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長的盧麗安成中共十九大黨代表,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其實,認同本來就不需要更不應該是狹隘單一的。
姓林的,他首先的認同對象是林家,再來他住台南市,從小生長於此,他會自認是個台南人,然後他因為生長在台灣島,會把台灣當成家鄉,他又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也很可能認同中華民國,更進一步,甚至相較於法國、奧地利,他碰到日本人、南韓人時會更有親切感,因為都是亞洲人。所以認同本來就可以是很多層次的,沒有人規定愛台灣就不能愛中華民國、不能自認是中國人。
美國獨立之後,依然使用英語,學校照樣教英國人莎士比亞的名劇。為何主張台灣獨立,就一定要在文化上去中國化?不管喜歡與否,中文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文字,硬要放棄我們這種別人求之不得的優勢,豈不可惜。
日本不少民眾不喜歡美國人給他們制定的和平憲法,想要修憲甚至制憲,但在成功之前,他們就會因此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美國一堆民眾不喜歡川普,他們會因此自認不是美國人?國際法上,就算一個地區的民眾全部不認同原本所屬的國家,宣布獨立建國,別國也沒有承認的義務,原本的國家興兵攻打,他國沒有相救的義務。救不救完全取決於國家利益,所以韓戰美國救了,越戰美國最後放棄南越了。而對台灣的態度,1950年1月美國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6月韓戰一爆發馬上改口成台灣地位未定論,派第七艦隊巡防台海;但到1972年的三個公報又轉彎。
以為靠不認同中國,就更有機會避免統一、獲得外國奧援並成功獨立,太高估了各國決策時理想主義的成分,低估了國際關係上現實主義的決定性影響力。這樣的拚命的去中國化、鼓吹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除了造成台灣內部內耗對立,並讓大陸更覺和平統一無望,會想武統台灣之外,到底帶給我們甚麼好處了呢?◆
社論
國際視窗
國際政治與外交
中共十九大
兩岸關係與台獨
人物與歷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