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與現實之間

論國民黨的主席選舉

社論


5月20日,國民黨要主席選舉了。去年大選國民黨大敗,失去政權,又失去國會多數,故這次的主席選舉咸認為是國民黨存亡絕續的關鍵,但還沒到選舉,國民黨就「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了。民主免不了選舉,選舉免不了鬥爭,問題是爭些什麼。

在六個參選人中,被認為最有希望的當是吳敦義和洪秀柱。4月9日,吳敦義在台南向國民黨同志宣稱:「不拿回政權,其他都是虛假的。」這是現實的問題。問題是怎樣才能拿回政權,拿回政權,要創造些什麼條件?

國民黨要拿回政權,就必須先搞清楚,國民黨是如何失去政權。當年國民黨掌有政權時,要錢有錢,要官有官,什麼都不要,還有槍(警備總部)。現在國民黨地位反轉,什麼都沒有,原來國民黨有的全握在民進黨手裡。人民又憑什麼要支持國民黨拿回政權?

「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尚書.湯誥》有云:「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國民黨失去政權當然是總統兼黨主席的馬英九要負全責。

是馬英九貪贓枉法嗎?馬英九嚴守法紀,甚至被譏為「法匠」。他自己清廉自持,一介不取。對貪官汙吏,不分親疏,嚴懲不貸。甚至揭發司法關說的立法院長王金平和柯建銘而反被控洩密罪起訴。反觀民進黨衛護貪污官員不遺餘力,還要特赦自己都承認違反法律的陳水扁,不能特赦還要保外就醫,保外就醫還可以到處趴趴走,與馬英九形成嚴重對比。

是馬英九囂張弄權嗎?馬英九一向以為可以委曲求全,處處忍讓,或曰「溫良恭儉讓」,而被評之為沒有魄力,尤其是處理太陽花學運。

或曰馬英九無能,但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承諾了20年兩岸直航,馬英九上任不到一年就促成了。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美國、日本、歐洲的銀行紛紛倒閉,台灣則一家都沒有倒。並把台灣經濟的蕭條減低到最小程度。開放陸客來台挹注台灣經濟衰退。比較李、扁,除了政治鬥爭外,有什麼比馬英九更有能的呢?

或者是馬英九要當「全民總統」,親綠不親藍,以致藍營選民不再投票,而致使國民黨大敗。這和馬英九委曲求全的作風有關。為了避免社會分裂、政黨惡鬥,除了藍營選民外,也得將就綠營選民。例如,每年二二八都要致歉。但是也換不回社會的和諧。

總統本來就該是全民總統,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是藍營當總統只藍營選民有總統,綠營選民就沒總統,而是藍綠一律平等,都有總統。總統也不能只照顧自己的選民,而不照顧不是自己的選民。

只是為了爭取選票,民主社會的政客多半對自己的選民有所偏袒 。馬英九的「全民總統」表示了馬英九的公正無私,但沒有照顧到藍營選民的感情,也沒有換回綠營選民的認同。這當是票選民主的「必要之惡」。

2016年國民黨大敗後,不必馬英九「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幾乎藍營的人都把責任歸咎於馬英九一人,甚至有「害黨主席,亡國之君」一說。馬英九不是貪污腐敗,不是濫權枉法,不是顢頇無能,不是囂張專制,那馬英九是如何害黨,如何亡國,卻沒人說得清楚。

4月9日,洪秀柱召開參選記者招待會,檢討國民黨由盛而衰的原因有「本黨失去了無私奉獻、忠黨愛國的創黨理念與價值,那就是黨德、黨魂!」晚間出席退將們的挺柱大會又說,要成立「黨產銀行」存放國民黨「先人足跡留下來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創黨的精神、建國的主義、中心思想,核心價值與奮鬥目標,這是國民黨的黨產。」(見「中評社」)

馬英九身為總統和黨主席,說他不忠黨愛國,他又要忠愛什麼?他勤政愛民、一介不取,跟隨扈搭伙或吃便當,而無御廚,說他不無私奉獻,似乎也對不上號。但在馬的身上確實看不到國民黨「創黨理念與價值」。

喚起民眾,共同奮鬥

什麼是國民黨的「創黨理念和價值」?興中會誓詞云:「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興中會誓詞總該是國民黨創黨的理念和價值罷。孫中山為求中國之和平統一,抱病北上,逝世於北京,其遺囑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孫中山創黨的理念和價值,自始至終都是「恢復中華」、「統一中國」,「中國之自由平等」,而馬英九卻是「不統、不獨、不武」。「不統」據說是因為任內做不到,所以不說。恢復中華、中國統一,中國之自由平等,是孫中山一輩子都沒做到的事,他不但要做,而且要說。國民黨黨歌,也就是中華民國國歌,還說要「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中國不能統一,連「以建民國」都做不到,遑論「以進大同」,為什麼我們天天要唱,因為那是我們的理念,我們的願景。

馬英九的「不統」,是敷衍美國和安撫台獨或「中間選民」,是為了現實,而不是國民黨的創黨理念和價值。國民黨的創黨理念和價值,不是去追隨庸俗的「主流民意」,拿香隨拜,而是要以先覺覺後覺的「喚起民眾」「共同奮鬥」,是要「咨爾多士,為民前鋒」的。

除了「喚起民眾」外,孫中山還要「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而馬英九卻是「親美、友日、和中」,親、友遏制中華民族復興的美國和日本,也是為「恢復中華」、「為求中國之自由平等」,而「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嗎?

國民黨不但失去了創黨的理念和價值,甚至失去了國家目標而不統不獨,以至根本沒有理念和價值,沒有論述,沒有話語權,只能隨波逐流。這樣的國民黨能喚起民眾嗎?尤其是能喚起青年的支持和熱情嗎?

雖然,馬英九未能履行競選諾言,簽訂兩岸和平協議,進而共商國家之和平統一。兩蔣的反共不論,但由李、扁20年的「反中」而「和中」,也使美國對中國大陸的C型包圍出現了戰略缺口,讓中國大陸爭取到了和平建設的八年歷史時間,使得戰雲密佈的台灣海峽成為兩岸同胞交流的和平海域。

張麟徵教授在評論馬英九執政八年的政績的文章(《海峽評論》2017年4月號)中,就指出馬英九的錯失在於「核心價值的流失」、「輕忽認同問題」、「抗壓力和手腕不足」及「用人不當」。 「抗壓力和手腕不足」及「用人不當」應與馬英九的「溫良恭儉讓」和「全民總統」有關,無論其是否應然,事實上,馬英九不但沒有能爭取到偏綠選民和中間選民的支持,反而引起了藍營選民的失望而不去投票。

「核心價值的流失」和「輕忽認同問題」,都和「創黨理念和價值」相關。張麟徵說:

服從現實與克服現實

「馬英九原本對於自己是中國人,追求兩岸終極統一的立場,堅定不移,是大家心目中路線正確,領導中國國民黨最有魅力的接棒人。可是在2007年的總統競選過程中,這個旗幟鮮明的立場出現搖擺、退卻。當他從主張『終統』,進而避談『終統』,最後卻捧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時,支持者愕然。最惱人的是他還說,這一主張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提出的。中華民國憲法幾時變成不統的憲法了?」

「馬英九既然在台灣政治發展中隨波逐流,自然感覺不到台灣政治上的紛紛擾擾,都是出自於認同問題。因為有認同分歧,所以台灣不像別的民主國家,政黨輪替,只是不同政策的輪替。在台灣的政黨輪替,不僅政策會輪替,連國家也會被輪替掉。」

張麟徵說得沒錯,但我們要進一步的追究,為什麼馬英九的立場會動搖,為什麼馬英九輕忽認同?都是為了選票將就現實,那時台灣社會的現實已是經過李、扁20年「去中國化」的現實了。兵學大師克勞賽維茨有言:「勝利是不可取代的。」所以,在戰術上我們不能不將就現實,甚至於「兵不厭詐」。但在戰略上我們必須要克服現實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而戰略是決定於理念和價值的。沒有理念和價值就沒有戰略,沒有戰略就沒有勝利,又如何能克服民進黨執政且獨大的現實而拿回政權呢?那就必須是理念利用現實,去克服民進黨獨大的現實。

孫中山10次革命失敗,終於成功,不是只將就現實,而是克服了現實。他只有「四大寇」,但卻以主義(理念和價值)號召了愛國青年推翻了現實的滿清帝制。蔣介石號召全國青年「革命到黃埔」,並以黃埔五百子弟北伐中原,氣吞山河,統一中國。所憑恃的不是兵多將廣,不是兵強馬壯,而是愛國的理念和價值。蔣介石領導貧弱的次殖民地中國對抗現代化武器的日本軍國主義,憑恃的不是船堅炮利,憑恃的不是百萬雄兵,而是大刀片拚向機關槍,是「十萬青年十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救國的理念和價值。

即使是1949年國民黨敗退來台,還是堅持著反攻大陸,復興中華的理念和價值。也就是堅持著以中國為國民黨的國家理念和價值。

李、扁的「去中國化」何以會成為台灣政治的現實,那當是來自國民黨創黨理念和價值的崩解。

1971年,海內外都爆發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一時民族意識高漲,海外「釣運」很快就轉變成中國統一運動。島內則除民族意識高漲外,民主意識也覺醒。接著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人心惶惶,蔣介石親自發表廣播要大家「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小市民的心聲取代國父遺教

為了遏制「釣運」引發的民族意識、民主意識,甚至社會意識也開始抬頭。《中央日報》連載刊出孤影的《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長文。 孤影在文中公開反對當年孫中山支持學生運動,質疑國父遺教,而言:「國父留下遺教是教我們求生,不是要我們求死。」他不但質疑國父遺教,而根本質疑理想主義並不一定是個好東西,因為理想主義「非把黑暗痛苦醜惡,剷除乾淨不可」,因此「往往使得國家社會,蒙受其害」。連理想主義都否認更何況國民黨的創黨理念和價值?而當時國民黨竟透過學校印發給中學生,還要寫讀書報告。

但看完《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後,即會感覺到這篇文章與孫中山思想不符,並且是否定三民主義和國民革命的。

1972年5月2日,台大法代會舉辦了一場聯合演講會,王曉波即以《為三民主義作辯護》為題發表演說,文字稿則發表於當年《大學雜誌》5月號。後,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陳裕清主任約見,而指王曉波所言為「新三民主義」。

國民黨在孤影的「求生」下,終於失去了政權。後來很長一段時期孤影卻成為台獨主流派《自由時報》的當紅作家。

當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在會中,王曉波演講力挺民族主義和統一運動,而言:

「我所提倡的是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所以必須和民權、民生一起說才行,這就是三民主義的連環性。因此,民族主義不但不是侵略主義,而且也不是極權主義和資本主義。現在我們國家的處境很危險,除了對外要用民族主義外,對內要用民權、民生,尤其是民生主義。如果民生主義不實行,社會財富為少數人所獨享,空喊民族主義是沒有用的。」

「談到所謂統一運動,中國當然是應該統一的。百年來的仁人志士都體悟到中國要不受壓迫就必須富強,要富強就必須統一,因此,多少人為此國家民族的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從國民革命史來看,國父革命其主要的理由之一,就是反對中國被豆剖瓜分,以後的東征、北伐、抗戰,到現在的『再北伐』,那一役不是為中國的統一運動而流血犧牲?這個統一中國的目標,我們怎麼可以放棄?只要我們有信心,對內能照顧農、工、漁、礦等基層民眾的生活,對外有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相信未來的中國,必在我們高舉的平等、幸福、自由、民主的火炬下歸於統一,在座的各位才是真正中國統一運動的主人!」

「民族主義座談會」後引起了兩派學生的論戰,這當是戰後台灣校園內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統獨論戰。王曉波為反駁藉反共而反統一、反民族主義的主張,發表了一篇《愛國才能反共》。(見《大學新聞》1973年1月1日)

接著寒假2月份,警總開始逮人,支持統一的學生領袖錢永祥、盧正邦、黃道琳紛紛被捕,後由校長閻振興作保釋回。時任教台大哲學系的陳鼓應和王曉波則被警總約談後遭台大解聘,同時楊國樞教授辭《大學雜誌》總編輯,台灣知識分子改革運動的重鎮於是鳥獸散,是謂「台大哲學系事件」。海外保釣運動分裂,轉化成統運,而倒向中共。 島內則在寒蟬效應下,從保釣運動激發出來的民族主義和愛國意識,遭到冷藏,而只能「革新保台」的獨台,國民黨創黨的理念和價值隨之「小市民化」而崩解。繼之而來的是獨台與台獨的權力鬥爭。

領導台灣人有尊嚴地恢復成中國主人翁

1979年,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和平統 一取代解放台灣的大政方針,國民黨才由陳立夫等人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加上蔣經國的「三不政策」--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所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只剩下九官鳥在電視上學講人話的表演,真是「鳥話」了。

在蔣經國逝世後,一個創黨理念和價值已經崩解了的國民黨,竟可以被李登輝玩弄於股掌之間,而連一點反抗的力量都沒有,反被李登輝譏笑「國民黨憨啦」,所以被他騙了。並將國民黨的政權輸給台獨陳水扁。如果不是陳水扁貪腐過甚引起百萬紅衫軍包圍總統府,馬英九也難以清廉形象擊敗民進黨取回政權。

經過「小市民的心聲」,再經過李、扁20年,馬英九上台之時已是「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了,只能「缺憾還諸天地」,是不是「創格完人」則有待於歷史評說。

台獨之荒謬及不可能,人盡皆知,但國民黨也到了存亡絕續的關頭,國民黨要往何處去?師孫中山遺志和創黨理念,甚至於據中華民國憲法,國民黨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和平統一中國和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這次國民黨主席的選舉,國民黨黨員能不審慎抉擇乎?

胡錦濤、習近平先後都說過,「未來的兩岸復歸統一,不是領土主權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考諸現實,不能兩岸合作,至少也得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結束政治對立,進而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共商兩岸和平統一,恢復我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

以今日大陸的國力而言,兩岸的統一當為歷史的必然。已有民調認為,台灣未來除了台獨和維持現狀外,最高的是將會「被統一」,達49.7%。國民黨若能恢復創黨的理念和價值,勇敢的為民前鋒,喚起民眾,領導台灣人民和平的、有尊嚴的恢復中國的主人翁地位,而不是「被統一」,又誰曰不宜?

若國民黨懾於民進黨台獨的現實不敢有所作為,而只能繼續的苟且於「小市民化」、「李登輝化」,向民進黨拿香隨拜,國民黨的潰散即可斷言,但太陽依舊會從東邊昇起,且孫中山創黨的理念和價值已有共產黨繼承了。台灣問題則只有留待共產黨和民進黨去解決,或「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了。【王曉波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