部門抓不完也擋不了。
伊斯蘭出現一位神學理論大師
伊斯蘭聖戰圈裡自2004年起出現了一位神學理論大師,擁有西班牙國籍的敘利亞人阿爾蘇里(Al-Souri)在網路上刊登一部厚達一千六百頁的大書— 《召喚全球伊斯蘭抵抗》,這是一本教戰手冊,阿爾蘇里膽敢公開反對賓拉登所策會的九一一恐襲行動,因為九一一的代價太大,不僅失去阿富汗,伊拉克也淪陷, 而全球的聖戰更受到嚴厲打壓。在他的《聖戰十四堂課》中,阿爾蘇里倡導第三波聖戰,他認為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的伊斯蘭抵抗是第一波,第二波是美國佔領巴格達 後伊拉克的聖戰,現在要在西方世界發動的是第三波聖戰。他主張伊斯蘭鬥士應以小組或單人(孤狼)分散在西方世界各地不定時發動聖戰。2012年以衝鋒槍掃 射法國土魯斯是猶太學校的梅哈,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兇手次納馬夫(Tsnamaev),以及《查理週刊》恐襲、挾持殺害猶太超市人質等,顯然是受阿爾蘇 里的論述啟發。阿爾蘇里強調兩類攻擊;一是懲罰叛徒,也就是穿起西方軍服的穆斯林。另一是慰藉穆斯林的行動,例如瞄準猶太兒童以報復以色列殺害巴勒斯坦孩 子。
若照阿爾蘇里的聖戰階段,現在可能要進入第四波了。伊斯蘭國懲罰叛徒的範圍更廣泛,首先是同屬穆斯林的什葉派。伊斯蘭國屬穆斯林的遜尼 派,也就是過去伊拉克總統海珊所領導的派別。2003年美軍越過底格里斯河進入巴格達後,伊拉克的什葉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協助美軍擊垮海珊政權, 長期受到壓制的伊拉克什葉派總算揚眉吐氣,取得政治上的一席之地。但隨之而來的是遜尼派的報復行動,導致伊拉克境內恐襲不斷,成為人間地獄。遜尼派被美軍 追殺至國境之北,歷經十年生聚教訓,得助於敘利亞聖戰組織的軍火武器接應,明確地講,是自2011年以來,為了對抗敘利亞阿塞德政權,西方國家所挹注的大 量軍援與金援,而迅速連結壯大,成立伊斯蘭國後,第一個報復的對象就是境內的什葉派信徒,再來就是信仰西方宗教的阿拉伯人。伊斯蘭國稱阿拉伯世界的基督教 徒為「不忠之徒」,聖戰士將處決基督徒的影像四處散播,以其說是用來威嚇西方世界,還不如說是為了震懾阿拉伯世界「要絕對終於阿拉真神!」。
歐洲反恐單位最近還發現前往伊斯蘭國的女性人數激增,至少有近千名年輕女孩進入伊斯蘭國,年紀最輕的只有14歲,最大的約30歲。 2014年6月,伊斯蘭國宣布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成立女子兵團,號召歐洲女性加入聖戰行列。這顯然改變了某些伊斯蘭傳統思維。猶記得「九一一」的作案者之一 阿塔(M. Atta)在遺囑中特別聲明「千萬別讓女性的手碰觸他的遺體」,而今聖戰國度卻需要女性加入,這樣的轉變可見伊斯蘭國靈活的策略應用。今年初在巴黎猶太超 市挾持殺害人質的聖戰士庫里巴利,他的女友布梅婷(Hayat Boumedienne)已事先潛進敘利亞,數天後,被法國警方通緝的布梅婷穿著迷彩裝拿著衝鋒槍的照片,出現在伊斯蘭國的網站上,成為新時代的偶像,布 梅婷號召姊妹們一起來打聖戰。
差點當上聖戰新娘的女記者
成為聖戰新娘又是怎麼回事?法國女記者艾瑞兒(Anne Erelle)不久前出版《聖戰士內心事》,敘述她為了調查伊斯蘭國召募歐洲青年的內幕,差一點當上了聖戰新娘。
艾瑞兒說:「那些網站用各種語言,用很淺顯的方式教導伊斯蘭教義,再配合伊斯蘭國聖戰士穿著迷彩裝,拿著機關槍神采飛揚的照片,我終於明 白年輕人為什麼會那麼著迷。畫面上的伊斯蘭國,孩子們開心地在田野玩耍,女人穿著傳統服飾,臉上洋溢著幸福氣息,這不就是烏托邦嗎?」媒體行銷成功,壯大 了伊斯蘭國。伊斯蘭國的魅力驅使艾瑞兒大膽往前走,她在臉書開了個帳戶,化名美蘭妮(Mélanie ),變身為20歲天真的穆斯林女孩,很嚮往那美麗的國度,非常期待能為聖戰士們效勞。不久後,美蘭妮收到一位敘利亞聖戰士的來信,這人名叫畢萊爾 (Abou Bilel),38歲的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他自我介紹是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的左右手,他是在伊拉克的戰役中受到領袖肯定提拔,而後一路跟到敘利亞打 聖戰,畢萊爾自稱他是所有法國籍聖戰士中最接近領導階層的人。
照片裡,留著落腮鬍的阿布畢萊爾笑容可掬,他戴著黑色圓盤帽、一身迷彩裝還挺著機槍,還向她透露他們正在規劃在德國、比利時和法國發動恐 襲。不到一個月的臉書交流,敘利亞聖戰士就要求跟她「見面」,通過Skype在虛擬世界裡相會。聖戰士跟她說,「我們在這兒為了真理打戰過著艱辛困苦的日 子,你不應該繼續沉迷在西方世界的舒適生活裡。別在歐洲過著白癡般無憂無慮的生活,那不過是只知道消費,不知人間疾苦的墮落生活,再這麼麻木不仁,你會下 地獄的。」
過沒幾天,阿布畢萊爾在Skype向美蘭妮求婚「來吧!來吧!你會像個皇后般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艾瑞兒卻認為聖戰士的花言巧語「嚴格講,不能算是求婚,他認定我本來就應該要嫁他。我好像連猶豫的機會都沒有。」
聖戰士所描繪的婚姻生活是「你到了敘利亞跟我結婚後,每天上午學阿拉伯語,下午學射擊,晚上就是你的自由時間。你會先跟一些講法語的女孩 住在一起,你們一起禱告讀可蘭經。過幾個星期,你就跟她們一起學習前線作戰課程,訓練體能和爆破技巧。」所謂的「爆破技巧」就是腰上纏著一排炸彈……。
阿布畢萊爾還說「如果你有其他的專長如醫療護理那更好,你會被派到戰地醫院去照顧受傷聖戰士,我們很需要護理人員。當你完全融會貫通後,你也可以教授可蘭經,號召更多的姊妹加入聖戰陣營。每個月有50至250美元的工資,你會比在法國更好過,更有錢。來吧!趕快來吧!」
假裝答應後,「虛擬未婚夫」開始安排她的行程。畢萊爾要她從巴黎坐飛機到阿姆斯特丹,再轉班機到伊斯坦堡,抵達之後,會有一位「媽媽」帶 著連她和幾個聖戰新娘一起搭乘土耳其國內班機到邊境城市烏爾發(Urfa),然後再進入敘利亞會合。出發那一天,她在機場碰到三個結伴而行的女孩,聊天之 後,才知道原來走同樣的行程。感覺前途險惡,女記者只到了阿姆斯特丹變打退堂鼓。
無從「普世」的普世價值
但是,這三個女孩的旅程提供重要訊息;三個16、17歲的姑娘是透過網站上「聖戰婚姻仲介」結識在敘利亞的未婚夫。這不是太冒險?「我們嚮往那兒的生活, 那是個新天地,可以開疆闢土的新天地。」年輕女孩眼裡綻放出光采。的確,伊斯蘭國本身就是一股魔力,配上精心設計的行銷,如磁鐵般吸住了歐洲的年輕男女, 巨大的磁場裡滋生對歐洲文明的拒斥以及後殖民的仇恨,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普世價值,伴隨著軍事、經濟和文化宰制,強加給他們視為「野蠻落後」的國 家和族群。數年前法國、比利時等均立法通過禁止在公共場所穿戴從頭到腳包起來的「布卡」、「尼卡」,其理由是為了安全起見,而女性主義者更揚起大旗,宣稱 穆斯林頭巾是父權社會的餘孽,應從歐洲國家徹底消失,才能解放穆斯林女性。
歐洲主流社會萬萬沒想到,他們的普世價值和善意竟然傷害了穆斯林女性。伊斯蘭國靈巧運用後殖民的種種矛盾激化仇恨,而使得聖戰磁場發揮最大效益。◆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復興和亞投行
民進黨與「九二共識」
《馬關條約》120週年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