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獨的扶持正在消逝中

美國對台新政策的可能性


在馬英九三月間訪美之際,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三、四月份刊出波士頓大學羅勃‧羅斯(Robert S.Ross)所作《台灣正在消逝的獨立運動》(Taiwan's Fading Independence Movement)一文。《外交事務》刊出的文章經常透露著美國外交政策的風向。

揆之馬英九訪美、扁馬會、二次連胡會、胡錦濤訪美,這一連串的中、美、台互動的外交政治動作,正證實了羅斯的「台灣正在消逝的獨立運動」,為什麼台獨運動會消逝,中、美、台的關係將會如何,我們有一定的理解。

從近代台灣史來考察,戰後的台獨運動完全不同於戰前日據時代的台獨運動。日據下的台獨運動,包括台灣民主國,是為了抗拒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台灣殖民地解放以歸還祖國的運動,正是當年抗日志士「台灣獨立革命黨」領導人李友邦將軍所言:「台灣要獨立,也要歸還中國。」這個台獨運動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並宣佈戰後收回台灣、澎湖為止。

戰後的台獨運動並非起自於島內台灣人,而是有二個來源:一是起自於一九四二年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的戰後台灣問題處理意見備忘錄;一是起自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駐台日本少壯軍人宮中牾郎、牧澤義夫勾結台灣御用紳士在台北太和行所召開的會議。

御用紳士本是日本殖民統治的共犯,由於當時駐台軍司令台灣總督安籐利吉沒有同意,太和行會議的獨立陰謀遂沒有成功而胎死腹中。又,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度,但在台灣為了安撫台灣地主而維持了台灣原有的佃租制度,至國民黨政府遷台,有鑒於農民政策的失敗而遭致大陸赤化,故在台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改革,而剝奪了日據時期殖民統治猶被維持的地主權益,引起地主階級的反抗,而投入海外台獨運動。

御用紳士本是殖民統治的歷史殘餘,地主也是社會發展必須揚棄的沒落階級,這些歷史的殘餘本來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但是卻在美國戰後的對台政策下「臭腐復化為神奇」。

美國遠東戰略小組在一九四二年的備忘錄中就主張戰後台灣應由美國托管,再尋求台灣人領袖,適時施行居民自決,成立台灣獨立國。但這個建議沒被美國當局接受,而有一九四三年的《開羅宣言》,同意戰後由中國收回台灣。

但至一九四八年,「淮海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美國重新評估中共席捲台灣的可能,而有一九四九年元月十四日,代理國務卿羅威特(RobertA.Lovett)呈杜魯門總統的備忘錄稱:

「國務院充分認識到,如果台灣要免於淪陷入共黨控制,或許美國必須採取軍事行動。它亦強烈認為,基於政治之理由,美國必須盡力避免片面干預。不過,時機尚未如此迫切。美國尚未用盡一切政治途徑解決此一難局。它或許仍有可能鼓勵中國成立一個非共的地方政府,自己促成台灣免於淪陷入共黨控制。

同時,美國亦應準備,一旦上述措施均告失敗,必要時即以武力干預。美方之軍事干預不宜公然以美國的戰略利益為基礎,而宜以國際上可受支持之原則,即台灣人民自決之原則,進行干預。

這就牽涉到鼓勵台灣自主運動。如果島上中國政府明顯地已無力阻止台灣陷共,則台灣自主運動即可全面發動。」

「宜以國際上可受支持之原則,即台灣人民自決之原刖,進行干預」就是由台灣人民舉行公投,宣佈台灣獨立,美國即可接受台灣獨立國之邀請進行軍事干預,就不是干涉中國內政。這也就是<公投法>中「防禦性公投」的來由。「或許仍有可能鼓勵中國成立一個非共的地方政府,自己促成台灣免於陷入共黨控制」亦即「孫立人事件」的背景。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杜魯門總統片面宣佈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雖有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和約》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之爭議,但仍有一九五四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灣自決之議漸息,而形成了美國遠東戰略的「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美國真正的戰略目標是蘇聯,其次是中共,為防止蔣介石與中共和談統一而在海外扶持台獨勢力「以獨制蔣」。

直至一九六九年,中蘇共爆發「珍寶島事件」的武裝衝突,「以共製蘇」的戰略時間成熟,美國準備和中共建交而承認「一個中國」。一九七一年六月,季辛吉訪華前夕,中央情報局有過一個報告,據當時香港《明報月刊》透露:

「該份報告提出的基本政策是:首先推出一個『得到美國充分支持的、逐漸的、循序漸進的台灣化計劃』,通過『台灣政權台灣化』的途徑,建立一個『由台灣人控制的代議制』政府,而台灣政權『一旦掌握在台灣人手裡』,美國就可以運用它『設法就台灣的最終法律地位問題與中國對話』,或者是『台灣人接受在中國範圍內某種形式的自治地位』,或者是『造成一種政治局勢,使中國人同意一個友好的台灣獨立』。」

這就是季辛吉的「一個中國,但非現在」。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簽訂《上海公報》至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發表《建交公報》,雖然美國形成了「一個中國」政策,但在「一個中國,但非現在」的原則下,仍在推動「得到美國充分支持的、逐漸的、循序漸進的台灣化計劃」,這就是蔣經國末年到李登輝所推動的「本土化」政策。

一九八九年,親美的北京學生運動遭「六四事件」鎮壓,接著蘇聯的瓦解,「以共製蘇」的戰略目標達成,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接掌台灣政權,已實現了台灣政權「一旦掌握在台灣人手裡」。接著九○年代初,美國「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於一時,但中共的開放改革路線在鄧小平的堅持下,每年經濟成長以二位數攀升。

在「拆散中國」的引誘下,李登輝一步步的走向台獨之路,而迫使中共在一九九六年進行飛彈演習的軍事嚇阻。中共的經濟快速成長又使得「中國威脅論」雀起。

直到二○○一年,美國受到「九一一事件」的恐怖攻擊,出兵阿富汗,又出兵佔領伊拉克。美國的「反恐」須中共的支持,至少須中共的不反對。再者,美國也不可能同時開闢兩個戰場的戰爭。於是,美國漸漸形成了「以獨制共,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對台政策,是謂「維持現狀」或曰「不改變現狀」。美國對台政策的口頭禪則從「不介入兩岸和解」到「促進兩岸和平對話」,從「不支持台獨」到「反對台獨」。九六年飛彈演習後,李登輝已從「民主先生」變成了「麻煩製造者」。另一方面又不斷對台灣當局放出「錯誤訊息」,譬如,《公投法》中的「防禦性公投」就是美國建議的。

「促進兩岸和平對話」,美國仍不斷要求北京要「與台灣民選政府對話」,而從未要求扁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說穿了只不過是對「法理台獨」保留軍事行動的法律權力,美國也反對。可見美國至今仍未完全放棄「造成一種政治局勢,使中國人同意一個友好的台灣獨立」。

去年國共和解「連胡會」、「五項願景」,美國除了表面的敷衍之辭外,不但不見熱烈支持,反而要北京「與民選政府和平對話」。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竟然罪連及馬,將馬英九扣上「反美」的帽子,要馬英九到美國去「面試」,又質之以盧武鉉,逼問馬英九一旦中日衝突,國民黨要站在那一邊。可見,至今美國對台政策雖「不戰」,但仍未放棄「不和」。

馬英九訪美風靡美國,也風光一時,但馬英九能以「兩岸和解」說服得了美國對台的「不和」政策嗎?恐怕猶待觀察。

羅斯的《台灣正在消逝的獨立運動》,其實戰後的台獨運動從來就是美國利用國共內戰而鼓動和扶持的。但由於中國經濟日益壯大,與美國經齊利益日益密切,美國有些人也漸漸感覺到繼續扶持台獨的危險性,要求放棄對台灣防禦的承諾。例如,卡托研究所國防外交研究副主任卡本特(Ted Galen Carpenter)在今年初出版一書《美國與中國將發生戰爭:為台灣爆發衝突》,並在接路透社記者訪問時說,「保護台灣則是一座『遙遠的橋樑』,與其承諾保護台灣,華盛頓倒不如進一步加強武器出口,幫助這個老盟友自己去保護自己。」(美國《僑報》,四月十四日)所以,「台灣正在消逝的獨立運動」,其實是「美國對台獨的扶持正在消失」。

美國對台獨的扶持是否會消失,羅斯、卡本特等的思維是否能成為新的美國對台政策,仍有待觀察。一旦羅斯、卡本特的思維能成為新的美國對台政策,美國才不會擔憂馬英九的「兩岸和解」,兩岸和解才有可能。一旦兩岸和解,統一問題就不會是兩岸的主要矛盾了,終極統一沒有時間表,也就是「一個中國,但非現在」,一旦兩岸和解,台灣問題就不會成為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了,中美兩大國也可以合作無間。

我們盼望這麼一個和解的兩岸,和平的台海和合作的中美關係出現。但這項善良的願望是否能成為事實,還有待於未來的美國對台政策來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