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兩岸關係 台日始有空間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暨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3月24日,日本媒體以「日、台斷交後首次副大臣(次長)層級的公務訪問」披露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訪台的消息。雖說赤間副大臣在台公開行程僅出席「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主辦的「多彩日本」活動,且活動後旋即返國,但相較過去日本高官來台低調的「私人行程」,赤間此行雖稱不上是台日關係的重大突破,卻仍深具意義。
其實,在311震災中,國人對日本的深情厚誼促動台日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不僅使雙方簽訂寓含政治性之《台日投資保障協議》及《台日漁業協議》,時任眾議院副議長衛籐征士郎、觀光廳長官溝畑宏更於2011年5月4日及8月12日相繼來台。此外,2012年11月29日,日本經濟產業省通商政策局長上田隆之亦來台見證《相互承認協議》締約。足證台日關係在「72年體制」下,雖難以突破「非官方關係」的藩籬,但誠如赤間副大臣所言,「實質關係」是確實的。
1968年出生的赤間二郎曾任自民黨副幹事長,為自民黨少壯派指標人物之一,雖屬「麻生派」,卻深得安倍首相提攜,在第三次安倍內閣時入閣。日本政界的戰後世代缺乏上一代人的戰爭記憶,渠等問政不拘泥於意識型態,常自現實主義角度,審時度勢,靈活追求日本國家利益。
同為戰後世代的安倍首相,在「俯瞰地球儀外交」之戰略視野中,台灣亦為其欲拉攏之對象,尤其在中、韓人民對日印象趨向負面下,台灣社會對日本的友善更顯彌足珍貴。因此,安倍首相除在東南亞大張旗鼓爭取與國外,在對台外交上,較諸過去,更趨彈性務實,提昇與台北接觸之層級及方式。
與日本斷交後,台灣以民間團體的形式於東京、大阪設立「亞東關係協會」辦事處,另於福岡設立分處,其後又於橫濱、札幌增設分處;日方則於台北、高雄兩地設立「交流協會」事務所,取代原大使館及領事館之部分業務。1992年5月,日本進一步同意台北將駐日機構更名為較具官方色彩的「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
繼之,今年1月,日本對台外交窗口改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而與之相肆應的,「亞東關係協會」亦將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其實,在馬政府時,「亞協」的業務基本上歸口外交部亞太司,惟因日方仍將台日關係定位在「民間」層次,須對口「交流協會」,形式上保留「亞協」。
因此,「交流協會」與「亞協」的更名實質上未改變雙方斷交後,法律將雙邊關係定位在「民間」的侷限。此外,「親日遠陸」的民進黨較諸國民黨似乎更獲日本相挺,但蔡英文主政後,台、日不論是海洋或經貿對話皆未如預期順暢,致使台日關係突破仍存在困難。綜觀「72年體制」下台日關係發展基本上仍不脫日本前外相大平正芳的基調,即與台北斷交後,不支持「兩個中國」與「台灣獨立」,但在無損正常的日中關係範圍內,持續推動與台灣的人員與經貿等交流。
誠然,在馬總統主政時,即與日方交涉駐台機構的更名,希望在「一中各表」下,日本能在兩岸間採取更平衡的作法,但蔡英文上台後,不僅在兩岸關係中,迴避「九二共識」,在外交上,亦揚棄馬總統時期的「重美、友日、和陸」平衡政策,採「聯合美日,對抗大陸」的路徑,將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的務實作法,導向台灣對日外交「正名」成功的操弄,致使日本承受來自北京的外交壓力,使「台灣問題」再現於日、中外交對話。
2月17日,大陸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藉G20在德國波昂舉行的外長會議進行雙邊會談,岸田重申日本對台灣的基本立場將恪遵1972年的《日中共同聲明》,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獨」。日、中雙方並確認日中關係的重要性,達成依「戰略互惠關係」的思路,妥善處理雙方分歧,推動日中關係改善的共識。
赤間二郎訪台,雖十足表現出安倍首相對台灣的重視,但誠如其訪台時所言,「中日關係毫無疑問非常重要」。因此,在對外政策上,蔡政府應在美、日、中三者間,採取更平衡的作法,避免「台灣問題」再現於渠等國家的外交對話中,淪為美、日對中外交中,向習近平叫牌的籌碼。日本涉台官員直言,蔡總統若無法穩定兩岸關係,則台日關係的空間亦將受到壓縮。
在東亞詭譎多變的美、中、日大國博弈中,蔡政府不必想像在東亞海域爭端中消極以對,即能換得美、日在兩岸關係中對其奧援與承諾。中、日雖在東海針鋒相對,但亦伺機改善中日關係。2016年12月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近臣陳敏爾(貴州省黨委書記)及李小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在兩項對日交流場合中,不約而同表達對日改善關係的殷切企盼,令在場的日方人士嗅到較過往迥異的空氣。中、日正尋求年內實現領袖互訪,以揭示中日關係重回軌道。
此外,在川普決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安倍首相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態度轉趨積極。北京主導的RCEP不再是日本在TPP談判中,向美國叫價的籌碼,而是日本參與東亞自由貿易體制建構的重要路徑,此非但攸關「安倍經濟學」的成敗,亦為安倍在明年能否順利三連霸的關鍵。因此,基於國家利益,日本恐難為台灣挑釁北京的外交紅線。
日本外交暨情報專家孫崎享(Ukeru Magosaki)在《戰後史的正體-1945-2012》(中譯本題為《戰後美日同盟真相》)書中直言,「日本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這並不一定與美國所追求的價值相一致。面對強大的美國,如何最大限度的實現自身價值,這才是外交」。在「美日同盟」中,孫崎享不諱言指出,日本僅為保美國此「王將」及奪取敵方「王將」的棋子,故戰後日本對美外交中,始終存在「自主派」及「隨美派」兩條路線的競爭,此亦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保持靈活,避免成為美國棋局之「棄子」的生存之道。孫崎享對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提醒值得我國在對美、日外交中借鏡。
「72年體制」過去雖形成台日關係的限制,但在台、日實質關係不斷提升時,「72年體制」亦弔詭地成為日本阻卻中國大陸壓力的「安全閥」。在東北亞尋求合作的新契機時,台日關係增溫不必然解構「72年體制」,但「72年體制」亦非鐵板一塊,「72年體制」將在台、日、大陸三方尋求合作、避免衝突的前提下豐富發展,隨兩岸關係緊張緩解與美、日、中三邊關係的重構,「72年體制」始有機會走出有別於過去的新局。
總的來看,致力「戰後總清算」的安倍內閣在「美日同盟」架構下,擴大日本在國際政治中的安全角色,但不意味日本在對台政策上將改弦更張,揚棄「72年體制」,超越美中關係框架,建構台、日間具主權意涵的關係。惟台灣扼住日本南疆,台海局勢攸關日本的周邊安全,日本不似美國,存在「棄台論」的可能,日本在改善中日關係時,將難以棄守台日關係,換言之,在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台灣問題」不易有重大突破,蔡政府須在美、中、日間力求平衡,迴避「台灣問題」成為中日關係的議題。如此,台日關係未來仍有升溫的空間。◆
社論
國際視窗
川普與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與香港
國民黨主席選舉
台日關係
民進黨亂政與香港特首
來函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