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的對台部份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一、問 題

中共的「十九大」於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習總書記花了三個多小時作政治報告,在台灣主要聚焦習的對台政策部分,習總的「報告」中對台事務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成績、方略和工作。相當的媒體及其所引述的看法,評論多是沒有新意。確實從字面上看,習的報告似乎並沒有提供太多新的資訊,但是我們是否因為多問一下,以當前台灣的新情況,習總的「報告」完全沒有提出新對策,依然是「堅持一中原則,堅決反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等等話語,通常就會出現兩種理解:一種是認為北京面對台獨政權的種種作為,顯示無力感,欠缺有效作為,只能空話自我安慰,此種自然引起獨派的雀躍與統派怨懟;但是這種解讀主要是沒有認真體會「報告」的全文,更嚴重是對習治國理政風格的根本誤解。

另一種解讀是結合中國大陸近五年的重大轉變,以及中國作為世界負責任大國的角色,體會到中共,認識到習近平在對台問題上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來解讀這一份中共對台事務的新文本,就可以覺察出中共在今後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時期的對台方略,以及「方略」中展現的戰略自信與戰術主動。

二、成績、方略和工作

在習總的「報告」中對台事務分別出現在三個段落:第一段「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第三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以及第十一段「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中共將對台事務作了這樣的形式安排,其實就透露了新的思考。

首先是「五年來的成績」。一般而言,從台灣的立場看,絕大多數的看法或評價是負面的,此一評價的標準是3.18學運反服貿、民進黨上台、國民黨民粹化等等,顯然依此標準,則近五年的對台工作確實是挫折不斷;然而如果從對台工作對國家統一的大趨勢來看,「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確實是重要的成效,從「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來看,30年來,由於中共不斷便利化台胞登陸措施,兩岸人員往來已達1.2億人次,(台人登陸9,000萬人次,人數約700萬)如果兩岸之間迄今依然隔絕,或是依然間接三通,或是兩岸開放之後,民間交流興趣不高,則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基礎就不存在;今年隨著中國崛起以中國步入世界的中心,可以預見登陸的情況必然只增不減,只盛不衰,台人、台青不論抱持什麼心態,見到的大陸必然衝擊想像的大陸。再從「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來看,其中最為重要的貢獻是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公開宣佈兩岸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是自1972年《上海公報》,1992年兩會協商,聲稱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以來,最為正式、最為直接、最具國際意義的兩岸政治宣言,此一宣言,使得台獨的分裂作為失去法理的合理性,而中國的統一具有了最新的合法性,中共反台獨分裂行徑的非和平手段擁有法理的正當性,不是犯台、侵台而是維護統一,消滅分裂的合法行動。所以從國家統一的角度看,稱之為「成績」絕不為過。

其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這一段落一開始習總說:「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課題,其中包括了「『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而習近平一口氣給了14個堅持的答案,在堅持中共的基本原則、基本信念之下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變,因此,習的應變之道是在「不變之中求變」,落實到「『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來看,從「港、澳」的問題看得更清楚,習說「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這是中共收回港澳的初心之一,道是不變的,然而,「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以往比較不用的說法;至於對台部分其基本原則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這一部分看似變化不大,但是比對十八大的政治報告所提的「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新華社,2012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明顯地排除了兩岸官方的任何接觸、溝通、交流、協商的可能性,換言之,北京當局經過一年半的觀察之後,對蔡政府已經定性和定調,所有的方略,都放在對台灣人民身上。

其三是「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是專門討論港澳台工作的一段,在對台工作上明確界訂三大工作:即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下的和平發展。但這裡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顯然與過去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完全相同,這裡的「和平發展」也和胡錦濤時代的和平發展不完全相同,在鄧小平到江澤民時期所提議的和平統一其實是「和談統一」,所以「和平」是一種「工具意義」的手段,統一是互動模式的商議;而習近平的「和平統一」則更多是一種主動推進國家統一的過程。所以和平成為推進國家統一的價值要求,以便統一之後,不再分裂。與胡錦濤時代「和平發展」的不同在於台灣執政黨的差異,執政黨的不同,促使得習近平的「和平發展」必須堅持以「統一」為方針,「和平發展」的目標更加明顯。第二項工作習再確認了他在2016年3月在兩會「下團組」時的說法,「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5/c_1118243972.htm,2016年03月05日),當然這裡主要顯示的是中共立場不變,不受台灣政權的影響,簡言之,我們不會如蔡英文所講的那樣靠過去。第三項工作是「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這是針對兩岸民間,但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將主戰場擺在大陸,而不在台灣,一方面避免讓民進黨政權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依然得利;另一方面將主戰場擺在大陸,也有利於台灣人民在大陸的氛圍中融合發展。既利於大陸,又利於台胞。第四項工作是「反獨」,在這一段除了眾人預期的「六個任何」之外,又加上「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事實上,正因為有意志、有信心、有能力,所以才有底氣說出「六個任何」,從北京的角度看,「台獨」不僅僅是國家和平統一的挑釁者;而且是兩岸和平發展的破壞者,這是不可容忍的,然而台獨畢竟只能是小氣候,先教後懲才是治理之道。從政治報告的佈局來看,港、澳、台的段落,一直是擺在強軍之後,外交佈局之前,雖然有可能只是內政、港台、外交的考量,但是對港、台分裂分子而言,畢竟還是有實力嚇阻,外交圍阻的意涵。

三、新的疑問

習近平的「報告」提出之後,立足台灣產生了三大疑問:

一是中共領導人對台政策的文件中,久未提起的「一國兩制」,何以在習的「報告」中重新提及,還稱要繼續堅持?

二是習近平自台辦2014年開始提出「兩岸經濟文化融合發展」,之後在多個相關的場合、場所提及「兩岸融合發展」,外界認為習的「報告」中,必然提出,然而結果並未見諸習的文本,何以如此?

三是在此前也是甚囂塵上的有關統一時間表傳言,結果也沒有出現,大家也頗多解釋。

首先是「一國兩制」在台灣一直是深受誤解的統一方案,應該說是在台灣普遍沒有市場,然而習近平重新「提及還要繼續堅持」,看來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統一征程和中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同步發展,換言之,國家統一是無可商量的目標,習近平說的「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在北京看來,由於習強調「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所以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不會是「一國一制」,因此「一國兩制」依然是最佳選項。

至於「兩岸融合」的提法,應該是指台胞逐步的與大陸融合,而非台灣與大陸融合,從政治邏輯思考,如果台灣與大陸融合,那就否定了「一國兩制」的設計,所以如果繼續堅持「一國兩制」則在習的報告中就不能同時強調「兩岸融合」,否則容易產生誤解,但是不提並不代表放棄兩岸融合的設想,習的「報告」中,提到「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以及「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因為這是促進心靈契合的良方,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

在統一的時間表部分,其實原本在習的「報告」中,恐怕就從未有規畫,這是大陸網民熱炒,若干涉台學者、專家附和,外國學者抱持各自不同的目的跟著起哄的偽命題,但是這些輿論也確實反映了大家對台獨政權的去中、反中、仇中的種種「偷吃步」的小人作為,深感不耐,又無對策的焦慮心理。但是在執政者的層次,去宣示一種政策時最不可能作的事,就是給自己為難,自綁手腳,授人以柄,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如果中共真正劃下「時間的紅線」,那就等於對全球所有反華、反共、反中的團體和個人吹起「集結號」,破壞中共的計畫,或逼使中共放棄和平,提早完成目標。不論中共完成不了或是提前完成,都是否定了時間表。所以不可能訂定「時間的紅線」,這是肯定的,但是「國家統一」對中共而言,依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我們如果從此一角度去對比習近平的「報告」中所說的「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似乎可以覺察出中國的完全統一是在日程表上的事。

四、結 論

一般而言,政策性的文件從媒體而言,基於職業的特性必要希望見其新意,才符合新聞的本質,既無新意,自然欠缺報導的興趣,但對學者而言,必須同時重視政策性的文件的延續性和創新性,因為政策太過創新,對國家而言,那就是「折騰」,那就是浪費,所以政策只能在延續的基礎上創新,否則就是革命而非改革,中共的重大政策,重大的國家目標,所表現的延續性往往遠大於創新性,這一方面得自於中共的政體就是堅持共產黨代表工農聯盟專政;另一方面更得利於他們的接班制度。所以每次大會的政治報告都有調整,但是大的基調又不會有變化。歷史地深度閱讀,認真地精確詮釋,這是必備的工夫,輕率地否定,輕蔑地流覽,對中共的發展無傷,對中國的崛起無害,唯一受害的是自己,唯一被變化拋棄的也是自己。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