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也選擇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論亞投行與亞銀

孫若怡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


2013年10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雅加逹與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時首次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簡稱「亞投行」)的主張。2014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 《籌建亞投行備忘錄》。11月25日,隨後印尼也簽署了備忘錄,成為亞投行第22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是一個欲向亞洲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供資金以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之區域內多邊開發機構,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2015年3月12日,英國為了要加入亞投行,向中方提交了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的確認函,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17日,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亦宣布願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截至3月31日最後申請日止,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確定為57國。

4月15日,中國大陸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表示,將於4月和5月底分別在北京和新加坡,舉行籌建亞投行第四次與第五次首席談判代表會議。根據工作計畫,預計6月底前簽署亞投行章程;10月中旬將再與有關各方,簽署「亞投行籌建政府間框架備忘錄」(MOU)。

當「亞投行」的構想最初被提出來時,並未引起國際上廣泛的注意;但在英國宣稱要加入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後,該構想就成為許多國家爭相討論的議題,其中以來自美、日兩國的蔑視、懷疑與否定,頗值得關注。

亞洲開發銀行

倡議建立「亞投行」的初衷,首要原因乃在亞洲各地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在互聯互通的設備方面,資金渴求仍然很大。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簡稱「亞銀」)估計,2010年到2020年亞洲各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如果要達到世界平均水準,至少還需八兆美元。其次,在全球經濟復 蘇面臨通縮壓力、産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等多重挑戰下,亞洲對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需求,蘊含了巨大商機和增長動力。況且,資金的籌措也亟需更多的多邊融資機構 的支持,但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卻難以滿足上述需求。若進一步更深入的分析,擁有超過資金1,600億美元的「亞銀」和2,230億美元的「世界銀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 或 World Bank, 簡稱「世銀」),則在融資與信貸的分配上,難以讓所有的國家利益均霑;今就以「亞銀」為例說明之。

1966年11月,鑑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貧困落後,為促進該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發展並改善生活環境,正式成立「亞銀」,總部設在菲律 賓首都馬尼拉。這基本上是一個多國參與的非營利、互助性金融機構;主要對亞太地區的開發中國家,提供辦理貸款、股本投資、聯合融資、相互擔保及技術援助等 業務。「亞行」初建立時有34個成員國,但由於凡是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的會員或準會員,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以及該地區以外的聯合國及所屬機構的成員,均可 參加該行,使成員國涵蓋的地區甚廣且增加得很快。

「亞銀」業務資金主要分三部分:一、普通資金,用於亞銀的硬貸款業務;二、亞洲開發基金,用於亞銀的軟貸款業務;三、技術援助特别基金, 用於進行技術援助業務。各國出資比大體如下:日本15.65%、美國15.65%、中華人民共和國6.46%、印度6.35%、印尼5.17%、澳洲 5.8%、加拿大5.25%、印尼5.17%、韓國5.05%、德國4.34%。

「亞銀」目前成員已達56國,成員分成12個選區,每個選區各派出一位董事和副董事。董事會由12個董事和12個副董事組成。56個成員 中,日本、美國和中國三大股東國,是單獨選取區,各自派出自己的董事和副董事。其它成員組成9個多國選區,董事和副董事由選區內,依據股份之大小分別派出 或輪流擔任。該行設行長(總裁)一名,管理日常工作;自成立迄今,歷屆總裁都是日本人出任。會員國則分成不同類組,不屬於A類者是無法取得文教、衛生與環 保等領域的軟貸款項。此外,工程採購與貸款額度也標準不一;據《經濟日報》4月8日的報導,在亞銀持股約1.1%的台北,參與亞銀50年只得到5.2億美 元的工程採購合約。若與持股僅0.5%的香港與0.3%的新加坡相比,卻分別獲得9億美元和13.2億美元的工程採購案合約,差距實在很大。至於持股 5.05%的韓國,這些年在國家力量積極介入下,一共拿到69.3億美元的工程採購合約,相較之下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印度、印尼與中國,是近幾年在「亞銀」中獲得最多融資、貸款與合約的國家;即使如此,中國也多以硬貸款業務為主。至於是創始會員國的中華 民國,經濟發展亦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際遇則又更不可相比。近年來,美國除不斷反對亞銀增資外,也阻擋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發揮更大作 用,國際金融體系在美、日兩國的操控下可見一斑。

一肚子酸水下的心思

在「亞投行」倡議之初,中國、印度、科威特和卡達等創始成員國就邀請美國加入。美國非但拒絕,還遊説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和其他歐洲盟友不要加入。日本媒 體則連番為文不斷地質疑審查標準的公正性。13日,日本財相麻生太郎即就英國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做出「也不知道是誰來審查,充滿了各種問題」的質疑 表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也如出一轍,他説:「亞投行是否確立了公正的管理?有必要謹慎研究。」3月12日至19日間,儘管美、日兩國政府諸多阻撓,英、 法、德、義四個歐洲大國卻先後表示要加入,無形中掀起了一波支持的小高潮。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亦對《澳大利亞人報》表示:「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是自總理以 下,澳大利亞內閣中所有人的願望」。12日,就在英國宣布申請加入亞投行後,美國官員即在公開場合,以罕見的重話:「未和美國商量」、「總是遷就中國」, 加以斥責。英國《衛報》發表標題為《因為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美國對英國發飆》的文章。甚至,美國還出現一些頗具惡意的流言,稱中國人領導的亞投行可能 會無視國際貸款準則,支持那些增進中國政治乃至軍事利益的項目。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則極力遊説國會,希望能授權政府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談判。《洛杉磯時報》聲稱:「中國已成了歐巴馬在國會推動該談判授權的王牌」,他遊説的最重要理由是:「如果不給我授 權,今後全球貿易規則就將由中國,而非美國來書寫。」

美、日兩國為何如此阻撓並指責他國加入「亞投行」?就其原因不外以下幾項:

1.歐巴馬也點出了問題的核心與醋酸心思的關鍵,華盛頓智庫的學者艾利(E.Avery)説得尤其直白:「爭端的本質在於,這是一場『規 則與制度』的競爭,爭的是誰將主導亞洲未來的經濟與政治。」而更本質的問題則在於,21世紀的全球經濟規則該由誰規範;美方自戰略的角度,始終認為中國主 導的「亞投行」,是對二戰後以華盛頓為中心的一系列國際金融機構的最直接挑戰。

2.「評級機構」及其等級的訂定,向來是美、日與西方國家操控經濟開發與投資領域的殺手鐧。一旦評級過低,信譽不佳,相關金融機構在債券 的發行與資金籌措上,就會遭到困難,難以執行。然而,英、法、德、義等發達國家加入「亞投行」後,將來該行在發行債券時,就會順理成章地獲得較高的評級。

3.較高的評級還將降低由「亞投行」所主導項目的籌資成本,如此一來由日、美主導的「亞銀」金融主導權功能上或將被大幅削弱。

4.澳大利亞學者科林.查里曼(Colin Charlemagne)在國際問題研究所網站撰文稱,華盛頓真正的疑慮在於,擔憂「亞投行」會讓北京在該地區已經很強的經濟影響力變得更強。尤其是再已 經宣布加入的國家中,還包括了菲律賓、越南這些與中國存在南海爭端的國家。

合作互利共創雙贏

面對美、日兩國的醋意和小心眼,3月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回應有關法國、德國、義大利均表示同意加入「亞投行」的報導時表示:「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中方歡迎有意願的國家,儘快決定作為創始成員國而加入之。」

4月15日,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亞投行」不是要另起爐灶,應該是對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補充;中方願 與各國推動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朝更公正、合理、均衡的方向發展。只有互利才能共贏,才能符合多方利益,也符合中國根本利益,所以不存在打破現有秩序的問題。 他還進一步指出,中國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也持開放的態度;大陸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整合)進程、中國東協 自貿區和中韓自貿區等,都是並行不悖的作為,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也同樣如此。李克強又說,要兩個輪子一起轉,一個是雙邊的、區域的自貿體系,既可以顯 現多彩紛呈的面貌,又可以進行各自所具特點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並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以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面對中國按部就班、依序而行的作為,口不出惡言、不慍不火、理性又寬合的態度,自4月初以來「亞銀」副總裁格羅夫(Stephen Groff)、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與美國財長傑克盧等人,雖然仍矯情的指出,「亞投行」需要符合公平和治理方面的「全球高標準」,但也不約而同的先後認 為「亞銀」與「世銀」,有可能與「亞投行」合作貸款事項。

事實上,早在3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就已經撰文呼籲:美國應積極加入「亞投行」,而不是採取試圖阻撓中國、遊説盟友不要加入的虛偽做法。

英國的作為與言論,搞得美國老大哥不爽且憤怒。不過,若回看2月15日《明斯克協議》的簽訂,德、法兩國非但把英國遠拋於後,甚至,還是 在外交斡旋努力達成危機和解共識後,才由德國總理默克爾兼程趕赴華盛頓,表達歐洲諸國願藉由外交途徑解决烏克蘭危機的願望;同時提出反對美國向烏克蘭政府 提供致命武器的立場。在歐洲外交的路向中,德、法兩國選擇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英國似乎也不落人後的亦步亦趨,並堅定地聲稱:這符合英國的最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