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

平議兩岸智庫學者的爭議


去(二○○九)年十月,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在台北舉辦「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而有兩岸智庫學者在台首度的政治對話。會中迸出一些火花而餘波蕩漾,亦可見兩岸政治認知的差距。在「餘波」中,有台灣學者指責「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吃台灣的豆腐;也有大陸學者質疑台灣學者拒絕「一中」,更有羅援少將隔海放炮,說「不統、不獨、不武」是「和平分裂」。也有一些媒體文章指責馬英九是「獨台」或B型台獨。

要解決問題,尤其是兩岸最敏感的政治問題,有爭議應是當然的現象。但要爭議必須要把所使用的概念定義清楚,並且應對概念所指涉的事物有準確的認知。否則只能「雞同鴨講」,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找不到問題之所在,又遑論解決問題。

我們同意馬英九所說,兩岸問題要「正視現實」,中共也常說「實事求是」。但事物分為二個部分,一是現象(或表相),一是真相(或真實),並且真相產生現象。

所以,要解決兩岸問題,必須要先確實認識兩岸問題。首先,我們要瞭解,今日的兩岸分治是來自戰後的國共內戰,和美蘇兩體制對立的冷戰。

要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問題,當自一九七九年中(共)美建交,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始。在這之前,台灣問題只有軍事解決一途。因為在兩體制對立中,美國開始了「以共製蘇」的戰略,而必須與中共建交合作;中共為了「聯美抗蘇」和改革開放,而把「解放台灣」改變為「和平統一祖國」,但為了防止出現台獨或兩個中國,故拒絕向國際承諾「決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此,才有這三十年來,兩岸從軍事對峙到兩岸的分治對峙,才有一九八七年台灣的解嚴和開放大陸探親。因為造成現象的真相改變了,現象也不能不改變。

上世紀七○年代,美國雖啟動了「以共製蘇」的戰略,但並未放棄「以獨制蔣,以蔣制共」的對台政策。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逝世;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蘇、蔣都不存在了,只剩下獨和共,中共又不放棄對台獨使用武力,而美國又不願意為台獨使用武力。於是,美國的對台政策由韓戰後的「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調整為冷戰後的「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仍然沒有放棄維持兩岸不和及「以台制中」。這就是李、扁二十年,兩岸關係既不統也不獨,既不戰也不和的現象的真相!

但大陸卻利用了這三十年,在兩岸分治既不戰也不和,雖摩擦不斷,終未能實現台獨的歷史時間中,改革開放,和平崛起了。希拉蕊為金融海嘯到北京去呼籲「同舟共濟」,鳩山由紀夫也倡言「脫美入亞」的「東亞共同體」。反觀台灣則由盛而衰,不斷的邊緣化。

幸而,在二○○八年,馬英九以恢復「九二共識」和「不統、不獨、不武」贏得了總統大選。馬英九不但贏得了總統大選,也贏得了兩岸和解,但拒絕了美國對台政策的「不和」。

一年七個月來,又是石油危機,又是金融海嘯,又是八八水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馬英九真可謂「流年不利」。但沒有兩岸的和解政策,金融海嘯後的台灣經濟能有這麼快的起色嗎?

什麼是「九二共識」?這是指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協議:兩岸各自以口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不追究其內涵。故有一九九三年,在新加坡的「辜汪會談」。但後遭李登輝訪美和「兩國論」破壞,更遭陳水扁否認。

什麼是「一個中國原則」(或「一中原則」),又「不追究其內涵」?我們從來沒聽過有「一個美國原則」。之所以有「一個中國原則」,乃是因為現實上兩岸有兩個各自代表全中國的政府和兩部領土主權包括全中國的憲法。這是由於國共內戰,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革命內戰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的中國領土主權。就有如中華民國政府以革命繼承了大清帝國政府所擁有的中國領土主權一般。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雖繼承了中華民國所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聯合國席位、邦交國,但尚有台澎金馬和西、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尚未能繼承,另有二十三個邦交國的外交未能繼承,故這項繼承尚在未完成中,只能是「不完全繼承」。

國家主權屬國民全體,不屬政府,更不屬政黨,政黨組織政府只是代表全體國民行使主權,或稱「治權」。自台灣光復,兩岸主權即屬兩岸全體國民共同所有,並已明訂之於兩岸各自的憲法中。雖兩岸的現實停滯於「不完全繼承」,但台灣沒有獨立,屬兩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兩岸中國領土主權並未分割或分裂,只是兩岸的治權分裂了。

由於治權分裂,所以出現了兩岸各自有一部擁有全中國(「一個中國」)主權的憲法,和代表全中國(「一個中國」)的政府的現象。「原則」是抽像的,「內涵」是具體的。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才有共同的抽像原則。美國沒有一個以上不同代表全美國主權的憲法和政府,所以沒有「一個美國原則」。但中國有兩個代表全中國主權的憲法和政府,所以才有「一個中國原則」,而不追究其具體的內涵,就是擱置主權代表權的爭議。

據憲法原理,今天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全體國民光復台灣並在台灣地區行使主權的,一旦放棄「一個中國」或中國的主權代表權,台灣地區的主權行使權就必須歸還唯一的代表中國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否則,只有被統一或等待投降,或者武力獨立。台灣地區能獨力以武力獨立嗎?

台灣方面若放棄「一個中國」代表權,不但違憲,而且,只要大陸不放棄包括台灣在內的「一個中國」主權代表權,台灣還是獨立不了。李、扁二十年衝撞和實踐的失敗就是證明。

大陸方面或質疑「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簡稱「一中各表」)的「各自表述」。在國家統一前,台灣方面的「一中」內涵表述當然只能是中華民國,大陸方面也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兩岸之間只能堅持「一中原則」,而不能追究「一中內涵」。但「一中各表」是各自表述,不是「一中互表」相互表述。要「互表」,是相互承認呢?還是相互否認?相互承認是「兩國論」,相互否認只能老死不相往來。馬英九認為兩岸的主權問題目前無解,要和解交流只能「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所以,大陸方面實在沒有必要質疑或否定馬英九的「一中各表」。

但我們也發現有些台灣學者,只提「互不否認」,而不提「互不承認」;只提「各自表述」,而不提「一個中國」,甚至要求大陸方面承認「各自表述」和中華民國。這是把「一中各表」表成「兩國論」的李登輝模式,我們堅決反對,而且也由李、扁證明了是不能成功的。

有人質疑「不統、不獨、不武」是「和平分裂」,或「獨台」或「B型台獨」。

「胡六點」中說:「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的統一,難道不是主權領土的統一,而只是結束政治對立嗎?

所以解讀胡錦濤的這句話,必須有兩項「預設」。一是兩岸主權領土從一九四九年至今並未分裂,本來就是統一的,是「一個中國」,所以,才不須「再造」。這是胡錦濤根據現實真相作出的論述。二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至今從來就是兩制,而沒有一制過,且中共主張「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前中共副總理錢其琛也說過:「一國兩制是維持現狀最好的辦法。」故未來的統一,也不是治權的統一,而只是在治權的現狀下「結束政治對立」。主權沒有分裂不必統一,在「一國兩制」下,治權不要統一,而要「兩制」。故「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只須「結束政治對立」就「復歸統一」了。這也是胡錦濤根據現實真相作出的論述。至於未來具體的「復歸統一」的辦法則須兩岸共同協議。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增修條款,目前兩岸關係的定位,就是「一中原則」和「一國兩區」的。至於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是什麼?除非修改中華民國憲法的領土主權條款,否則兩岸主權就沒有分裂,當然不必統,故「不統」指治權。兩岸治權本來就是分治獨立的,故「不獨」不是指治權,而是指主權。主權不分裂,治權不統一,其真相不正是「一國兩制」嗎?「一國兩制」不正是要落實於「一國兩區」中嗎?又何來「和平分裂」之說?故在「不統、不獨、不武」下,兩岸只能有繼續「政治對立」的問題,但馬英九又要兩岸和解和簽訂和平協議。據轉述馬英九向楊力宇教授解釋,「不獨就是反對『法理台獨』,不統就是『任內不會觸及統一談判』」。(《聯合報》09-12-16)。「法理」是屬主權;「統一」是指治權或主權的代表權,是「政治對立」的範疇。因此,未來的「和平協議」和「復歸統一」的「結束政治對立」,可能會是什麼關係,應值得兩岸學者深入研究。

至於「獨台」或「B型台獨」,是七○年代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之後,台灣有一些人主張「兩個中國」或「德國模式」,《中華雜誌》胡秋原先生為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極力反對這些分裂中國主權的主張而用的名詞。其內容則是,不得已讓中共進入安理會,中華民國仍留在聯合國內,當時美國亦支持,但因蔣介石反對而作罷。後來,李登輝、陳水扁追求「雙重承認」和「參加聯合國」,但亦沒有成功,因任何一個國家與中華民國建交,中共即與之斷交。

馬英九上台後,呼籲「外交休兵」,明確放棄追求「雙重承認」,總統府發言人甚至公開糾正前外交部長歐鴻煉對「雙重承認」的曖昧。馬英九雖追求國際活動空間,但卻放棄以國家名義參加聯合國及其組織,而僅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WHA成為觀察員,而獲得中共的善意,也沒有違反「一中原則」。沒有客觀的事實,也沒有主觀的意圖,所以,我們目前實在看不出馬英九可以是「B型台獨」,或「獨台」。

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恪守「一中憲法」、「一中原則」、「一國兩區」,「互不承認,互不否認」,我們沒看到有什麼「傾中賣台」、「出賣台灣主權」。我們只看到他「遵守憲法」及「和中保台」,由於兩岸和解而保護了台灣的經濟發展,保護了台海的和平,保護了台灣的安全,使台灣從世界三大戰爭危險地區,降到了危險度幾近於零,甚至有國外媒體認為去年諾貝爾和平獎應頒發給馬英九,而不是歐巴馬。對人民而言,尤其是還保護了台灣人民也擁有大陸領土主權的權利。

至於以「一國兩制」維持現狀,「結束政治對立」而「復歸統一」,一年七個月來,馬英九的成績,確實是掛零的。為什麼會掛零?那還得從台灣的政治現實中去尋求真相。我們則認為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馬英九在目前未能轉化反對「結束政治對立」的選民。馬英九雖以百分之五十八的高票當選,但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選民是反對他的,尤其是上任以來「流年不利」,支持率不斷下滑。何況還有一個「逢中必反,逢馬必嗆」的反對黨在不斷的挑撥分化。甚至連國民黨的智庫學者都腦筋不清,拒絕「一中原則」。

所以馬英九在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時,只能說未來兩岸統一「端視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但現階段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中央社」香港電,09-12-14)並且,經李、扁二十年,在「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成長的一代,逐漸擁有投票權,所以,我們判斷將來認同「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選民還會愈來愈多。所以,馬英九說的也是老實話。這也是島內現實政治的真相。

(二)美國至今尚未放棄「以台制中」的對台政策。美國在台協會辦事處處長司徒文,在政大國關中心演講,為美國軍售台灣答覆聽眾提問時就說:「大陸沿海還有近千枚導彈對準台灣,而大陸也從未放棄當台灣宣佈獨立時發動武力攻擊立場,台灣民眾當然會覺得備受威脅。」(《中國時報》09-10-28)原來美國軍售台灣是為了保護台獨。如果馬英九繼續堅持兩岸和解政策,我們判斷美國對台政策將會轉向「以綠制藍,以台制中」。而台灣的政界、學界、軍方,甚至一般的社會大眾,無不受美國勢力和思想的滲透。如何排除美國的「以台制中」的政策,還必須要看中美兩國勢力的消長。

歐巴馬訪華,雖在中美共同聲明中沒提及《台灣關係法》(美國國內法),但卻在記者會上當著胡錦濤的面向記者提及《台灣關係法》,胡錦濤也只能一臉臭臭而沒當場叫歐巴馬「閉嘴」。

如何排除美國對台的勢力和影響,兩岸中國人還得繼續努力。兩岸和平統一之日,才是中華民族復興之時。我們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三)當是馬英九和馬政府主觀方面的因素,馬英九受競選連任的壓力,不能不顧忌選票的流失而一意孤行。另外,還要看馬英九在兩岸和解和選票得失之間的判斷能力。馬英九無能改變前二項現實也是事實,我們也期待下一屆台灣能當選一個有能力改變前二項現實的總統。雖然如此,但如果不是馬英九的同意,相信「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台還是開不成的。至少,有了這個研討會,兩岸智庫學者有了一個政治對話的開始。

政治對話不是「統一談判」,甚至也不是政治談判。馬英九有顧忌,但可以鼓勵或同意兩岸學者在台舉辦類似的政治對話,讓台灣的民眾更多的瞭解兩岸的政治問題,也讓兩岸學者更多的釐清兩岸的政治問題,而為兩岸官方的政治談判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