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和政策取向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今(2016)年3月中共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通過的「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綱要,是以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並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期能藉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以為大陸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規劃綱要,今後五年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具體政策和工作方向上,則強調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及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等。

一、「十三五」形成的背景

近40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為中國大陸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大陸社會經濟也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戰。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經濟增速不穩,歐洲經濟陷入困局,日本經濟仍然停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波動不止,世界經濟復甦依然難以預期,中國大陸的出口依然存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在大陸內在環境方面,投資持續不振,消費下滑,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國內產能過剩,財政金融存在潛在風險,而2013年以來,房地產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增長速度回落。此外,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製造業利潤不高,進一步影響大陸財政收入的增長等,這些都會給大陸的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在這些內外在社會經濟因素的衝擊下,近年來大陸經濟增長率不斷下滑,並已由2002-2011年超過9%以上的增長率,逐年下滑至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和2015年的6.9%。儘管大陸認為經濟增長速度仍處於「合理的空間」,但是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長短期經濟增長目標尋求均衡發展策略,一直影響大陸經濟政策的走向。

2013年「兩會」之後,李克強就任大陸國務院總理,提出宏觀調控的三個重要政策支柱,亦即不採取大規模刺激措施、去金融槓桿和結構性改革,同時不斷強調「改革是最大紅利」、「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這些「市場化、自由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均具體反映於「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因此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優化產業體系、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都成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發展目標。

二、藉深化改革完善大陸社會經濟體制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陸將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形成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以期能釋放出制度紅利,推動大陸經濟增長,而改革的重點主要在於產權制度、市場體系、行政管理體制、財稅和金融體制等領域。

2015年8月,大陸頒佈《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作為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根據此一《意見》,推進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基於「增活力、強監管」兩個目標。在具體方向上則是要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鼓勵和規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等方面來進行改革。

2015年4月,大陸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全面推進工商業用電同價,將燃煤發電企業電價、工商業電價每千瓦時分別降低約2分錢和1.8分錢,此舉為用電企業減輕負擔約600億元。

2015年9月,大陸推出《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價格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全面修訂中央和地方定價目錄,又放開、下放近40項商品和服務價格,進一步完善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

在簡政放權方面,2013-2015年,大陸取消和下放586項行政審批事項,提前實現預定目標;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准項目累計減少76%;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後證」,企業登記實行「三證合一」,前置審批事項85%改為後置審批。

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營改增」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也被用來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政策工具。營改增自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以來,試點範圍不斷擴大。目前改革試點地區已擴展至全大陸,行業已涵蓋交通運輸、郵政、電信以及研發技術、訊息技術、文化創意等七個現代服務業。營改增消除了重復課稅,納稅人負擔因而減輕。

三、近期內大陸宏觀調控政策走向

大陸「十三五」規劃綱要最主要特點,便是到2020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期間,大陸年均GDP增長率將保持在6.5%以上的增長速度。

近年在大陸經濟增長不斷下滑的「新常態」下,「十三五」規劃時期,大陸經濟增長規劃目標為何一直存在著爭議,而如何培育大陸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動源,更是普遍關注的焦點。

繼2014年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陸經濟「新常態」的概念,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一宏觀調控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大陸體認此一輪經濟下滑壓力加大的原因並非周期性,而是結構性,應當透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會議同時明確提出2016年大陸經濟五大任務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改善薄弱環節)」。至於具體措施則是透過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兼併重組、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事實上,在2015年10月「十三五」規劃《建議》和今(2016)年3月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有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中,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並未列出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至於6.5%以上的增長目標,則是近年來大陸內部相關的討論認為,「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設定在6.5%的中高速增長,有利於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並為產業結構的調整預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大陸方面認為,設定6.5%增長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基礎,主要在於:第一、到「十三五」末期大陸城鎮化率將達60%左右,人口城鎮化率達45%-50%之間,潛在消費需求將得到相當的釋放。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展,特別是在政府結構改革、要素市場改革、國企和壟斷性行業等方面的改革獲得進展,大陸經濟將煥發出新的活力。第三、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生物科技、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等)和戰略性產業(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將成為大陸經濟新的增長點。第四、隨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自貿區的順利推展、跨國設施聯通、貿易投資便利化、多邊金融合作加快推進,這些舉措將為大陸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源。

四、增長大陸的國際經貿影響力

為因應19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自由貿易區協議的快速發展、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扮演更重要角色,以及高規格、高標準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規範等發展趨勢,近年來大陸已積極調整其對外經貿發展策略,並在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其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強服務貿易發展;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並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強調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全方位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此一對外經貿發展策略亦充分反映在「十三五」規劃的內涵中。「十三五」規劃綱要揭示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國際競爭優勢。在具體政策上,則要求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提升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水平、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期間,大陸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大陸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已獲得初步成效,包括設置自由貿易試驗區、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表面上除了福建自貿區具有濃厚的對台戰略意涵外,基本上此一發展策略有大陸本身的內外在環境考量,甚至有其爭取國際經貿話語權的深切構思,其未來的發展勢將對世界經貿格局帶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