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台獨的變與不變

評2014年《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要瞭解民進黨的台獨,必須先瞭解美國戰後對台政策之演變,甚至要追溯到19世紀,美國「發現台灣」之初的戰略思考。

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

1854年,打開日本鎖國政策的美國東方艦隊司令伯裡(Perry),即派艦登陸基隆考察,55年伯裡致書華盛頓當局,主張佔領台灣,除了物產外,還有二項戰略的理由,一是能佔領台灣就能控制東南亞海運的樞紐;二是能佔領台灣就能控制中國大陸沿海港口,就能控制中國。但未為當局接受。

至1871年「牡丹社事件」,美國國務卿費雪(Fish)為破壞天津中日續約的准軍事同盟條款,而指示迪龍(Delong)誘使日本侵佔台灣,而有1874年,美國協助日軍登陸恆春,然無功而退。

美國的對台政策由「佔領台灣,以台制中」,演變為「日據台灣,以日制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開打,42年,有美國遠東戰略小組葛超智(George Kerr)主張「托管台灣,以台制中」或台灣獨立。

至1950年韓戰爆發,為了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美國對台政策再調整為「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

至蔣家政權結束,蘇聯瓦解,「拆散中國」不成,1995、96年兩次中共飛彈演習,美國對台政策再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美國的對台政策雖迭有演變,但「以台制中」至今未變。

大量的證據證明,戰後台獨運動,有如藏獨、疆獨一般,都是美國為了牽制中國而幕後支持的。沒有美國的支持,戰後台獨運動不可能壯大,民進黨更不可能有機會執政。

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

今年這份民進黨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緣起於12年大選,蔡英文以「還差一哩路」落選,認為落選的這「一哩路」就是民進黨的「對中政策」。

由於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而有謝長廷首先繼「一中憲法」之後,提出「憲法各表」,並赴北京訪問;還繼之率謝系人馬赴香港和大陸對台學者開「閉門會議」。因此,民進黨連開了九次「華山會議」檢討「對中政策」,有學者童振源的「中華民國決議文」,甚至還有柯建銘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而受到國台辦肯定為「有識之士」。

但1月9日出爐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一切要求改變台獨主張的意見一概不見。並且,《紀要》還說:「現今,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統獨態度,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與本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的立場已趨於一致,顯示多年來的民意檢驗,本黨的基本立場已為多數的台灣人民接受。」所以,「紀要」並無「對中政策檢討」,九次「華山會議」,最後還是回到《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年5月9日),而《台灣前途決議文》則是對《台獨黨綱》(1991年10月13日)的修訂,《台獨黨綱》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有三項主張如下:

「1.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使法政體系符合台灣社會現實,並依據國際法之原則重返國際社會。

2.依照台灣主權現實重新界定台灣國家領域主權及對人主權之範圍,使台海兩岸得以依國際法建立往來之法秩序,並保障雙方人民往來時之權益。

3.以台灣社會共同體為基礎,依保障文化多元發展的原則重新調整國民教育內容,使人民之國家、社會、文化認同自然發展成熟,而建立符合現實之國民意識,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這是制憲建國的主張,並要將中華民國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

台灣已獨立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

《台灣前途決議文》有七項主張如下:

「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

第三、台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國際組織為奮鬥努力的目標。

第四、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

第五、台灣應盡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

第六、台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及野心。

第七、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並且,在說明中稱: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決議文》與《台獨黨綱》的不同在於中華民國國號和憲法。據《台獨黨綱》,在台灣尚未制憲建立台灣共和國之前,台灣還不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所以,才要「建立主權自立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而《決議文》卻以《台獨黨綱》的「獨立建國,制定新憲」前的現狀為「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憲法不改,國號不改,「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經過《決議文》的變造,沒有任何公投,民進黨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中華民國變造成「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了。這完全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談。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明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固有之疆域」包括大陸和台灣。台灣只是中華民國一省,又何來「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至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界定兩岸現狀為「國家統一前」,第十一條則將兩岸關係界定為「一國兩區」的「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

一國兩區與一國兩制

以國際政治言,承認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國土)的邦交國雖然只剩22個小國,但承認「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或中華民國主權不及於大陸國土)的國家則一個也沒有。

在行政上,台灣雖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卻隸屬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雖互不隸屬,但卻也不是沒有關係,否則,蔣氏父子憑什麼可以要「反攻大陸」,中共又憑什麼可以主張「解放台灣」,而不主張「解放新加坡」。其實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雖沒有隸屬關係,但卻有繼承與被繼承的關係,而且,是以暴力革命的手段繼承,有如中華民國繼承大清帝國一般,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還有22個邦交國和台澎金馬的領土尚未繼承完畢。

所以,1949年以來的兩岸不是沒有關係,而是有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關係,即「國家統一前」的「一國兩區」,或北京言的「一國兩制」。中華民國憲法總比民進黨黨綱的位階高吧,所以,這才是「現狀」,而不是「獨立現狀」。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只能是「預言」,而不能是「現實」。或者,只能是主觀的「應然命題」,而不能是客觀的「實然命題」。以「實然命題」言,根本是一個不真實、欺騙台灣人民的假命題。

民進黨可以用「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來欺騙台灣人民,卻無法在國際上欺騙任何國家,所以,所謂「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不但一無所獲,並且,在民進黨執政時,邦交國愈來愈少,國際活動空間愈來愈窄,兩岸關係更是愈來愈惡化。所以,陳水扁在電視上歇斯底里的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要自欺欺人!」

《決議文》至今又15年了,中國大陸已今非昔比,兩岸交流亦今非昔比。據謝長廷公佈民進黨內「不公開的民調」,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支持度只有二成七,低於國民黨的三成五,所以才有「華山會議」,才有《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有「一中原則」才有中美建交

雖然《紀要》又回到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但也說:

「本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雖然毋須改變,但鑒於兩岸的交流已更形密切,政府之間也簽訂多項協議,經濟、社會的往來深入各階層,本黨對中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讓台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才能回應民意,守護台灣。」

但《紀要》中卻認為要檢討的「當前問題」不在民進黨,而是出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紀要》說:

「儘管台灣人民對於兩岸政治定位有明顯的主流態度,認定台灣與中國分別為兩互不隸屬的國家,當前執政者明知,卻意圖扭轉,一再宣示兩岸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對岸的中共也無視台灣民意,要把台灣鎖進一個中國的框架中。然而,台灣的憲政民主成就有目共睹,珍惜並捍衛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已是最大的台灣共識,兩岸交流也應以民主為基石。因此,台灣人民對兩岸定位的主流民意,如何免於中共的威脅,如何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下獲得確保,是當前最嚴肅的課題。進一步,台灣與中國的交流,如何擺脫少數人的操控,創造正面、健康的互動關係,台灣的對中政策,如何避免與主流民意脫鉤,如何能符合台灣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都是迫切需要克服的問題。」

民進黨的主流民意就是「一邊一國」,「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但是,民進黨的「主流民意」卻在二次總統大選中挫敗給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馬英九,可見民進黨的「主流民意」也只是自欺欺人,果真民進黨是「主流民意」又何須檢討「對中政策」,經過謝長廷的公佈,民進黨的「對中政策」只有二成七的支持率,比國民黨還低,能稱為「主流民意」嗎?

韓戰後,美國和中共即有大使級會談,從華沙談到日內瓦,談了一百幾十多次,一談到台灣問題就散會,當年大陸一窮二白,而堅持不接受「兩個中國」(「一邊一國」)和「台灣地位未定論」,今天的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最大的債主國,不但有「兩彈一星」,並且嫦娥三號登陸月球,……。這樣的中國大陸能接受當年所不接受的「一邊一國」嗎?民進黨不接受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陸能接受民進黨的「一邊一國」嗎?

連當年世界超強的美國都不能壓迫一窮二白的中國大陸接受「兩個中國」和「台灣地位未定論」。一直到美國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才有中美關係正常化,建立邦交。民進黨何方神聖,今天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接受「一邊一國」,豈不癡人說夢?又如何能「讓台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

一邊一國,民進黨要跟誰交流?

《紀要》不但癡人說夢,而且還自說自話的提出五項「主張與對策」如下:

「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定位,必須尊重台灣全體住民的意志與民主決定,任何個人、政黨或其他國家的片面主張都無權否定。

二、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兩岸交流是必然的趨勢,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

三、兩岸的交流,不得傷害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必須能確保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四、兩岸協商應謹守民主程序與資訊透明原則,應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除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迴避機制外,更應有公民聽證程序,以確保任何兩岸協議均能符合台灣的最大利益。

五、兩岸交流必須有更進步的思維,尤其是促成雙方在自由民主、人權保障、生態維護、公民社會的提升等,應該有積極的作為。」

第一項當為「台灣住民自決論」;第三項當為「一邊一國」論。大陸能接受嗎?大陸不能接受,民進黨要跟誰交流?民進黨又如何「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所以,民進黨必被排除在兩岸交流之外。至於「智庫和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也得要有「適當身份」,決不可能是民進黨身份。

第五項則是企圖利用兩岸交流「和平演變」大陸。在今天西方經濟蕭條之際,唯大陸經濟成長一枝獨秀。比爾‧蓋茨去年在博鰲論壇發言,指出中國在30年內讓六億人民脫離貧窮,讓農民收入翻了15倍,是人類有史來最偉大的制度。「和平演變」要把中國大陸演變成西方國家一般經濟停滯,或如埃及、泰國、台灣政黨惡鬥,政局不穩的政治嗎?

「和平演變」也許對大陸的「帶路黨」有作用,但根據美國皮尤(PEW)中心的調查,人民的滿意度,大陸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美國則排在20、30名後,各家的民調也多類似於皮尤。

時至今日,台獨之不可能,連老台獨辜寬敏亦心知肚明,而言兩岸當為「兄弟之邦」。如何面對大陸崛起處理民進黨的台獨問題,才是「華山會議」和《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的目的,但在蘇貞昌的主導下,完全迴避了問題,而讓謝長廷「恨鐵不成鋼」。蘇貞昌之所以迴避問題,不論他意識到或沒意識到,我們認為應有二方面的考量。

選票考量和美國考量

一是選票的考量,「凍獨」誠然可以爭取一些中間選民。但李、扁20年也製造了一些台獨基本教義派,估計佔到8%~12%,「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一旦「凍獨」,也許這些基本教義派有些還是「含淚投票」,但有些則失去投票的熱情,而「含淚不投票」了。

選舉至今,藍綠基本盤大致已定,中間選民不多。2000年大選,陳水扁勝出,是由於國民黨分裂;第二任陳水扁些微多數當選,是由於兩顆子彈。

「凍獨」能爭取的中間選民會比「含淚不投票」的基本教義派多嗎?誰都沒把握。

另一方面是美國支持的考量。直白的說,戰後台獨運動是美國支持的,用以分裂中國或牽制中國。

蘇聯瓦解後,美國本期待「骨牌效應」發生於中國大陸,而有「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但「六四事件」後,大陸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快速成長,不但無法「拆散」反而更加茁壯,且,95和96年兩次飛彈演習,美國見證了中共保衛中國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而放棄了台獨。曾任美國防部長和國務卿的鮑威爾就說過,「台獨就是意味著要流美國子弟的血」,而反對陳水扁的台獨暴沖。

美國放棄了台獨,但沒有放棄「以台制中」。美國的對台政策則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要害在「不和」。但中共的兩岸政策,除了台獨外,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一談不就和了嗎?兩岸一和解,美國如何「以台制中」。因此,台灣島內必須要有台獨的政治勢力,國民黨以前反共,可以「以蔣制共」,但現在已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與中共和解,所以,「以台制中」這個政治勢力的代理人就只有民進黨了。

民進黨在野可以用台獨牽制國民黨的兩岸和解。可是一旦民進黨執政,雖可以更加壓制國民黨的兩岸和解及兩岸交流,然而是不是又會產生一個台獨暴沖的陳水扁呢?這個問題是不是進入了美國對台政策的思考呢?我們不得而知。

民進黨在馬英九執政六年間,成功的為美國阻擋了兩岸軍事互信、兩岸政治談判、兩岸和平協議、兩岸文化協議,以致兩岸服貿協議還躺在立法院,也阻滯了台灣經濟發展,致使馬英九的滿意度跌到谷底。

謝長廷和柯建銘要「憲法各表」和「凍獨」,爭取與北京和解及兩岸交流,為的是要爭取中間選民讓民進黨重新執政。但除了中間選民和「含淚不投票」的基本教義派的得失外,即使取得與北京的和解,但卻和馬英九一樣失去美國的支持,民進黨又是否合算呢。

台灣民主的畸形和悲哀

「存在即合理」,蘇貞昌堅持《紀要》的「一邊一國」也不是沒有有理由的。

所以,我們認為民進黨台獨黨綱要變,除非可爭取的中間選民超過「含淚不投票」的基本教義派,或與北京和解的利益要大於美國支持的利益,否則,要民進黨「凍獨」也難。

台灣的政治被控制在少數台獨基本教義派和美國的對台政策之手,而不是多數理性選民,這應該是台灣民主的畸形和悲哀罷!◆