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質疑中,安倍輕騎過關
9月28日,日本眾議院臨時會議召開,民進黨等在野黨原計劃向安倍首相不當介入森友學園及加計學園新設校、院的關說疑雲進一步追究真相,安倍斷然解散國會,此種在國會開議當天的「冒頭解散」為日本戰後第四次。面對民進黨黨魁前原誠司「敵前逃亡解散」的戲謔,安倍將此定位為「國難突破解散」。
安倍精算政治,在森友學園及加計學園的弊案疑雲揮之不去及「安倍經濟學」所創造之利益無法雨露均霑的情況下,聲望走跌,但金正恩核武進程上的急行軍成為安倍內閣的神救援,安倍的支持率在9月間,從瀕臨「危險水域」的三成脫困,回升至五成。
相對的,民進黨黨魁選舉後,前原誠司領軍的保守派與枝野幸男為首的自由派仍無法有效彌平歧見,整合困難。此外,小池百合子的「都民優先會」在7月初東京都議會選舉初試啼聲,表現不俗,但其羽翼未豐,尚不足以成為挑戰自民黨執政地位的全國性政黨。
在野勢力的破碎使自民黨在小選舉區與比例代表並立制的眾議院選制下,佔盡席次率的便宜,延續安倍內閣,在來年尋求三連霸自民黨總裁,成為日本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進而在2020年實現修憲夙願。然而,此次日本眾院大選為2016年6月修訂《公職選舉法》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後首次舉行,18-20歲的選民增加200萬,其投票動向為今後選舉民調中關注重點。另外,為將「一票的格差」降至2以內,眾議院選區再行調整,不僅將小選舉區從295席調降為289席,比例代表亦由180席調降為175席,共計465席,創下戰後眾院選舉最低席次,此次眾議院過半為233席。
選前,安倍將選戰之「勝負線」劃在低標233席,似乎不敢輕忽「希望之黨」的實力,對選舉結果趨於保守,而小池百合子亦擺出挑戰自民黨執政地位的架勢,小選區及比例代表共提名235名,但小池心知肚明,為期三週的選戰,想颳起「小池旋風」,奪取政權恐時不我予。因此,將此次眾議院選舉目標設在打破自民黨「一強政治」,待2020年成功舉辦東京奧運後,再重回下屆眾議院選舉,一舉攻頂,寫下日本史上首位女閣揆的歷史。
安倍解散眾議院促動政界重組
選舉民調顯示,安倍口中的「國難突破解散」,選民不買帳,NHK民調中,高達67%受訪者不認同此次眾院解散,內閣支持率亦重回三成,與四成的不支率呈現「死亡交叉」。誠然,民調有33%的受訪者希望在野黨增加眾議院席次,但在野勢力無法分進合擊,在七成小選舉區中,複數的在野黨提名候選人,徒令自民黨佔盡選制上的便宜,與公明黨聯手席捲小選舉區,在眾議院維持壓倒性多數。
此次眾院大選雖未見到「阻止安倍暴走」的結果,但解散眾議院仍成為日本政界重組的起爆劑,小池百合子擔起整合在野勢力的責任,迅速張起「希望之黨」的旗幟,與民進黨內以前原誠司為首的保守派合流,將黨定位在保守偏中間的政黨,試圖將自民黨擠向更右的位置,以利選戰中爭取中道保守選民的支持。惟「希望之黨」在憲法第九條及安保法制之立場與枝野幸男為首的民進黨「自由派」格格不入,故民進黨難以舉黨加入「希望之黨」,枝野幸男決意另立「立憲民主黨」投入選戰。
此次大選共有10個主要政黨,其中自民黨與希望之黨為兩大爭奪執政權的政黨,而此10個政黨形成三股結盟,一為自民黨、公明黨與「日本之心」;二為「希望之黨」與日本維新黨;三為「立憲民主黨」、日本共產黨與社民黨。此三股勢力中,當屬執政的自、公兩黨較具優勢,雖說在解散眾議院後,NHK的民調顯示,自民黨與安倍內閣的支持率雙雙明顯滑落,但自民黨的支持度仍在各黨之上,獲三成支持率,維持執政地位應無太大困難,而剛結黨的「希望之黨」因小池未辭官參選,聲勢開高走低,僅獲5.4%的支持。
此外,枝野幸男領軍的自由派「立憲民主黨」維持原民進黨與左派共產黨及社民黨共同的路線,不僅吸納中間偏左選票,更因不計選票得失,堅持政策主張,不與小池百合子合流,意外贏得選民肯定,政黨支持率甚至凌駕「希望之黨」,達6.6%,但因缺乏組織力,仍難以將政黨支持率化為對個別候選人的支持,在小選舉區攻城掠地,比例代表遂成晉身眾議院的主要途徑。
囿於日本眾議院的小選舉區與比例代表並立制,在下次選舉前,在野勢力必須整合成一股力量,以凝聚不滿自民黨的民意,始能有效撼動安倍的「一強政治」,當中「希望之黨」與「立憲民主黨」的競合至為關鍵。
安倍「軟土深掘」以報蔡英文
馬英九主政時,在釣魚台列嶼爭端及沖之鳥礁周邊公海捕魚權問題上,積極對日交涉,維護領土、領海主權及漁民在東海及中西太平洋作業的合法權益,令日本政府心生怨懟,但在兩岸關係緩和的現實下,日本坦然與我國展開漁權談判,雙方不僅締結《台日漁業協議》,更創設「台日漁業委員會」及「台日海洋對話」,尋求爭端的解決與海洋合作的機會。
馬政府時期,台、日間公事公辦,我國對日據理力爭,不必委曲求全,台日關係亦未因之惡化,相較於兩岸間的23項協議,台北與東京間簽訂28項協議,台、日實質關係處於1972年9月斷交後的最佳狀況。
然而,蔡英文就職後,以「維持現狀」取代「九二共識」,兩岸互信基礎不復存在,另在外交上,民進黨突出蔡英文與安倍晉三個人的交情,試圖利用在外交上對中國強勢以對的「安倍外交」為槓桿,在「兩岸關係」中與北京拮抗,幻想習近平終將迫於周邊形勢,走向民、共交流的「新模試」。
惟自甘扮演日本外交側翼的蔡政府是否為台日關係爭取到更有利的空間?近一年來,除形式上的「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更名,安倍內閣未因與蔡政府的「深情厚誼」而尊重其在東亞周邊海、空域的權利,此可證諸日前我民航局飛測機(FC101)在我國位於釣魚台列嶼周邊的台北飛航情報區內,進行國際飛安所需之航管測試,仍遭日本航空自衛隊兩架F15J戰機升空「關切」。
去年,日本戰機緊急升空達1,168次,次數遠超過冷戰時期最高紀錄的944次(1984年),其中多數是對應中國及俄羅斯飛機的接近日本空域,但因應蔡政府飛機接近的次數亦有八次之多,超過馬政府主政之2015年的六次。
「新南向」恐成泡影
蔡政府的「友日」未換得日本的相對尊重,日本戰機強勢緊急升空「關切」民航局飛測機,不啻對台灣「軟土深掘」,執政黨應從此中獲得教訓,切莫「一廂情願」,在兩岸的針鋒相對中,期待日本為台北挺身而出。
10月22日的日本眾議院大選,安倍首相輕騎過關,將首相任期推向史上最長,可望實現修憲的「悲願」,而「十九大」後的習近平亦將放手一搏,實現「強國夢」,但中、日不會因之重回20世紀的衝突老路,而將在全球化的浪頭上,尋求合則兩利的可能途徑。
在迎向歲末的2017,安倍首相抓緊時間為中日關係破冰。安倍出席在東京的大陸「十一國慶」酒會時,快步奔向程永華大使,此景不僅為睽違15年的日相親臨大陸國慶酒會,更是安倍向習近平發出的改善關係訊號。在中日關係回溫之際,執政黨若放任兩岸由冷和走向對抗,將難以「走出去」,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恐成泡影。◆
社論
國際視窗
國際政治與外交
中共十九大
兩岸關係與台獨
人物與歷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