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香港政治發展的影響
2017年3月26日第五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特首由1,200名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產生,林鄭月娥以777票擊敗另外兩位候選人曾俊華以及胡國興,當選為香港新一任的特首。
從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算起,在「一國兩制」及《香港基本法》下香港雖然用間接民主方式選舉特首,不論是董建華、曾蔭權、還是梁振英,大體上都是「民望」與「當選」頗為相符,只有林鄭月娥是香港歷屆「民望」最低,但仍勝選的香港特首候選人。雖然如此,她已經北京中央批准任命,並將於7月1日走馬上任,成為香港第一位女性行政長官。
由於去年底現任特首梁振英宣佈不參選,不尋求連任,新一任特首選舉相對而言都是新人,大家的競爭機會相對公平。儘管選前香港各種民調都顯示曾俊華的支持度遠高於林鄭月娥,例如3月12-19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聯合設立的模擬投票站舉行民間公民公投,開出65,106有效選票,曾俊華獲91.9%支持率,反對票只占4.2%,林鄭月娥的支持票只有1.5%,反對票卻高達96.1%,而3月25日上午在香港會展中心場外就有「人權陣線」發起「反對小圈子選舉」遊行,隊伍中有人高舉「反對中共干預,自己政府自己選」抗議布條,有人高喊「我要真普選」,甚至拋出「中共奴才林鄭月娥,反對共產黨欽點」標語,泛民派議員梁國雄等六人甚至公開宣稱將投下「廢票」,以抗議這場「小圈子選舉」。然而,26日正式投票,有效選票1,163票,林鄭月娥取得777票(超過當選門檻601票),曾俊華365票,胡國興21票。
北京屬意的林鄭月娥以極高的票數當選,香港泛民主派人士及支持泛民主派的媒體抨擊這是荒謬的「小圈子」選舉,是北京中央以「欽點」的方式「綁架民主」,是場「假民主」選舉,也是「反民主」選舉。這場選舉縱然顯示了中共的「黨意」與香港的「民意」有一定的落差,但不宜說這場選舉是北京「欽點」,是「綁架民主」,更不應說是「假民主」、「反民主」選舉。關於這次特首選舉結果,不是用抨擊就可簡單加以理解,如果這次特首選舉的「結果」在香港政治發展上是一種「逆退」,也不是幾句情緒式的謾罵話語可以給予概括。
凡是「結果」,必有「原因」,這幾年香港的政治發展經驗已為3月26日的選舉結果栽種了原因。
泛民派「反中」、「脫中」
先說香港回歸後的政治生態。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下,香港的政黨政治大致分為建制派、中間派、和泛民主派。建制派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自由黨,他們這次支持林鄭月娥。泛民主派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工黨、民協、新民主同盟、社民聯、人民力量、香港眾志,它們支持曾俊華。中間派包括民主思路、新思維、專業動力,傾向支持林鄭月娥。泛民派堅持香港特首應由香港居民直接普選產生,他們組織「公民聯合行動」,利用民意調查舉辦多次民間全民公投。此次選舉前,泛民派曾多次發動/主導香港社會事件,如2014年「雨傘革命」、2015年否決北京中央的《8.31政制改革方案》、發動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舉行2016年反釋法大遊行,另外就是每年7月1日泛民派會組織發動大規模的「公民抗命」示威遊行,藉此反對北京、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爭取全面直接普選。泛民派的「公民抗命」、「反中」、「脫中」,不僅演出脫序,而且反民族、反中國人主義,早已激怒北京中央政府,因此凡是泛民派強力支持的特首候選人,不管民望多高,間接地也會讓北京不中意與不支持。
政治團體會推出或支持候選人出馬競選特首,同樣的道理,候選人的政見也會吸引政治團體乃至香港居民的支持,就以候選人曾俊華為例,他雖屬建制保守派,但他認同要為《基本法》第23條(有關國家安全)立法,也接受中共人大為香港普選訂下的《8.31決定》,加上他是前財務司長,信奉自由主義,公共財政屬右翼,強調小政府大市場,因此除建制派支持他外,他又能取得泛民派及普羅大眾的認同與支持,這是他民調特高的原因。
林鄭月娥是前政務司長,在競選政綱中她指出,「普選固然重要,但政府不能就政改一步到位,我若當選,會在『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這是非常務實的政綱,既照顧到港人的政治願望,也理解到「政改」就是政治發展,必須循序以進,更尊重了北京中央所訂下的政改框架,她的務實與理性超過曾俊華,北京會中意這種人出來擔任行政長官。
「香港殖民史觀」作祟
胡國興是資深法官,有一定的社會清望,他主張重啟政改,爭取2022年普選特首,並指稱《8.31決定》不等於《基本法》,強烈支持《基本法》第22條立法,禁止中央人民政府干預香港自治。曾、林鄭、胡三人都強調「一帶一路」中的香港角色地位,在教育上都主張取消全港教育系統性評估(TSA),但曾俊華認為除中國歷史外,「香港史」也應列為初中必修課程,這是在強調香港本土化,一如民進黨政府將「台灣史」列為必修課,視「中國史」為外國史一樣的本土做法。但台、港兩地主客觀條件不同,在台灣,由於「直接普選」總統,民進黨的「去中」、「反中」,以「台灣史觀」取代「中國史觀」,這樣幹在民粹主義的台灣有選票;在香港,是「間接選舉」特首,在「一國兩制」下想以「香港殖民史觀」取代「中國史觀」,曾俊華會失去選票。
高民調的曾俊華落選,低民望的林鄭高票當選,有些政治觀察家們認為這是香港政治民主的「荒謬」,但他們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何以以前的特首選舉「黨意」與「民意」頗為相符,這次的特首選舉居然「黨意」與「民意」不相符。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出在民粹主義綁架了政治民主,出在北京面對香港民粹主義的狂妄與反對派的強橫,面對殖民主義官僚心態的畏縮,必然要求一個強硬的下任特首出現,以便管控香港未來的危機風險,在這一點上,林鄭月娥的政治務實主義比曾俊華的政治浪漫主義,對北京而言要重要得多。
民粹扭曲香港的政治發展
這些年來民粹政治一直扭曲著香港的政治發展,連帶地影響/威脅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並否定了北京與香港的「中央」對「地方」的關係。自2014年香港針對中共進行示威抗議活動後,北京便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到了2016年香港新科青年議員游蕙禎、梁頌恆宣誓就職時用辱華意味甚重的「支那」兩字,並指出“Hong Kong is not China”,宣示效忠「香港民族」,這是民粹國族主義在作祟,此讓北京不得不對這兩人的宣誓進行干預並經法院宣佈就職無效,因為北京已然明白再這樣發展下去,香港遲早由「反中」、「抗中」,進而「脫中」,而最後「港獨」。
北京看到香港的未來危機,當然不會對這次的特首選舉掉以輕心。有人批評,關於選前一個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員長、中共香港工作組負責人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長孫春蘭等頻頻在深圳與香港五大商會及多名建制派政黨負責人會面,傳達林鄭月娥為黨中央「唯一」支持的下屆特首候選人一事,是「干預」、「操控」特首選舉,這種批評是不妥當的,中央「關切」特區選舉,在選舉政治中司空見慣,民主國家亦然。
這次香港特首選舉是在《基本法》的基礎下進行的,而且由兩千名選舉委員對三名候選人投票產生,既然「有競選」,而且最後是建制派與泛民派的大對決,合乎政黨政治民主競爭原理,不能說「假民主」、「反民主」,但北京更希望的是「無意外」。
這次特首選舉,是香港回歸以來最複雜的一次,也是不同利益訴求充分表達的一次,但是四年來的香港政治發展經驗已經告訴了北京,香港的「民意」為何物,在「黨意」與「民意」無法統一/協調的政治難局下,從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高度上,北京支持林鄭月娥並全力使其當選是妥當的。
民主政治就是多數決 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是多數決,任何一個被選出的香港特首都不可能有百分之一百的民意支持,台灣有人想當「全民總統」,心意固然浪漫,但理念是違背民主政治原則的,而且極不務實,下場是葬送自己的黨,而且正遭受反對黨的政治清算。看到這種政治前例,我們也不希望林鄭月娥以香港「全民特首」自居。
「全民特首」的首要之務是縫合「全香港」的「社會撕裂」,然而香港自1997年回歸之後社會已經被撕裂,回歸20年後的今日香港,「社會撕裂」更加嚴重,更何況香港的「社會撕裂」有更深層且複雜的因素,這恐怕也不是林鄭月娥一個人之力所能竟其功。香港問題太多,林鄭面對的困局至少在經濟、內政、地方對中央關係上要努力設法優先解決。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20週年,京、港兩地都會有大規模的慶祝活動,習近平將首度以國家主席身分出席香港回歸慶典,同時為林鄭月娥就任監誓,林鄭是個政治理性務實主義者,我們對這位第一個女特首7月1日正式上任後如何在「一國兩制」新階段下用政治實踐把香港治理好,讓香港再發展起來,拭目以待。◆
社論
國際視窗
川普與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與香港
國民黨主席選舉
台日關係
民進黨亂政與香港特首
來函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