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馬英九的「賣台」正名

論台灣人民的主體性


10月24日,馬英九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全文見「中評網」2013-10-25),記者直白的詢問「與對岸(中國大陸)關係強化後,是否會傷害台灣主權?」馬英九回答說:

「台灣主權」與「賣台」

「您剛描述說,我們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會影響我們國家的獨立自主,這是很大的誤會,因為實際情況剛好相返,在我上任前,台灣在國際社會受到相當的限制,走不出去,等到我上任後,推動改善兩岸關係,一個協議接著一個協議簽訂,我們的國際空間也因此逐漸變大。」

記者所問為「台灣主權」,「主權」只有獨立國家才有,馬英九所言上任後所參與的國際組織和協議,無一是以主權國家身份參加的,與「台灣主權」無關,馬英九顯然答非所問。所以,記者只好更直白的詢問:「您推動改善兩岸關係,即便已有許多國際參與及簽署協定等成果,但仍被部分人士批評為『賣台』,您對此看法如何?」老實說,一個外國記者對別國元首作這樣的提問是非常不禮貌的。這等於問馬英九,你是不是「叛國」一樣,馬英九卻耐著性子回答說:

「從您剛剛的問題就看出來,他們說我『賣台』,說我們失去了什麼東西,但他們一直說不出來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民進黨經常批評我『賣台』,但是他們的地方首長都常往大陸跑,去推銷水果、行銷城市,很清楚地,當他們執政時,他們知道兩岸關係是很重要的,但當他們是在野黨時,就開始批評我們。實際上,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即2000年至2008年,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及和大陸的貿易量是增加最快的階段,例如民進黨執政時期,我們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總額比例從24%增加到40%,而我們上任後,即2008年至2012年,此40%的比例不但沒有增加,還稍微減少了一點,為什麼呢?我們(貿易)量是增加了,可是比例卻沒有增加,那台灣對外貿易量增加在哪裡呢?那是因為我們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量增加了。尤其是和東南亞國家,這也是我們希望分散出口市場、平衡貿易量很重要的做法。其實,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量依賴儘管不低,但並沒有增加,相反地,我們反而分散了出口市場,這難道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嗎?」

同樣的,馬英九並沒有把為什麼他沒有「賣台」講清楚。他的答覆只能證明,如果他是「賣台」,民進黨和他一樣,也是「賣台」而已。

馬英九至少比李扁「親中」

10月28日,馬英九接見美國「百人會」,也談到兩岸關係,據報導:

「馬總統也借此機會駁斥反對派對他『親中賣台』的批評,總統說,他的做法完全是根據憲法與國家利益,對陸關係改善後,與其他國家關係也改善了;『國際參與有增加、兩岸關係有增進,這兩種關係相輔相成、良性循環』。

最後,總統強調,我國與美日歐盟的關係在過去這五年來,都有相當大的進展,『台灣能扮演和平的角色,對大家都有好處,沒有人會因此受害』。」(「奇摩新聞網」2013-10-28)

馬英九沒有以「台灣主權」去「國際參與」算不算「賣台」?「對陸關係改善」難道不是「親中」嗎?至少比李、扁「親中」罷?人家只質疑馬英九「親中賣台」,馬英九卻答以「台灣能扮演和平的角色,對大家都有好處」,這不是文不對題嗎?

戰後「賣台」一詞,不是始自民進黨或馬英九的反對派,而是始自於1942年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的葛超智(G. Kerr),他主張基於美國遠東戰略利益,戰後美國應托管台灣,而不是歸還中國,結果,美國承諾了《開羅宣言》,戰後台灣、澎湖歸還了中華民國,於是,他寫了一本書題為《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 1965),他指責台澎歸還中華民國是出賣了美國應有的台灣戰略利益。在書中他回憶在當時「遠東戰略小組」時說:

「陸、海軍部也關切戰後處理的速度,到底我們能不能確實保證,台灣不會於將來再度變為美國西太平洋利益的威脅?

在1942年年初,我準備了一份備忘錄,內中探討戰後處理的各種可能路線,我主張一些國際管制的方式,設立警察基地在南台灣,運用台灣的豐富資源,來作戰後重建工作。」

至於,戰後的台灣前途,葛超智主張﹕

「台灣的前途,很明顯地有三條路。理論上,台灣可獨立和自治,但事實上,就是台灣人有此意向和要求,而聯軍也同意,仍甚難達成,(當然,中國會反對)。第二條路是去滿足中國的要求,大聲說台灣是一『失落的行省』,保證立即將台灣移交中國。第三條路是設立一臨時聯軍托管制,在托管期間,台灣人民可準備舉行公民投票,決定他們的最後政治命運。

身為『台灣問題專家』,我當時呼籲華府當局確立一明確的『台灣政策』,這海島潛在上太重要,那裡可將之僅視為中國一普通行省而祇是最近被日軍所佔領。歷史早就指出台灣在西太平洋邊緣的軍事戰略重要性,也指出台灣資源和工業發展遠勝中國大陸諸行省,如此重要,難許我們輕易將台灣交給中國人控制。」

葛超智和美國政府當時的意見並不合,而與國務院有激烈的爭執。葛超智自承:

「佔領台灣,以台制中」到「托管

台灣,住民自決,以台制中」

「國務院很清楚,甚至早在1943年,政策路線釐定時就知道,台灣是要歸還中國,而就美國或聯軍在台利益不作任何保留。雖然站在開明自我利益的立場需要保留台灣的人員與建設以供聯軍之用,一直到全盤亞洲問題有滿意的解決的時候為止,但這類提議,卻引院內一些人狂叫,這是『帝國主義!』,狂叫『我們的中國友人將作何感想?』」

葛超智還自承,他的戰略思想來自19世紀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培裡(M.C. Perry)將軍,當時就培裡主張美國當佔領台灣,以控制東南亞海運的樞紐,並且,有一支充分的海軍就可以控制中國沿海的港口,而控制中國。

後來,美國由「佔領台灣,以台制中」,變成「割讓台灣,分化中日,以日制中」,而在「牡丹社事件」侵台(1874)和《馬關條約》(1895)中,支持日本割讓台灣。到葛超智和遠東戰略小組則是「托管台灣,住民自決,以台制中」。葛超智的主張連美國國務院都指責為「帝國主義」!是美國帝國主義的立場。所謂「賣台」即出賣美國帝國主義的台灣戰略利益。

被當年美國人自己都指為「帝國主義」的葛超智,其所著《被出賣的台灣》卻成為戰後台獨運動的「聖經」,但美國帝國主義的主體當然是美國,而不是台灣人民。

除了1942年初的遠東戰略小組葛超智的備忘錄外,1942年8月,美國《生活》、《時代》、《幸福》三大雜誌聯合發表《太平洋關係備忘錄》,其中第四章主張,戰後在太平洋洋建立一條防禦地帶,列入台灣,劃歸國際共管(美國托管)。11月,全文中譯在重慶《中央日報》連載13天。

1943年1月1日,立法院長孫科即代表政府在《大公報》發表《戰後世界改造之危險思想》,回應三大雜誌的備忘錄,重慶輿論也一致反對。1月7日,《大公報》又發表外交部情報司司長邵毓麟的《如何清算日本》,並重申中國抗戰就是要收復台灣、澎湖和東北。同日,《大公報》還發表由台胞李純青執筆的社評《中國必須收復台灣》;5月15日,李純青又發表社評《再論於台灣問題──讀〈美國的戰後設計〉》。台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亦於2月1日發表《滿佈戰爭細菌的「太平洋公路」》,反對戰後托管台灣。

孫科、邵毓麟代表的是中國政府立場,和中國人民的主體性;李純青、李友邦代表的是不受日本軍國主義控制的自由台灣人的主體性,和中國台灣人民的主體性。

在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的千算萬算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佈無條投降,10月25日只好台灣光復。但葛超智等仍然心不甘情不願,而在台動作不斷,並利用「二二八事件」,製造台獨的國際輿論,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

從「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到「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

韓戰後的冷戰時期,美國的遠東戰略漸漸調整為「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1988年,蔣經國去世;1991年,蘇聯瓦解。「蔣」沒了,「蘇」也沒了,中共又絕不接受台獨,並兩次飛彈演習(1995、1996),美國的對台戰略再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

《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帝國主義代理人民進黨的「賣台」,是指出賣了美國的台灣戰略利益。自培裡以來,美國的台灣戰略利益都在於「以台制中」和「以日制中」。馬英九有沒有「賣台」就是有沒有出賣美國帝國主義「以台制中」的戰略利益。有,就是「賣台」;沒有,就不是「賣台」。

馬英九參選2008年總統,雖提出主張「維持現狀」和「不統、不獨、不武」,不但沒有冷戰和李扁以來的「不和」,並且主張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促進兩岸和解及和平交流。沒有了「不和」,美國如何維護「以台制中」的台灣戰略利益。

所以,馬英九一當選,美國國會研究處,就發表由鄧凱麗執筆的《台灣2008總統大選》報告認為,連戰訪問大陸後,國民黨的兩岸思維有變化,而擔心「國民黨以更堅定的立場面對美國壓力或利益」,「國民黨會和對岸和解,最終損害美國的區域利益」。(「大公網」2008-04-17)

馬英九雖不斷以美國官方對其兩岸政策的肯定自我辯護,但美國智庫學者和媒體對其兩岸和解政策的質疑亦不斷。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美國智庫學者或媒體質疑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是「賣台」。且有白樂崎、譚慎格動輒糾合數十「友台」學者聯名發表文章指責馬英九法辦陳水扁私匿國家機密文件拒不移交是「政治迫害」;馬英九指責王金平、柯建銘關說司法個案也是馬英九干涉司法獨立。

今年10月23日,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曼恩(Shannon Mann)發表文章《台灣向中國越走越近,美國怎麼會不緊張?》文章說:

「歐巴馬政府承諾深化與亞太地區盟友的經濟與軍事關係,但因預算困難而碰壁。美太平洋司令部和空軍精簡部隊並減少與關鍵盟友的交流表明,美國正喪失向多個地區同時投放兵力的能力。

美國退卻之下,台灣或許是最脆弱的盟友,過去5年,北京使用影響力勸阻其他國家與台灣簽署貿易協議,台灣別無選擇,只能與北京簽署。兩岸經貿協議使台灣獲利頗豐,但台灣同時將喪失政治自決權。

美國權威專家相信,通過加深經濟依賴度,台灣同中國大陸統一不可避免。一旦如此,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將大輻削減。正如美國台海問題專家譚慎格所言,美國需構築一個軍事戰略,展望兩岸通力合作下的亞洲,儘管布什和奧巴馬政府不知不覺間讓台灣軍力不斷變弱,一旦中國收回台灣,仍會繼承很多令人極為不安的戰略優勢。」

「需竭盡全力確保兩岸

政治整合遙不可及」

「鑒於此,美國下任總統需竭盡全力確保兩岸政治整合遙不可及。(美國的)底線是絕對不能讓台灣從決策桌上滑落,鼓勵台灣在政治上繼續不那麼『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安全不可或缺。」(《環球時報》2013-10-25)

站在美國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立場來看,馬英九的兩岸和解政策當然是傷害了美國「以台制中」的台灣戰略利益,當然是「賣台」,兩岸和平統一更是大逆不道。

但站在台灣人民主體性的立場來看。

國共內戰血雨腥風,民不聊生,痛苦難當;後來冷戰,仍有金門炮擊;至1979年1月1日,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才停止炮擊。雖有1987年,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但李、扁20年,一有風吹草動,在美國AIT前就大排簽證的長龍。

1949年以來,台灣人民心理深處誰沒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戰爭恐懼的陰影?所以,兩岸和平才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而不是大量購買美國武器來對抗大陸。所以,向美軍購,為美「以台制中」,是與台灣人民主體性利益相違背的。

平心而論,馬英九沒有「不和」,沒有增加兩岸的政治衡突,這是事實,並且促成了兩岸直航三通,簽訂了19項協議。但他競選承諾的兩岸「和平協議」政見卻已久矣不見蹤影。雖然台灣海峽已成了兩岸人民交流的和平海域,卻沒有任何政治法律的保障。但無論如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促成了60年來台灣前所未有的和平。雖然,或對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利益有所損害,但卻增進了台灣人民和平安全的利益。

再者,兩岸的貿易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經濟利益。台灣市場太小,不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戰後台灣依賴美、日而成為亞洲四小龍。大陸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經濟發展能失去大陸市場嗎?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已佔台灣總出口的40%。這不僅台灣,世界各國又有那國不需要開拓大陸市場?這樣的經貿關係能不使「台灣向中國越走越近」嗎?

台灣在經濟上依賴大陸市場,而能在政治、軍事上為美國「以台制中」嗎?為台灣經濟發展符合台灣人民利益和主體性呢?還是放棄台灣經濟發展為美國「以台制中」合乎台灣人民利益和主體性呢?

台獨是要出賣台灣人民也

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

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台灣人民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祖宗的廬墓都在大陸,同文同種,都是中華民族,黃帝子孫。兩岸的交流,尋根認祖,恢復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及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當是台灣最大的文化利益。

自馬英九上台後,兩岸文化交流頻繁,但李登輝時代能在台灣落地的大陸電視台,經陳水扁禁止,至馬英九仍未能恢復,兩岸文化協議也未能簽訂,這亦當是美國「鼓勵台灣在政治上繼續不那麼『中國』」的結果。但無論如何兩岸文化交流,比起李、扁時期有增無減。

最後,什麼是「台灣主權」?台灣不是國家,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行省,沒有主權。有主權的是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中華民國憲法是1947年公佈及實施的,時台灣已經光復,故無論「固有之疆域」如何詮釋,除大陸外,必當將台灣、澎湖包括在內。

又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時台灣已光復,台灣人民也恢復了中國國籍,故台灣人民當然包括在「國民全體」內,而享有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的領土,包括大陸地區在內。所以,「台灣主權」當指台灣人民擁有的領土主權,即台灣人民所擁有的包括大陸領土在內的中華民國領土主權。

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權雖現在不及於大陸地區,但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稱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可見中華民國並未放棄「國家統一」,也就是台灣人民仍擁有大陸地區的領土主權,但主權的行使權(治權)則有待於國家統一。

台獨是要割裂兩岸領土主權,也就是放棄或出賣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但因兩岸領土主權屬兩岸「國民全體」,必須兩岸「國民全體」公決。台灣地區當然可以實行自決,但大陸地區也可實行自決,如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的自決發生衝突,(何況大陸地區還有《反分裂國家法》),其後果也是由兩岸「國民全體」承擔。

馬英九堅持「不獨」,就是堅持不放棄或出賣台灣人民所擁有的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的領土主權,包括大陸地區。故「不獨」,確如馬英九所說,他的兩岸政策「完全是根據憲法與國家利益」,又何「賣台」(出賣台灣人民的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的領土主權)之有?

恢復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

但是,中共對台政策是「只要不主張台獨,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一談就「和」了。美國「重返亞洲」,好容易以「巧實力」挑起日本和菲律賓與中國大陸對抗。如果兩岸一「和」,美國又如何「以台制中」。所以,對美國「以台制中」的台灣戰略利益而言,馬英九不是「賣台」,又是什麼?

民進黨在島內做美國戰略利益的代理人,不經兩岸「國民全體」公決,也不經台灣人民自決,就要實現「台獨」,放棄或出賣台灣人民擁有的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又置台灣人民的主體性於何地?這不是「賣台」(出賣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又是什麼?

其實民進黨實現不了「台獨」,陳水扁老早就宣稱過「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美國也不會支持,因為實現「台獨」等於向中國大陸開戰,而不符美國「不戰」的利益。

但為了「不和」,民進黨必須要主觀的主張「台獨」才能符合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利益,這也就是美國「需竭盡全力確保兩岸政治整合遙不可及」,及「鼓勵台灣在政治上繼續不那麼『中國』」。

所以,民進黨主觀的主張「台獨」,只有符合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利益,毫無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並出賣台灣人民及其子孫也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只是民進黨要「賣台」,卻沒有真正敢買的買家。所以,民進黨主觀上主張要「賣台」,但客觀上還是賣不了。

馬英九的「不獨」,只是消極的保住了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但卻因「不統」──不談統一,而沒有能在國家統一前,積極的為台灣人民爭取恢復做為中國主人翁的地位而努力,連承諾「和平協議」的政見都落空。

所以,「賣台」有兩種,馬英九沒有講清楚,那要是看主體性為何。馬英九應該承認,他的兩岸和解政策,為了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不得已出賣了美國帝國主義「以台制中」的台灣戰略利益。

另外,馬英九應該大聲的說,為了堅持台灣人民的主體性,必須堅決的反對「賣台」──出賣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地區領土主權,堅持兩岸終極統一,堅持恢復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這不但是堅持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也是堅持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國家統一前」的「終極統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