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和平倡議紀念碑文(全文)

馬英九


彭佳嶼是距我國領土釣魚台列嶼最近的台灣屬島,與棉花嶼、花瓶嶼同稱台灣北方三島。此四島同在東海大陸礁層之上,在地質上亦與北台灣的大屯山、觀音山一脈相承。 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並使用釣魚台列嶼,明永樂元年(1403年)《順風相送》一書即有記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並劃入抗倭海防區域。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釣魚台列嶼隨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後隸屬噶瑪蘭廳(今宜蘭縣)。

光緒廿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釣魚台列嶼隨台灣、澎湖割讓予日本。

50年後,我國對日抗戰勝利,釣魚台列嶼應隨但未隨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1970年代釣魚台爆發主權爭議,國內外保釣運動興起。2012年緊張情勢急遽升高,我國乃於8月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基於「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的理念,呼籲各方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依《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國際法原則,和平解決爭議。

2013年4月10日,《台日漁業協議》在談判17年後終於簽訂,兩國漁船均可在釣魚台列嶼附近70,000多平方公里的優質魚場自由作業,雙方40年漁業爭議得以解決,獲致「主權不讓步,漁權大進步」的成果。由於爭議不再,漁獲倍增,台灣漁民感念在心;《台日漁業協議》更加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我們期待,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終能和平解決,使東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今逢《台日漁業協議》簽訂三周年,爰銘記「東海和平倡議」推動成果,以誌其事。

總統 馬英九      

中華民國10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