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已於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召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做的「政治報告」,在社會經濟方面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求能實現此一總體發展目標,報告中也針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等領域提出具體的發展策略和政策。這些總體發展目標和策略的推展,不僅將對大陸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鉅大的轉變,並對未來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帶來相當的衝擊,值得密切關注。
一、「十九大」社經發展策略形成的背景
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固然為大陸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內外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大陸經濟造成鉅大衝擊,使大陸必須積極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維繫經濟的永續發展。
在大陸內部,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引發諸多社會經濟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經濟的快速增長已逐漸必須付出更多的資源代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仍相當不足;城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醫療保障、養老照顧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面臨不少難題,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文明水平仍需提高等問題。
在對外經貿關係方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其外貿體制和外貿形勢無法配合國際環境轉變的新機遇,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以提升大陸經濟在全球生產價值鏈的地位,促進大陸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原因在外貿體制存在嚴重缺失,貿易便利化不足;服務業相對落後,服務領域開放不足;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體制落後,管理體制中深層次矛盾制約企業走出去。這些因素限制了大陸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
為因應大陸經濟增長下滑的趨勢,在習近平主政下,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時間表,並對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此一以「市場化、自由化」為主軸,涉及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國有資產管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以及涉外經濟體制等領域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已成為當今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藍圖。
在經濟發展策略的調整方面,主要反映於:第一、2016年3月中共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核通過「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綱要,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主導當前大陸經濟政策走向。
第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方面,延續2014年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常態」的概念,2015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是近期內中共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內容。
二、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設定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不同發展階段必然會面對不同的問題,而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也必須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也充分反映在大陸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上。
1980年代初期中共便提出「把經濟增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上來」;1990年代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便一直是中共擬具經濟發展策略的主要思維。與此同時,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健全經濟體質,以維繫大陸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也是中共關注的重要課題,這些社會經濟問題充分反映在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所揭示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上,其間的差異主要呈現於:
第一、總體目標由「總量」逐步轉向強調「均量」。「十六大」的總體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的總體目標為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十八大」的總體目標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二、改善民生和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經濟政策的重點。「十六大」的社會經濟發展具體目標總括為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政策內容包括工業化、城鎮化、西部大開發、經濟體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十七大」則是分成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其中,自主創新、資源節約、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教育和就業、醫療保障等成為主要內容。至於「十八大」則分成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以及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等三部分。
「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十九大」期間(2017-2022年)後半段則是已「建成」小康社會的期間,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應會有新的論述,而習近平任期內主導的「十三五」規劃總體目標和發展理念,定然會成為「十九大」政治報告的主軸。
三、「十九大」揭示的社經發展目標
習近平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揭示了今後30年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將在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在社會經濟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進,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生活更為寬裕, 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中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在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方面,主要呈現於:
1.第五章題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屬於整份報告經濟內容重點所在,提出六項未來工作方向,依序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2.第八章題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創新社會治理》,屬於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出七項未來的工作方向,依序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維護國家安全」。
3.第九章題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屬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維護生態保育的部分,提出四項未來的工作方向,依序為「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四、近期大陸宏觀經濟政策走向
江澤民在「十六大」和胡錦濤在「十七大」的政治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胡錦濤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大陸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實上,中共有關「小康社會」的提法,是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把2000年的奮鬥目標確定為實現小康,這是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策略的重大調整。基於此,形成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20世紀80年代解決溫飽問題,90年代末達到小康水平,21世紀基本實現現代化。2000年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重新定位,引發了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也是促成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因。
習近平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提出「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2020-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2035-21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成為今後30年大陸社會經濟的發展目標。但是與「全面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的40年期間(1980-2020年)不同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的經濟發展是以「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為主,而「兩個階段」的發展期間將必須追尋「經濟體質」的「精進」,它涉及諸多非經濟因素,其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和政策的制訂和執行,將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
正如習近平在「政治報告」所做的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但是無論此一宏大的發展目標是遠景或是良好的願景,就以第一個階段到2035年,已經橫跨「二十大」(2022-2027年),鄧小平時代訂下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同時也完成「第一個一百年」(中共建黨)的目標,因此習近平主要是針對「第二個一百年」(中共建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但是在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距今已屈指可數,中共必須面對的是,如何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以緩解經濟增長下滑的形勢,並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競爭力,以及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對外經貿關係上,如何加速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優勢,同時著力於推展「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為大陸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增長點,這些將是近期內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
社論
國際視窗
國際政治與外交
中共十九大
兩岸關係與台獨
人物與歷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